双创教育升级背景下高校师生共创模式的构建

2022-05-30 20:11:22王如意兰卫红
关键词:扎根理论

王如意 兰卫红

摘 要:高校老师和学生作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体,对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针对如何激发老师和学生的主体活力和内驱力,助力高质量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以新时代师生共创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程序化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升级背景下高校师生共创的“金字塔”模式。从“道”的层面上,提出基于“需求+互补+共赢”三位一体的师生共创理念;从“术”的层面上,提出基于“技术+项目+公司”循序渐进的师生共创路径;从“器”的层面上,提出基于“制度+硬件+软件+资源”多元协同的师生共创保障体系。通过系统阐述师生共创的理念、路径和保障,将传统高校师生单向、线性和相对静态的关系升级为闭环、共创和可持续的新型关系,助力师生成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共建者、共商者和共享者,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的打造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双创教育升级;师生共创;扎根理论;金字塔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22.04.018

随着国办发〔2015〕36号、国办发〔2018〕32号和国办发〔2021〕35号等政策文件的贯彻执行,“互联网+”、“挑战杯”和“创青春”等双创竞赛的深入推进以及“政产学研用”等资源的协同攻坚,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不断深化发展。面对后疫情时代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的变革发展,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在加速重构全球的科技版图、供应链体系和价值分配格局。如何高质量、可持续地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对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促进高质量就业创业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高校的使命愿景、治理体系、管理模式、保障机制等内部运营协同环境,还涉及到国家战略、产业变革、企业发展、社会稳定等社会支持环境。国内外的学者主要从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打造[1-3]、体系构建[4-7]、实践保障[8-10]、课程改革[11-12]和质量评价[13]等方面开展探索、研究和实践,较少从激发高校师生主体活力,構建师生共创协同发展模式等方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研究。

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发布的《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2021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012所,在校生4430万人,专职教师188.52万人。高校师生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体,具有人员数量众多、空间分布集聚、情感关系特殊等特点,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进度、质量和成效具有重要影响。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徒如父子”等传统的师生关系场景中,由于高校老师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资源结构和文化属性等方面的优势,老师和学生之间是单向、线性和相对静态的关系,主要以课程、题目、考试和论文为载体,呈现如下现象:教师讲课,学生听课;教师出题,学生做题;教师出卷,学生答卷——这种关系导致学生学习的自驱力和就业创业的竞争力减弱,教师教学的吸引力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率降低,大幅降低了教师和学生响应国家产业发展需求和积极参与、贯彻和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观能动性,严重影响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的打造。

一、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师生关系是一种由教学关系、伦理关系、社会关系、心理关系等构成的立体的、动态的人际关系[14],也是高校管理体系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全面认识和把握新时代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积极培育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师生关系,已经成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15]。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古老而常新,从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已经有70多年,这期间形成了很多具有重要价值的成果。除了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倡导的教育要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和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倡导的教育要以“儿童、活动、经验”为中心的师生关系思想外,学者们又提出主体间性师生关系、主导主体师生关系[16]、生态型师生关系[17]、共同体型师生关系[18-20]和共创型师生关系[21]。虽然关于师生关系的思想、理论和观点有所不同,但是核心的宗旨都是为了在教学、科研、实践和社会服务中激发师生主体的自驱力、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和贡献度,使其发生化学催化反应,从而有效提高高等教育教学的质量、科技创新的质量、就业创业的质量,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高校师生共创是创新创业教育转型升级背景下,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目标,以“挖掘师生需求、激发师生活力、实现师生共赢”为导向,以“课堂共创、技术共创、竞赛共创和公司共创”为载体,构建的师生共同“创新、创造、创业”的新型“三创”关系。高校师生共创是在传统师生教学关系的基础上,就“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等方面进行了形式和内涵的拓展。在“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上,更加聚焦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大产业发展需求,以新需求作为牵引;在“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上,更加聚焦优势学科交叉融合的科技创新,核心产业转型升级的科技创业,以“科技创新+科技创业”为双轮驱动;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更加聚焦“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基于高校师生共创的概念和定位,高校教师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不仅是创新意识的启发者、创业知识的传播者、创业信息的传达者、创业活动的组织者和创业过程的指导者[22],更是共同建设者、共同商量者、共同成长者和共同受益者。

在高校深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师生共创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面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形势、新需求、新业态,老师和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协同共创的理念不够,政府、高校、产业对师生共创的保障体制机制、资源协同模式等方面还不清晰;二是由于“唯论文导向”的影响,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角色定位不准确,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使其出现论文数量虽多,但原创质量较低,专利数量虽多,但科技转化率低,学历职称虽高,但是社会贡献度低等现象;三是基于传统“课程、试卷、论文”的考核,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自驱力不够、敢闯会创的技能欠缺,同时学校创新创业的软硬件保障不够,导致学生往往能够写出调研报告、论文和专利,但是想把创意变成现实、变成产品却极其困难。

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迫切需要统筹考虑师生各自需求、高校社会责任需求和国家创新战略发展需求,将师生之间单向、线性和相对静止的传统教学关系升级为闭环、立体和可持续的新型共创关系,大幅激发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活力,使教师和学生共同成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共建者、共商者和共享者。为此,本文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创新性构建了双创教育升级背景下高校师生共创的“金字塔”模式。从“道”的层面上,提出了基于“需求+互补+共赢”密切协同的师生共创理念;从“术”的层面上,提出了基于“技术共创—项目共创—公司共创”循序渐进的师生共创路径;从“器”的层面上,提出了“制度+硬件+软件+资源”四位一体的师生共创保障体系。从“道”、“术”、“器”三个层面,系统构建师生闭环、共创、良性和可持续的新型关系,为高校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提供理论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由社会学家Glaser和Strauss于1967年提出,是一种基于对原始材料的深度剖析,自下而上,通过科学的逻辑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最终形成理论模型的过程。扎根理论并不是对已经存在了的理论进行数据材料论证,而是以某个研究领域为出发点,在广泛收集资料数据的基础上,对资料数据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和理论饱和度检验,最终形成理论模型。由于双创教育升级背景下师生共创的问题,不仅涉及到老师、学生、政府、学校、企业等多重主体,还涉及到教育教学、自创、国创、双创竞赛以及公司等多维载体,极大地增加了定量研究的难度。而程序化扎根理论,能够较好地处理多个主体、复杂流程和系统模型的定性分析问题,因此本文运用扎根理论开展研究,具体研究思路见图1示。

(二)数据来源

围绕教师和学生开展师生共创的动机、策略和存在的问题,运用半结构式访谈和查阅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获取原始资料数据。在半结构式访谈中,为了使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完整,将访谈对象分为具有双创经验的高校老师、高校学生、双创行政管理人员、政府双创孵化部门以及创投机构,同时为有效提高数据的针对性、真实性、系统性和全面性,适当优化不同身份、年龄和性别的访谈者比例。累计采访20位在创新创业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人员,具体见表1所列。

针对不同类别的访谈对象,在共通问题的基础上,增设了相应的针对性问题,访谈提纲见表2所列。

(三)三级编码

1.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通过对原始材料逐句分析,提取出初始概念,将不同的初始概念进行比较、分类,形成初始范畴,这是扎根理论研究的基础。本文将15份访谈记录逐句分析,获得了198句具有代表性的原始语句;将11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政策文件进行系统的解读分析,获得了36句具有代表性的原始语句。通过标签化、概念化和范畴化处理,得到234个初始概念,21个初始范畴,具体见表3所列。

2.主轴编码

运用主轴编码将开放式编码得出的初始概念进行再度聚合,进一步探究范畴之间的联系,形成更有概括性的范畴。经过对24个初始范畴进行分析整理,得到了10个主范畴,见表5所列。

3.选择性编码

在主轴编码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各个主范畴之间的关系,得到的核心范畴是双创教育升级背景下师生共创“金字塔”模式。故事线可以描述为:在双创教育升级背景下,高校师生坚持“需求+互补+共赢”的共创理念,在制度、硬件设施、数据平台和资源协同保障的基础上,沿着“技术共创、项目共创和公司共创”循序渐进的路径,构建了高校师生共创“金字塔”模式,具体见图2。

(四)理论饱和度检验

为了对双创教育升级背景下高校师生共创“金字塔”模式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以剩余5位(学生、老师、双创行政管理、政府双创孵化部门和创投机构各1人)访谈人员的访谈记录为原始資料数据,按照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的流程进行重新编码。编码结果并没有出现新范畴,并且针对上述模型中的24个初始范畴、10个主范畴,在检验过程中均未发现形成新的重要范畴与关系,主范畴内部也没有形成新的构成因子。因此“双创”升级背景下师生共创“金字塔”模式在理论上是饱和的,具有较好的可信度与实用性。

三、模型构建与阐释

(一)在道的层面上,基于“需求+互补+共赢”三位一体的师生共创理念

在道的层面上,高校师生共创需要坚持基于“需求+互补+共赢”三位一体的核心理念。需求为师生共创的逻辑起点,也是师生共创的驱动力;互补是师生共创的核心支点,也是师生共创的桥梁;共赢是师生共创的关键终点,也是师生共创的目标。

在需求理念中,需要统筹考虑国家、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各自需求,“顶天”能够承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大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人才高地等战略性需求,“立地”能够支撑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优势学科建设与发展、高质量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重要发展需求,对内统筹考虑老师学术发展、职称评定、经济保障、荣誉保障的诉求以及学生综合技能、学业深造、经济保障和荣誉保障的诉求。在“顶天立地”的需求中,聚焦老师和学生的差异化、个性化需求,为后续构建技术互补、能力互补、资源互补的师生共创路径提供有效指导。

在互补理念中,需要打破传统学院、专业划分的限制,以国家重大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以自创国创、双创竞赛、双创实训和创办公司为载体,构建技术互补、能力互补、资源互补的多学科交叉深度融合的团队,有效搭建师生共创的支撑点。“思政+专业+创业”深度融合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在核心技术、产业资源、运营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技术+经管+艺设”深度融合的学生队伍,充分发挥在敢于挑战、勇于创造、乐于发现、洞察需求等方面的优势,师生密切协同,在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中,产生化学催化反应,助力国家、学校、老师和学生各自需求的满足,为需求和共赢搭建坚实的桥梁。

在共赢理念中,需要结合国家、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积极构建以荣誉、数据、股权、职称、资金等要素为载体,多元方式组合的差异化奖励机制,调动老师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自驱力,使其在技术共创、项目共創、公司共创等师生共创的不同阶段、不同环节都能够得到应有的激励,支撑高校双创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国家创新战略的贯彻实施。

(二)在术的层面上,基于“技术+项目+公司”循序渐进的师生共创路径

在“需求+互补+共赢”三位一体的师生共创理念指导下,高校师生共创可以采用基于“技术+项目+公司”循序渐进的师生共创路径。技术共创是师生共创的基础,项目共创是师生共创的核心,公司共创是师生共创的愿景,见图3所示。

在技术共创阶段,老师和学生主要以课堂教学、考试、论文、专利为载体构建技术闭环关系,老师通过向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内容、系统的学术科研指导,不仅实现学术素养、专业技能的传承,还获得科研论文、技术专利等方面的知识产权;学生通过接收老师课堂的知识,参与各项学术科研的实践,不仅系统提升自身的创新精神、专业技能和学术素养,也会获得科研论文、技术专利等方面的知识产权。

在项目共创阶段,老师和学生主要以自创国创、双创竞赛、双创实训为载体构建实践闭环关系,老师和学生不再局限于自身的学院、专业,而是围绕项目的打磨需求,组建技术互补、能力互补、资源互补的多学科交叉深度融合的项目团队。在双创项目打磨的过程中,老师不仅是项目的指导者,更是团队的组织者、参与者、风险管控者和资源保障者,老师不仅能够获得双创优秀指导老师、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还能获得专业技术市场化推进的低成本尝试;学生作为项目打磨的主体,通过撰写商业计划书、作品说明书,制作产品原型、展示视频,实地调研项目,组织管理团队,项目路演与答辩等双创实践历练,不仅能系统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实现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解决的闭环联动,激发学习自驱力,还能够获得竞赛荣誉奖项,为后续学业、就业和创业的差异化选择奠定重要基础。

在公司共创阶段,老师和学生主要以公司治理、股权结构、市场拓展为载体构建商业闭环关系,老师和学生跳出学校身份的限制,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合伙人、股东的身份共同参与公司的创办、技术研发、运营管理等工作。老师可以通过技术转让入股、担任专家顾问、公司独立董事等方式开展师生共创,从而获得技术的产业化拓展、商业经济和社会荣誉的回报,学生可以通过担任技术经纪人、运营管理负责人、核心技术研发人员等方式参与师生共创,从而获得商业经济、社会荣誉和个人价值的回报。

(三)在器的层面上,基于“制度+硬件+软件+资源”多元协同的师生共创保障体系

在“需求+互补+共赢”三位一体的师生共创理念指导下,在基于“技术+项目+公司”循序渐进的师生共创实践中,需要搭建基于“制度+硬件+软件+资源”多元协同的师生共创保障体系。该体系以规章制度保障为牵引,硬件设施保障和软件平台保障为两翼,政校企资源保障为支撑。

在制度保障方面,国家和高校应充分发挥制度的牵引作用。针对老师而言,高校从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平台建设、创新创业竞赛、教师职称评定、教学成果奖评定、年终奖分配、优秀教师评选等方面完善规章制度体系建设;针对学生而言,高校从双创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创业竞赛、优秀毕业生评选、保研政策、学生评奖评优、创业成果认定办法等方面完善规章制度体系。国家统筹考虑政府、学校、产业、企业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角色和定位,从区域规划、双一流建设、双创财税优惠政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政府各项扶持补助、各种层次的人才评比等方面完善规章制度体系建设。

在硬件保障方面,高校依托行业特色、学科优势,积极搭建和对接“创客空间、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和科技园”五级创业孵化体系,聚焦创客空间和众创空间的提质增效,在搭建桌椅、会议室、路演报告厅等基础办公设备保障的基础上,围绕“创新创意化、创意专利化、专利样机化、样机产品化、产品商品化”的大学生科技产品打造路径,搭建3D打印机、三维扫描仪、微型数控机床、激光雕铣机等结构加工设备,整合PCB板制作、集成电路焊接、电子器件装配等电气制作设备,完善高性能计算器、装配调试用工艺工装、备品备件及耗材保障,助力高校师生实现从0到1的突破,将创意变成现实。

在软件保障方面,高校在期刊、论文、图书等数据资源保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集成创新,加强双创课程、双创项目、双创导师、双创学子、双创校友和创业孵化服务等方面的数字化建设工作,积极搭建一站式、全链条、智能化的创新创业孵化数据平台,用大数据赋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

在资源保障方面,高校应聚焦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产业变革发展的需求,对内充分整合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学科资源,对外充分整合政府资源、产业资源、行业资源和资金资源,加强教研融合、产教融通,积极搭建校内外资源对接平台,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加强创新创业人才高质量发展,助力高校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

四、结论及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文就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升级背景下,如何大幅激发师生的主体活力,提高师生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过程中的自驱力、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和贡献度,助力高质量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以新时代师生共创关系为研究对象,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通过深度半结构访谈20位系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代表,总结和梳理近5年国家的创新创业政策文件,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升级背景下高校师生共创的“金字塔”模式。从道的层面上,提出基于“需求+互补+共赢”三位一体的师生共创理念;从术的层面上,提出基于“技术+项目+公司”循序渐进的师生共创路径;从器的层面上,提出基于“制度+硬件+软件+资源”多元协同的师生共创保障体系。通过系统阐述师生共创的理念、师生共创的路径和师生共创的保障,从“道”、“术”、“器”三个层面,将传统高校师生单向、开环和相对静态的关系升级为闭环、共创、良性和可持续的新型关系,大幅激发师生的主体活力,助力师生成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共建者、共商者和共享者,对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创新人才高地建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就业创业均具有重要意义。

(二)不足与展望

师生共创的本质是创新创业教育升级背景下师生新型的关系,不仅涉及到高校教学、科研、实践和社会服务职能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还涉及到国际秩序的变革、国家宏观战略规划、产业变革转型发展以及就业创业质量需求等方面的演变和发展,所以,高校师生共创模式需要根据国家需求、高校优势学科、社会发展需求的不同进行细化和完善。

为此,后续希望借助更多的调研、采访数据,优化研究方法,统筹考虑高校优势学科、特色行业、产业资源的差异性,针对特定的产业,如乡村振兴产业、新能源产业、医疗健康产业、信息技术产业等,针对性地提出特性产业的高校师生共创模式,提高师生共创模式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可复制性,有效助力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更好地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创新人才高地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亚员,李畅,牛亚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中国特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1(4):129-134.

[2]李亚员,牛亚飞,李畅.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研究的成效与展望[J].高校教育管理,2021,15(4):115-124.

[3]李亞员,刘海滨,孔洁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理想样态:基于4个国家8所典型高校的跨案例比较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22,16(2):32-46.

[4]丁月华,张明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整体性治理[J].思想理论教育,2022(2):101-106.

[5]王敬国.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1(18):48-50.

[6]郝杰,吴爱华,候永峰.美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7-12.

[7]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J].教育研究,2015,36(5):56-63.

[8]刘巍伟,尹向毅,虞晓芳.美国高校创客空间组织:内涵、架构与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22):83-89.

[9]张邵丽,郑晓齐.高校众创空间构建与实现路径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7(7):54-59.

[10]李春梅,王如意.研究生实践育人平台建设的三重维度[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4(5):141-145.

[11]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调研与改建[J].大学教育科学,2021(3):83-93.

[12]胡剑,张妍.麻省理工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特点研究[J].高教探索,2019(12):69-73.

[13]黄兆信,黄扬杰.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探新:来自全国1231所高等学校的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2019,40(07):91-101.

[14]黄漫远.中国传统书院师生关系的构建、特征和价值[J].社会科学战线,2022(1):236-243.

[15]桑锦龙.我国高等学校师生关系的特点及治理[J].教育研究,2021,42(1):96-103.

[16]彭茜,王本陆.我国70年师生教学关系研究的主题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2):19-26.

[17]张颖.生态师生关系的构建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5:37.

[18]余华,李川勇,刘玉斌.新时代高校师生共同体的重构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1(12):82-87.

[19]王新生.以师生共同体理念重塑大学本科教育体系:以南开大学本科教育体系的几项改革为例[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6):10-14.

[20]龚放.大学“师生共同体”:概念辨析与现实重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6(12):6-10.

[21]尹国俊,都红雯,朱玉红.基于师生共创的创新创业教育双螺旋模式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8):77-87.

[22]丁越勉.高校创业教育教师角色及素养的再审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2):72-74.

(责任编辑 文 格)

Construction of Co-creation Model by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Upgrading Based on the Grounded Theory

WANG Ru-yi, LAN Wei-hong

(School of Entrepreneurship,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70,Hubei,China)

Abstract:As the main bod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form,university teachers and students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In order to stimulate the vitalit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form,this paper targets 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cre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new era,the “Pyramid Model” of co-cre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upgrading is constructed with the procedural Grounded Theory.From the level of “dao”,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teacher-student co-creation based on the Trinity of “demand+complementarity+win-win”; from the level of “technique”,it puts forward the step-by-step path of teacher-student co-creation based on “technology+project+compan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vice”,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multi-cooperation guarantee system based on “system+hardware+software+resources”.By systematically expounding the concept of teacher-student co-creation,the path of teacher-student co-creation and the guarantee of teacher-student co-creation,the traditional one-way,open-loop and relatively sta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upgraded to a new type of relationship of closed-loop,co-creation,benign and sustainable,to help teachers and students become co-founders,co-negotiators and co-owner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form,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 upgrading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upgrading; co-creation by teachers and students; Grounded Theory; Pyramid Model

猜你喜欢
扎根理论
菜鸟网络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商业研究(2017年1期)2017-02-15 19:19:04
基于扎根理论的会展场馆观众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社会心理安全氛围在工作场所欺凌中所起的作用
商业研究(2016年8期)2016-12-20 15:39:28
行为执行意向理论下网购营销策略案例分析
“互联网+”视角下公众参与公益众筹项目的影响因素
求知导刊(2016年29期)2016-11-29 11:11:24
消费者在线生成广告行为阻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
新闻界(2016年11期)2016-11-07 21:19:58
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驱动力
大学生网上订餐意愿的定性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25:42
零售百货企业商业模式要素组合创新
地方政府公务员改革意愿的影响因素
理论导刊(2016年4期)2016-05-16 13:0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