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琳
〔关键词〕四川清音;钢琴伴奏;《小放风筝》
一、四川清音的基本概述
(一)四川清音的发展历程
四川清音又称“唱琵琶”“唱月琴”,主要流行于我国巴蜀地区,属于曲艺艺术的范畴。四川清音大致起源于明清时期,其发展至乾隆、嘉庆年间时尤受听众喜爱。2008 年6 月7 日,四川清音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艺术形式再次吸引了人们的关注。
四川清音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曲目较为丰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曲目有《昭君出塞》《断桥》《小放风筝》以及现代曲目《布谷鸟儿咕咕叫》《六月六》《赶花会》等。
(二)四川清音的基本特点
四川清音以四川方言进行演唱,吸收了四川民间小调的音乐元素,并经过不断地加工演变,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特色。四川清音的旋律优美动听,唱词结合自然,内容十分贴近人们的生活,符合巴蜀人民的审美特性。四川清音的曲牌十分丰富,共有八大调(勾调、马头调、寄生、荡调、月调、背工、反西皮、滩黄),其余为小调,约有一百多支。
现如今,四川清音的演唱形式大多采用站唱,以演员敲击竹节鼓板自唱为主,并配以伴奏乐器,其主要的伴奏乐器有琵琶、二胡等,有时也会加以帮腔。著名的四川清音艺人有陈琼瑞、李月秋、黄德君、程永玲等。
二、四川清音作品《小放风筝》的分析
(一)作品介绍
《小放风筝》是四川著名清音艺术家程永玲的代表作,其曲牌属于小剪剪花调。作品总共分为四段,内容以时间顺序展开,描绘了巴蜀地区的女子在清明节出门踏青的经历。该曲的音乐风格婉转动听、欢乐幽默,歌中结尾句“哦豁,风筝放不成!(哪哈)”以欢快的哈哈腔结束,体现出了四川人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演唱者介绍
程永玲,国家一级演员,四川清音代表性传承人之一,曾任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说唱文艺学会会长、四川省文联副主席等职务。程永玲从11 岁开始学习四川清音,毕业于成都市戏剧学校,为四川清音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她曾获得中国文联授予的“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人事部授予的“全国文化系统先进个人”称号,以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等殊荣。其代表性的作品有《六月六》《蜀繡姑娘》《小放风筝》等。
(三)唱词分析
四川清音的唱词以四川方言进行演唱,使之具有巴蜀地方性特色,同时有利于演唱者准确地把握作品风格,表达作品的情感。本曲的唱词特点整理如下:
1 . 平翘舌:四川方言常把翘舌音用平舌的方法发音,如:三月里来是(sī)清明、随身带着(zuo)纸(zǐ)蝴蝶、在万花楼前去放风筝(zēng)等。
2. 儿化音:在名词后加上儿化音是四川方言的典型特征,如:丁丁猫(儿)黑老鹰、姐(儿)来在一里亭哪等。
3. 语气词:四川人民习惯在交谈中加入哪、呢、呀、哈等语气词,如:三月(呀)里来是清明,(哪哈呵)姐妹们双双(哈)去(呀)踏(哈)青、马上要启程(哪)等。
4. 叠词:此曲中多次结合四川方言的特点,并加入了具有四川地方语言特色的叠词,如:瓜子脸儿白(生生)、十指(尖尖)如嫩笋,她的红绣花鞋(紧紧)蹬等。
5. 四川方言特色词汇:主要指流行于巴蜀地区的地方性变体语言,如:姊(zǐ)妹们、离却(qìou)了、红绣花鞋(hái)紧紧蹬等。
三、钢琴伴奏在四川清音中的应用探析
(一)钢琴伴奏概述
钢琴有着“乐器之王”的美誉,相比其他一些乐器,钢琴因拥有更丰富的音色与更广阔的音域等优势而深受音乐家们的喜爱。钢琴在明朝时已从西方传入中国,但真正得到发展是在20 世纪。由于学堂乐歌的兴起,在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碰撞中,相关学者对钢琴艺术的研究不断深入。在近些年,钢琴已广泛运用于中小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并被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所接受,发展至今,中国有约4000 万人学习钢琴,占全球学习人数的80%,可见钢琴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国人所喜爱。其中钢琴伴奏作为钢琴艺术的一门独立的音乐表演形式,把它运用于四川清音的伴奏中,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听众,还能烘托歌曲气氛,丰富音响效果,激起演唱者的情绪,对声乐作品内涵的诠释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准确表达作品的内容,表演者需要对乐谱进行全面仔细的研究,例如:对作曲家、歌词、旋律、伴奏织体、调式调性、音乐标记等方面的深入研究。除此之外,还需要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和音乐风格,只有这样,表演者方能做到完美揭示作品的内涵。
(二)钢琴伴奏与四川清音结合的分析
四川清音的传统伴奏乐器是以琵琶、二胡、中阮、檀板、竹鼓等为主。在上百年的发展进程中,四川清音不断创造出了更多元化的伴奏技法,比如:随腔伴奏、加花伴奏、配基本点伴奏等,显著提升了伴奏的表现力。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趣味已发生新的变化,尤其是青年一代能够欣赏清音的观众少之又少。为了四川清音更好地传承与发扬,迫切地需要与时代接轨。四川清音表演艺术家程永玲在访谈中提出关于四川清音创新的一些观点:“我支持改革、创新,但是我认为万变不离其宗,必须把自己的根深深扎入巴蜀大地,扎根在传统土壤中,吸取传统曲艺的营养,你们随便怎么变,怎么创新,清音的‘根基是不能丢,如果把自己的‘根丢了,还怎么开花结果呢?”笔者赞同程先生的看法,我们的创新需建立在保护四川清音本质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四川清音的发展创新过程中,需立足于巴蜀文化的土壤,才能更好地保护巴蜀文化的精神内核,真正地做到“艺不变质”。
笔者对四川清音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做了深入的思考,如何在保持原有本质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被更多的观众所接受呢?笔者就此进行了大胆的假设,是否可以在四川清音的伴奏乐器上做出调整,加入钢琴为之伴奏?便就此进行了钢琴伴奏与四川清音结合的初步尝试。
(三)钢琴伴奏在四川清音《小放风筝》中的创作分析
四川清音具有鲜明的巴蜀音乐风格特征,其特征与巴蜀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巴蜀人民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巴蜀大地上,造就了乐观积极的性格特征,其音乐常常呈现出旋律欢快、音调高亢、朴素而纯真的风格特色。笔者之所以选择《小放风筝》为钢琴伴奏的创作初探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首先,《小放风筝》是著名四川清音艺术家程永玲的代表性作品,是在四川清音里流传性最广、影响力最大的作品之一;其次,《小放风筝》的曲牌为小剪剪花调,旋律轻快,采用叙述性曲调,专业性强,结合了哈哈腔、滑音、倚音等多种润腔方法;再次,《小放风筝》结合了四川特色风味衬词,如“哦豁”等,表达了四川人民乐观开朗的精神状态。此曲的创作内容来源于生活,较为朴素自然。
笔者将以《小放风筝》为例,从创作手法、织体、音腔、音响效果、唱词,以及对民族乐器的模仿等方面来阐述钢琴伴奏运用于四川清音的实践分析如下:
1. 创作手法:《小放风筝》调式调性为C 宫五声调式,总共有139 小节,四乐段结构。第一段有36小节,总共有8 句歌词,较多采用一字多音的创作手法,使得展现出不对称的结构形式,这种创作方法也常运用于京剧、昆曲等剧种中,蕴含了我国民族声乐的特色。在钢琴伴奏的创作实践中,应当充分考虑到此点,在演唱者歌唱此部分时,钢琴伴奏应配以和弦或者单音,承担“绿叶”效果,配合演唱者更好地诠释音乐,避免喧宾夺主。其创作的伴奏型也应跟随着乐句的转换做适当的调整,如谱例1所示:
由于四川清音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有时会根据当时的演唱状态做自由处理,这要求伴奏者应根据当时演出情况,做好即兴伴奏的准备。
2. 织体:《小放风筝》的传统伴奏一般采用二胡、琵琶、中阮、竹鼓、檀板等乐器组成一个小型的乐队。由于各个乐器音色与音域的不同,出现了低中高声部的伴奏旋律线条。在创作中,尽量在保护清音的传统模式上进行创新,考虑到这些因素,笔者采用了复调的织体创作,模仿四川清音传统的民族器乐小乐队的伴奏形式,保证了音响的和谐与平衡。如谱例2所示:
在对《小放风筝》的创作中,声部随着演唱者情绪的推进而逐渐递增,音响效果逐渐浑厚,对表演者的演唱起到了渲染的作用。
3. 音响效果:一场精彩的演出,必然需要演唱者与伴奏者密切的合作,需充分发挥四川清音中声乐表演主体的作用,例如:当演唱到轻松愉快的段落时,伴奏者可以轻一点,给演唱者充分的空间发挥出美妙的嗓音和展示出高超的技艺;当演唱者演唱到长音或休止时,这时就需要发挥出伴奏的填补作用,使音响效果充分地展现出来,带动演唱者的情绪。笔者在四川清音《小放风筝》钢琴伴奏的创作中,在第一段的低音声部,只采用了单音点缀的方式进行伴奏,一开始便突出表演者的歌声,吸引观众注意音乐内容。如谱例3所示:
后续钢琴伴奏的音响效果越来越丰富,推动了音乐情绪的发展。
4. 唱词:唱词能直观地给人带来艺术感染力,听众不仅能从唱词中了解到剧情的发展,还能欣赏到唱词的优美,故唱词也是在编创钢琴伴奏的过程中应考虑到的一个因素。从《小放风筝》的唱词中,首先以“三月里来是清明”介绍了故事背景,而后以叙事性的音调表述了年轻女子在清明节这天走出房门看到新奇事物而满怀好奇心理的情感表现。笔者在《小放风筝》的钢琴伴奏创作过程中,运用了较多的休止,如谱例4所示:
此处表现了巴蜀女孩对事物的好奇心理,比如:看到不可思议的一幕时,可能会表达出的语言为:“咦——那是啥子?”句中语言节奏会有延长和休止存在,故在钢琴伴奏的创作中应充分考虑到故事内容以及当地的文化习俗。
5. 民族乐器的模仿:对民族乐器的模仿是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对塑造形象、描绘意境、展示民族文化内涵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小放风筝》的钢琴伴奏的创作中,多次运用琶音来模仿琵琶扫弦的音响效果,如谱例5 所示。在演奏时,要注意手指触键快速而有力。在《小放风筝》的传统器乐伴奏中,演员通常习惯于在每一乐句开始的节拍重音上使用打击乐器敲击一次,笔者认为在此伴奏的弹奏中,應尊重四川清音传统的音乐模式,适当突出乐句的第一个低音,弹奏时干净利落。
6. 音腔:沈洽在《音腔论》中对音腔定义是“指一种包含有某种音高、力度、音色变化成分的音过程的特定样式”。音腔作为中国音乐作品的韵味所在,是中国独特音乐风格的根源,当然四川清音也不例外。而钢琴却是音高、力度、音色被严格固定死的乐器,在为四川清音的伴奏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弊端,比如不及二胡、琵琶等传统伴奏乐器的韵味。笔者建议在伴奏过程中可适当采用装饰音的演奏技法,并加入延音踏板,充分利用钢琴的泛音来弥补这一缺陷。
(四)钢琴伴奏在四川清音演唱中的作用
在四川清音的表演中,器乐伴奏作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能够丰富歌曲的表现力。而在众多伴奏乐器中,钢琴伴奏拥有更丰富的音色与更广阔的音域等优势,能够进一步丰富四川清音的文化内涵与表达作品的情感。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别阐释钢琴伴奏在四川清音演唱中的作用:
1. 引导作用:四川清音蕴含着巴蜀文化独特的音乐特征,通过钢琴前奏的引导,提示了演唱者歌曲的音高、速度与节奏等,更容易让表演者融入巴蜀音乐文化的意境中,使听众做好欣赏的准备。
2. 提示作用:在通常情况下,四川清音在演唱过程中无乐谱与歌词的提示,因此钢琴伴奏为四川清音演唱中唯一的可作为提示的方式。钢琴伴奏可通过音色的转换、节奏起伏与速度变化等方法,协助表演者快速调整情绪,更好地诠释作品的音乐形象。
3. 渲染作用:人声在演唱中擅长抒发情感,而钢琴伴奏则更容易营造意境,二者在完美的配合下,能够让人声听上去更为饱满与圆润,有利于音乐情感的传递,并引起观众与音乐者的共鸣。
四、钢琴伴奏在四川清音的发展趋势
在数百年的发展进程中,四川清音一直根植于巴蜀大地的土壤,服务于当地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故对四川清音的保护与弘扬刻不容缓。笔者认为,使用钢琴伴奏相比于四川清音的传统伴奏乐器来说有以下几种优势:钢琴作为运用面极广的伴奏乐器,其音色深受人们的喜爱,能使更多的钢琴音乐爱好者愿意主动了解四川清音,保持和培养大批的听众,逐步改善四川清音听众较少的困境。
钢琴作为一种和声乐器,它的音响效果十分丰富,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其音色圆润、浑厚,弥补了四川清音音乐单薄、缺乏饱满的音乐形象等不足。
故把钢琴作为四川清音的伴奏乐器是可行的,可以进行适当推广运用。
五、结论
四川清音作为我国巴蜀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具有鲜明的巴蜀音乐风格特征。四川清音在几百年来一直根植于巴蜀大地,蕴含着丰富的巴蜀文化精神,但目前却面临着种种危机,亟须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本文对四川清音的伴奏乐器的使用提出了新的方案以及具体实行措施,以期对四川清音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一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