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雨霜
〔关键词〕《千里江山图》;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文化自信
引语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选段)惊艳出场,被评为2022 年央视春晚全场最佳。该剧生动地还原了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讲述18 岁少年画家王希孟的传奇故事。这场以舞绘山河的创意演出,如诗如画,令人拍手叫绝。
《只此青绿》由被誉为“舞坛双子星”的周莉亚、韩真共同编导,故宫博物院、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域上和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品。该剧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扶持作品,一经演出便火爆全国。
《只此青绿》火爆的秘诀在于以古典文学的叙事方式、传统艺术的当代表达、意念的流动构建起全剧的精神世界,通过人物的虚实交错、情感的古今交融,将悠远绵长的传统文化意象赋予了无限的生命力,构筑起全新的艺术审美空间。自2021 年8 月在国家大剧院首次“展卷”以来,《只此青绿》在上海、苏州、广州、深圳等16个城市演出50余场,获得人气口碑双丰收。
一、《只此青绿》作品概述
《只此青绿》是舞蹈版的《千里江山图》,一群女孩身着青绿长裙,以青绿色服饰,展现苍翠葱郁之山,近则呈绿,远则呈青。《只此青绿》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千里江山图》,该画由北宋画家王希孟在18 岁时用半年时间画成。《千里江山图》为大青绿设色绢本画作,纵51.5 厘米,横1191.5 厘米。全卷画面上层峰峦叠嶂、逶迤连绵,图中繁复的林木村野、舟船桥梁、楼台殿阁、各种人物布局井然有序。不同于黑白色调的水墨画,该画因用石青石绿色的矿物质颜料绘成而得名,绚丽的青绿色调交织描绘着千里江山的锦绣恢宏。
画作给予舞蹈创作者灵感,舞蹈给予画作新的生命力。朱光潜提出,诗人和艺术家寻求灵感,往往不在自己“本行”的范围之内而走到别种艺术范围里去。把静态的画用动态的舞蹈表现出来,如何表现画作中的文化内涵与无限神韵就成为创作的难点。经过辛苦的思索,编导周莉亚、韩真给出了答案。整个舞蹈诗剧以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等篇章为纲目,讲述一位故宫青年研究员“穿越”回北宋,以展卷人视角,再现《千里江山图》创作过程的故事。展卷人在打开这幅画的瞬间,走进了画中遨游,他的精神世界与画者王希孟的世界在时空交错中相逢,两个时空暗含着“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内心逻辑。观众跟随展卷人“入画”,感受王希孟创作过程中的悲与喜。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既让舞蹈诗剧的叙事性与戏剧性得到满足,也让观众跟随舞者穿越时空,看到一幅名画生成背后的故事。
除了主角王希孟、展卷人、青绿外,剧中还有篆刻人、织绢人、磨石人、制笔人、制墨人等,他们的出现丰富了诗剧的人物形象,增强了叙事表达和戏剧性,同时也把一幅画形成所需的文化元素呈现出来。正是有了宋代文化艺术发展的高度,正是有了这些工艺人,才有了这位天才少年所作的《千里江山图》。旋转的舞台上,篆刻人、织绢人等时而独立劳作,时而与王希孟互动群舞。通过舞台化的呈现,中国传统文化技艺得到展现,让观众一览文化之美,既是对古代工艺匠人的致敬,也是对现代文物研究者、传承者的致敬,正是他们日复一日平凡中的坚守,才让中华文化生生不息。
二、《只此青绿》韵味探析
《只此青绿》一出,无人不叹绝,无人不说美。该剧被盛赞还原宋风雅韵,可谓如诗如画、韵味无穷。创作者将画舞合一,将画之韵味转化为舞蹈韵味,实现一种全新的艺术风格。
宋代文学家范温曾言“有余意之谓韵”。“韵”作为美学范畴,最早是用来形容音乐的,比如韵律。不过自魏晋时期起,“韵”逐渐拓展为一种品评人物和书画的词汇。《世说新语》里有“风韵”“神韵”等评语,谢赫提出的“六法”里,首先就是“气韵生动”。相比前代,宋代之“韵”不但在审美内涵方面有了丰富和深化,而且还以最高美感形态成为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标准 。《只此青绿》作为让人感到余韵无穷的作品,这份韵味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其一,韵之在形,演员的沉浸式创作与完美演绎是韵之基础。结合画作的内涵,舞蹈整体风格是绵而不断、刚柔并济。为了展现宋女瘦削而轻盈的特点,编导周莉亚、韩真特意挑选体形消瘦、肩膀窄薄的女性演员。排练时,她们努力模仿各种宋画、宋史里的女子姿态,寻找体态上的宋人气韵,尽力呈现宋女肩瘦削、体下沉的柔弱之美。舞蹈演员张翰在剧中扮演王希孟,为了把画家对艺术的那份赤诚和执着呈现出来,他专门请了老师学画《千里江山图》,从白描到上色再到点染,一步步学、一步步画。舞者从沉浸式体验里收获诚意和敬畏,因此才能在舞台上呈现出少年画家的意气风发与才情无限。
其二,韵之在容,高耸如峰的发髻与宋代特色妆容令人见之忘俗。演员们高高的发髻,被称为“青峰髻”,寓意远山叠翠中的层层山峰。青峰髻下现美颜,《只此青绿》的古风妆容让人眼前一亮。演员们没有浓妆艳抹而是露出原有相貌,她们的妆容不浮夸,朱唇远山眉,柔美中且带几分飒爽之意。高高的发髻配搭古风妆容,演员们呈现出清冷疏离感,又不乏典雅大气。身姿俯仰之间,定格青绿千载;仪态动静相称,聆听历史的声音。
其三,韵之在衣,衣袂飘飘间尽显宋代风华。宋服崇尚淡雅文静,风格也趋于修长、简约,色彩上更偏向颜色饱和度低的色系,追求人与衣相协调。返璞归真式的沉静内敛,将自然气韵融入服饰中,照进人内心深处对于山水自然的向往。《只此青绿》的服装造型设计强调宋代崇尚的清瘦感,手部的袖子叠搭在一起犹如山峦起伏,裙型是将襦缠绕至腰间,其层叠感也形成了山峦之势,与古画中的青山辉映。长裙舞者,一举手一投足,轻甩水袖,时而端庄沉静,时而铿锵有力,豪放吐纳之间,尽显山水层峦。
其四,韵之在声,起伏婉转的配乐动人心弦。《只此青绿》的配乐古风悠扬,在贴合叙事背景的同时跟随场景不断变换,铿锵有力的鼓点、深情悠扬的琴箫,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器乐之美。叔本华提出:“音乐并不像其他艺术那样表现出理念,或者说,表现出意欲客体化的级别,而是要直接表現意欲本身,所以由此可以解释为何音乐直接作用于听者的意欲,亦即直接作用于听众的感觉和情绪,在顷刻之间就能加强,甚至改变听众的情绪。”音乐作为剧中语言的一部分,每一个音符都调动着观众最深处对传统文化的感情。从舒缓到激昂,再到让人感慨落泪的宽广。很多观众反馈,剧目尾声一段扣人心扉,当《千里江山图》展出时,展卷人与王希孟虽隔桌案,却深深凝望。弦乐响起,台上演员情绪如泉水欲涌,观众也不由感到情随心动、余味无穷。
三、青绿的色彩表达与形象分析
青绿为色,是《千里江山图》穿越千年仍璀璨夺目的精华所在。王希孟以少年的热情奔放与绝世才情大胆地挥毫泼墨,以青绿施重彩,赋予千里江山无限风韵,绘制绝世青绿山水画作。绘画是静态的,舞蹈是动态的,从颜色之青绿到舞态之青绿,考量着创作者的艺术想象力。按照《千里江山图》的成形逻辑,《只此青绿》七个篇章在舞台上所使用的颜色从清淡一直到浓重,自然过渡逐渐形成了青绿的色彩。
青绿为人,是该剧的核心符号。担任《只此青绿》文博顾问的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馆员王中旭,曾分享过给《千里江山图》拍照的往事,当光线渐暗,画上的青绿色就会散发出宝石般的光芒。这一发现启迪了编导们,或许青绿正是那把开启画家精神世界的钥匙。正如叔本华提出的“欣赏一部优美的作品需要敏感的心灵,而理解思想性的作品则需要思考的头脑”,编导们以敏感的心灵和非凡的艺术想象力、深邃的头脑把青绿这一抽象对象物质化、可感化,决定把青绿一色拟人化。青绿就像《千里江山图》的灵魂,也成了剧中唯一一个抽象的、写意的角色。编导专门为青绿设计了“静待”“望月”“落云”“垂思”“独步”“险峰”“卧石”等一系列唯美至极的造型动作,再现“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笔方能汇山河”。舞出来的青绿之冷冽、高贵、深邃,正是《千里江山图》内含的气质和魂魄。
青绿作为剧中纯写意的角色,就像《千里江山图》有一种青绿颜色的气魄,演绎的时候需要打开想象力。舞蹈不仅表现女人的柔美,也表现出了大气磅礴的一面,这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淀,更是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正如赵毅衡提出的,符号是带有意义的感知。青绿既是舞蹈诗剧创作的灵感来源,又是贯穿始终的核心人物,具有丰富的符号学意义。
四、文艺跨界融合的创新之作
《只此青绿》很好地做到了守正创新,引领文化审美。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易之认为,《只此青绿》之所以开拓了文艺新境界,重要原因是对《千里江山图》进行了意境还原。传世画作设色之精妙、构图之磅礴、意蕴之丰厚,已经提供了相当成熟的艺术母本,舞蹈诗剧对图画意境几乎进行了一比一再现,很自然地共享了图画的审美层次。
如果说守正是艺术创作的固本所在,那么《只此青绿》推陈出新的举措与精益求精的态度也是其成功不可或缺的元素。《只此青绿》运用通感,突破人的思维定式,深化艺术思维,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创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及艺术境界。从《千里江山图》到《只此青绿》,舞与画之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一场创意十足的艺术通感,一山一水,一动一静莫不韵味无限,令人为之倾倒。比如舞蹈动作和演员神态,极大地淡化了情绪,重点体现东方式的内敛与温婉。高耸的发髻与青绿晕染的服饰,也是对层峦叠嶂的象征性表达,这些都让人眼前一亮。主创团队也非常敬业,从首演到巡演,一直收集观众反馈,进行修改和调整,并表示“没有最终的版本,只有最好的版本”。正是这种精雕细刻的功夫,才让舞台上收获动人心魄的表演效果。
文艺不是无情物,唯有真情最动人。纵观《只此青绿》的创作背景与过程,都洋溢着浓浓的情意,是当代文艺工作者对待创作的热情,是国人对传统文化无以言表的真情。《只此青绿》宛如一首由色彩、时空和意象交汇而成的绝美诗篇,以高雅的艺术气质,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只此青绿》是文博与表演艺术的连线,是艺术跨界融合的典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已经成为当下的共识。文物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读懂古老文物与现代人之间的情感连接,做好传承与创新,还有漫长的道路需要走。
结语
青绿,是千古不变的一抹亮色,是流传不息的文艺精神,是越发坚定的文化自信。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作为一场美学盛宴,是对传统文化的深耕和弘扬,是中华美学的完美呈現,更是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本文从形态、仪容、配乐和服饰等方面分析了《只此青绿》的韵味特征,对其叙事结构、人物设置进行评述,重点探析了青绿这一色彩表达和形象内涵。总结出意境还原和守正创新是其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这一创新举措也将为文艺跨界融合指明了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