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化教学让小学数学课堂更高效

2022-05-30 19:08叶立荣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问题化教学高效课堂小学数学

【摘 要】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导向,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问题化教学注重以问题为核心,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活动,以此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文章基于问题化教学,对如何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展开探究,旨在优化师生互动过程,满足学生数学能力、数学思维的培养要求,增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问题化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2)24-0166-03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教师要创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多元化的数学教学方法。将问题化教学融入数学课堂,用问题激活学生思维,能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确保小学数学问题化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还应精心为学生设计数学问题,并鼓励学生提问,发挥问题的导向作用,促使学生高效学习,使其在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内化数学知识。

1   问题化教学相关概念

问题化教学具体指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问题猜想、问题探究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获取相应的知识经验,内化学科知识。在小学数学问题化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将问题穿插于数学教学环节中,使问题成为数学课堂的重要元素。学生可在问题的引导下,运用自身的思维能力分析、解决数学问题,领悟数学原理、数学概念[1]。

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逻辑性的学科,教学活动中涉及的数学信息较多,灌输式的教学会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数学信息,难以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而问题化教学会为学生留出思考空间,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在问题探究中学习数学知识。问题化教学不仅强调教师对问题进行有效设计,还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以便教师及时根据学生认知需求调整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确保数学教学的针对性,以此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2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化教学的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求知欲不强等问题尤为突出。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强化数学课堂教学实际效果,教师可以运用问题化教学,以此增强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具体来说,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问题化教学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运用问题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外界事物、学科知识的认知往往源于好奇,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会提出相应的问题。由此可见,问题是学习数学的源动力,教师可将问题融入数学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使学生在思考中体会数学探究的趣味性,继而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其次,运用问题化教学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关注学生思维、素质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在将问题作为数学教学设计的核心时,课堂互动中的启发式、探究式问题可避免学生思维僵化,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形成逆向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运用问题化教学可调动学生的思维活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探究,对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意义重大。

3   基于问题化教学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3.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可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状态,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师在开展问题化小学数学教学时,可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用有趣、具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带领学生进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积极性[3]。具体来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化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在问题中理解数学概念、解答数学问题,所以教师可依据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学生学习需求设计对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继而内化教学内容。在问题情境下,学生可保持专注,体会探究、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在清晰、直观的问题情境中快速抓住课堂教学重点,内化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平均数”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为学生创设“猴子妈妈分香蕉”的故事情境,让学生思考怎样将香蕉平均分给所有小猴子,从而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总数÷总份数”的计算方法。随后教师用多媒体设备出示以下内容:在一分钟投篮比赛中,奇思前后4次投中的个数分别为4个、8个、7个、5个,用什么数可以表示奇思一分钟平均投中的个数?学生计算得出答案为“6个”。接着教师再追问:“6个”究竟代表什么意思?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思考,并分享各小组的想法。最后让学生明確:“6个”是代表奇思这次投篮比赛的平均水平,并非具体哪一次的实际投中个数。由此可以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认识,明白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而后教师再为学生设计相关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内化数学概念,理解生活中的平均数,学会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笑笑所在班的女生平均身高为1.43米,小红所在班的女生平均身高为1.45米。能说小红身高一定比笑笑高吗?为什么?说说你判断的理由。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紧紧围绕教学情境,有利于提升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为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3.2  设计开放性问题,锻炼数学思维

为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应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而问题是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工具,所以教师应为学生设计开放性的数学问题,用该类问题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满足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一方面,教师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穿插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全面解析数学概念,学会多角度思考数学问题[4]。另一方面,教师可在数学复习巩固环节引入开放性问题,使学生学会根据以往知识经验重构数学知识体系,在开放性数学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发散思维、大胆质疑。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请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圆,并提出问题:①怎样画圆?(教师提供圆规、瓶盖、绳子、量角器等工具,让学生尝试画圆)②你最喜欢哪种画圆的方法?③画圆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用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知识后,教师演示画圆的正确方法,与学生观察圆的特点,认识圆心、直径、半径等概念,并学会用字母将它们表示出来。在学生了解圆的特征后,教师提问:“我国历史上用‘一中同长也来描述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不仅可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思考圆的特征,拓展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习深度[5]。

3.3  运用启发性问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实施问题化教学时,还应设计启发性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对此,教师应转变传统灌输式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在数学课堂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探究意识、探究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应整合数学教学内容,汇总小学数学知识,并以此为依据为学生设计启发性数学问题,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带领学生探究数学问题。其次,学生在积极思考启发性问题时,教师应适当给予学生指导,确保学生自主探究的针对性。最后,教师应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探究空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用问题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全面思考。

如在教学“垂直”“平行”的相关知识时,教师提前准备尺子、三角板、水彩笔、量角器等工具,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一条直线,然后回忆直线的特点。之后再让学生用彩色的笔分别在纸上重新画上几条直线,让学生思考这些直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可能会出现哪几种情况,向同伴分享自己的看法。学生交流讨论完毕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即同一平面内,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不交叉、交叉,从而引出“相交”的数学概念。然后请学生将直线延长,体会相交、不相交等数学概念。课件演示直线相交时的不同情况,导出平行、垂直的相关内容。最后,教师让学生观察直线相交、不相交时的情况,并提问:哪些相交情况比较特殊?直线相交后都垂直吗?直线不相交时它们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这样可以用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内化数学概念。

3.4  引入生活化问题,引导学生全面思考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有着较强的联系,在实施问题化教学时,教师可为学生设计生活化问题,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全面认识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思维、数学思想。具体来说,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经验、生活经历,设计贴合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用生活化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结合以往的经验思考、探究问题,学习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生活化问题可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感知力,有利于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保证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如在教学“认识钟表”的相关内容时,学生需要学会看时间,并产生时间观念,初步具备数学应用意识。课堂导入环节,教师用谜底为钟表的谜语引出教学内容,学生在猜谜的过程中会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兴趣,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随后教师揭示课题,讲解钟表相关的知识,并为学生设计生活化问题情境,请学生想一想生活中钟表的意义,思考它对人们生活的帮助。之后,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钟表的作用,交流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讨论分享完毕后,教师再进行总结,让学生意识到钟表的重要性,并学会用钟表看时间,拓展学生的视野。最后,教师用PPT展示钟表图片,请学生观察钟表,根据钟表上的数字、指针说出相应的时间,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总结数学学习经验。

3.5  设置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合作探究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借助简单的问题抛砖引玉,让学生举一反三,从而在教学活动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此同时,在数学教学期间,良好的课堂沟通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并且能促使学生主动寻找、探究问题的答案。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仅要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更要关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因此,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学生先进行自学,然后开展小组交流,在小组内部形成统一意见,最后选择小组发言人汇报。设置开放性问题能够推动学生合作探究,并锻炼学生的开放性、发散性思维。

如教师可出示以下开放性问题:某新建小区计划在小区主干道两侧种植银杏树和梧桐树美化环境。一侧每隔3棵银杏树种1棵梧桐树,另一侧每隔4棵梧桐树种1棵银杏树,最终两侧各栽种35棵树。请问最多栽种了多少棵银杏树?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独自思考这一问题,而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进行解答,通过小组交流,学生最终得出“最多栽种34棵银杏树”这一答案。虽然答案一样,但是学生的解题方式是不同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方式,而后选出一种或者几种较为简单并且易于理解的解题方式在班级内交流,并且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思考和探索。

在将开放性问题与合作探究结合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小组划分的平衡性,确保每个小组内部都有成绩优秀的学生发挥带动作用。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开放性问题的设置要在完成基础知识教学的前提下进行,开放性问题可以作为课堂提升环节的教学内容,而不能作为课堂授课的主要内容。此外,除了在課堂上通过开放性问题进行教学,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开放性作业,让学生在课后也能够主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盘,并且对未知的知识进行探索。

总之,为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应正确看待问题化教学的运用,用问题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但是在设计数学问题时,教师还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有效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生成相关的数学知识,同时优化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满足新课改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要求。

【参考文献】

[1]李颖颖.借助“问题”优化小学数学教学[J].新课程导学,2020(2).

[2]刘明芳.小学数学问题深化解析教学中“认知建模”的应用[J].数学大世界(中旬),2021(2).

[3]尤柳.信息化条件下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J].读写算,2019(25).

[4]蒋丽芳.小学数学课堂优化教学问题的策略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9(5).

[5]施堂玲.问题导入,深化理解——论小学数学提问式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J].小学生(中旬刊),2018(2).

【作者简介】

叶立荣(1970~),男,汉族,广东梅州人,大专,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猜你喜欢
问题化教学高效课堂小学数学
民族预科大学语文课堂的“问题化教学”
问题化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