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阿潜 张铭
【摘要】广播剧《永远的二七塔》讲述了当代中国铁路工人的奋斗故事,对新时代铁路建设者们的精神世界做了一次深入探寻。本文从该剧的创作背景、创作手法、瓶颈问题突破、融合传播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阐明主题广播剧创作应根植现实、顺应时代之变、增强内生动力,为当代工业题材广播剧的创作路径提供参考。
【关键词】广播剧 工业题材 二七精神 内生动力 融合传播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2021年6月18日,由河南广播电视台、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中共福州市委宣传部共同打造的广播剧《永远的二七塔》在河南广播电视台、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旗下的多个广播频率播出;并在学习强国、大象新闻、海博TV、蜻蜓、喜马拉雅、懒人听书等新媒体平台同步推出。自播出以来,该剧受到媒体、受众的广泛关注,相关推文被央广网、新浪网、腾讯网、网易网、凤凰网、河南文化网等网站和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中国广播影视微信公众号等进行转载、评论,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永远的二七塔》采用非线性叙事,通过当代铁路战线上三位先进人物的奋斗故事,展现了新时代铁路工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拼搏奉献、团结进取的精神风貌,弘扬了伟大的“二七”精神。
一、创作背景和现实意义
郑州火车站附近的二七广场上高高地伫立着一座联体双塔——二七纪念塔,它是为纪念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和“二七”烈士而修建的。它如同一位阅尽沧桑的老者,历经岁月的洗礼,默默地注视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在喧嚣中回味着百年间的风雨历程。
1923年2月1日,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的领导下,京汉铁路总工会在郑州成立,并于2月4日实行全路总罢工。2月7日,大罢工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京汉铁路总工会江汉分会委员长、共产党员林祥谦英勇就义,共产党员、武汉工团联合会法律顾问施洋被杀害,52名工人牺牲,300余人受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
长期以来,“二七”大罢工所孕育的“二七”革命精神,作为一面旗帜、一种精神动力,一直在激励、教育着人们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新时代,作为“二七”精神象征的二七纪念塔不仅意味着一段革命斗争的光荣历史,更成为一种为信仰而奋斗的精神丰碑。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特殊的时间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等单位创作了这部以弘扬“二七”精神为主题的广播剧作品,并将创作重点放在新时代人们对于“二七”精神的弘扬和传承上。
二、创作手法的大胆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创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① 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的一百年,是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一百年,也是不断培育伟大精神的一百年,这些精神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随着时代的发展,被传承下来的精神历久弥新,同时被注入新的内涵,这其中就包含“二七”精神,在新时代,它传递的不仅仅是牺牲精神,还有奉献、坚守和传承。2019年,郑州市二七区有關部门举办专家研讨会,提炼出“坚定信仰、忠诚为民、敢于斗争、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新时代“二七”精神内涵。②“二七”精神不仅是一种巨大的精神财富,更是助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如何通过广播剧这种艺术形式来弘扬、传承这种精神?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对创作主旨予以展现?
起初,主创团队设计了一家五代人与铁路的故事,以二七塔所代表的“二七”精神为主线,串连起从上世纪20年代至今、时间跨度近百年、不同时代奋斗者的人生故事。事实上,在铁路系统,不少家庭都是“铁路世家”,几代家庭成员都在铁路工作,从铁三代、铁四代甚至铁五代,他们见证了时代的变革和铁路事业的发展。基于此,从一个家庭的视角来讲故事无可厚非,但随着采访的深入,主创团队了解到在国企改革后,铁路部门经历了从传统运输生产型企业向现代运输经营型企业的转型,铁路运输已不仅限于客运、货运,尤其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速铁路的规划建设以及多种类型城市轨道交通的不断涌现,铁路行业呈现出多元经营、快速发展的态势。为体现我国近年来大幅提升的工业水平和科技实力,凸显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精准地体现“二七”精神和新时代铁路工人的奉献精神,主创团队决定大胆采用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即在一部广播剧里,用几个独立成章的段落来诠释同一主题。
这种叙事结构对于创作要求极高,需要风格统一、主题统一、内涵统一,不仅在剧作层面,还包括导演、演员、音乐和后期制作合成等,都要做到融会贯通。从整体上看,影片采用的是非线性段落结构,但从各个故事内部来看,每个故事都具有起承转合的完整结构和鲜明的戏剧性特征。③ 广播剧《永远的二七塔》正是采用了这种叙事结构,便于展开各自故事情节,让受众在短时间内了解故事情节,满足情感体验的需要。
创作之前,主创团队走访了铁路相关行业的多位英模人物,俯下身子,仔细聆听他们坚守“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初心、在平凡岗位执着奉献的故事,这其中有创下两车交会时速最高纪录的高铁司机、兢兢业业奋战在货运站的调度员、服务于城市基础建设的中铁隧道盾构机司机,还有专业从事隧道掘进机研发制造和技术服务的工程师。他们与时代同频共振,用自己的青春、奉献、拼搏印证了“二七”精神在当代的传承。
三、工业题材创作瓶颈的突破
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要创作出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的优秀作品,就必须把握时代脉搏、找准历史与时代的结合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增强创作的内生动力方面下功夫。作为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戏剧艺术,广播剧有着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它凭借语言、音乐和音响塑造人物、讲述故事,继而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获得艺术享受,同时彰显价值引导的力量。④ 广播剧《永远的二七塔》,因其题材和结构的特殊性,使得整个创作过程实现了一次较大的突破。
(一)剧本内容的专业性
工业题材广播剧涉及技术知识、专业术语,为确保剧本的真实性和专业性,创作团队在前期采风的基础上,翻阅大量资料,设计戏剧冲突,并邀请铁路系统的高铁专家、盾构机专家等对剧本进行把关。资深编辑逐字逐句对剧中涉及的操作流程、专业术语作深入浅出的表述。
如剧中再现了我国高速铁路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刻——2016年7月15日11时20分,我国自行研制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两列中国标准动车组在郑徐客车K426处以超过420公里的时速交会而过,相对时速超过840公里。⑤为再现这一场景,把这个专业问题向听众解释得通俗易懂,创作者专门查阅了大量专业资料,并请教了高铁专家,借车间领导的口吻做了解释:
临时休息处/两地连线(夜晚、室内,人物有薛平如、刘新华、车间领导)
【音乐逐渐过渡舒缓
车间领导:薛平如,还有徐州那边连线的刘新华,两位辛苦了!明天咱们就要完成这次50万公里的测试任务了。这两个月时间,你们俩在郑徐高铁段每天往返20多趟,感觉怎么样啊?
刘新华:主任,这次任务真是压力山大啊!
三人:哈哈哈哈哈……
薛平如:(思量着说)主任,我有这么个想法,按照咱们的测试预定方案,我想明天我们应该有机会冲刺一下两车交会的最高时速。
车间领导:我正要跟你俩讨论这个问题呢,要知道铁科院的监测记录设备就在那个固定位置,只有你们两列车同时达到那个时速、并运行到设定区间交会点,才能采集更加准确的数据。时速400公里以上的列车,1秒钟运行117米,如果你们双方任何一辆列车晚1秒,或者速度达不到,就会错失良机,测试就失败了,给你们的机会只有一次。
薛平如:主任,经过这段时间的测试,我和刘新华有信心冲刺一下!
车间领导:这件事,试验指挥中心早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你们俩注意休息,明早按时到达试验岗位。
薛平如、刘新华:司机明白!
之所以强调此次测试,是因为它在我国高铁史甚至世界高铁史上有着非凡的意义。这一试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已全面掌握高速铁路核心技术,高铁动车组技术实现全面自主化,中国高铁总体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先进行列,部分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对于打造中国标准动车组品牌,助力中国高铁“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⑥
(二)音乐的烘托和渲染
著名剧作家曹禺曾说:“广播剧是魅力女神,像诗、像梦,在声音世界中使人享受一切美妙。”除了旁白、对白,音乐也是不可或缺的,主要起到渲染剧情、烘托气氛、抒发情感的作用,“言语言不能穷尽之意,发语言难以感慨之情”⑦。 为将“二七”精神在当代的传承意义更深远地表达出来,出品方专门组织了原创音乐团队,邀请广播剧资深专家创作了主题歌歌词《神圣使命》:
是南湖吹来的风,是京汉飘来的云,
托起了这座塔、这座城,
是我的骄傲、我的光荣。
昨天的呐喊已经远去,
烈士的鲜血化作了绚丽的彩虹。
二七塔洪亮的钟声响起,
是在催人奋进、破浪出征;
新一代肩负着神圣使命,
为祖国强盛奉献火红的青春,
这是神圣使命。
词作简约生动,不乏深刻的意蕴,既观照了历史,又彰显了“二七”精神的当代传承和新的时代内涵。已研读过剧本的作曲家于祥国拿到歌词后即生发灵感,旋律从脑海里流出,很快就完成了旋律创作和音乐小样制作。
整首歌曲行远而深沉,蕴育着热情和力量,中段的爆发,尾部的高潮,合唱的呼应,可谓是珠联璧合,加上歌曲演唱者自身所特有的嗓音以及对整首歌曲收放自如的把握,听来令人沉醉其中,尤其是结尾,让听者对二七塔的理解从一处文化景观一下子深入到了精神世界,被一种革命的乐观主义和超越时代的奉献精神所感染,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作曲家在剧中音乐创作中为戏剧发展节奏注入动力的同时,着力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在表现高铁运行的各种动态时融入大量类似动作电影中的音乐元素,在表现盾构机驾驶员黄铁经历首次独立操机、成功完成隧道贯通后的一段内心独白时运用钢琴独奏主旋律铺垫,将其克服恐惧、战胜自我的内心加以渲染,在表现随后师徒二人的心靈交流时采用小提琴独奏、乐队伴奏的形式,让语言的背后被一种浓浓的温情包围着,使整部剧的音乐呈现出与语言紧密结合、与效果设计充分融合的特征。
(三)专业的演播队伍和运用恰当的音响效果
为保证该剧的整体艺术效果,出品方专门邀请了国内有着丰富演播和配音经验、深受年轻人喜爱的专业配音演员。一般来说,文艺作品要求使用标准的普通话配音,考虑到这部作品是闽豫两地联手打造,剧中人物林耀武和黄铁的籍贯都是福建福州,导演就尝试让演员专门学习了福州方言,在剧中,两个人见面时“秀”了一把,既展现了地域特色又还原了真实的生活场景,这种独特的语言形式,也成为作品和听众的情感纽带。
为了展现铁路行业生动的工业画面和工作场景,广播剧《永远的二七塔》在后期制作时使用了大量的音效,从二七塔的钟声、高铁司机测试时模拟器的声音、检测仪的声音、高铁交会试验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到暴风雨、闪电、龙卷风等天气现象的自然声,从货车站的汽笛声、隧道洞体的空洞声、盾构机隆隆的作业声到锣鼓喧天的响声、众人的欢呼声、掌声、鞭炮声,声音素材的运用,不仅起到了烘托环境的作用,也让听众有身临其境之感,很好地展现和推进了情节。
四、两地携手创作,新媒体融合传播
在前期采风过程中,主创团队先后到河南、福建两省,深入高铁站、中欧班列郑州货运站、盾构机地铁施工一线及福建二七烈士纪念堂等地采访考察、搜集素材,并向林祥谦的嫡孙——退休铁路职工林耀武先生了解其祖父的生平和英勇事迹。最终,主创团队确定将林耀武先生作为广播剧《永远的二七塔》的线索型人物,以其在建党百年之际到郑州参加河南省总工会策划的“弘扬二七精神,再创时代辉煌”主题教育活动为切入点进行串联,通过当代铁路战线上的三位先进人物的奋斗故事,展现新时代铁路工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拼搏奉献、团结进取的精神风貌,弘扬了伟大的“二七”精神。
2021年6月18日,广播剧《永远的二七塔》在河南广播电视台、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系列频率同步播出,大象新闻、海博TV、学习强国、蜻蜓、喜马拉雅、懒人听书、知了阅读等新媒体平台共同推出。在喜迎党的百年华诞之际播出此剧,旨在传承红色信仰,致敬百年征程,激励新一代建设者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五、结语
广播剧《永远的二七塔》是一部难得的“工业+党史”题材的广播剧佳作,生动讲述了当代中国铁路工人故事,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诠释了“二七”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作为一部精心打造的广播剧作品,该剧实现了思想性、新闻性、艺术性、欣赏性的融合,以文艺的力量彰显了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紧扣时代脉搏,与时代同频共振,高度契合和烘托了主旋律,是一部有深度、有温度、有时代气息的广播剧精品。
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希望大家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⑧ 这不仅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同时也鞭策和激励创作者坚持用文艺这种最能凝结心灵的语言,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媒体工作者要把“奋斗的人民”和“人民的奋斗”作为重要主题,不断增强创作的内生动力,展现和塑造新时代奋斗者的群像,以此凝心聚力,鼓舞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注释
①《习近平谈文艺社科工作金句:把中国精神、价值、力量阐释好》,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http://cpc.people.com.cn/n1/2019/0305/c164113-30957926.htm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②《郑州:“二七精神”历久弥新 注入新时代内涵》,新浪网,http://henan.sina.com.cn/news/2021-01-30/detail-ikftpnny2847293.shtml.
③许奇良:《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之叙事分析》,《戏剧之家》,2020年第26期。
④王瑩:《剧中听党史 感受百年征程的苦难辉煌》,《中国广播》,2021年第7期。
⑤余俊、黄金:《“冲高团队”挑战高铁交会世界最高时速》,《中华儿女》,2017年第22期。
⑥《时速420公里!郑徐高铁进行世界首次时速最高交会实验》,环球网,2016年7月15日,https://www.sohu.com/a/106098425_162522.
⑦于祥国:《广播剧音乐初探》,《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2年第11期。
⑧《习近平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9/0304/c64094-30957098.html.
(作者刘阿潜系河南广播电视台信息广播节目主任编辑,张铭系河南广播电视台生活事业部总监、主任编辑)
(本文编辑:黄一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