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羊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坛当之无愧的巨匠,他犀利的笔锋直指社会弊端,令世人警醒。文学上的造诣、思想上的高度和远去的时代,让鲁迅作品显得晦涩难懂。然而事实证明,对这位文学巨匠的崇敬和对其作品的认同,会随着读者知识的积累和认知水平的提高而与日俱增。《朝花夕拾》为青少年读者走近鲁迅提供了一个适宜的入口。
内容简介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先生最重要的散文集之一,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享有盛誉。该书的前七篇主要写了鲁迅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主要写了作者在日本求学以及回国教书的经历。作为“回忆的事”,《朝花夕拾》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种种不合理的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难,寻找光明的艰难历程。这些“昨日重现”能够引起不同年龄段读者的共鸣,因此备受一代代读者的喜爱。
游戏之乐
【精彩片段一】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老师串讲
选段中,有美妙的环境描写“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紫红的桑葚”,这样的描写有颜色,有质感,调动了视觉和触觉;有生动的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调动了听觉;有形象的比喻,“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描写了覆盆子的形状和味道,调动了视觉和味觉。在作者优美文字的描述下,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百草园中具有特色的动物和植物,和作者一起感受了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的快乐。看来,对大自然和玩耍的热爱,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即使大文豪鲁迅也不例外。大人物鲁迅的儿时,和我们今天去公园看蚂蚁、到树下听知了的生活多么相似呀!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像鲁迅先生一样,调动视觉、味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去感受身边的事物,并用优美的文字把它写下来呢?
背书之苦
【精彩片段二】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老师串讲
五猖会是当时全县的盛会,也是爱热闹的孩子们最期待参加的盛会。所以,“大清早大家就起来”,将看会所需的船椅、饭菜等搬到提前预定好的大船上。小鲁迅“笑着跳着”,对五猖会的期待不言而喻。然而,父親的出现改变了一切。“去拿你的书来。”父亲的一句话让“我”的心情急转直下,从一开始的兴奋激动、迫不及待变得忐忑不安。“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此处的语言描写展现了封建家长的专制和蛮横,也让“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彻底将“我”对五猖会的热情浇灭。所以即使后来父亲同意了“我”去看五猖会,但是,“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鲁迅先生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父亲出现前后的心情变化,让读者在对比中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他的痛苦、气愤和无奈。同学们,你也可以将这种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追忆之思
【精彩片段三】
大概是因为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老师串讲
选段出自《阿长与山海经》,此篇是鲁迅先生对儿时保姆长妈妈的追忆。阿长出生低微,没有文化,连《山海经》三个字都被她错误地以为是“三哼经”。所以当她去问鲁迅《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鲁迅觉得“说了也无益”。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妇人,在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带回了鲁迅梦寐以求却始终未曾得到的《山海经》。“一见面”“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从这些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阿长给鲁迅买回《山海经》后,内心的激动和兴奋。由此,阿长淳朴善良、真诚热情、关爱鲁迅的形象跃然纸上。虽然没有亲眼目睹,但我们能够想象到一字不识的阿长为了给鲁迅买《山海经》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因此鲁迅震惊得如同遇到“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也因此对阿长从“不大佩服”到产生“新的敬意”,并将这几本书看作是“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