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风玲
邹韬奋,祖籍江西余江,1895年出生在福建永安。他的原名叫邹恩润,1926年他主编《生活》周刊时,为自己取下笔名“邹韬奋”。“韬”即韬光养晦,“奋”即“奋斗不息”。从那时起,他便以笔为剑,弘扬正义,鞭挞黑暗,真正做到了奋斗不息、战斗不止,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红色出版家。
少年读书时,邹韬奋便经常把史书上记载的关于亡国屈辱的事与当时帝国主义的侵略联系起来,这在他小小的心灵中激起了爱国的情感。天资聪颖的他先是考入了南洋公学学习工科,后来又转入了上海圣约翰大学攻读文科。在此期间,他不仅读了许多古文专集,还对当时梁启超创办的《新民丛报》深深着迷。梁启超那些慷慨激昂、痛快淋漓地抨击时弊的文章,常常让他“非终篇不能释卷”。
1926年10月,邹韬奋接任《生活》周刊的主编。早期的《生活》周刊,几乎就是他一个人的独角戏。“编剧”是他,“导演”是他,扮演各种“角色”的还是他。他用各种笔名写专栏文章,甚至跑印刷所、校对也都由他一个人操办。他对这本刊物就像是一位母亲对婴儿那样倾注了全部的感情和心血。
不仅如此,邹韬奋还革新内容,注重短小精悍的评论和“有趣味、有价值”的材料。选择文稿时,他也极为严格,不讲情面。不管是老前辈还是无名小辈,文稿质量好才用,不好的无论如何也不用。
改版后的《生活》周刊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发行量由原来的两千八百份激增到十五萬份,成为当时杂志界影响最大的刊物。慑于它的影响,反动派的“喉舌”便出来造谣和叫嚣,企图搞垮《生活》周刊。但是邹韬奋毫不畏惧,他在刊物上和敌人展开论战,进一步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1933年6月,邹韬奋被列入国民党特务的暗杀名单,他被迫离开祖国,去往国外。等到两年后他回国时,日寇已经把侵略的战火燃遍了我国华北各省。刚刚回国的邹韬奋,放下行李便开始筹办《大众生活》周刊,他仍旧以笔为刀枪,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为民族解放斗争而奔走呼号。“一二·九”爱国运动爆发后,邹韬奋在《大众生活》周刊发文赞扬这是“大众运动的急先锋,民族解放前途的曙光”。
《大众生活》的出版有力推动了全国抗日运动的开展,也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大恐慌。他们派人到上海找邹韬奋“谈话”,其实就是恐吓与威胁。他们说:“今日杀了一个邹韬奋,绝对不会有什么问题,不过是白死而已!”面对如此恫吓,邹韬奋泰然自若,严正声明:“不参加救亡运动则已,既参加救亡运动,必尽力站在最前线,个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
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穷追不舍之下,邹韬奋被迫流亡香港。在香港的贫民窟里,他又创办了《生活日报》,同时编辑《生活星期刊》。在《生活星期刊》创刊词中,邹韬奋呼吁:“必须迅速造成全民族抗敌救国的联合阵线,用热血的代价,英勇的行动,向着民族敌人和汉奸卖国贼猛攻!”
1937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共赴国难的宣言》,邹韬奋认为这是“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宣言”,坚决支持中国共产党的立场。他坚信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是抗战胜利唯一正确的方针,他从这个方针中得到了力量。他也曾向周恩来提出入党的要求,但周恩来认为他以党外人士的身份在国统区跟国民党作战更有利,他便听从了周恩来的意见。尽管没有入党,但他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1938年到1941年间,邹韬奋在重庆主编了《全民抗战》,同时以生活书店为中心,出版进步书刊,团结进步的文化人士。抗战期间,生活书店一共出版了八本杂志,一千多种书籍。国民党反动派曾惊呼:“生活书店的书籍,虽在乡村僻壤,却随处可见,可谓无孔不入,其势力实在可怕!”他们在全国各地查封生活书店的分店,摧残进步的文化事业。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邹韬奋被迫再度流亡香港。在那里,他重新恢复了被扼杀的《大众生活》,继续用笔尖作战。在《复刊词》中,他说:“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紧急问题,就是如何使分裂的危机根本消灭,巩固团结统一,建立民主政治,由而使抗战坚持到底,以达到最后胜利。”
后来,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邹韬奋与一大批文化界的进步人士一起,在中国共产党的协助下,逃离香港,到达东江游击区。后来又辗转到了苏北解放区。他深入当地考察,对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北解放区感触极深。他说,自己十多年来从事民主运动,只有在今天,才看到了真正的民主政治。
因为多年劳累,邹韬奋耳疾发作。在治疗期间,他仍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写作。1944年7月,邹韬奋丢下未完的手稿《患难余生记》,与世长辞,年仅四十九岁。中共中央根据他生前多次的请求,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在邹韬奋短暂的一生中,他以报刊为阵地,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生活》被查封了,他就出《大众生活》;《大众生活》被查封了,又出《生活日报》和《生活星期刊》;其后又出版了《抗战》《抵抗》《全民抗战》等大量书刊,宣传正义的舆论,传播革命的真理。
红色报人邹韬奋,以笔为剑铸丰碑!邹韬奋用笔尖作战的一生,将被所有的中国人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