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满意 刘红艳 陈传榜 王颂歌 杨英 娄玉钤 张攀科 刘传慧
【摘 要】 研究总结骶痹的证治方药、规律,以提高临床疗效。骶痹为肢体痹之一,在风湿病中有着一定的地位,为常见痹病之一。收集研究历代医家论治骶痹的经验,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骶痹的病因病机(虚、邪、瘀)和证治方案,辨证分为虚邪瘀3候5型:邪实候(寒湿痹阻证、湿热郁滞证),正虚候(肝肾亏虚证、气血亏虚证),痰瘀候(瘀血阻络证)。临床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骶痹;骶髂关节炎/错缝;致密性骨炎;肢体痹;风湿病(痹病);三级痹病;证治;虚邪瘀
骶痹是以骶部疼痛、酸沉为主要表现的风湿病[1]。有些骶痹可连及腰臀部和下肢。骶痹为肢体痹之一[2],是风湿病的三级痹病[3-4]。《黄帝内经》最早以“腰尻痛”“尻骨痛”等病名来论述,尻,指尻骨,即骶骨。后世医家均遵循《黄帝内经》之论。唐·孙思邈《千金翼方》描述本病可伴有两胁满、筋急不得太息等表现,并运用补肝汤治疗本病肝气不足证。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则强调“昆仑治腰尻痛”。元·朱震亨《丹溪手镜》认为本病因虚外感而致,为本虚标实之证,以肝肾不足为本虚。清·张璐《张氏医通》论有“尻乃足少阴与督脉所过之处”,提出用六味地黄丸、二陈汤合二妙散治疗本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注》指出本病表现“腰骶环跳悉痛,脉涩,烦劳即发”。日本·丹波元简《杂病广要》称本病为“尻骨痛”,把病因归纳为痰湿、血虚、血瘀和肾虚,临床表现为“尻髀皆肿,足挛膝急”。现代娄多峰最早提出骶痹之名。娄玉钤《中国风湿病学》完善了骶痹的理法方药。
西医学的骶髂关节炎、骶髂关节错缝、致密性骨炎、脊柱关节炎等可出现骶痹表现[4]。
1 骶痹的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多与感受外邪、正气亏虚、劳损外伤等相关,并与肝、肾等脏腑盛衰关系密切。
1.1 外邪侵袭 外感湿热之邪,由表入里,湿热交蒸,蕴结日久,阻遏骶部经脉、筋骨,而致骶痹;或营卫失调,寒湿之邪侵入,痹阻腰骶,而为痹。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太阳在泉,寒复内余,则腰尻痛。”
1.2 正气亏虚 先天禀赋不足,天癸衰竭,肝肾亏虚;或后天失养,或病久迁延不愈,累及肝肾,肝肾虚弱,骶部筋骨失养,而发骶痹;或产后劳损,冲任亏虚,气血不足,无以濡养骶部筋骨,亦致骶痹;或正虚邪侵,痹阻骶部筋骨,而致骶痹。如清·林佩琴《类证治裁》曰:“尻乃足少阴及督脉所经,兼属厥阴,尻痛属肾虚。”
1.3 劳损瘀血 长期慢性劳损,或跌仆损伤,体位不正,或妊娠分娩等致骶部关节错缝,局部瘀血或痰瘀,闭阻不通而致痹,可引起双下肢不等长,行路不畅,久行久立或久坐后疼痛加重,或可伴见髋、膝、踝痛,下肢麻痹等。如明·孙文胤《丹台玉案》曰:“尻骨痛,有痰、有血虚、死血不同。”
综上所述,骶痹的病因概括起来不外“虚邪瘀”[5]三个方面,即感受外邪、正气亏虚、劳损瘀血等。外感诸邪之湿邪重浊粘滞,易留驻腰尻部位而发疼痛,所以外感所致腰尻痛总离不开湿邪为患。肾生髓主骨,肾藏精,精化为气,通过三焦,布散全身,且尻乃足少阴与督脉所过之处,肾足少阴之脉,贯脊,属肾,络膀胱;督脉其支者,从脊柱后面分出,属肾,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同时又反映脑、髓和肾的功能。因此,正气亏虚,特别肾虚是骶痹发病的关键所在,外感诸邪、劳损外伤等,常因肾虚而致痹。基本病机为骶部经络痹阻,筋骨失养,可伴骶部关节错缝。本病病位在骶部,可连及腰、臀及下肢,与肝、肾等脏腑关系密切。病性有虚有实,虚为肝肾不足、气血亏虚;实为寒湿痹阻,湿热郁滞、瘀血阻络。
2 骶痹的诊断要点
本病发病多为青中年,女性多于男性。与妊娠、劳损、病灶性炎症有关,常因上述因素而复发。临床表现为骶部酸困、僵硬、疼痛,行走、站立或坐位时加重,可伴髋、膝、踝痛,下肢疼痛、麻木、乏力及少腹疼痛、小便频数等;伴骶髂关节错缝时,可见双下肢不等长。“4”字试验、直腿抬高试验、骨盆分离与挤压试验、骶髂关节旋转试验等有助于诊断。
3 骶痹的辨证论治
本病辨证主要辨虚实、错缝。虚证多为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以骶部隐痛绵绵,面色不华,舌唇淡白为特征。实证则有瘀血阻络、寒湿痹阻、湿热郁滞之别:瘀血阻络者,以骶部刺痛、痛有定处,舌有瘀点为特征;寒湿痹阻者,以骶部凉痛、僵硬、困重、微恶风寒,舌苔薄白而润为特征;湿热郁滞者,以骶部酸楚疼痛,尿黄频涩,女子带下黄稠,苔黄腻为特征。辨关节紊乱错缝:从生物运动力学看,骶髂关节构成其内在稳定的肌肉、韧带、筋膜易劳损或受损伤,其张力减弱,关节稳定性降低而发病。骶髂关节遭受外邪侵袭或损伤,关节稳定性受到影响,即使是轻微外力都有可能使其移位。故骶痹可有骶髂关节错缝,其典型体征为双下肢不等长(排除腰椎及下肢病变后)。此时,配合推拿手法矫正复位,迅速改善和消除临床症状。
骶痹治疗应分清虚实,辨明错缝,辨证论治。以滋补肝肾,祛邪通络为治疗总则,虚证以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居多,当滋补肝肾,益气养血。实证寒湿痹阻者,治以散寒除湿;湿热郁滞者,治以清热利湿;瘀血阻络者,治以活血化瘀通络。虚实夹杂者,或因虚致实,或由邪实致虚,当扶正祛邪兼施,临床应权衡标本虚实,酌情论治。此外,骶痹可有骶部关节错缝,需配合推拿手法矫正复位。本病按“虚邪瘀”辨证可分为三候五型。
3.1 邪实候
3.1.1 寒湿痹阻证 骶部僵硬、冷痛、困重;腰骶部沉重而痛,或臀后、股后僵痛,痛有定处,活动不利,得热痛减,遇寒痛增;舌质淡,苔白腻,脉弦紧或沉紧。以骶部僵硬、冷痛、困重,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寒为阴邪,其性凝滞,主收引,主疼痛,气血为寒邪阻遏,经脉不通则痛,故骶部僵硬、冷痛,或臀后、股后僵痛,痛有定处,活动不利;遇冷则凝滞加重,故遇寒痛增;热能胜寒,使寒凝渐散,气血得以运行,故得热痛减;湿亦為阴邪,重着黏滞,故骶部困重;舌质淡,苔白腻,脉弦紧皆为寒湿痹阻之象。
治法: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方药:乌头汤(《普济本事方》)加减。方中乌头温经散寒,祛风除湿;细辛、川椒、附子温阳散寒止痛;独活、秦艽、防风、茯苓祛风除湿通络,引经直达病所;当归、白芍、怀牛膝、桑寄生、杜仲养血补肾;加香附理气通络。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散寒、祛湿通络之效。若湿邪盛者,加菝葜、薏苡仁;疼痛甚者,加制乳香、制没药。
3.1.2 湿热郁滞证 骶部灼热疼痛、困重,溲赤;下肢酸软重着,小腹疼痛,女子带下黄稠,小便频涩;舌质淡,苔黄腻,脉滑数。以骶部灼热刺痛、困重,溲赤,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湿热侵袭下焦,或入胞宫,或入血室,未及时清解,留滞腰骶,阻滞局部气血、经络、筋骨,故骶部灼热疼痛;湿热下注,则小腹疼痛,小便频涩,女子带下黄稠,溲赤;湿热流注下肢,故下肢酸软重着;舌质淡,苔黄腻,脉滑数皆为湿热郁滞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方药:当归拈痛汤(《医学启源》)加减。方中羌活祛风胜湿,通络止痛;茵陈清热利湿;猪苓、泽泻利水渗湿;黄芩、苦参清热燥湿;防风、升麻、葛根解表疏风;白术、苍术健脾燥湿,以化水湿邪气;加忍冬藤、络石藤清热通络;丹参、鸡血藤养血活血,疏郁通络。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之效。若疼痛甚者,加制乳香、制没药;伴下肢肿甚者,加防己、白花蛇舌草、川牛膝、木瓜。
3.2 正虚候
3.2.1 肝肾亏虚证 骶部隐痛,腰膝酸软;腰骶疼痛,时发时止,遇劳加重,头晕耳鸣,精神疲惫,肢体麻木,筋肉瞤动,或不孕不育;舌质淡红,苔薄,脉弦细。以骶部隐痛,腰膝酸软,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肝肾亏虚,精血不能濡养腰骶筋骨,筋骨不荣,则骶部隐痛,腰膝酸软,时发时止;劳则精血暗耗,筋骨失荣愈甚,故疼痛遇劳加重;肾精不足,髓海空虚,神失所养,故头晕耳鸣,精神疲惫;肝肾精血不足,肢体筋肉失养,故肢体麻木、筋肉瞤动;肝肾不足,天癸不充,故不孕不育;舌质淡红,苔薄,脉弦细乃肝肾亏虚之象。
治法:滋补肝肾,填精益髓。
方药:鹿角胶丸(《太平圣惠方》)加减。方中鹿角胶填精益髓;杜仲、菟丝子、肉苁蓉、巴戟天、怀牛膝补益肝肾,强筋壮骨;熟干地黄、五味子、山茱萸滋肝肾之阴以济阳;制附子、干姜、桂心温补肾中之元阳,温经散寒;加香附、醋延胡索理气止痛。诸药共奏滋补肝肾、填精益髓之功效。若气虚者,加黄芪、太子参;血虚者,加制何首乌。
3.2.2 气血亏虚证 骶部酸痛,头晕目眩;腰软乏力,短气懒言,面色无华,心悸,女子月经量少;舌质淡,苔薄少,脉细无力。以骶部酸痛,头晕目眩,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产后劳损,或平素体弱,气血亏虚,经脉失养,故骶部酸软疼痛;气虚则肢体乏力,短气懒言;血虚,心失所养,故心悸;血虚不能上荣,则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血海空虚,冲任血少,故女子月经量少;舌质淡,苔薄少,脉细无力皆为气血亏虚之象。
治法:益气养血,温通血脉。
方药:圣愈汤(《医宗金鉴》)合当归四逆汤(《伤寒论》)加减。方中黄芪、党参补中益气;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养血滋阴;桂枝、细辛温通血脉;且桂枝配白芍,生姜配大枣共同调和营卫;加丹参、鸡血藤、香附养血活血,通络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血、温通血脉之效。若气阴两虚者,加黄精、山药。
3.3 痰瘀候 瘀血阻络证:骶部刺痛,痛有定处;臀后、股后疼痛,痛处拒按,活动不利,动则疼痛加重;舌质黯有瘀点,苔薄白,脉弦涩。以骶部刺痛,痛有定处,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腰骶部外伤劳损,或因妊娠分娩,气血升降失调,瘀血阻滞骶部经脉,故骶部刺痛,痛有定处,臀后、股后疼痛,痛处拒按;局部气血瘀阻,经气不通,故动则疼痛加重,活动不利;舌质黯有瘀点,苔薄白,脉弦涩皆为瘀血阻络之象。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方中桃仁、红花、没药、地龙、五灵脂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当归、川芎、香附活血理气通络;羌活、秦艽、青风藤、络石藤祛风通络止痛;加杜仲、川续断、熟地黄配合当归补肝肾,养阴血。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若寒甚者,加桂枝、细辛;兼风湿者,加独活;兼痰浊者,加白芥子、制南星。
4 病案举例
患者,女,23岁,1991年5月18日初诊。以骶髂部疼痛1年余为主诉。患者怀孕5个月后感右骶髂部疼痛,病情渐重,波及左侧骶髂及腰部。产后1个月,腰骶痛加剧,沿坐骨神经分布区痛麻至右足。伴双肩、手、膝多关节疼痛不适,起卧困难,汗多,乏力。当地乡卫生院诊断为“腰痛”,服中成药、西药(不详)3个月,效不明显。现在症:骶髂部疼痛、晨僵,双肩及肘、膝游走性疼痛,局部怕风畏冷,腰膝酸软,自汗,乏力,体胖面浮。舌淡红,苔薄白。脉沉濡。X线片检查示:双侧骶髂关节髂骨面密度高。诊断:骶痹(致密性髂骨炎)。证属肝肾亏虚,邪滞经脉。治宜温补肝肾,蠲痹通络。处方:桑寄生60 g、川续断20 g、制首乌30 g、熟地黄30 g、狗脊15 g、木瓜30 g、透骨草30 g、炒山甲12 g、丹参30 g、香附12 g、川牛膝30 g、甘草9 g。20剂,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1991年7月28日二诊,上方服用20剂,骶髂部疼痛、晨僵消失,诸节痛麻大减,身感有力,舌脉如常。另拟益气养血、祛风通络之剂:黄芪30 g、何首乌20 g、当归20 g、丹参30 g、鸡血藤30 g、海风藤30 g、透骨草30 g、青风藤30 g、木瓜20 g、香附15 g、陈皮9 g、甘草9 g。10剂,水煎服。
1992年4月20日,停药8个月,病未复发[6]。
按语:本案西医诊断为致密性髂骨炎;中医诊断为骶痹,正虚候肝肾亏虚证。致密性髂骨炎是一种病因不明,发生于髂骨耳状面的骨质硬化性疾病。病因病机在于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加之风寒湿邪痹着筋骨,瘀血留滞,邪闭络脉。因其正气亏虚为本,以肝肾亏虚为主,筋骨症状突出,故以桑寄生、川续断、狗脊、熟地黄、何首乌滋补肝肾,强筋壮骨以扶正;透骨草、青风藤、木瓜蠲邪通络;炒山甲、丹参、香附、川牛膝活血化瘀通络。综上所述,本方以滋补肝肾补虚为主,兼以祛邪、化瘀通络。虚邪瘀三者兼顾,仍以扶正补虚(肝肾虚)为主,故效佳。二诊骶部症状已消失,诸节痛麻虽大为减轻但仍存在,改为益气养血为主,加大扶正力量,兼祛邪化瘀通絡,气血通畅,虚补、邪祛、瘀除,痛麻症状消失,故获良效。
5 骶痹的预防与护理
避免外邪入侵及劳累外伤。勤洗热水澡,多用热浴巾擦敷腰骶部。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大便干燥,排大便时不要用力过度。发病时须卧床休息,但疼痛减轻后应进行腹肌锻炼。本病活动期患者应暂时避免妊娠,必要时可卧床休息2~4周。活动时应带围腰保护,防止腹部肌肉松弛,避免骨盆向下前倾斜或腰骶角增大,适度做腰骶部活动和习练太极拳,逐渐增加活动量[4]。
6 结 语
骶痹俗称尾骶痛、臀部痛,古称“腰尻痛”,是指腰骶部或伴耻骨联合部反复持续性疼痛的一种慢性疾病。本病好发于20~50岁的青中年,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西医的致密性髂骨炎、骶髂关节炎/错缝、骶髂关节劳损等可按本病辨证论治。本病病位在骶部,可连及腰、臀及下肢,与肝、肾等脏腑关系密切。骶痹病性不外虛实两端,虚为气血亏虚,肝肾不足;实为寒湿痹阻、湿热郁滞、瘀血阻络。基本病机为经络瘀阻,筋骨失养。骶痹治疗,应分清虚实,标本兼顾。实证者温经散寒,清热利湿,化瘀通络;虚证者益气养血,滋补肝肾。若有骶部关节错缝,需配合推拿手法矫正复位。本病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加之摄生不慎,常招致外邪入侵,或感风寒湿邪,或湿热留滞不解之征亦常有之。由于日久致虚,感邪致实,故本病不仅在临证中可虚实互见,而且常缠绵难愈,但经过积极正规治疗,预后一般较好。
参考文献
[1] 王颂歌,李满意,娄玉钤.骶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6,5(8):58-61,66.
[2] 李满意,娄玉钤,潘宏伟.肢体痹的源流及临床意义[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9):54-60,72.
[3] 娄玉钤,李满意.风湿病的二级病名及其相互关系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2):53-57,64.
[4] 娄玉钤.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10-216.
[5] 娄玉钤,娄高峰,娄多峰,等.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1):10-15.
[6] 娄高峰,娄玉钤.娄多峰论治风湿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76-179.
收稿日期:2022-01-05;修回日期:2022-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