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龙龙
【摘要】 《荀子》英译自1893年英国学者理雅各选译“性恶篇”以来,已有127年的历史。但是国内学者目前对《荀子》英译的研究相较于《荀子》英译本身的发展,较为滞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内容上看,目前从知网上搜索到的文献,德效骞、华兹生和诺布洛克的英译本是其主要研究和讨论的对象;从时间上看,国内学者所研究的译本多是20世纪以前的版本,没有或很少关注到新译本,甚至是全译本的出现。本文就20世纪及以前《荀子》英译的情况进行线性梳理,并对2014年出版的《荀子》全译本及其作者进行重点述评,抛砖引玉,以期对国内《荀子》英译研究,乃至中国典籍英译工作有所启发。
【关键词】《荀子》英译;全译本;何艾克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45-003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45.01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代英文期刊对中国经典的译介与传播研究(1800—1949)”(项目编号:17BYY053)。
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教育家,由荀子及其弟子所著同名著作《荀子》是儒家学派重要哲学著作,全书共32篇,书中所论述的观点充分彰显了荀子的一贯思想主张:性恶论,重视后天教育的影响;天道自然,天行有常,人定胜天的天人论;学以致用;以及主张“隆礼”的社会道德观。正是由于荀子对儒家思想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荀子》一书于2020年入选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此次入选使笔者意识到《荀子》作为儒家典籍的重要性,更意识到在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荀子》的英译研究工作应该与时俱进:2014年美国汉学家的《荀子》全译本出版至今,国内《荀子》英译研究没有或很少涉及。以知网为例,用“荀子英译”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所得结果只有区区11个,可见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并未做到与时俱进。本文先就21世纪之前的《荀子》英译做线性梳理,然后重点对新的全译本进行述评,通过对《荀子》英译新进展的介绍,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引起更多学者和译者的关注,以期促进《荀子》英译研究工作。
一、21世纪之前的《荀子》英译综述
最早的《荀子》英译活动发生在欧洲:英国汉学家理雅各(James Legge)于1893年选译“性恶篇”作为研究《孟子》译文的参考,三十年后,荷兰学者戴文达(Duyvendak)于1924年选译“正名篇”并发表(曹思琦,2013)。由此可见,欧洲是《荀子》英译活动的发端,虽然如此,《荀子》英译的主要活动和作品却发生在美国本土。与欧洲《荀子》英译不同,美国的译者在翻译选篇上有了量的很大突破。1928年,美国汉学家德效骞(Homer H.Duds)的《荀子集》出版发行,选译数量达19篇之多,在英译史上是对《荀子》最早的全面译介(何飞,2013),也是美国本土最早的英译本。虽然此译本受到业界乃至《荀子》最早英译者之一——戴文达对于流畅度和可读性方面的批评,但此译本对《荀子》英译史乃至儒家典籍英译的影响极其深远。之后的30多年里,梅贻宝(Y.P.Mei),狄培理(De Bary),陈荣捷(Chan Wing-Tsit)等旅美学者或美国汉学家选译《荀子》的单篇或至多三篇,质量尚不论证,就数量而言,都未能和德效骞相比。这一现象维持到1963年,华兹生(Burton Watson)出版《荀子入门》,选译《荀子》32篇中的11篇。其后的25年里,除去梅贻宝“王制”的单篇英译不论,英语世界虽然有翟楚(Chu Chai),翟文伯(Winberg Chai),柯雄文(Antonio.S.Cua)等人出版关于荀子研究的著作,但鲜有《荀子》的英译作品问世。
美国汉学家王志民(John Knoblock)的《荀子全译和研究》打破了这一有研究著作而缺乏翻译作品的僵局。本书分为三卷,分别于1988、1990、1994年按次序出版发行。如果说华兹生的11篇选译是广泛译介,德效骞的19篇是较为全面的译介,那王志民的全译本则是对《荀子》及荀子思想名副其实的全面译介。王志民在其作品中翻译《荀子》全部32篇内容,并以详细的导言概述,全面的阐释材料,充实的考证注释和多语言参考资料作为译文的补充,为英文世界《荀子》后续的英译与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蒋坚松,1999)。
《荀子》英译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时,就学者王志民的英译本来说,其特点主要有两个:其一是英译和研究并存,译本作为最终的呈现结果出版或发表,并非无源之水,其背后是学者和译者基于自身强烈主体性的、经年累月的研究;其二是以欧洲为开端,重心逐渐转移到美国。从上文按时间先后所做的线性归纳可以看出,继英国理雅各,荷兰戴文达之后的英译本几乎全出自美国本土,就目前搜集的资料来看,这一发展倾向仍有不可逆之势(杨静,2014)。
二、21世纪前20年的《荀子》英译活动
王志民的全译本在《荀子》英译史上的重要地位,对于英语世界荀子研究的重大影响,引起了国内外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就国内而言,知网搜索相关关键词,如“荀子”“荀子英译”“荀子翻译”等,所呈现的搜索结果,对王志民全译本的引用或讨论是大概率事件。而王志民全译本20年后的今天,另一个全译本的出现却没有引起相应的关注,这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何艾克(Eric L.Hutton),美国犹他大学哲学系教授、副系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儒学典籍的英译和教学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先秦儒家,特别是荀子哲学思想。2014年,出版了《荀子》全文英译本(Xunzi:The Complete Text),2016年主编出版了《荀子哲学》(Dao Compan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Xunzi)。其英译本共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感谢”(Acknowledgments),“引言”(Introduction),“早期中国历史的传统时间线”(A Traditional Timeline of Early Chinese History),第二部分是译文正文,第三部分包括附錄1:重要术语、人名(Appendix1:Important Terms and Names),附录2:参照表(Appendix 2:Cross-Reference List),文本注释(Textual Notes),参考文献(Bibliography),索引(Index)。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皆属于副文本,服务于本书的创作目的和译者动机,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做过多论述,只做一般性介绍和述评。
(一)译介动机
何艾克教授在其《荀子》全译本的引言The Purpose and Features of This Translation部分中阐述了其英译全本的动机,其目标读者并非高级学术性读者,更具体地说并不是研究生、教师或专业研究人员,而是普通阅读水平的本科学生(be well suited for use in teaching undergraduates),他们才是何艾克在中国哲学的教学和翻译中所考虑的主体(Hutton,2014)。作为一本教材型译本,何艾克希望通过自己英译的《荀子》来填补华兹生和王志民在准确性、易读性和经济性方面的空白,即教学中需要但华兹生未英译的篇章,以及王志民英译本对于学生的难读性和价格不友好。
(二)翻译策略
首先,译本的目标读者决定了译者的译介动机,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译者的翻译策略。在何艾克《荀子》英译本中,译者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与王志民全译本不同的是,虽然同样采用厚译的策略,何艾克全译本并没有对原文版本和注释的出处做过多描述,因为其在翻译过程中选定了固定的学者对原文的注释,以此保持连贯流畅的行文和固定的风格。王志民为充分保证原文的意思,采用了直译加厚译的翻译策略,争取在字面上高度对应,来保持高度的准确性,为了读者的理解,大量添加对背景、文化、原文、注释的描述,最明显的特征是译文中有很多的脚注。而何艾克则是在译文中就对一些文化专有词进行解释,并表明译文与原文并非字字对应。如在“劝学”这一篇当中,王志民的注释多达79处,虽然较为详尽,但读者,特别是学生读者,不得不打断阅读的流畅度,频繁的对照注释进行理解。而何艾克则将注释的数量减少到了35个。
例1:具体到句子,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何艾克译文:One who makes use of a boat and oars has not thereby become able to swim,but he can now cross rivers and streams. The gentleman is exceptional not by birth,but rather by being good at making use of things.
王志民译文:A man who borrows a boat and paddles does not gain any new ability in water,but he can cut across rivers and seas. The gentleman by birth is not different from other men;he is just good at “borrowing” the use of external things.
此处何艾克译文并未添加任何注释,而王志民译文添加了3个注释。用词方面,何艾克采用通俗词汇,提高可读性,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提高了译文的读感。如“能水”,何艾克直接释译为“able to swim”,这就免去了再通过注释去解释“new ability in water”的麻烦。
其次,对于特定的哲学术语采用灵活的零翻译策略,省译或者直接用汉语拼音表示,并不强求译出每一个概念。如“蒙鸠”一词,何艾克直接以拼音译出,而王志民这是意译为“dunce dove”。此类零翻译策略的词语还有“書”“君子”“仁”“義”等。
對比而言,王志民全译版本的目标读者是高级学术性读者,因此译本对每一章都配有详细的介绍,以讨论思想渊源和年代问题,并在有争议的地方配有详细的脚注,为研究者提供了详尽的背景参考材料。与之相比,何艾克全译版本则更加简洁易懂,更适合一般读者阅读。为了不破坏阅读的流畅性,何艾克即使是在脚注中也使用最简洁的语言,一些需要详细解释的地方则在书后的文本注释中进一步讨论。再者,何艾克译本最具创新的地方是在翻译中对《荀子》韵文的重视和再现,将中国具有韵律特色的文字翻译成英文中押韵的诗歌,这大大增加了翻译的目的语效果和可读性,原文的味道很大程度上被保存下来,并提高了目标读者的接受度。
例2:曷谓贤?明君臣,上能尊主下爱民。
何艾克译文:What do I mean by the term “worthy man”?He knows lord and minister roles clearly.This man can honor his ruler above.Toward the folk below he acts caringly.
上例译文中可见清晰的韵脚。与王志民在处理韵体时,只是处理其中的一部分,诗歌类型的文本固有的特点并未得到凸现。何艾克译文对于《荀子》中韵文整体系统的处理凸现了音节和韵脚(郭高攀、何艾克,2021),读者能够品尝到诗歌和其他问题的区别。如下例《诗经》的译法。
例3: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何艾克译文:O harken,all ye gentlemen,Dont always be at ease and rest! Perform your office steadfastly.Love whats correct and upright best.The spirits will thus hear of this,And they will make you greatly blessd.
王志民译文:O you gentlemen,Be not constantly at ease and at rest.Be thoughtful and respectful in your official position.Love those who are upright and correct.And the spirits will heed you,And will increase your bright blessings.
何艾克译文的韵脚为:rest,best,blessd,韵感强烈,朗朗上口。而王志民译文并没有清晰的韵脚,诗歌与其他类型文本的区别特点并未凸现。且何艾克对于韵文的处理也不像华兹生那样部分处理,而是系统的整体的勾勒。
最后,书中较为丰富的副文本为阅读和研究荀子本人及其作品和思想提供了较为翔实的信息,特别是附录2:参照表(Appendix 2:Cross-Reference List),其内提供了王志民全译本和两个中文原文的对照表,而且书内每一行都配有行号,方便读者阅读和比照。何艾克《荀子》全译本的出现无疑为研究其他英译本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新的渠道。自2014年出版以来,该译本在英文学界被引数量达185次,不可谓之不高,而且被引次数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可见该译本在英语世界的影响力在不断提高。同时该译本也成为美国本土高校相关专业学生使用的主要教材之一。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鲜有该译本的信息和研究成果。
三、总结
在《荀子》127年的英譯史当中,译本本就不多,全译本就更少,20世纪出现的第一个英译本得到学界的关注和讨论,而国内荀子英译研究对2000年以后的《荀子》英译,甚至是《荀子》的第二个全译本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本文在线性梳理《荀子》百年英译的基础上,分析介绍了何艾克全译本在译介动机、厚译的程度、零翻译策略的使用、韵文的翻译以及副文本等方面与王志民全译本的不同之处,得出如下结论:何艾克译本为研究其他版本译文提供了新的重要的参考标的,是一本让美国本土本科生了解中国文化不可多得的教材性译本。但国内对何艾克《荀子》全译本的研究并不多。期待本文能够使国内的学者和研究人员了解到国外《荀子》英译的最新进展和全译本的信息,以期对国内《荀子》英译研究,乃至中国典籍英译工作有所贡献和启发。
参考文献:
[1]Hutton,E.L.(2014).Xunzi:The Complete Text.Xunzi.
[2]曹思琦.《荀子》的英译研究[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3,10(01):210-212.
[3]郭高攀,何艾克.察学生之所需,探典籍之译道——何艾克教授访谈录[J].山东外语教学,2021,42(06):3-9.
[4]何飞.《荀子》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04):75-77.
[5]蒋坚松.文本与文化——评诺布洛克英译本《荀子》[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01):40-43.
[6]杨静.美国二十世纪的中国儒学典籍英译史论[D].河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