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022-05-30 15:14麦秀芬
广西教育·B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岗课赛证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本文基于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论述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以横州市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为例,提出“以岗定课、以课为本、以赛提技、以证为标”的“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路径。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 岗课赛证融通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4-0057-04

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新一轮技术革命、产业升级的加速进行,各行各业对计算机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为了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国家相继颁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一系列文件,推动了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在此背景下,笔者带领课题组成员根据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开展了“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通过分析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岗定课、以课为本、以赛提技、以证为标等构建“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

一、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发展融合不深

目前,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存在较大的供需矛盾:一是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需求量大,但用人单位很难招到适用的人才;二是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较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即使部分学生能找到专业对口工作,但上岗后仍需重新学习专业知识才能胜任岗位工作。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目前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不明显,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融合程度不深,导致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不吻合,人才适用性不高,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较弱,不能很好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要改变这种状况,中职学校应结合本校的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产业发展方向、企业岗位需求,主动与企业加强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开展“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培养符合岗位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课程体系建设与职业岗位对接不紧密

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时,中职学校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将课程建设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对接,才能更加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有效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现实情况中,虽然有些中职学校在设置相关课程时开展了企业调研、进行了课程论证,但是在真正实施课程建设时,由于受到专业实训设备不完善、教师专业技能水平较低的限制,还是出现了课程设置比较宽泛、深度不够、系统性不强、与岗位对接不紧密等问题,课程教学与市场、岗位所需脱节,导致学生学习广而不专、多而不能,不符合社会、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便存在这样的问题,如学生虽然学习了PhotoShop、CorelDraw等课程,具备设计平面广告的基础技能,但部分中职学校往往只设置了校内理论课程,没有开展对接职业岗位的实训项目,學生只学会了理论知识,而不具备整合、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上岗后不能适应岗位工作。

(三)实践教学与技能竞赛未能有效对接

在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中,实训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提升技能水平的有效途径,是培养计算机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环节,中职学校应结合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实践课程体系、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实训教学平台,不断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职业技能大赛是实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学校教学成果的“展示台”,是全面提高学生技术技能的“催化剂”,能够有效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在实施研究过程中,笔者对部分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有些中职学校虽然重视实践教学,但忽略了技能竞赛的开展与参与。究其原因,主要是技能竞赛出现“精英化”趋向,大众化的实训教学与精英化的技能竞赛严重脱节,因而中职学校未能将大赛训练与实践教学、大赛训练方法与实践教学方法相结合,无法充分发挥技能竞赛在推进专业教学改革、学生技能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未能有效融合

目前,中职学校和企业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重视程度存在不对等的情况,企业在引进人才时非常重视学生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情况,但部分中职学校却没能对此予以足够重视。就计算机应用专业而言,一个重要表现是不少中职学校在制订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标准时,没能对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试要求,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内容和标准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标准做深度融合,往往只是在考试前组织学生进行突击复习,导致学生考证通过率不高。另外,还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当前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不符合企业需求,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有差距。如,目前计算机应用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试内容比较单一,主要有办公软件应用、图形图像处理等通用技能,不能适应当下企业多元化的人才需求,学生即便考取了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也难以在就业竞争中占得优势。

二、“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在产业转型升级、岗位需求变化加快的背景下,各中职学校应该重新审视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根据本校实际和人才培养目标,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深度合作,进行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深入探索“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这是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为此,笔者组织课题组成员对“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进行了梳理,明确了“岗课赛证”融通的具体内涵是以岗定课、以课为本、以赛提技、以证为标。“岗”即工作岗位,“课”即课程体系,“赛”即技能大赛,“证”即学历证书和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具体而言,“以岗定课”是指根据市场调研,得出工作岗位,确立典型任务,确定相关课程;“以课为本”是指立足专业课程,修订课程标准,落实课程教学,打下坚实基础;“以赛提技”是指了解竞赛要求,整合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促进技能提升;“以证为标”是指学习职业标准,对标考证要求,融入考证内容,达到上岗要求。根据这样的理解,同时对接横州市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题组确定了计算机应用专业“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职业岗位(群)、对接课程、技能竞赛、“1+X”技能证书(如表1所示)。

三、计算机应用专业“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以岗定课,实现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创新

“以岗定课”能够使课程教学与岗位需求、专业发展规律吻合。就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而言,“以岗定课”即依据计算机企业岗位(群)的工作内容和岗位能力要求设置专业课程,基于真实的工作过程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使课程体系符合计算机岗位(群)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职业标准等要求。在推进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校根据计算机岗位(群)的人才层次需求、工作内容及职业发展规律,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加大改革力度,适当增加、删减了部分专业课程,优化了课程体系。如,根据对界面设计师、平面设计师、动画设计师等计算机专业岗位(群)所需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我校对现有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审视、整合和分析,得出一个结论:移动互联时代改变了人们的上网方式,由过去的电脑浏览转变为移动端浏览,因此微网站设计和开发是一个新兴的应用领域。基于此,我校增设了界面设计、版式设计等计算机应用专业核心课程。同时,根据调研得知,现在的动漫公司大多制作三维动画,很少制作二维动画,因此我校淘汰了二维动画制作等相对过时的课程,增设了Maya动漫设计课程,专业教学能够更好地与市场、岗位需求接轨。

(二)以课为本,实现学做合一、岗课对接

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核心工作,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根本。专业课程教学是中职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在“岗课赛证”四个维度中,课程是推进人才培养的核心、是教学改革的根本,只有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才能实现“学做合一、岗课对接”。如在进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设置时,我校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了解到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网络工程施工员、网页设计师、界面设计师、平面设计师、动画设计师、数字视频合成师等工作,这反映出了新的市场需求态势。因此,我校设计了与工作岗位对应的网络工程综合布线、网络设备调试、网页设计与制作、PhotoShop、CorelDraw、包装设计、VI视觉设计及应用、3DMAX、数字影音编辑与合成(PR)、影视后期制作(AE)等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以实训教学为主,学习过程即为工作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便具备了胜任专业对口岗位工作的知识与技能。可见,构建依据计算机行业标准、从企业岗位需求出发、结合技能竞赛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标准、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是实现“学做合一、岗课对接”的有效途径,是新形势下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

(三)以赛提技,实现双向循环、技赛互促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是中职学校进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目前,各中职学校基本形成了以校赛为基础、省赛为核心、国赛为龙头的技能竞赛格局,充分展示了职业院校师生的风采和教育教学发展成果。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应以各级技能竞赛为纽带,从技能竞赛准备、技能竞赛训练、技能竞赛参赛、职业素养提升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专题培训,让更多学生能够在参赛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綜合能力,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因此,在建构“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我校将人才培养与技能大赛衔接,将大赛项目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大赛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大赛评价方式融入课程评价,做到以赛提技、技推竞赛、技赛双向循环互促,从而促进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如,开展计算机应用专业3DMAX动画制作课程教学,我校将虚拟现实(VR)制作与应用比赛的内容、形式、机制融入教学,将技能标准作为课程教学标准,以竞赛项目为参照设计实训教学,将精英化的竞赛转化为普适性的教学项目。此外,在开展实训时,我校引入了技能竞赛的评分细则,要求学生按照选型特征、布线、面数要求、UV拆分、布局规范性等标准进行实训,避免了过去学生在建模时过于依赖直觉、随意性大等情况,真正做到课赛对接、课赛相长。

(四)以证为标,实现课证内容的无缝衔接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启动“1+X”证书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发挥好学历证书的作用,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获取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实施“1+X”证书制度改革,首先要明确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可以考取哪些技能证书,研究X证书的考试内容、难度等,并将“1+X”证书考试内容与专业课程内容做融合,将之融入课程日常教学,不断提升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如,我校鼓励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考取界面设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是教育部评定的第三批“1+X”职业技能证书,对应的工作岗位是互联网和软件企业界面设计师(UI设计师),岗位工作内容有互联网网站、移动应用App、微信小程序等软件的原型设计、界面设计。为了提高学生考证通过率,我校将考证标准、内容分门别类地进行梳理,将色彩设计、构成设计、版式设计、交互设计等考证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并且针对学生理论知识比较薄弱的状况,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采用多学多练的方式,让学生多做题多实操,真正做到课证对标、课证融合。

四、构建“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有效推动了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改革,极大提高了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成效,为社会输送了一批高质量专业型技术人才,很好地实现了服务本地产业发展的办学目标(如表2所示)。

一是课程教学对接岗位需求,实现了人才培养的精准化。“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对标企业岗位需求,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参与技能竞赛、考取技能等级证等,培养行业企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实现标准化、精准化、复合化,从而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是实现岗课对接,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大大提高。“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推进岗课对接,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重组课程教学内容,重构课堂教学生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实现校企育人无缝衔接、学习就业无缝对接,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课题组通过对计算机应用专业2020级260名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可知,学生对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的满意度达到了92.6%。

三是课赛有效融合,学生技能水平、参赛获奖率显著提升。课赛融合是“岗课赛证”融通的核心内容之一,其要求充分发挥技能大赛的引领作用,将技能大赛中的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融入课程教学,将大赛项目与实践教学、大赛评价标准和教学考核标准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竞争意识,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综合素质。近三年,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参加自治区级、市级技能竞赛,获一等奖10项、二等奖39项、三等奖43项。

四是促进课证融通,确保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通过“课证融通”,将企业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标准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使相关课程考试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相结合,让学生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获得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助力学生成长,实现零距离上岗、高质量就业。近三年,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通过率达90%以上,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80%以上。

“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依据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和教学标准、对接职业岗位需求而研發形成的一种有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其顺应了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满足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了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肖丽萍,谢泉根,肖绍,等.岗课证赛深度融合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4).

[2]张慧青,王海英,刘晓.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现实问题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21).

[3]王宏兰,谢楠.“导游服务”课程“岗课证赛”融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5(3).

[4]周玉芬,刘丽花,张文霞.基于“岗课证赛”融合的《分析化学》实践教学研究[J].广州化工,2020(4).

[5]吴杰雄.“1+X”证书制度下中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苍梧县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J].教育观察,2021(38).

[6]曾天山,陈斌.对标世界水平赛事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2).

[7]王丽新,李玉龙.高职院校“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内涵与路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6).

[8]赵慧玲,孟宪颖,毛应爽.“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9).

[9]刘永华.“课、岗、证、赛、研”背景下学前心理学的实施与探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业科学校学报,2020(4).

[10]夏晶.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施1+X证书制度的改革思路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16).

注:本文系2022年自治区特级教师工作坊(名师工作坊)建设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麦秀芬(1976— ),广西横州人,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影视后期制作、平面广告设计等。

猜你喜欢
岗课赛证人才培养模式
中职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岗课赛证”融合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现实问题与实践路径
“岗课赛证”融通的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探索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模式研究与实践
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重构实践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