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栋
摘 要:既往“填鸭式”教学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学科建设、学生培养的需要,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亟待革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语态,以多种措施切实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发挥主体性与能动性,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效。教师需要以合作为先,激发学生积极能动;互动为媒,营建融洽教学氛围;素养为本,培养生命科学思维;创新为要,高效应用翻转课堂;细节为重,引导学生见微知著这五大方面,提纲挈领、落实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高中生物教学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科;课堂教学实践;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强调,生物是一门极为重要的自然学科,中学生物教学实践要围绕观察生命活动、归纳相关规律、培养价值取向展开。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科学迅速推进、学科持续沿革的背景下,生物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长足的进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时而动、顺势而为,深耕生物学中的学科思想及其教学意义、优化生物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教学成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如何在培植学生学习兴趣的路径中深耕?如何培养更具生物基础知识的高中学生?如何培养更具生物科学素养的公民?如何培养生物学界的新血液与有生力量?成为极具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的课题。
一、合作为先,激发学生积极能动
合作学习作为近年来涌现出的现代教学模式,既适应社会对于高素养、应用型人才的发展要求,也契合学生融入集体、团结协作的发展需要。合作学习模式具有理论学习效率高、课程实践易组织、学生学习自主性强三个优势。教师在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可根据学习基础、学习速度、学习意愿等多种因素,为班级划出数量适当、层次协调的学习小组,组织学生进行生物课程的合作学习。在分组过程中应将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与相对较弱的学生均衡搭配,引导组内与组间成员形成相互竞争、相互帮助、相互协同的合作学习格局。与此同时,教师应关注小组任务安排与学生分工,让每位同学都能以自己所适合的方式参与到生物学习中,增强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点的掌握及对自主学习进程的探索。此外,教师也可以运用奖励措施,通过班级团队排名、组内成员互评等形式对学生给予及时反馈与适度激励,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
教师在展开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之前,可将合作理念为引导、落实备课内容侧重与授课方式相结合。在合作式学习策略的制订过程中,应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能动作为重中之重。以“光合作用”授课内容为例,为使学生对于光合作用的实现过程与客观机理有更深入的了解,教师可采用分组实验的形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可从学生个体的异质性出发,将擅长理论思考与偏好动手实践的学生均衡搭配,引导学生合作完成光合作用专题研究。在合作探究学习结束、小组学习任务完成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代表阐述学习思路与实践所得,与学生一道得出“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这一学习结论与成果。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对学生的学习实践进行过多干预。同时,应保持对于学生学习情况、小组任务进度的密切观察与全面掌握,在学生面临瓶颈、陷入困境时进行及时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模式,激发学生所内蕴的积极性与能动性,调动其对于高中生物课程的充沛学习兴趣。
二、互动为媒,营建融洽教学氛围
融洽、活跃、亲切的教学语境与课堂氛围可以为学生创设高效学习的良好环境,激发其浓厚学习兴趣。高中生物学科,作为一个带有浓厚文科色彩的理科课程,有着大量需要理解记忆、扎实背诵的知识内容。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这门学科的授课过程极易变成教师的“独角戏”,如何提升学生的“抬头率”成为高中生物学科教育实践中的一大现实议题。在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尊重客观教学规律、顺应学科建设需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调整教学方法、追求教学效率。在课程实践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进行充分、高频、适宜的课堂互动,使得教学过程摆脱既有的单向输出,转型升级为双向交流。借助课堂互动提问、学生上台展示、学习成果互评等方法,可以有力提振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专注度。可规避既有教学方式中“一潭死水”式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在生物课堂上活跃、自在、轻松地进行互动。通过让学生参与讨论、深入思考、提出质询,既可以使学生学科思维更为敏锐,增强学习兴趣,也可以促使教师获得及时的教学效果反馈,促進教学相长。
以“基因工程”授课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将“未来,基因身份证是否可能获得广泛社会应用?”作为互动主题,引导学生了解、归纳、阐发这一生物技术应用的优势与劣势、可行性与风险管理。通过课堂互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既是营造和谐课堂气氛的关键,也是提升课堂效率的法宝。教师应注意转变授课姿态,从“我讲你听”到“一起讲、一起听”;也应注意转变授课语态,从生硬刻板到活泼开放。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除了要“有料”——明确课程目标、充实课程内容;还要“有趣”——增进课堂互动、优化课堂氛围。在由互动构建起的和谐教学氛围中,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态展开学习。可以促进学生提升学习意愿,激发学习兴趣。
三、素养为本,培养生命科学思维
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意指个体在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精神交往的过程中所需的生物学知识、能力与观念,是现代民众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生物教育教学的关键目标之一,是进行核心素养培养,为学生树立正确生命观念、引导展开科学探究,深耕培养理性思维,倡导重视社会责任。就生命观念而言,它指的是学生经由对生物学科课程系统、扎实的学习,培植对自然界生物的正确态度,形成对自身生命意义的认同。就科学探究而言,这是生物学科教育教学实践的题中应有之义。学生将在教师的带领下,对多种多样的自然现象与客观存在进行“格物致知”,通过观察、检索、阅读、思考,形成一定科学认知与科学思维。就理性思维而言,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总结归纳、推理演绎、反思批判等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就社会责任而言,教师可在教学内容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为学生培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及正确认识客体的观念。
生物学作为涉猎较广、应用颇多的综合性学科,在国家发展建设、民众日常生活中都有着普遍而高频的应用。特别是在关乎国计民生的农业生产、关乎生存质量的环保生态、关乎个体生活的医疗健康等领域,生物学科有着极大的影响。因而,以生物教育教学为学生提升生物核心素养、培养其生命科学思维,引导其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对于生命认识的人文关怀,也可以拓宽学生在应试之外对于生物学科的视野,助力学生超越日常生活对于生物知识的认识。例如,“結构与功能相统一”是自然界生物所共有的一大特点,也是生物学视域下的一个基本观点。在高中生物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多元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对这一概念进行认知。在“分子与细胞”部分,人教版必修一教材中设计了“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课程实验。通过对于组成生物的各种细胞的观察,对于不同细胞所具备的功能的学习,学生可以体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联系。该教学环节可以让学生对于生命有更为深刻、多维的认知与理解,增进了学生对于生物学科的浓厚兴趣。
四、创新为要,高效应用翻转课堂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课堂学习的首要任务是记住课上所讲知识。然而,学习除吸收信息外,更为关键之处在于理解与应用。事实上,在诸多西方教育观念中,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内容,不可被称之为知识,而是资讯。“知识是不能传授的”,个体只有在获取资讯后,将之与既有认知、经验进行整合,方才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知识体系需要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经过学生融会贯通自行建构出来,其中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思考与实践。创新性翻转课堂在教学中有了极大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翻转课堂是指将背景性、客观性课程内容以视频、图文等形式发布于第三方平台,学生在课前自行预习观看;将规律性、探索性课程内容放在课堂教学中,师生进行协同、深入的专题探讨。
对于高中生物教学而言,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早已不止于单纯的信息灌输,启发学生对于生物规律的存在条件、发展演进、延伸议题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才是教学的意义所在。生物作为一门体系庞大、知识点繁多的学科,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阐释其内在机理与潜藏联系。例如,当讲到生命系统的层次,教师可提前整合课程内容,绘制思维导图,以多元媒介的形式在课前传递给学生,为学生搭建起初步了解的思维脉络,规避学生在课堂上面对繁杂知识陷入迷茫[1]。在翻转课堂的应用下,教师可以经由视频等形式让学生在一定预习了解后,尝试举例每一个层次的代表性物质。在课堂中,教师便可与学生探讨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乃至生态系统间的有机互动与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延伸至人体的八大系统,使得学生更为生动、更加深刻地认知与思考生命系统的层次。翻转课堂的高效利用,既有利于学生在课前掌握基础知识,在课上进行深入探究,增强学习的广度与深度;也有利于教师通过多元媒介的使用与重要逻辑的梳理,为学生建构起更具创新性与高效性的知识结构,激发其对于生物学科的探索兴趣与学习热情。
五、细节为重,引导学生见微知著
“好的导入是成功课堂的一半”,生物教学亦是如此。必修二“生物育种”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人们在享受西瓜的美味时,却不得不频频吐出西瓜籽,如何避免这种麻烦呢?如何才能做到“吃西瓜不吐西瓜籽”?引出育种方法的学习。在选择性必修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时,先让学生观赏一段狼捕食兔子的动画,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某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有哪些去向,激起学生学习能量流动的兴趣。
好的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而对细节的掌控是教好高中生物的核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实践效能却可以产生极为巨大的能量与至关重要的影响。大而空泛的信息难以使学生产生兴趣,无法使其架构起对于学科的正确认识,甚至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与抵触心理。相反,教师应对高中生物课程教学内容中的细末之处、关键之点给予足够关注与侧重,在课程目标设置中构想细节、在前期备课过程中突出细节、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强调细节、在课后作业中反馈细节。正是这些“繁星点点”,为学生建构起对于微观课程知识的掌握、对于宏观学科框架的搭建、对于宏观生物价值的思索。可见,对于生物学科教学与学习兴趣培养而言,培养学生“抠细节”能力方能“见真章”。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抠细节”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概念上抠细节
比如,选择性必修一课本上“生长素”和“生长激素”。生长素为植物激素,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生长激素为垂体分泌合成的蛋白质类激素。例如,选择性必修二中“种群的空间特征”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种群的空间特征为: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集群分布;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又如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四分体交叉互换”与“染色体易位”的区别。
(二)生物学过程上进行细节比较
“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四个时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中期、后期、末期的比较。有丝分裂中期的特征之一为: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特征:着丝点不是排列在赤道板上,而是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又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特点的比较、“细胞坏死”和“细胞凋亡”的比较、“常染色体遗传病”和“伴性遗传病”的比较。从细节上进行比较,让学生准确辨别不同过程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中注重细节
1.不同章节利用不同教育方法。例如,必修一《细胞呼吸》这一节采用直观演示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必修二《减数分裂》这一章内容抽象难懂,采用演示法与讲授法相结合更妥当。
2.因材施教——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策略。对于离异家庭学生、孤儿课堂上给予更多的爱、以爱促教;对于内心敏感、自尊心较强的学生少一些批评,更多给予鼓励和赞美;对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鼓励他们更多地对生物过程进行探究。
3.作业批改上注重细节。对于每个个体,红笔圈出每一章节作业错误;对于全班学生,记下绝大部分学生都错的相同题型,课后重点评讲。
结束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兴趣为导向将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教师的教学实践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合作、互动、素养、创新与细节五大关键词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营造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培植正确的生命科学思维,运用高效的翻转课堂模式,引导学生由表及里、见微知著。可以激发学生内蕴的学习兴趣,推动其建立正确的学科观念、建构完善的学科框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效能,优化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王以明.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学刊,2019(S1):19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