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飞
摘要: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特征,其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载体。有着自己独特的演绎方式。因此,数学学科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起着很好的推动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渗透数学文化,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数学文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文化包括数学史、数学游戏、数學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数学思想等。新课标中强调数学文化的渗入应充分体现在教材教学中。因此,为了充分把握新课改精神,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增添趣味色彩,使其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教师就应该注重对于数学文化的挖掘、强调和渗入,同时也要充分意识到,数学文化对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数学文化素材多种多样,这些素材不仅隐匿于数学教材中,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是如影随形,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适当的途径,引导学生发现数学文化,激发其探究、感知数学文化的兴趣。对此,数学教师要注重适当改进教学策略,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数学并不等于逻辑推理,并不是死板、单一的。它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巧妙渗透数学文化,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顺利建构和完善知识体系,使其领略数学的魅力。
1 渗透数学思想,促使学生深入理解
数学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文化,它也是数学学科的精髓,因此其在数学教学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教师对各类数学思想进行有效、适时、全面的渗透,能够帮助学生在问题探究、知识点理解等学习过程中打开思维,让学生从更加贴合数学思维的角度,以更加投入的学习状态,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比较简单、基础,教师在此阶段更要积极培养学生相应的数学思想意识,使其在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度了解时,更具方向感和目的性。比如,教师将数形结合思想发展成一种学习方法,能够令抽象问题形象化,使数学知识内容简单化,进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在实施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适时引入数形结合思想,展示图形或具体实物帮助学生产生联想,引发其思考,并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数学文化的伟大,体验数学的魅力。
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更需要通过观察、操作等较为直接的方式认识两种图形的基本特征,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思维特征,帮助学生通过数形结合思想,体验更为直观、轻松的探究过程。在学习完“周长”的相关知识点后,为了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拓宽知识面,达到转换思维、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目的,教师设计了一道数学练习题:有4个小正方形,它们的边长都是2厘米,现在将它们拼凑成一个大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如何拼接图形才能使周长最大?这样的问题对于空间想象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是无从下手的,因而很多学生在开始时比较迷茫,在自己的脑海中始终显现不出具体的图形。于是,教师便提示学生改变思路,引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行思考。在教师的点拨和指导下,学生尝试自己动手制作出4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然后将这4个小正方形拼凑在一起,并对拼成的不同图形分别进行周长计算。在这样的实践操作中,学生便发现了最大周长为10厘米,是4个小正方形并排排列成的长方形。学生也在完成这一练习后掌握了一种数学思想方法,体验到数形结合的重要意义。
从以上案例中不难看出,教师将数学思想作为数学文化融入课堂的着眼点,并巧妙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使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产生思考探究的意愿。同时,也让学生对知识有了很好的理解,对数学有了更深的认识,提升了课堂学习效率。
2 联系现实生活,凸显数学学习价值
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学文化,很多数学文化源自我们的生活。因此,教师更要积极地联系生活实际,挖掘其中的数学文化,为学生探寻更多元化、更具学习价值、更具实用性的数学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现实生活与数学文化二者的联系出发,首先培养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融合的意识,从而让学生能够主动借助一些生活经验分析和理解数学新知,同时,教师还要创造机会,促使学生在面对实际生活问题时,能够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并尝试解决数学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便能充分感知数学文化的魅力。依据这样的教学思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与所教学内容关系密切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不仅能够学以致用,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从中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价值,从而在实现生活中探究更深层次的数学文化。
例如,在学习完“小数的乘法和除法”之后,教师意识到,学生单纯地进行小数的计算练习,只能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机械性、枯燥性。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感受小数知识在生活中运用的真实性。比如,在一次复习课中,教师设计了一道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且以小数为主要数据的应用题:小明告诉小强自己买了5支铅笔,一共花了0.6元钱,此时,小强正好需要买16支这样的铅笔,小强要花多少钱?在解答这道应用题时,有学生想:这正好是我们这几天学的小数乘法除法的知识内容,于是便利用这个数学知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很快,学生便厘清了解题思路,并想到要先计算出每支铅笔需要花的钱数:0.6÷5=0.12(元)。那么16支铅笔的价格:0.12×16=1.92(元)。学生在帮助小强解决完这一实际问题后,非常有成就感,并对小数乘法和除法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基于此,教师再布置几道类似的数学应用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学生便不再觉得枯燥,反而令其学习积极性更加高涨,这便是数学文化的魅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生活经验的运用,认识到小数知识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的便利性,从而在生活情境中感知小数知识所展现的数学文化特点。
案例中,实际问题的设置将学生带到一个熟悉的环境中,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了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便利,锻炼了自己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3 设计数学游戏,丰富课堂学习内容
数学游戏也是数学文化的一种。由于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因此游戏活动与学生的适配度较高,教师将数学游戏融入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简化数学内容,使其厘清学习思路,使数学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基于此,在游戏活动氛围的渲染下,课堂学习也变得更加轻松、和谐,使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文化的感染力,学生也产生了更大的学习動力。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开发利用游戏这一学习资源,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小游戏,使教学内容不再枯燥无趣,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通过这些趣味游戏掌握数学知识,进而实现快乐学习。
例如,在学习“倍数”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考虑到,学生若单纯地通过乘法算式去了解,不仅对该知识点的印象不够深刻,还容易产生机械式学习的情况,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以更加轻松的心态学习,实现其对乘法算式的深度探究和理解,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倍数学习时,便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相应的游戏活动。比如,在学生对2、3、5的倍数有了一定的认识后,为了让学生在练习巩固中更加投入,促进其对倍数知识的掌握,教师便设计了一个以“倍数”为主题的数学游戏。课堂中,教师说:“同学们,我们现在一起来做一个有趣的小游戏,我说出一个数字,如果它是2的倍数你们就拍两下手,如果是3的数你们就拍三下桌子,如果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就先拍两下手,再拍三下桌子。”学生对这个游戏非常感兴趣。在游戏刚开始的时候,显得有些混乱,但几分钟后,学生对游戏规则就比较熟悉了,整个游戏过程非常精彩有趣。在游戏中,教师说出一个数字“2568”,学生迅速反应,发现这个数字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于是学生便按照游戏规则先拍了两下手,又拍了三下桌子。通过这个有趣的游戏,使学生对倍数的知识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反应能力,改变了学生对数学的刻板印象。
数学游戏的有效运用,让学生置身于欢乐、轻松而有趣的课堂氛围中,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在感受数学学习快乐的同时,意识到数学文化的多样性和普遍性。
4 引入数学史,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古往今来,数学一直是受名家学者青睐的学科,其具有非常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在历史长河中饱经洗礼、收获硕果的它,有着历久弥新的数学精神,也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数学学科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内容是比较抽象、枯燥的,这对尚处于基础学习阶段的学生而言,很难对其产生兴趣。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运用数学史,在教学知识的间隙,为学生讲述一些数学历史故事,让学生在故事的影响下感知数学的魅力,从而对数学产生好奇,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发现其中的乐趣,并借助数学史对知识有更好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年、月、日”时,教师在课堂伊始为学生讲述了一些与年、月、日相关的历史资料。首先,教师帮助学生明确,在我们国家,有很多与节气相关的诗歌、俗语等。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传统的、以寥寥几句描述和概括了一年景象的《二十四节气歌》,听了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学生无不感叹古人概括多元化知识的能力,之后,教师再带领学生认识其他的节气诗歌,不仅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古代人对于节气的特殊记录方式,也使学生在艺术文化的熏陶下,感受数学文化的韵味。除此之外,在教师的科普之下,学生还能了解古代人民的智慧。接着,教师再向学生讲述一些关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知识。学生对教师讲述的与时间相关的故事非常感兴趣,而且学生也在教师的讲述中了解了我国古人的伟大智慧,尤其是《二十四节气诗歌》,写出了不同月份的不同天气状况。学生认识到一年有四季,还有十二个月。随后,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探究时间的奥秘。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通过引入一些数学史,让学生了解数学内容的悠久以及它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很好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拓宽了知识视野。
5 融入数学读本,拓展学生学习途径
阅读是学生积累知识与方法、提升内涵与修养的重要途径。但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忽略了数学阅读,教师认为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需要通过大量的习题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数学知识的目的。这样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的学习途径变得单一、学习过程枯燥,更忽略了数学文化的渗入,使学生对数学文化的感知意识被削弱。因此,教师应该积极改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思路,从创新教学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对数学文化的了解拓展途径,向学生呈现更具魅力的数学文化。而小学生对于阅读的喜爱,恰恰能成为教师向其灌输相关文化知识的重要契机,基于此,学生对数学文化的探究领域变得更加开阔,也实现了学生对数学文化更加深入的了解。
例如,在“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对于“小数”这类数的了解较少,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辅助手段,逐步消除学生对数学新知识的陌生感,使其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小数。教师可以通过推荐数学读本的方式,在课堂中渗透与小数相关的数学文化。比如,教师首先通过讲述“圆周率”的发展历史、相关趣事以及“国际圆周率日”帮助学生拓展小数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陈仁政的《π的密码》,以此拓宽知识面,了解更多有关于小数的趣味故事。这本读物以拟人的手法对圆周率的定义、名称、符号、性质以及一些与圆周率相关的故事进行了阐述,有趣且直观。教师再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或是记录读书感受,使学生能够从数学读物中感知到浓厚的数学文化,并为其后期的学习奠定基础。
数学读本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引入或者在小学生课后阅读中的融入,都是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良好拓展。学生通过数学读本,能够了解到教材以外的数学知识,更能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对数学文化进行深度理解,而从中探寻到更多学习乐趣,为其数学思维与能力的发展铺设更加宽广的道路。
6 结语
克莱因认为,数学是现代文化的重要形成因素。数学文化内涵丰富、历史悠久,因而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领路人,我们更应做好数学文化的渗透工作,使得学生在有效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知数学文化之美,感受数学的魅力,进而更乐于学习数学。同时,借助这些数学文化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使数学课堂更加高效有趣。
参考文献:
[1]李世勇.基于学生数学素养提升的数学文化建构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20(12):47-49.
[2]刘丽.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学文化的有机渗透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0(35):52-53.
[3]葛美.运用数学文化充实小学数学课堂方法探究[J].中国教师,2020(S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