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科技馆;数字化转型;网络科普;新媒体;公众号
科普场馆纷纷聚焦数字时代高质量发展,以数字赋能为主线,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创新展览展示手段、丰富科普产品类型、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场馆运行服务等方面积极作为。科普场馆数字化进程已经走到了一个关键节点,应努力让数字化成为科普场馆创新发展的引擎,以全面提升公众服务个性化水平及管理运行智慧化水平,推动场馆管理升级、服务增效,真正实现数字化转型。其中,网络科普是数字化转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新媒体是实现网络科普的主要途径。
科学普及简称科普,是指利用各种传媒以浅显的,让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向普通大众介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是一种社会教育。以网络媒体为媒介进行科普的方式都可称为网络科普。借助网络信息的即时性、海量性、互助性及方便性,网络科普可以便把科普宣传工作做的更新鲜、更厚实、更有深度。
科普场馆对数字媒介特别是网络平台的使用已成主流趋势,其强化了科技馆的信息传播能力,拓展了人们与科技馆的“交往”方式。
另外,根据《教育部办公厅 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的通知》,应发挥科技馆体系优势,充分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科普资源的宣传,除了“科技馆进校园”等线下活动外,借助网络媒体的线上资源共享也很重要。
科普场馆开展网络科普的目的是科学普及即宣传,主要的方式是新媒体平臺,包括网站、APP、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
1.网站类。目前,各个场馆都是自己的官方网站,在其发布新闻动态、活动资讯等信息。
2.APP类客户端。目前功能强大、覆盖面的APP是“掌上科技馆”——公众“口袋”里的智慧科技馆。“掌上科技馆”旨在打造现代科技馆体系科普服务平台,为公众参观全流程提供一站式智慧服务,为全国科技馆提供强大的智慧服务支撑,全面提升入驻场馆信息化服务水平。为场馆实现数字化科普资源智慧共享提供系统矩阵支撑,满足各类用户的使用习惯和需求。
3.微信。微信公众号通过与订阅者之间进行互动沟通,向公众推送科普知识,为公众答疑解惑,逐渐成为用户在移动端的重要信息获取渠道[1]。
4.微博。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实现信息的即时分享、传播互动。
5.微社群。QQ群、微信群等,需要专人运营。
6.短视频。目前使用范围广的短视频有抖音、视频号、小红书等。科技馆开发抖音作品的类型有场馆宣传类、科普产品类和科普活动类[2]。场馆宣传类:拍摄内容为场馆建设、科技辅导员、参观情况等。科普产品类:基于展品的教育活动或展品运行情况等。科普活动类:基于展品的教育活动或展品运行情况等。科普活动类:科普剧科学秀花絮、科学实验、科学小制作、科普讲座报告等。
各平台的比较:
微信公众号、客户端带给用户的价值是服务,其他媒体带给用户的价值则会偏向于内容。从科技馆的需求来说,带有服务属性的公众号和客户端,仍然是当下做科技馆新媒体最好的选择,没有之一。
日常的网络科普创作要具有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3]。
科学性:科普创作是为了普及科学技术而进行的创作性活动,所有科普作品都必须有科学性,具体表现为真实性,准确性、成熟性、全面性。科学性是网络科普的生命。思想性:科普创作着重于逻辑思维的运用。在创作科普作品时,应通过自己对主题思想的提炼,内容的取舍,生动的叙述,通俗浅显的讲解,表现出对某些问题有独到的见解。艺术性:用明白晓畅的方式介绍科学,使之生动、易懂,需要做到“深入浅出”,这是科普作品的普遍要求。
这里包括创作人才、维护人才。随着互联网技术在科技馆的广泛应用,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所接触的最主要的媒介。这么巨大的一个空间,就需要科普创作和科普传播更加丰富多元化,这就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普创作队伍要发展壮大并拓展它的功能。这支队伍不仅要拥有专业的科学素养,还要加强自身学习,积极掌握科技馆专业理论与实践内容,使自己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还应努力学习并掌握新媒体技术,深入了解公众的需求,为其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设置专人维护运行。官方认证的媒体账号应该由专人维护和运行,使其规范化和专业化。
疫情期间,很多居民尤其是青少年需要足不出户,在家学习,这对以互动体验为主的科技馆开展科普活动带来巨大挑战,也因此发现数字科普尤其是线上直播平台建设的不足和亟待完善。为更有效的开展全民科普,有必要进一步考虑搭建、优化长期合作的网络直播平台,做好教育活动的直播、回放及科普内容宣传的延伸性,以便市民尤其是青少年更好了解、消化自己感兴趣的科普内容,增大观众的阅读兴趣和关注度。
注重“技术导向”与“需求导向”相结合,侧重“需求导向”[5]。现在人们不仅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信息,更有着创造内容进而分享传播的主观欲望。单向的说教形式已不能适应科技馆的传播模式,公众更倾向于参与式学习、对话及社交的多向性的教育传播方式。设置公众参与模块,在科技馆和观众之间建立双向交流的渠道,不仅可以拉近科技馆与公众的距离,而且可以让公众都拥有表达和成为主角的机会,成为科技馆传播内容的创造者。
作为服务型单位,应积极将服务工作主动地向后延伸,研究制定观众阅读后的后续服务计划,全面提升公众满意度。借助信息化手段,定期多途径(电话回访、会员活动、微信微博有奖互动等)进行观众回访及满意度调查,注重客户关系的长期维护,提升整体服务质量。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关键之年。站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科普场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科技馆的建设应当充分重视观众和管理的需求,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强化“人”的感知和体验,结合对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进行科学全面的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周际.利用移动端开展科普服务——以中国科技馆为例.中国科技教育,2017(10):6-7.
[2]常佳.“抖音”:科技馆科普教育传播新渠道[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9(2):53-59.
[3]林岳铿.新媒体为科普创作带来新机遇.https://www.xzbu.com/1/view-3049855.htm
[4]张婕.信息化时代下科技馆数字科普的应用.http://www.cqast.cn/htm/2020-04/15/content_50893052.htm
[5]忻歌,陈颖,鲍其泂.以“需求导向”引领智慧天文馆建设[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9(2):37-44.(作者单位:山西省科学技术馆 王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