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勤之:精密机床先行者

2022-05-30 10:48
科学导报 2022年48期
关键词:磨床镜面文凭

1、勤奋学习,持之以恒

周勤之4岁时因战乱母亲去世,父亲离家出走,他成了孤儿,后被送往上虞沥海镇外祖母家,直到8岁时被祖母接回上海。祖母对他的要求十分严厉,除白天读书外,晚上还要到一前清举人家读《论语》《孟子》;寒暑假也不让他休息,需要到自家开的工厂当学徒。“一般开工厂的,往往老一辈艰苦奋斗,第二代坐享其成,第三代一败涂地。我之所以要这样严厉,是不想让你做败家子。”时间过去半个多世纪,周勤之对祖母的告诫依然牢记在心。

“八一三”事变后,周家被迫从南市迁到租界,自家的工厂被日本人烧光之后生活堪忧。年幼的周勤之目睹侵华日军给国人带来的灾难,内心充满着愤慨和迷茫。这时他感到唯一能使自己解脱的方式就是拼命地读书。在当时“工业救国”思想的影响下,周勤之认为机械制造是救国的必由之路。初三时他除了白天上学外,晚上还在夜校读机械工程,为缩短学习过程,他尽可能地跳级,高中未毕业就跳入圣约翰大学读医科。他认为医术可“济世救人”。但晚上仍坚持学习机械工程。但好景不长,后因祖母病逝,工厂关闭,连生计都难以维持,只能辍学在家。

抗战胜利后,周勤之的舅父将工厂恢复生产。但周勤之想继续求学的愿望未得到满足,只能按舅父的意愿在工厂打工。不久,周勤之希望离开自家企业到社会上谋职,这时文凭却成了“拦路虎”。有一次一家航空公司招聘10名机械师,有300多人报名,过了半个月,公司通知周勤之面试,最后因为没有文凭落选。碰了多次壁后,他更加发奋学习,数理、外文、无线电都读,几乎把上海所有夜校的课程都读遍了。后来交大叶蕴理教授十分同情周勤之的遭遇,答应无偿帮他补习数学和物理,并勉励他说:“古今中外科学家,有不少大学没毕业,一样能做出成绩。只要你勤奋学习,持之以恒,将来也可以做出成绩。”叶蕴理的一席话重新点燃了周勤之那时几乎熄灭的希望之火。之后,他又读了中华工商专科学校夜校,获得一张相当于大专的毕业文凭。这也是周勤之的最高学历。

2、技术硬,理论也要硬

新中国成立之初,周勤之去虬江机器厂(上海机床厂前身)应聘。这一次,周勤之怀揣大专文凭信心十足。面试后,时任总工程师的雷天觉看也不看周勤之的文凭就当即录用了他。吃过没有文凭苦头的周勤之感到非常奇怪,雷天觉说:“文凭有何用,主要看你今后的工作表現。”雷总的话使他感到莫大的鼓舞。

进厂后,周勤之被安排在工具车间做了一名研磨工。从那时起他把车间当成了自己成长的摇篮,当成了他研究和钻研技术的平台,在如饥似渴地向雷天觉总工程师学习技术理论的同时,不断地向老工人讨教加工技艺,不断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凭着极高的悟性,在很短的时间里,他就成为厂里精加工技术领域的一个佼佼者。

“一个真正的技术人员没有理论是盲目的,没有实践也只能空谈。在新中国要做一个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雷天觉在周勤之成为技术上的行家里手之后鼓励他钻研理论知识。为了能够顺利阅读国外专业书籍和技术资料以及和外方专家交流,周勤之自学了英、法、德、日、俄五国语言,这为他日后自行研发精密加工技术与工艺,进而成为国内静压轴承、镜面磨削、精密分度技术第一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中国第一台“镜面磨床”

20世纪50年代,国家组织以邹家华(原国务院副总理)为团长的三人精密机床考察团去西欧考察,周勤之也是其中成员之一。当时参观工厂时,他是白天认真学,不停地做笔记,强化记忆,晚上回到住所,再根据回忆和笔记把考察的内容系统地整理出来,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才能休息。

在瑞士一工厂考察时,考察团成员参观了镜面磨削机床,当时世界上只有瑞士有此尖端技术。周勤之认为,此技术是由机床、砂轮、磨削工艺三大要素组成,虽然我国目前的技术水平与此相比有较大差距,但是通过自行设计和逐步摸索,应该能够解决问题。回厂后,他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对镜面磨削进行攻关,在磨削机床与工艺难题解决后,再将其带回的砂轮配上进行调试,经过多次试验与攻关,终于攻克了镜面磨削技术。随后,砂轮厂也通过努力成功研制出了砂轮。就这样,中国第一台镜面磨床终于在上海机床厂诞生了,从而一举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

镜面磨床的研制成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基础工业的发展步伐。周勤之因此被评为1954年、1955年上海市劳动模范和1956年的全国先进工作者,并出席第一届全国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当你有一个新的想法时,就得马上努力去实现它,然后再改进使之完善。”一心扑在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研究上奉献青春的周勤之,用自己聪明的智慧和精巧的双手赋予了机械和设备无限生命力。作为我国静压轴承开创人之一,他在接长丝杆技术、双薄膜反馈双边随动阀、磁分度技术、电子全闭环磨齿机、平面智能研磨等方面均有突出研究,为精密机床的开发打下了基础。他新开发的动静压轴承在高精度外圆磨床用卡盘夹磨工作圆度<0.08微米,为当时的国际最高水平。

他组织设计攻关的用电子传动的YA7232B蜗杆砂轮磨齿机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指导组织开发的金刚滚轮修正技术,获得1986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采用DYNASTAT动静压轴承用的MG1432B高精度外圆磨床,获得上海市一等奖和全国机床展览会春燕奖……周勤之一生获奖无数。

周勤之心语

要扎扎实实地做好科研基础工作,无论是一个行业也好,企业也好,都要有一个规划,既要有短期的也要有长期的,才能有奋斗的目标,就不会事事被动。

一个真正的技术人员没有理论是盲目的,没有实践也只能空谈,在新中国要做一个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

当你有一个新的想法时,就得马上努力去实现它,然后再改进使之完善。

青年要感到肩上的负担很沉,只有大家挑起来,国家才能上去。

读博士,不能怕苦怕累,不做实验,拍拍脑袋就想结果万万不行;要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必须做实验。

不仅要扎扎实实地做好科研基础工作,还要做工程验证,不能马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真正解决科研上的问题。

没有制造业,就没有物质财富。而每个制造业都需要制造机器的“母机”,因此,提高我国机床行业的工艺水平和效率,掌握关键技术,不能受制于人,要培养下一代为机床强国而奋斗。

周勤之(1927年11月23日~2022年6月7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家,是中国静压轴承开创人之一。他开发的动静压轴承在高精度外圆磨床用卡盘夹磨工作圆度<0.08微米,为当时国际最高水平。他吸收国外技术,试验开发镜面磨削外圆磨床开创我国镜面磨削先河。他直接参与并组织指导研究开发的精密分度技术、接长丝杆技术、双薄膜反馈双边随动阀、磁分度技术、电子全闭环磨齿机、平面智能研磨等技术,为精密机床的开发打下基础。

猜你喜欢
磨床镜面文凭
计算镜面时间“三法”
不单纯以“文凭证书”识才——营造“高可成低可就”的人才聚集磁场
神奇的镜面成画
弹性夹具在轴承磨床中的应用
浅析曲轴磨床的可靠性改进
巴西要发电子文凭
几何映射
MZ208全自动液压磨床PLC程序改进
建阳 建阳区在书坊乡开办中专班老区群众自家门口拿文凭
“镜面”狮城——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之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