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戏剧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价值探析

2022-05-30 10:48王文倩王有升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22年5期
关键词:戏剧教育儿童发展

王文倩 王有升

摘 要:创造性戏剧作为一种特殊的戏剧形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想象、扮演与反思人类真实经验的活动,具有重过程、轻结果,重儿童发展、轻剧场表演的特点。深入真实教育情景,从生理、认知、社会性三个维度出发,以感官发展、动作发展、语言表达、应变能力、审美能力、想象创造、自信心、同理心以及团体合作八个方面为代表,以点带面地分析创造性戏剧教育对儿童发展的独特价值。同时呼吁发挥戏剧与教育的合力作用,有助于推行创造性戏剧教育进课堂,切实促进儿童发展。

关键词:创造性戏剧;戏剧教育;儿童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502(2022)05-0077-10

作者简介:王文倩,青岛大学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王有升,青岛大学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

创造性戏剧(Creative Drama)作为戏剧教育的一种,是西方国家非常重视的一种艺术教育。因其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自由表达与全面发展,顺应了新时代教育改革潮流,已被广泛应用于儿童教育领域。通过探析创造性戏剧的价值内涵,深刻把握其价值意蕴,对促进我国创造性戏剧的本土化发展和戏剧教育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造性戏剧教育及其发展

“Creative Drama”作为戏剧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中国大陆学者张金梅等将其译为“创造性戏剧”,中国台湾学者张晓华将其译为“创作性戏剧”,此外也有“创意戏剧”的译法。本文采用第一种译法。

(一)创造性戏剧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1930年,美国戏剧教育家温妮弗列德·瓦德(Winifred Ward)在《创造性戏剧活动》(Creative Dramatics)一书中最早提出“创造性戏剧”一词。1997年,美國儿童剧场联盟(Childrens Theat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CTAA)给出创造性戏剧的官方定义:创造性戏剧是一种即兴的、非演出的、以过程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参与者在引导者指导下想象、扮演和反思人类真实的或想象的经验[1]。从定义可以看出,创造性戏剧不能被看作戏剧表演的初级形式。与演员经过排练在舞台上呈现剧本的传统戏剧不同,创造性戏剧是儿童主动参与的即兴戏剧活动,受活动氛围、戏剧情景、同伴配合等因素的影响。

创造性戏剧教育是以创造性戏剧的形式从事教育的一种实践与活动。在没有预设的前提下,经过教师引导,儿童通过角色扮演、默剧、讲故事等不同类型的创造性戏剧活动,不断再现、反思、重构已有的生活经验。这与传统戏剧教育注重背台词、记动作和排练演出的做法大相径庭,突出了创造性戏剧教育为儿童发展服务的本原目的。从根本上说,我们可以把创造性戏剧教育看作是一种教与学的过程,它整合了个体生理、认知、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能力,延续了戏剧“思考人生”的本质,让儿童在创造性戏剧活动中学会生活、学会思考。

(二)创造性戏剧教育的发展概况

创造性戏剧教育的雏形,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中期,法国教育家卢梭首次提出“在实践中学习”(Learning by doing)和“在戏剧实践中学习”(Learning by dramatic doing)[2],自此将戏剧当作一种教学法的运动开始兴起。19世纪末,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创办芝加哥实验学校,大力倡导在学校教育中融入戏剧元素。虽然在芝加哥实验学校的课表上并未直接出现“创造性戏剧”等专业术语,但学校每天都安排“戏剧性游戏课”,在不同科目的学习中,教师会鼓励儿童借助戏剧设计情节,并通过即兴表演表达对当前学习主题或内容的理解。这种创造性戏剧活动成为芝加哥实验学校的亮点之一[3]。

我国创造性戏剧教育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初,林枚君、张晓华等最先将创造性戏剧教育的相关概念引入台湾地区。2001年,台湾地区增设了“表演艺术”学习领域,这为学校实施创造性戏剧教育提供了依据和支持[4]。至此,创造性戏剧成为台湾地区义务教育的必修课程,并开始在台湾地区各中小学分级实施。近几年,大陆地区在借鉴已有戏剧教育理论与模式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本土化探索,涌现出一批校外戏剧教育机构。这些机构致力于将戏剧作为学习工具,通过对儿童的观察、探索以及积极引导,培养儿童成为充满想象力的、具有自我思想的、积极向上的人。

二、创造性戏剧教育与儿童发展

自创造性戏剧提出以来,其已被广泛应用于西方国家的学校教育中,中国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将创造性戏剧应用于新课改。创造性戏剧教育之所以备受关注,原因是创造性戏剧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方面具有独特价值。本文通过对创造性戏剧课堂教学的实地调研,深入真实教育情景,结合相关理论,从生理、认知、社会性等维度分析和阐述创造性戏剧教育在促进儿童发展方面的独特价值。

(一)创造性戏剧教育促进儿童生理发展

1.感官能力激发

蒙台梭利在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强调发展儿童感官能力的重要性,她认为感官训练能有效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感官是人与外界联结的重要中介,但受西方理性主义影响,人的感官能力一直未受到重视。在创造性戏剧活动中,一项最基本的要素就是培养儿童的感官能力,而培养感官能力也是儿童从外界环境中习得知识与经验的有效途径。

戏剧游戏“填充空间”是为培养儿童的感官能力设计的。游戏将整间教室作为要填充的空间,儿童跟在教师身后随意走动,待教师发出“填充”指令后,儿童需在教师转身前选择站在教室的某个位置不动,以填充教室空间,使教室内没有大面积的空白区域。同时,在走动过程中,儿童需选择一名同伴作为自己的模仿对象,仔细观察模仿对象在整个活动中的动作和神态。游戏结束后,由教师请每位儿童分别到舞台上表演自己模仿对象的动作和神态,其他儿童猜测舞台上的儿童模仿的是谁。

在参与上述戏剧游戏的过程中,儿童需时刻调动五官观察和感受教室环境与人物活动,同时保持自身肢体动作变换。由于儿童需在活动结束后进行模仿表演,因此在活动过程中,儿童的感官和肢体动作需要同步协作,这很好地锻炼了儿童的感知能力。

对于年纪较小的参与者,教师可使用真实的道具,激发儿童包括嗅觉、味觉、听觉、触觉及视觉在内的感觉,并配合想象,引导儿童进入戏剧主题。通过现实与想象的不断转化,儿童的感知功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逐渐可以直接通过想象和肢体动作表达实际并不存在的体验。

2.身体动作舒展

具身认知学派强调教育从身体的解放开始,儿童的身体不再是游离于外部世界的工具,而是完善内在世界的重要基础[5]。无论哪种类型的戏剧教育,身体动作都是表达与创作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在“填充空间”活动中,儿童想精确再现模仿对象的外在行为特征,不仅要利用躯干与四肢大肌肉参与的粗大动作表现人物行动,更要调动手和腕部等小肌肉群参与的精细动作刻画人物特性。与杜威“做中学”的思想一致,儿童通过学习控制自己的身体实践各种戏剧形式,进而灵活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想法。无论是动态变化的节奏性动作,还是需要调动感官知觉的戏剧游戏或故事戏剧,都是儿童在真实体验中感知自己的身体如何组合动作,如何在空间中移动,以及如何维持与他人身体动作关系的活动。

人的存在是身体和心智的统一,在皮亚杰看来,动作内化是认识发展的重要来源。在创造性戏剧教育活动中,儿童可借助官能感觉,结合相应身体动作表达内心对外界事物的思考与看法。这在促进感官与动作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了儿童认知的发展。

(二)创造性戏剧教育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1.真实情景下的语言表达

戏剧教育非常重视语言表达,创造性戏剧教育尤为如此。通过发声练习、即兴主题分享、文本朗读与表演等活动,既可让儿童在实际情景中使用生活化语言,又能在文本内容中体会不同角色的情感变化。这种整体“语言环境”正是训练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最佳方法[8]。创造性戏剧还提供了语言学习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声调、语气、表情、手势等非语言工具的培养。在创造性戏剧活动中,儿童需根据不同的戏剧情景与角色特点,运用和调整自己的声调、表情以及肢体动作等非语言工具进行表达,使得表演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和性格。随着经验的积累,儿童能借助语言和非语言工具更确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并使表达更具感染力。

首先,在创造性戏剧活动开始前,教师会带领儿童进行发声练习。例如“慢吸、慢呼,快吸、快呼”,锻炼儿童说台词的气息。其次,教师会组织儿童进行文本朗读。例如,《继母的账本》记述两个不幸的家庭重新组合却又因父亲去世而更加凄楚的故事,儿童在朗读时需一人分饰两角,在主人公与继母之间来回切换,这要求儿童深刻把握二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以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刻画人物的形象和性格。教师有意引导儿童在朗读文本内容时构思具体情节画面,将文字内容以“表象”的形式呈现在脑海中,并以恰当的肢体动作配合表达。

鲜明的戏剧情节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儿童积极探索的兴趣。儿童全身心投入创造性戏剧活动中后,能够根据戏剧与情景逐渐调整语音和语调,形成符合当下戏剧主题的语言表达。这种方式将儿童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巧妙结合,促使儿童从周围世界中获得语言材料,并将语言表达与思维情感结合。儿童期是个体语言快速发展的时期,将创造性戏剧融入语言教学,有助于儿童通过不同的戏剧情景锻炼自身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促进儿童语言发展。

2.即兴场景下的机智应变

应变能力指人在外界事物发生改变时及时作出反应,即随机应对情境变化的能力。在创造性戏剧表演中,演员与观众没有严格界限,观众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可随时即兴参与表演。这种剧场形式被称为“环境剧场”,即舞台与观众区没有明显界限,观众处在戏剧情景中,可随时参与或离开表演,演员也可转化为观众或再次回归表演者身份。当儿童在舞台上根据自己的构思进行戏剧表演时,其他儿童可以到舞台上“冲戏”,即兴加入表演,改变原有表演节奏,舞台上的儿童则需根据观众“冲戏”的内容改变自己的表演路径。

教師给出“山”“海”“山洞”三个场景,儿童自由发挥将其连贯成一段故事情节。儿童在舞台上表演时,教师即兴变换表演情景,例如,儿童按照自己的构思表演在海边捡贝壳被划破了手,正在包扎时,教师加入“起风了”的情景,儿童会在维持自己原有表演的同时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挡风沙”的反应。诸如此类的表演场景切换还有“下雨了”“夏天蚊子很多”“疑似蛇出没,观察后发现是绳子”等。有时教师还会邀请观众随机出题,在儿童没有经过提前构思和任何排练的情况下完成即兴表演。例如,观众出题“报名”,台上两名儿童在不知道对方想法的情况下相互配合,完整表演家长给孩子报名时与不作为的工作人员发生争执的戏剧情节。

如果儿童在舞台上能做到处变不惊,那么将这种能力迁移到生活中,儿童遇到问题时也能保持冷静、随机应变,这正是创造性戏剧对于儿童应变能力培养的价值体现。儿童能够在变化中找到相应的解决对策并实施,首先要具备较强的抗压能力,在外界环境发生改变时不慌乱,这是一种长期的、稳定的、成熟的心理特征;其次是个体经验的积累,儿童在既定情景下从日常观察或体验到的事物出发,运用发散思维充分联想,形成有逻辑的动作顺序和语言表达,从而解决问题。人类拥有即兴发挥的天赋,个体的发展具有较大不可预见性。教育要为儿童适应当下生活与改造未来生活做准备,培养其适应未知情境的生存品质,而不是对儿童进行同样的成长规划。基于此,创造性戏剧没有固定的剧本与排演,儿童的每个即兴动作与情绪都是自我表达的真切体现。

3.意象构建下的审美提升

美育已经全面进入公共教育领域,成为个体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的感受与意象很难通过语言文字直接传达,需要个体在身体与环境的不断互动中体会。因此,通过艺术实践主动参与美的创造是提升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创造性戏剧教育中,儿童通过观察生活、触摸生活,将现实世界中的人、地、事、物变成剧中的角色、场景、道具及剧情,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更能内在感悟艺术的真谛,深化对美的感受能力。

创造性戏剧的活动场所多为普通教室,但它为儿童提供了一个跳脱此时此地,穿梭于不同时空的机会。“你们来到了海边,海浪不断地击打着沙滩。想想看,踩在柔软而凉爽的沙滩上是什么感觉?”在教师的鼓励下,儿童将教室的地面想象成大海,有的儿童在海边捡到了美丽的贝壳,有的儿童被海浪打湿了衣服,有的儿童脱下了鞋子,尽情感受着海水的清凉……任何一间普通的教室在创造性戏剧情景下都能变成一个激动人心的地方,雪地、小溪、草坪,即便没有写实的布景与道具,师生依然可借助表演构建自己的意象世界,并从中体悟美、再现美。

以怀特海为代表的过程美学认为,“美”不是为了寻求走向“艺术的终结”,而是追求动态的、发生在过程中的“适应性和谐”之美[6]。以过程育人为导向的创造性戏剧教育,其最终目的不在于呈现一部精美、奢华的戏剧作品,而在于通过戏剧游戏到角色扮演再到即兴戏剧的整个学习过程,激发参与者对美的感受,使参与者学会欣赏美、表达美,进而创造美。显然,创造性戏剧教育体现的过程审美正是以过程美学为理论根基,在“美的过程”中实现对自我审美的超越。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表达的观念一致:艺术活动的有形结果并非我们唯一关心的事情,精神状态以及由它所产生的爱好也是重要的[7]。

教师在不同情景的创设过程中开启了儿童的审美意象,日常事物在此被赋予新的意义,儿童通过身体的表达再现美的事物,一方面将戏剧创作之美外化于行,另一方面也将戏剧过程之美内化于心。在参与扮演的过程中,个体调动经验与想象,与他人共同构建表演意象。从认知的角度看,它释放个体的想象力,而从审美的角度看,它促进个体情感的表达,体现审美的情感共享功能。

4.有意观察下的想象创造

创造性戏剧活动的成功,有赖参与者在引导者带领下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创造性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重视引导儿童利用自身感官对日常生活与周围环境进行有意识的细致观察。在熟悉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儿童需要不断回顾已有的感官与肢体动作经验,发散思维,想象眼前不存在的事物或虚无的时间与空间,并根据生活的真实性以及形体动作组织的逻辑顺序构思无实物的戏剧表演。当儿童充分发挥想象力时,即使对不存在的事物,他们也能凭借信念感和专注力将想法维持足够长的时间,假装真的看到、听到、吃到、闻到、摸到及感受到周遭世界[8]。

教师规定表演情景:构思一段包含“倒杯水”“剥橘子”“针掉了”三个动作的符合生活实际且富有戏剧冲突的表演。儿童设计自己刚刚放学回到家,爬楼梯累得气喘吁吁,想喝水时发现杯子里没水,于是连忙去倒水,却不小心把水洒了。把地拖干净后,儿童想边吃橘子边看会儿电视,于是又去柜子里找橘子,但柜子较高,儿童在用力伸胳膊时把衣服扯裂了。为了不被妈妈责备,儿童不得不翻出针线试着自己缝补衣服。就在这时门铃响了,儿童打了一个寒战,导致针掉到了地上……针对儿童的整段构思表演,教师指出,“在缝衣服时针掉地上是不符合生活实际的”,引导儿童对以往缝衣服的体验进行反思——日常缝衣服通常使用双线,在开始缝补之后,如果针从手里掉落会挂在缝衣服的线上,而不会直接掉在地上。

从育人的角度看,对抽象概念的归纳与演绎需建立在一定想象力上,人类伟大的发明创造同样需建立在想象力的基础上。然而,想象力并非一种通过大脑存储便可获得的具象知识,其本身具有不可复制性。若要个体的想象力得以发展,需为其提供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使思想与身体在这个空间中“自由表达”。创造性戏剧具有开放平等、自由参与的特点,这与创设自由表达空间的需求吻合。生活是戏剧创作的主要来源,对生活的用心观察是激发儿童想象创造的基础。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戏剧表演,一方面为儿童的想象创造提供自由表达的平台,另一方面体现出戏剧是对人类社会经验的再现,是社会历史的缩影及人生内容的翻版。

(三)创造性戏剧教育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

1.通过戏剧游戏建立自信心

自信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提及的概念。心理学中,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自我效能感与这一概念最为接近。可以说,自信是一种积极的处世态度,是确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创造性戏剧活动为每位参与者提供了自我经历与表达的机会,教师鼓励儿童自发地进行表达与分享。当儿童发现自己能够利用肢体和语言表达对某一主题或事物的感觉与想法,并能够以戏剧化的形式呈现时,观众和其他参与成员的关注会增加儿童的自我效能感,从而促进儿童自信心的建立。

初学者往往会因为紧张或害羞而不敢参与到创造性戏剧活动中,这时,教师会营造一种相互信任的群体氛围,通过接纳每位儿童能做到的事情,帮助儿童迈出建立自信的第一步。戏剧游戏能促使儿童解放天性、打开自我,是常用的暖身活动形式。为此,教师开发了“数字抱团”戏剧游戏,即戏剧班所有儿童跟在教师后面走动,教师随机报出一个数字,并发出表演指令,儿童迅速根据指令与周围同伴组成符合该数字人数的团体,同时各团体利用肢体摆出诸如“门”“螃蟹”“石头”等造型。自在、开放的戏剧环境,使初学者不再胆怯,渐渐融入戏剧团体。

在参与了不同的创造性戏剧活动后,新加入戏剧团体的儿童也能够落落大方地进行舞台表演。由此看来,创造性戏剧活动能够帮助儿童树立自信心,进而影响儿童的行为表现及其他品质的发展。班杜拉用自我效能感衡量个体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自信程度。创造性戏剧给予每位参与者体验的机会,重视个体参与和自我表达,对参与者自我效能感的建立起积极作用。当儿童有过戏剧创编并通过表演在舞台上表达自我的经验后,这种经验会增强儿童利用戏剧表达自我的自信心,进而提升其自我效能感。由于自我效能感具有延展性[9],儿童在戏剧表演领域的自我效能感会进一步影响如语言表达、课堂表现等相似或不同领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多方面、多维度树立自信心,为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奠定基础。

2.通过戏剧矛盾激发同理心

同理心(Empathy),指站在他人的立场理解他人内心状态和情感的能力,即设身处地地觉知、把握与理解他人的情绪与情感。同理心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实现良好沟通的核心要素。在创造性戏剧活动中,个体进行角色扮演的前提是充分理解所扮演角色的情感、内心活动及行为动机。有研究表明,相较仅参加过画画和音乐培训的学生,接受过角色扮演训练的学生可明显提升同理心[10],角色扮演能具体有效地培养儿童的同理心。

在创造性戏剧活动中,教师注重让儿童观察身边的人物,通过巧妙模仿与戏剧加工刻画人物性格。例如,儿童模仿姥姥叫自己起床的场景:

周末我赖床不起,姥姥叫我起床未果后不停唠叨:“起床了!都九点钟了……起床了,都十二点了!再不起床我告诉你妈妈了!”我不愿早起,嫌弃姥姥唠叨而与其发生争执。姥姥无奈假装给妈妈打电话……

此段表演完全由儿童独立完成,儿童需要在“我”与“姥姥”这两个角色间来回切换。这需要儿童深刻把握作为姥姥希望孙女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而坚持叫其早起的行为动机,以及发生争执后姥姥佯装给妈妈打电话时的内心活动。戏剧教育所创造的美是人与人心灵相通的美,它可培养儿童感知人的“内心”的能力,发现人们五官感触不到的生命需要与内心渴望,这与同理心教育希望达到的目的一致,即由角色体验带动儿童的情感体验,进而由情感共鸣内化为价值认同。同时,作为交往互动的重要因素,同理心的激发与培育能帮助儿童更有效地进行人际沟通,从而促进团体合作能力的发展。

3.通过集体创编发展合作能力

合作学习是全球教育改革潮流下多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实效性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创造性戏剧作为一种综合艺术,需要调动多方力量共同完成,拥有不同特长的人需要在戏剧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并发挥独特的作用。起初,儿童的协商能力较弱,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帮助。经过一系列创造性戏剧教育活动后,儿童慢慢学会独立协商分配角色,通过彼此沟通与合作创编戏剧情节。

经过基础的发声练习与肢体动作舒展后,教师会让儿童自行与同伴合作构思戏剧故事。例如,某小组拟构思春节回家主题的戏剧故事,教师创设故事背景:在大城市打工的小佩在回家路上为怎么和母亲诉说自己的生活状况而感到发愁。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她可以假装自己过得很好”“但这样邻里街坊都会来找她帮忙”“那就说自己过得很差”“可这样母亲会很失望”“还会让她别在大城市待了”……在教师的提示下,儿童将意见进行整合,明晰表演大纲:先将小佩“过得好”与“过得不好”两种心理预设以表演的形式外现,再表演回家后的实际情况——小佩和母亲如实说明自己的生活状况不算太好也不算太差后,发现母亲真正关心的是自己过得开不开心。紧接着,小组团体在沟通与协商中进行分工与角色分配……

与他人共同构思戏剧情节,然后呈现为舞台作品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理念。首先,在这一过程中儿童有共同目标,共同承担责任,彼此会形成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共同目标是构思出一个有开端、发展、高潮、結局的戏剧故事,这需要团体中每个成员的智慧;共同责任指团体成员分别承担互补的、有内在关联的角色任务,从而形成积极的合作关系。其次,完整的戏剧表演一般需要不同的戏剧演员共同完成,这就要求儿童从剧本构思到舞台表演一直保持积极的态度,勇于承担个人责任。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成员在群体活动中没有明确的责任,易出现成员参与活动不积极、逃避工作的“责任扩散”现象[11]。在构思剧本的过程中,每位儿童有自己的戏剧角色,明确了个人责任所在,个人价值因此得以发挥。最后,在同一个戏剧活动中,儿童可能会因与个别同伴的经验和观点不同而产生冲突。为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儿童必须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运用分享、接纳、沟通等社交技能直面冲突,探寻解决之道。

三、结语

创造性戏剧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安全而自由的想象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教师在戏剧活动中创造相互信任的氛围,促进儿童在“演戏”中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和问题,从而丰富儿童的经验,促进儿童全面发展[12]。

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体系中,戏剧教育逐渐受到教育工作者重视,但其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艺术课程,尚未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从理念上看,大部分教师及儿童对创造性戏剧教育的概念比较模糊,对戏剧的认识仍停留在专业表演层面,忽视了戏剧在儿童认知、社会性发展等方面的教育价值;从师资上看,戏剧教师的流动性较大,且多由语文、英语等文科教师兼任,专业戏剧教育的师资严重匮乏;从实践上看,已有戏剧教育实践开展存在诸多问题,如有的学校为庆祝节日才组织学生进行戏剧排演活动,较为功利化,且偏重学生对表演台词的死记硬背,过度关注服装道具的节目效果,有的学校虽开设了戏剧社,但仅仅在有节日演出时运行,平时未开展专门的戏剧教学活动。

因此,无论是从创造性戏剧教育的师资与受众,还是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看,我国戏剧教育的发展都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充分挖掘创造性戏剧教育的功能与价值,需发挥戏剧和教育的合力作用,将戏剧的优势与教育教学相结合,进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推行创造性戏剧教育进课堂,使其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明日之星”。

【参考文献】

[1] WOODSON S E. (Re)conceiving “creative drama” an exploration and expansion of American metaphorical paradigms [J].Research in Drama Education, 1999, 4(02): 201.

[2] 黄秀英.创造性戏剧应用于艺术与人文课程之行动研究[D].台北:国立台北师范学院,2003:12.

[3] 肖晓玛.杜威学校的教育戏剧特色探略[J].教育评论,2014(11):162-164.

[4] 黄爱华,朱玉林.探索与实践: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戏剧教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226-227.

[5] 叶浩生.身体与学习:具身认知及其对传统教育观的挑战[J].教育研究,2015(04):281.

[6] 刘锦诺.教学理论的美学意蕴——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的视域[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0:112.

[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6.

[8] 林枚君.创造性戏剧理论与实务——教室中的行动研究[M].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5:16.

[9] 周文霞,郭桂萍.自我效能感:概念、理论和应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01):91-97.

[10] GOLDSTEIN T R, WINNER E. Enhancing empathy and theory of mind[J].Journal of Cognition and Development, 2012, 13(01): 19-37.

[11] 曾琦.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J].学科教育,2000(06):7-12.

[12] 张金梅.戏剧能给儿童教育带来什么——透视西方儿童戏剧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04(Z1):44-45.

[13] 孙惠柱.戏剧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戏剧艺术,2002(01):4-9.

[14] 徐俊.教育戏剧——基础教育的明日之星[J].基础教育,2011,8(03):68-74.

[15] 张金梅.生长戏剧:学前儿童戏剧经验的有机建构[J].学前教育研究,2019(10):71-84.

[16] 王旭.儿童戏剧工作坊模式研究[J].戏剧文学,2018(11):81-86.

[17] 周格.戏剧性教学:试论具身教学的进路[J].全球教育展望,2021,50(06):27-38.

Value of Creative Drama Education for Childrens Development

WANG Wen-qian, WANG You-sheng

(Normal College of Qingdao University)

Abstract: As a special form of drama, creative drama is an activity in which students imagine, play and reflect on the real experience of human being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 It lays emphasis o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and childrens development, and tends to ignore the performance and learning results. It goes deeper into the real educational situation, and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physiology, cognition and sociality, it analyzes the unique value of creative drama education for childrens development from eight aspects: sensory development, action development, language expression, adaptability, aesthetic ability, imagination and creation, self-confidence, empathy and group cooperation. Meanwhile, it calls for the joint efforts of drama and education to help promote creative drama education in the classroom which can facilitate childrens development.

Keywords: Creative Drama; Drama Education; Child Development

(責任编辑:邱天敏)

猜你喜欢
戏剧教育儿童发展
从美国非营利戏剧组织看观众培养
浅谈如何在少年儿童中开展戏剧教育
中小学校园戏剧探索
幼儿园环境与幼儿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之我见
我国儿童户外游戏发展现状及国外经验的启示
校园戏剧丰富中小学教育提升学生认知能力
从积极视角探讨视频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基于Android平台的执行功能评测系统设计
理查·谢克纳的环境戏剧理论对艺术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