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共建共治共享”作为我国的根本社会治理制度,系统地从“共建”的主体维度回答“社会治理依靠谁”“共治”的路经维度回答“社会治理怎么办”“共享”的目标维度回答“社会治理为了谁”三方面入手明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总体内涵与发展路径。三重维度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为新时代加强与创新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共建”即共同参与社会建设,为社会治理把住了牢固根基、提供了方向引领。一方面,加强党的领导是推进社会治理高质量建设与发展的根本保证。“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的建构涉及社会治理各层级各主体,需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统筹协调多元治理主体的作用。由此,各级党委要将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摆在重要的议程,破除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难点束缚与体制障碍,注重从严管理与科学治理相统一,在政治领导、思想引领、群众组织、社会号召上发挥强大效能,党委切实肩负起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责任。另一方面,健全权责明晰的多元合作机制。切实增进党委、政府与市场主体和社会各方的互信及沟通,对管理与被管理的简单关系进行多方位突破,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各层级主体广泛参与其中的工作格局,促进各类主体平等协商、各方合力下好社会治理“一盘棋”。
“共治”即共同参与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过程中普遍关注且亟待解决的关键议题。共治极为注重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之间的关联和互动,为全面系统深入地推进“人人尽责”提供路径线索与参考依据。一是推进基层“放权赋能”的加法与“减负排压”的减法两方面集中发力,整顿协调人民内部的利益诉求。一方面,以搭建议事协商平台、畅通群众权益保障渠道、打造矛盾干资源预成功范例库等方式进一步消除社会治理工作的“盲区”。另一方面,在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构建社会治理协同机制、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等方面做文章、下功夫,从而在整体统筹与重点突破的交相辉映中彰显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及基层居民自治互动协作的高效性。二是坚持德法并举,“法治”与“德治”并重。加快制定一系列社会领域亟需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与管束多元主体的行为,在此基础上持续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规范社会行为,逐渐提高人民群众的道德意识,致力于构建合乎规范、公平公正、秩序与活力并存的社会。三是强化大数据与社会治理全方位融合的科技支撑,注重提升社会治理的数字化水平与数据共享,促进社会治理业务跨层级、跨区域的协同合作、通力配合,以“智治”全面助力社会治理效能提升。
“共享”即共同享有治理成果,是社会治理的“定盘星”。一方面,社会治理共建的强大力量源自于人民,共治的实践智慧来自于人民,共享的发展成果更是为了增进人民福祉。由此,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中国共产坚持“群众路线”的传统优势转化为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新动能是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题中之义。社会治理必须落脚于人民的现实需求与利益诉求,紧扣党中央最新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我国改革发展的成果充分释放发展活力、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以求最大程度地发挥多元治理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人民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最广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判者。另一方面,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共用。深化数据共享应用,实现信息资源按需汇聚和整合应用。建构相关部门与社会其他治理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系统,制定统一的信息共享管理机制,编制上线数据资源共享目录,积极开展发布数据供给与需求“两张清单”的常态化对接,让全体社会治理主体共同享受信息资源成果。
“共建共治共享”三重维度蕴涵着丰富完备的内容,为实现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提供了基本遵循。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新时代理应关照社会治理的本源、把握社会治理的新特点、加快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从而夯实“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涛.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22(02):83-86.
[2]陈盛兰.共建共治共享:新时代推进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三维逻辑[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0(04):60-67.
[3]张术霞.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路径探析[J].福州党校学报,2021(04):25-29.
(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