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宝
日前,中国国家博物馆首个数智人“艾雯雯”正式与大家见面。在发布的视频中,青春靓丽的艾雯雯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与馆藏文物产生神奇感应,获得了让文物活起来的独特能力。虚拟数智人“艾雯雯”的入职,开启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上云用数赋智”新的打开方式,圈粉无数。
近年来,在疫情影响下,各领域数智化趋势明显加速。数智赋能文博展示、文化传承传播、文艺新业态发展等已经越来越广泛。
博物馆,一览数千年,于静默中诉说着沧桑与繁华。通过数智赋能让文物活起来,使珍贵而神秘的文物更加生动立体、活灵活现,吸引观众沉浸其中,更好地感受中华文明的无穷魅力。这已成为博物馆、文化馆等共同遵循。
具体来说,博物馆的数智化已经普遍实现了“云展览”,人工智能讲解、通过科技让文物开口说话等也逐渐流行起来。其实,数智化还体现在展览的场景构造、观众的沉浸式体现等各个方面。在近期举行的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数智人“李清照”、“换脸面捕”技术等走进观众视野。通过数智化技术,观众既能轻松生成属于自己的数智人,也能通过相关软件关联虚拟形象,这个形象既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明星或历史人物。数智化日新月异,博物馆也应当与时俱进。比如,通过博物馆的策展,打造观展的場景感,带观众进入文物所处的历史场域和世界,沉浸式对话文物,已经在部分博物馆实现,并将成为未来的重要方向。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观众可以通过可穿戴全息设备,进入清末时期的《增广重庆地舆全图》,置身于清末时期的重庆街道、店铺、码头,以交互式参观来理解文物内涵。
数智化本质上是“硬科技”赋能“软表达”。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大雪花”打动了世界人民,它温暖包容,透露出人情味、艺术感、文化韵,尽显柔情,而它的完美呈现离不开黑科技的助力。让冷冰冰的文物开口说话,述说千年历史;让残缺的艺术精品复原,弥补遗憾;让红色文化绽放时代光彩,薪火相传;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走进年轻人的心中,都可以通过数智“硬科技”来实现。某种程度上说,数智赋能文化资源,推倒了横亘在文物文化资源与年轻人之间的墙,进而架起了一座桥,吸引着年轻人自发走进博物馆、展览馆,走近文物文化资源,感受其无限魅力。
当然,数智化的发展、数智人的涌现,作为一种新事物,必然要面临重重挑战。比如科技的滥用问题,盲目跟风数智化的资源浪费问题,数智人的培养和管理问题,尤其是随着算法化自动运行成为常态,法律法规制度等如何更好地规范数智化发展,都需要我们及时给出应对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