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埃米尔·诺尔德和张大千笔下的瑞士风景,有很大的相似性,二者描绘瑞士风景的作品同为水性材料绘画作品,却笔墨酣畅。大部分国土被阿尔卑斯山脉占据的瑞士,雪山风景非常多见。张大千的瑞士雪山泼彩作品晚于诺尔德的瑞士雪山水彩作品30余年。张大千多次游历欧洲,泼彩绘画受到了欧洲抽象主义绘画的影响。诺尔德也到访过中国,借鉴学习了中国绘画技法,因此,他的作品的笔法和色彩有着强烈的亲和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两位艺术家的绘画形式相似,绘画选用的水性材料相似,作品的气韵也十分相似。
关键词:埃米尔·诺尔德;张大千;瑞士风景;笔墨
一、中西艺术的交融
埃米尔·诺尔德(Emil Nolde),原名埃米尔·汉森(Emil Hansen),1867年生于丹麦与德国边境的村庄诺尔德,逝世于1956年。他被人熟知的名字诺尔德是以他的出生地命名的,正如中世纪西班牙艺术家埃尔·格列柯(El Greco)的名字一样,格列柯是出生在希腊,生活在西班牙的艺术家,Greco是“希腊人”的代指。诺尔德擅长版画和油画,同时也画了很多水彩作品,他经历过苦难,作品具有强烈的表现主义色彩,作品中充满把个人痛苦和宇宙生命本体相结合的悲剧性意味,充满了神秘色彩与象征色彩,也同样显露着中世纪式的迷惘与不安。1913—1914年,诺尔德游历俄罗斯、东亚、南太平洋等地,感受原始作品的淳朴与魔力,激发了他对原始创作的纯粹性的向往和对艺术的韵律的兴趣,创作出了一系列笔触粗粝、色彩鲜明的作品。诺尔德后期的作品显露出沉稳平静的艺术风格,他创作了大量的花卉作品和风景明信片,这些作品的笔法和色彩具有表现力,色彩鲜艳。诺尔德的作品被视为“色彩风暴”,并与印象派的作品有着强烈的相似性,他崇拜凡·高创作出的系列花卉作品,后期受到蒙克等艺术家的影响。他将流动的云与山交融相汇,用色奔放,也表现出一些绘画的纯粹性。
大部分国土被阿尔卑斯山脉占据的瑞士,雪山风景是非常多见的。笔者在观察抽象山水创作时无意中发现,张大千与埃米尔·诺尔德笔下瑞士的风景,有很大的相似性,二者的作品同为纸本创作,却笔墨酣畅。张大千的瑞士雪山泼彩作品创作时间晚于诺尔德的瑞士雪山水彩作品30余年。诺尔德作为表现主义先驱之一,运用水彩晕染的创作手法在1930—1940年间创作了大量的瑞士风景图。张大千在1965年与友人同游奥地利、瑞士等国,创作了数幅抽象作品。
张大千出生于1899年,比埃米尔·诺尔德晚出生32年,于1983年去世。20世纪,中西艺术互相学习借鉴,毕加索也曾学习齐白石的东方水墨,张大千在1955—1966年这10年间多次游歷欧洲。埃米尔·诺尔德与张大千的瑞士风景作品如此相似,二人在生活中是否有交汇,目前没有确切资料能够证明。张大千于1959年首次尝试泼彩作品,再加上他多次游历欧洲,不可否认,张大千的泼彩绘画受到了欧洲抽象主义绘画的影响。
埃米尔·诺尔德和张大千都是在60岁左右才画出具有泼彩晕染效果的作品,难道60高龄是绘画的转折点吗?如今,很多艺术家在60岁已经不会再改变自己的绘画形式,只是重复着年轻时形成的艺术形式,甚至有些都已经不再频繁创作了。埃米尔·诺尔德在60多岁形成了具有晕染、山水相融特点的创作风格。他经历过苦难,老年时期内心回归平静,其作品具有内心与客观世界生命体相融的悲剧色彩。诺尔德这批瑞士雪山作品基本在30cm×40cm左右,是画了一些明信片用于交往。张大千泼墨风格的形成原因:一是频繁的欧洲游历使其受到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受到了西方绘画色彩的强烈冲击;二是源于自己老年视力不佳,无法再对工笔等艺术形式进行详细描绘。正如马蒂斯在老年受到身体状况的限制难以继续油画创作,在助手的帮助下创作了大量的剪纸拼贴作品。艺术家们才情卓然,身体的受限并不会影响他们在艺术上再创成就,经过了人生的沉淀和思考,他们能够找到绘画上新的契机和突破。
二、水性材料的共通
埃米尔·诺尔德笔下的瑞士风景更多的是在纸本上创作的水彩作品,诺尔德生活在海边,大海似乎存在于他的脑海中。他对于水的把控在她妻子口中也有描述:“在创作过程中,他尽情地使用水彩颜料,并且从来不介意笔刷上颜料是否滴落。大部分的情况水滴会破坏画面的完美形式,而他却有意这样做。”诺尔德在创作中尽量避免考虑绘画的光线或者色彩,利用“水”的特性使画面更加和谐,这种画面是可控的,又好似舞蹈者在画面上跳跃。他抛弃绘画的形体边缘和空间,满幅华彩。他把心灵和自然结合起来,又将其充满热情地表现出来,微观上高潮迭起,宏观上画面宁静酣畅[1]。对于诺尔德来说,绘画的色彩就像是跳跃的音符,放射出他那主观的情感,画中跳动、强烈的色彩将人们引入一个激荡和不安的世界。
张大千存世的作品中,造诣极高的应属晚年创作的泼彩作品,作品使用的是中国绘画的水性材料,载体为宣纸和绢本。他首次创作泼彩作品时已60岁,而这种绘画风格也是他多次游历欧洲后形成的。在1965年,张大千与友人同游欧洲,游历奥地利和瑞士等国家,作品《瑞士雪山》(图1)正是在这期间创作的。张大千钟爱瑞士的雪山风景,瑞士的阿尔卑斯山脉常年积雪覆盖,气候惬意,瑞士的湖光山色与泼彩的抽象表现方式极为协调融合。
三、笔墨的运用
埃米尔·诺尔德和张大千在作品的创作上都未利用具有“幻真”效果的西方传统绘画中的焦点透视法则。这样的透视法则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阶段性成果,早在19世纪,塞尚就已经突破焦点透视的规则来营造多种绘画的空间。在20世纪西方表现主义、哲学的影响下,绘画形式更是走向多元,具有内在精神。
笔墨在中国绘画上是两个概念,笔常指皴、擦、钩等笔法,墨常指染、泼、积、破等墨法。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曾言:“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2]指出立意和笔墨的主从关系。《石涛画语录》中,石涛曾对“笔墨”作出解释:“笔与墨会,是为氤氲,氤氲不分,是为混沌。辟混沌者,舍一画而谁耶?画于山则灵之,画于水则动之,画于林则生之,画于人则逸之。得笔墨之会,解氤氲之分,作辟混沌乎,传诸古今,自成一家,是皆智者得之也。”[3]在张大千与诺尔德的作品里,将氤氲的绘画形式展现得淋漓尽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两位艺术家作品的绘画形式具有极大的相似性,绘画的笔墨、绘画的气韵也十分相似。中国古时对气韵的阐述不局限于绘画,在写文章上同样讲究游心内运。张彦远认为,气韵不周,只有外形相似,是不高妙的作品,可见气韵的重要性。
张大千在《瑞士雪山》的创作上,不同于以往的山水作品,作品的墨色更为酣畅淋漓,大量地使用水和色,完成泼墨的效果。该作品与诺尔德的作品同样以水墨为材料,充分利用水的特质,墨色随着水的运动而晕染,并加以主观控制,形成自然的肌理,水与纸的对抗或是融合,使得墨色呈现流动、晕染、阻滞的自然平衡,墨色与纸面相互作用,形成自然又可控的肌理。画面薄而色彩通透,不似一些油性材质的艺术作品,多层罩染堆叠,水性作品呈现出未完成感的艺术形态。墨色使得真实的山水在画面上互相交融,前景是大面积墨色渲染和青翠山峦点缀,远景是淡墨勾勒的雪山,可以看出褐色、石绿、石青相互交融,山的顶部留些许白色,营造出烟云效果,把大自然的景色完美融合到画面上。墨色使山水厚重深沉,3米多的长卷,大气磅礴,使景色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
张大千起初临摹石涛绘画,着力学习传统绘画的气韵,重视笔墨,“得笔墨之会,解氤氲之分”,重视传统笔墨在绘画中的运用。张大千还曾大量临摹敦煌壁画,他集中国传统绘画大成并走向个人的创新,把水性绘画材料运用到了极致。张大千泼彩的作品形式从他60岁左右开始,持续了近30年的时间,将其个人成就推向新高。他摒弃了绘画烦琐的细节,根据墨彩的自然流动多层交叠,大面积泼墨撞色把青绿山水、泼彩的技法进行抽象表现,笔意和色彩对比相互融合。就“意象”而言,张大千作品《瑞士雪山》中,细节的摒弃营造未完成感,色彩上高度概括对象,画面更加纯粹,俯视的视角下,扩展画面的空间,在心理上產生一种投射效应,使观者的思绪可以无限延展。
诶米尔·诺尔德作品《卢塞恩湖》(图2)中,大面积笔墨铺满了整个画面,色彩随着纸纤维在纸面上肆意地扩散流动,当然,埃米尔·诺尔德对画面也有主观的把控,让人想到中国式泼墨的效果。他的这幅作品创作时间早于张大千泼彩作品30余年,二者作品中墨的流动有很多的共通之处,构图视角却不相同。张大千作品采用俯视的角度,诺尔德的作品采用平视的角度描绘,画面不像传统的焦点透视作品有着明确的视觉焦点,且平视的角度上下延伸度不够。这样的局部景致少了张大千作品中的大气磅礴,但使人陶醉在局部色彩的晕染之中。诺尔德作品局部(图3)运用水彩的特性进行晕染创作,画面中阴冷的天空和雪山晕染交融,雪山上的雪似乎异常松软,似远处的山在随着空气流动。这正是水性绘画材料的特质带来的效果,雪山周围的空气、湿度都跃然纸上,大面积的蓝色和天空湖水的黄色交融,使人仿佛遁入幻境。
四、结语
在西方,水性材料绘画一直是作为油画的一部分或者创作前稿而存在,在文艺复兴年代,水性材料绘画是大师们完成大型创作的稿子,但是诺尔德并没有把水性材料绘画视作其他画种,而是运用水彩的晕染效果在纸本上呈现出完整的画面,诺尔德的作品多采用日本纸,与张大千的绘画作品的共通之处是同样为纸本创作。在面对瑞士雪山时,两位艺术家突破了传统的写实手法,运用晕染的艺术手法,使画面充满了笔墨氤氲的效果,使得画面更加纯粹。两位艺术家在60多岁时创作的泼墨晕染的山水作品,经过了人生的沉淀和思考,体现了一种豁达从容的人生态度,他们的创作受西方表现主义和中国哲学的影响,也是中西艺术的涵化体现。
参考文献:
[1]刘冬梅.埃米尔·诺尔德艺术的酒神精神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5.
[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105.
[3]石涛.石涛画语录[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21:85.
参考文献:
靳双双,内蒙古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绘画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