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浩山水画《匡庐图》的艺术价值与特色分析

2022-05-30 10:48陈秀彬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荆浩山水画

摘 要:荆浩在传承唐代绘画技法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想法,形成了新的创作技巧与系统的绘画理论体系。荆浩的《笔法记》是我国古代绘画理论的精华和结晶,对于人们深刻分析、认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美学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绘画史具有巨大的影响。《匡庐图》集中展现了荆浩山水画的创作技法,对其进行分析,并阐述荆浩山水画《匡庐图》的艺术价值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山水画;《匡庐图》;荆浩

《匡庐图》是荆浩的代表作之一,集中展现了他描绘山水画的技巧,他传承了李思训的运笔技巧与王维的水墨风格,创造了属于他自己的绘画特征与绘画理论体系。他被称为北方山水画派鼻祖,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绘画理论体系,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荆浩山水画《匡庐图》

(一)山水画《匡庐图》的创作背景

唐朝末期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时常爆发战争,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无处安身。朱温掌握了朝政大权之后,继续对外扩张,期待能够统一天下,不过他后来逐渐变得脾气暴躁、骄奢堕落。朱温病危的时候,他的儿子朱友珪发动宫廷政变,后朱友珪被他的兄弟朱友贞杀害。当时,正值国家局势大乱,还有半个世纪之久的抗战,跨越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阶段。其间,很多有名的画家都开始离开中原去往蜀国。在进入五代之前,荆浩的绘画技巧就有很大的影响力。同时,他的隐居思想也逐渐加深,到了五代后期,社会政局动荡不安,他不得不离开战争繁多的家乡,到太行洪谷山隐居。

荆浩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隐蔽的环境中,除了睡觉吃饭之外,几乎都在崇山峻岭之间。山中景色宜人,他可以洞察周围环境,得到深刻的体会,并将心得体现在图纸上,以境生情。他生活在大山里,并对写生非常感兴趣,于是对天空、山、水等周围环境都表达得淋漓尽致。他把生活寄托于山林,却又不失世外的人情世故,坚守纯洁的品德,坚定自己的价值取向与人生选择,清正廉洁。正因为如此,荆浩才有了特有的艺术魅力与艺术成就,在他的山水画作品中,他充分地描绘出了天的壮阔、水的活泛、山的威武等。荆浩在作品《笔法记》《画山水赋》中都对山水有着独特的研究。《笔法记》中言:“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里面所讲到的“景”和“思”是构成一幅画的关键要素:“景”是指在重点描绘自然环境时,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应变,不能太局限于绘画模板;而“思”指的是应选择、加工、创新素材,是提升画面美感的关键,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除此之外,荆浩认为“二病”包括有形之病和无形之病,其中,有形之病是指在画面的构造上出现的失误,由此可以看出荆浩十分在意绘画的经营位置。荆浩在《山水节要》中说道:“山立宾主,水注往来。布山形,取峦向,分石脉,置路湾,模树柯,安坡脚。”充分展现了荆浩对图画构图的高度重视。

(二)山水画《匡庐图》的内容

荆浩的《匡庐图》是一幅山水画。从构图来看,是一幅全景式山水画。全景式即为涵盖各个方面的景色描绘,并以宏大的叙事结构,用相对含蓄的笔墨来刻画意、象、形、色、神。在《匡庐图》中,山峰层峦叠嶂,云气弥漫,还有林中村舍、一叶扁舟,处处都符合中国人对山水的审美。荆浩在山水画创作中充分结合了丰富的文学素养,通过“减法”取景的方式充分地表现出了中国山水画所蕴含的闲情逸趣。同时,樹木形态真实地表现出了荆浩赋予古松的坚毅精神。在画面的动态表现中,荆浩在古松丛生的地方画有村舍、院落,将扁舟、农夫、院落体现在山峰、涧水、树木之中,形成了“大山水”“小人物”的自然景象。

二、荆浩山水画《匡庐图》的艺术价值

(一)传世孤品

《匡庐图》是荆浩的传世孤品,这种“孤”不只是传世意义上的,也可说是画的品格意义上的。这幅作品与之后受他影响的李成、范宽等人的作品有着很大的区别。在荆浩创作的山水画中,也许是受青山绿水的影响,隐约存在着一种装饰风格,却又能形成一种如铁水浇铸而成的气象。这样的视觉效果是通过水墨的晕染与皴擦形成的。因此,画面中整个山体犹如影子般如梦如幻、虚幻莫测。这种虚幻的视觉感受是水墨透明的属性自然而然带来的。同时,荆浩在绘画创作中能够将所要描绘的对象落在实处,通过对细节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坚毅的意象。荆浩创造了全景山水的基本模式,并在其所描绘的山、谷、溪中均有所体现。从此看来,荆浩所描绘的不仅仅是山体,还有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精致建筑。荆浩又在画作中配以云气、桥梁、树木,使得画面的内在架构更加精妙,犹如不同零部件相互嵌合、紧密相连,构成了这绝妙的景色。

(二)继承与创新

在隐居期间,荆浩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将自己在生活中的所得融入绘画,进行大胆的尝试与创新,通过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研究创作技巧。对于一个优秀的画家来说,创造能力是必备的素养,创造不是被动地模仿和一味地改变形式,而应在了解与继承传统绘画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学习现有的绘画技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不断发现和创造。从过去到现在,继承与借鉴传统主要是为了创造出新的文化,在不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的情况下去掌握规律,最后再对规律进行概括。在人类的发展史上,绘画贯穿社会发展的始终,是和社会同步发展的,有时也是不平衡的,但是继承与创新永远是绘画艺术所追求和遵循的规律。人们在欣赏荆浩的山水画作品《匡庐图》时,可以进一步了解他的绘画技法与风格。《匡庐图》是全景式山水画,荆浩运用墨线勾勒和皴染的方法作画以及尝试用侧锋的笔法表现山石的转折,这些新的绘画技法是中国山水画一次重大的变革和创新,将《笔法记》中的“六要”和山水画创作相结合论述,体现了《笔法记》中美学思想在古代画论中的重要性和开创性以及对现代绘画理论的深远意义。

(三)艺术修养

在绘画创作中,画家不但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从艺术中汲取营养。荆浩在山水画领域中具有很大的成就,他应用全景构图技巧创造了我国山水画新篇章,加快了山水画艺术的发展进程。在理论方面,荆浩的《笔法记》中记载了对山水画创作的要求,在写生方面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不仅对五代之后的宋元时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在现代艺术领域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因此,荆浩被认为是北方画派的鼻祖是当之无愧的。

三、荆浩山水画《匡庐图》的艺术特色

(一)作品选题

荆浩将山水作为绘画主题,摆脱了对传统文化的依赖,构图取景与自然实体截然不同,用展开的模拟图像映出自然的情景意象,体现主旨精神。从荆浩的家庭背景与画面分析来看,有学者说,这并不是庐山而是太行山。从解释学的角度来看,在绘画创作中,地点是非常重要的,但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地点并非很关键,重要的是看画家在选择题材时会不会利用色、形进行情景设计,从而使画面具备审美价值与历史人文价值。因此,山水画中的情景表达并非格式化磁盘阵列或海市蜃楼那样美好,画家只有通过对造型、元素进行分解、组合,才能打造出仙境般的画面,从而将内心的情感、文化追求依靠画面表达出来。在《匡庐图》中,荆浩使用多种主观造型,充分地展现山水的“假象”,用来弥补与现实生活的差距,从而实现意境的营造。由于图像是体现真实心灵的载体,画家要想达到自己所追求的审美效果,就一定要将已经确定好的主题作为有效支撑,使分散的画面更加集中。

(二)虚实结合

在《匡庐图》中,山河之間虚实结合,相辅相成,整体布局非常巧妙。荆浩不仅把山峰的雄伟气势展现在了画纸上,而且还运用特殊的审美视角与高超的绘画手法,将山水之间看不见的灵气与山峰的雄伟气势体现出来,开启了一种新的绘画格局。荆浩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山、水进行描绘,形成了虚实结合的意境。同时,荆浩还利用水墨描绘山峰和岩石,突出了山林中的静景,使得整幅画流露出一种真实感,极具感染力,充满了韵味,带有一股天然壮阔的气势,把北方的山水之美、壮阔山河展现在人们眼中。荆浩大多采用纵向布局的方式从下往上描绘郁郁葱葱的森林、房屋茅舍、路上行人、幽幽小路等,之后再向上将山峰之间的森林、迷雾、瀑布等依次用笔尖描绘出来。在耸立的山群中,最高的山峰向苍穹趋近,不仅能体现出山体的造型之美与结构的层次感、立体感,而且还体现了荆浩水墨技法的独特韵味。他将远处屹立的群山与广阔平地处的幽谷相互衬托,打造出一种十分幽静、奇妙的意境。画幅上部危峰重叠,高耸入云,山巅树木丛生,山崖间飞瀑直泻而下,大有“银河落九天”之势。山腰密林之中深藏一处院落,山道蜿蜒盘旋,道旁溪流婉转曲折,最后注入山下的湖中。水上有渔人撑船,不远的坡旁路上,有一人正赶着毛驴慢行。在画面的中部,一座座高耸连天的山峰上,柏树与松树疏密相间,与深山老林中的飞流瀑布构成了一幅浑然一体的画面。

(三)层次丰富

《匡庐图》层次丰富,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近景,位于画面下端,涧水与扁舟映入眼帘。扁舟之上,渔人正撑船向岸上靠拢,好像要将观赏者从河流带向岸边。视线从石坡往上而行,山麓之中藏有院落,篱笆树木环绕,屋后石径环山,逶迤而上。山崖之下,烟雾水汽缭绕,苍茫碧波,有一人正赶着毛驴环绕周围景观,悠闲自得,令人羡慕。第二层为中景,位于画面中端。山崖之间有瀑布倾泻而下,与山崖上的石块碰撞,轰然作响。视线从山石往上而行,有一座桥梁横架在溪水之上,桥梁两边高崖危耸,松柏茂密。在桥梁左方,有一林荫院落映入眼帘,小巧别致,令人神往。第三层为远景,位于画面上端。远处景色格外醒目,主峰耸入云霄,两侧山崖环拥相簇,山峰层峦叠嶂。旁侧有飞瀑直流而下,落入虚空之中,让人不禁联想起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从整体画面来看,这一层为画中的最佳景色。恍惚之间,观赏者仿佛已经走入画中,移步换景,山水相逢,极具视觉效果。总而言之,《匡庐图》的层次十分丰富,山峰与水墨之间的层次被处理得十分巧妙,避免了山中的瀑布由于线条处理不当而显得生硬。在《匡庐图》中,荆浩运用了水墨晕染的方式,通过丰富的层次展现了山、水、树之间的距离与关系。不论是近景,还是中景,抑或是远景,荆浩都通过精妙的笔法勾勒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论是山石,还是岩块,不论是溪流还是松柏,在荆浩的笔下都栩栩如生,意境天成。

(四)形神兼备

为了体现北方山水画中特殊的审美视角,荆浩运用线条凸显主峰的结构与轮廓,从画面的整体结构可以看出,不仅边缘十分整齐,而且笔墨的运用也充分地展现出了山体的自然景象,并且非常重视留白。同时,水墨随着山上石头的结构的轮廓进行快速转变,最后运用浅浅淡淡的笔墨依次染出凹凸不平的山石,给人一种笔锋浓厚的轻快之感。与此之时,在《匡庐图》中,荆浩将事物描绘得完整而精致,其画面具有一种汹涌的气势,达到了水墨均衡、形神兼备的绘画艺术效果。

四、结语

合理与巧妙地运用绘画作品的构图形式能给人们的审美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画家要直接以自己的精神作画,感受自然之生命,用笔用墨要精,要回归自然的天真。通过长期的写生和对生活的观察,荆浩在描绘自然风景的基础上,展现了自然界山水万物间的内在联系和万物间的内在气韵。《匡庐图》中每个景物的设计都比较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念,具有独特的魅力,因此成为经典作品。《匡庐图》是荆浩山水画技法的充分展现,同时荆浩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山水画技法与系统的绘画理论体系,为我国山水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李鹞.以“神”“妙”“奇”三点看荆浩山水画之《匡庐图》[J].大众文艺,2017(5):137-138.

[2]宋君庆.从《匡庐图》分析荆浩的绘画艺术[J].艺术评鉴,2019(14):21-22.

[3]杨春玲.从《匡庐图》看北方派山水画风格[J].北方文学,2016(14):89.

[4]姚丽雅.荆浩“图真”论中“真”之体现:以《匡庐图》为例[J].美术大观,2018(1):62-63.

[5]李书志.博雅好古,意在山水也:赏析荆浩山水画《匡庐图》[J].长江丛刊,2016(5):30.

[6]范琛.从顾恺之《洛神赋》到荆浩《匡庐图》看山水画的发展与辨伪[J].收藏与投资,2020(3/4):34-37.

[7]王盼.《匡庐图》中的“意”与“象”对山水画创作的启示[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9.

[8]王祖刚.雄伟壮阔 意境幽远:读荆浩《匡庐图》[J].美术界,2015(1):84.

作者简介:

陈秀彬,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猜你喜欢
荆浩山水画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从《匡庐图》分析荆浩的绘画艺术
荆浩与谢赫画论观点的异同
荆浩与谢赫画论观点的异同
浅论五代时期荆浩“图真”的绘画美学思想
室内山水画最养人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