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雁 韩猛
内容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家庭教育观包含家庭教育是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相统一的实践活动,批判旧式社会制度及资本主义制度对家庭教育发展的阻碍,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家庭教育观蕴含丰富的内涵和珍贵的当代价值,是指导我国持续创新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家庭建设的重要依据。科学的运用马克思恩格斯家庭教育观,分析我国现代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从而有效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家庭教育观 现代家庭教育主要问题 对策分析
家庭教育质量高低影响着新时代人才培养、和谐社会等多方面建设与发展。我国现代家庭教育存在家庭品德教育意识欠缺、家庭体力劳动教育意识淡薄、家庭教育定位不准等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他们的家庭教育观对解决我国家庭教育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深入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家庭教育观,并结合我国现代家庭教育实际状况解决现实问题,同时构建添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庭教育科学系统的理论基础,发挥家庭教育在培养个人、创造社会和谐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一.马克思恩格斯家庭教育观述论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体大思精、经久不衰,其中蕴含着浩博的家庭教育思想。《德意志意识形形态》、《共产党宣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中都脉络清晰的阐述了家庭教育思想。其家庭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家庭教育的本质是人在现实家庭中的一种实践活动、家庭教育是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相统一的交往实践、批判旧社会制度及资本主义制度是家庭教育发展的阻碍、家庭教育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一)家庭教育的本质是人在现实家庭中的一种实践活动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有生命的个人必须通过生产实践才能够生活。生产实践活动除了最基础的生活资料生产活动,就是人自己生产自己的过程。家庭是由人作为家庭成员组成,通过延续生命及长期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得以延续存活,夫妻和子女是组成家庭的根本关系。家庭教育的实践主体是人,实践场所则是在家庭内部之中。家庭教育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子女的言传身教,对子女进行道德行为、生活习惯、知识学习等方方面面的教育,是一个家庭意图子女实现更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及物质丰裕而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
(二)家庭教育是建立在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相统合的交往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家庭教育是建立在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相统合的交往实践。从家庭的定义来看,人的延续是正常的自然现象,家庭的自然性质由家庭的生育功能所体现。家庭体现的自然性质就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自然关系的表现。家庭教育是父母对子女的教习,是家庭成员相互学习的过程。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实践是在家庭内部通过父母、子女等特有的社会关系实现。家庭教育实践的载体和内容都是伴随着社会时代变化而变化,家庭教育实践同样作用于社会发展运动中,产生能动作用。
(三)批判旧式社会制度及资本主义制度对家庭教育发展的阻碍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描述旧制度下的农民为“做工的机器”,农民家庭生活虽然安逸,但是人们的道德观念及知识文化素养的贫乏导致旧制度下家庭教育的作用及重要性一直没有被重视[2]。后来随着封建旧制度的土崩瓦解,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和发展,自给自足的农民不得不走向城市,进入工厂变成被剥削的工人。高强度的工作量和廉价的工资导致男人无法独自承担家庭的重任,这时候女人和孩子也从家庭中走出来进入了工厂。这就造成了工人家庭生活的极大变化,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更是无稽之谈。“这就是说,资产阶级先把工人的孩子置于恶劣的条件下,然后再利用这些恶劣的条件为自己谋利益!”[3]家庭工场就是资本主义对孩子们长期进行残暴有害的劳动剥削的现实例子。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不仅破坏了孩子早期的身体健康,孩子本应该受到的父母的关怀和爱护也消失殆尽,严重阻碍了家庭教育发展。
(四)家庭教育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虽然资本主义把人们从旧式劳动带入到机器化大生产,但其本质是为了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追求工厂利润,最终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甚至是畸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劳动者体脑劳动结合发展。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4]马克思认为应该按照孩子身体和心理条件制定相应的劳动方式与教育相结合。资本主义剥削对家庭教育的破坏最主要就是体现童工、家庭工场等对儿童残忍剥削,致使他们无法接受相应的父母关爱等家庭教育。资本主义制度下是的家庭教育受到漠视和迟滞,子女也无法全面发展。所以,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是人能够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家庭教育观的最终目标也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我国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社會主要矛盾在家庭教育中的具体表现是人们对高质量、高素质教育的需求与教育资源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家庭教育出现异化的主要根源是教育资源出现畸重畸轻的现象,家长背离子女的健康的发展规律只为获取质量上乘的教育资源,忽视了家庭教育本来的目的和本质。我国家庭教育的异化造成众多家庭在教育过程中出现偏差和错误。
(一)家庭品德教育意识欠缺
习近平总书记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指出,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5]但是我国现代家庭教育中对于品德教育的关注度下降严重,甚至是处于边缘化的状态。
我国已经全面迈进小康社会,老百姓的经济收入可观、生活质量大幅度提升。品德败坏的行为、道德修养水平良莠不齐的现象依然存在,现代家庭教育德育的缺失就是导致上述消极行为与现象存在的缘故之一。社会猛烈地竞争与残酷的淘汰机制,学校分数高低的排名等种种行为都在刺激着家长对家庭教育目的产生了歪曲的理解。家庭教育的内容和过程本应该教育子女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家长的教育侧重点全部放在智育方面,取得高分数和高学历反而成为家庭教育的目的。资本正是利用现代家庭教育中家长过分重视子女的分数及学历的事实,将教育转化成攫取利润的工具。然后通过利用教育资源分配失衡的现象,掩盖增加家庭的教育成本支出来获取高额利润的事实。为了支付子女的教育经费,家长的工作强度和时间倍增。支付高额的教育费用应该换来高分数、高学历这种最快速的成果。而家庭教育的德育见效慢,过程漫长甚至是需要家长耗费大量所剩不多的精力以及拥有较高的学识,久而久之家长认为德育应该是学校老师等专业人士的责任,自己只需扮演好教育的“消费者”和物质的“供给者”。
(二)家庭体力劳动教育意识淡薄
“高分低能”用来描述成绩高分数生活能力薄弱的学生,媒体对于这类报道更是屡见不鲜。调查显示,每周平均家务劳动时间在2小时以下的中小学生超过85.30%;一小时以下的有67.52%。而大学生对脑力劳动的平均参与意愿为7.519,比体力劳动的平均意愿高出2.866。[6]从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对体力劳动教育的认知出现偏差。做家务、学习劳动技能等简单体力劳动在家长眼里是在浪费子女学习的时间,只会使身体疲惫没有任何意义。家庭教育的复杂性正在逐步退变为单一性,学习变成全部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罗雪尔曾说过:“文化越高,劳动越受重视。”学习的目的不是摆脱体力劳动,而是重视劳动,创造更多新的劳动实践成果,提升子女的劳动涵养。教育子女如何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理念和如何践行积极健康的劳动精神最为重要。家长错误的劳动价值观引导子女形成同样歪曲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精神,是造成子女劳动能力及劳动精神缺乏的主要原因。
(三)家庭教育定位不准
学校教育是在制定完整的教育计划、内容和管理制度下的对进行学生教育;社会教育是社会文化部门面向大众开展的教育活动。家长认为孩子送入高等学府接受最好的教育,孩子就可以接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质教育。以生计劳碌奔波、社会外界风险大为由否认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内容及作用,坚持学校教育才是培养孩子成才的唯一途径的观点。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学习环境,从子女的牙牙学语、生活习惯到性情品德都是受家长影响。学校教育传授给孩子的则是成人以后踏入社会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及专业技术等。社会教育为子女开拓视野、提升格局的文化生活活动。三种教育要在子女一生中切实发挥联动作用,才能使子女全面健康的发展。
三.马克思恩格斯家庭教育观对我国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运用马克思恩格斯家庭教育观,利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我国现代家庭教育中发现的实际问题。
(一)明确家庭教育目的,注重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分数只是教育过程中的一部分,只是用来检查受教育者学习效率,并不是评判人的唯一标准。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智力和品德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培养考高分的学习机器。子女参加各种兴趣班抱着功利或实用的目的不利于提升道德素养,不利于丰满个性的人格养成。父母应该意识到家庭教育可以增添子女在道德、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力量,成人后作为一个社会人能够实现自由发展。父母要扬弃教育思想,力克“唯分数”的教育观念。父母基于孩子的不同年龄阶段的特性,实行对相应的道德教育。家庭德育必须从小抓起。
(二)从我国家庭教育实际出发,提倡脑力和体力劳动相结合
马克思恩格斯家庭教育观要同我国现代家庭教育实际问题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近年发布的关于劳动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可以看出,国家强调劳动教育的体脑结合,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家庭教育不能单靠理论发展,而是要结合实际作为本根出发点的同时将家庭教育创新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家长要转变体力劳动低人一等的错误劳动观念,为子女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劳动理念。摒弃体力劳动教育不重要的偏见观念,引导孩子尊重劳动及他人劳动成果,热爱劳动;创新劳动形式及内容,通过兴趣引导子女积极劳动。利用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根据每个孩子自身的性格特点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劳动积极性,鼓励他们独立完成家务等自理性体力劳动;撇弃家长包揽家务的做法,明细家庭劳动分工。根据已经制定的劳动计划,将家务劳动明确分工,全家卫生大扫除,自己房间的卫生以及公共区域的家庭劳动全程都需要子女参加。培养子女责任心的同时也提升了劳动技能的水平。
(三)唤发家庭教育引导功能,引领家庭与学校社会协同发力
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将子女抚养教育之后送入社会,成为国家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是从家庭中的“自然的人”的身份向“社会的人”的脱变。家庭教育是将日常活动与教育融合在一起的具体实践活动,家庭教育作为教育实践活动又具备特有的引导功能,引导子女学习生活劳动技能和日常行为规范、塑造个性等。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人类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是随着人类社会历史变迁不断更新,永无止境的。从实践角度出发的家庭教育,使用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方法,遵循优良的家风家训引导,利用家庭教育引导功能,养育有格局、有抱负、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父母的行为和思想对子女的教化是家庭教育引导功能最基本的体现,子女的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想则是家庭教育引导功能最终的结果。所以父母自身的行为要符合道德行为规范准则,意识形态内容要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这样的家庭教育才能引导子女规范自身的行为,培养正确的政治方向,提升政治素养和道德素养,将我国教育目标内化为子女自己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本書编写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8:6.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英国工人阶级状况[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英国工人阶级状况[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
[5]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J].习近平.中国妇运.2017(01).
[6]王玉香,杨克,吴立忠.大中小学青少年劳动状况调研报告——基于全国30省份29229名学生的实证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21(08):41-49.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98.
[8]罗爽.中国台湾地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及其启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9]陈苏珍,潘玉腾.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教育观及其当代价值[J].学术交流,2018(02).
[10]张艳艳,镡鹤婧.马克思恩格斯家庭思想对当代家庭教育建设的启示[J].现代交际,2020(02).
[基金项目]包头医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资助课题“马克思恩格斯家庭教育观视域下的现代家庭教育问题研究”(bycx2021030).
(作者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韩猛为本文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