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元宇宙艺术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数字孪生艺术、数字原生艺术、物理孪生艺术。总之,虚实混合、数物相生是元宇宙艺术存在的主要模式。从技术特性的角度出发,可以衍生性地总结出元宇宙艺术基本的、核心的特征:第一,元宇宙艺术的去中心化,即传统的艺术权威消失,人人皆艺术家;第二,元宇宙艺术的NFT化,即元宇宙艺术成为一种虚拟财富和数字身份;第三,元宇宙艺术的日常记录化,元宇宙艺术是生活的纪录片;第四,元宇宙艺术的动态交互化,交互联通是元宇宙艺术运行的主要方式;第五,元宇宙艺术的去仪式化,传统的艺术仪式感走向式微。对元宇宙艺术特征的研究不仅是建立元宇宙艺术学的第一步,更是国家文艺政策在新时代开拓和创新的切入口。
关键词:元宇宙;元宇宙艺术;艺术特征
元宇宙的产生看似偶然,实则存在历史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是在网络技术、计算机视觉呈现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元宇宙时代的到来也带来了元宇宙艺术的产生,对元宇宙艺术特征的研究既是建立元宇宙艺术学的基础,也是国家文化艺术政策面对新形势而深度发展与升华的重要切入口。
一、元宇宙艺术的概念
美国小说家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1992年出版了科幻小说《雪崩》(Snow Crash),多年来,这部小说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但自2021年开始,小说中的一个名词“Metaverse”风靡全网,这就是中文“元宇宙”的由来。“Metaverse”的词根meta和主词verse( universe的简写)的字面含义,是“超宇宙”的意思,郭泽在翻译小说时,将它翻译成中国哲学意味浓郁的“超元域”[1],后经华人世界理论家和实践家们的集体性智慧活动,就改造成了“元宇宙”。这里的“元”表示“初始”“起源”“第一”“首要”的意思,实指最开始的宇宙或全新宇宙的开始。
自元宇宙的概念诞生之日起,就顺应产生了元宇宙艺术的概念,只是在学术界尚没有完全准确界定“元宇宙”这个定义的情况下,对元宇宙艺术的研究缺乏学理上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但2021年10月18日,“天貓”商城举办了线上“天猫双11首届元宇宙艺术展”,这说明某些行业的敏感性和超前性值得学术界、理论界反思。
所谓元宇宙艺术,笔者认为就是虚实互生的艺术,数字孪生艺术、数字原生艺术、物理孪生艺术是其主要的三种类型。
(一)数字孪生艺术指的就是物理现实世界转变成数字虚拟世界的过程中产生的艺术形式。例如将物理空间通过航拍技术变成数字化视频,将现实世界的艺术品拍成照片或视频转变成数字化形象,真人演唱会或真人表演摄录成数字化视频,太空卫星拍摄的地球数字照片或视频等。数字孪生艺术是建立在物理现实世界基础上,通过对物理现实世界生物性的模仿而创生的艺术。
(二)数字原生艺术指的是通过数字虚拟技术、现代计算机设计技术创造出来的虚拟性、数字化艺术形象。没有现实世界特定的参照对象,没有真实的物理本身,基于完全的想象或人工智能技术虚构而成是数字原生艺术最主要的标志,例如完全由计算机智能描绘出来的计算机绘画,由音符编辑软件编制而成的歌曲,网络虚拟偶像、数字代言人等就属于数字原生艺术。
(三)物理孪生艺术指的是数字虚拟世界转变成物理现实世界的过程中产生的艺术形象。元宇宙的本质虽然是虚实相生,但最终的落脚点仍然在于改造和完善人类现实世界,元宇宙发展的另一面,应当是“依据虚拟世界启发对现实世界的研究”[2]。换句话说,通过对虚拟世界的构造完善和弥补现实世界的不足。依据影视世界修建的乐园、衍生的文化创意产品、动漫的手办、游戏的玩偶等就是物理孪生艺术的代表。
对于物理原生艺术,其概念指的是由物理现实世界出发,通过模仿、抽象、改变、夸张而创生出的新的物理现实性艺术,从现实到现实、从物理到物理的艺术就是传统社会的主要艺术形式,是传统艺术的主体,自有一套完整的传统艺术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和传统艺术批评的体系,所以并非元宇宙艺术的主要形式,本文不做探讨。
二、元宇宙艺术的去中心化
元宇宙是一个去中心化的世界,网状交织或晶状联通是元宇宙社会的主要形态,在这样的形态中,存在两个几乎平行发展的数字虚拟世界和物理现实世界,两个平行世界内部的各大部类之间联通衔接在一起,从而使社会结构形成错综交叉的网状关系,这种社会关系结构可以表示为图1。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元宇宙社会里,虚拟数字世界和物理现实世界同样重要,没有谁比谁更重要,两个世界是平行存在的关系,但数字部类、物理部类又是彼此紧密联通在一起的,彼此对话、流通、交织,形成资源互渗、互补的交融关系。元宇宙社会与传统社会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元宇宙中的一切都是交织联通在一起的,包括资源与资源之间、人与人之间、虚境与实境之间、数字和物体之间、虚拟和现实之间、机与机之间、数字和数字之间等,互渗、互补、交织、交融的根本目的包含了彼此交换、彼此启发、彼此补充,然后协同式地创造出新思维、新理念、新模式、新方向、新资源,也即新价值。不交换、不协作是很难创造新价值的,元宇宙社会深谙此道,所以运用联通、嫁接、互助的模式开启了人类协同作战的新世界,数字网络、智能技术是这个新世界的技术支柱。
与传统社会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元宇宙社会是现实世界与网络线上世界的互渗、互补与交融,数字世界的地位变得空前重要,这带来了人类社会权力中心地位的丧失,从而促使整个社会呈现去中心化的现象。在元宇宙社会,艺术家、艺术品、艺术观念、艺术批评的中心地位完全消失,艺术不再是一个神秘物体,用观念创作变成用身体创作,数字技术非延迟化的实现,降低了进入数字世界的门槛,也泛化了网络中人的在线表演,让拥有麦克风的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艺术家。元宇宙艺术的去中心化根本原因在于数字艺术对人的异化,元宇宙社会的“人类越来越媒介化,成为异化于自己的媒介”[3]。艺术家作为人类的一份子,强大的数字网络使他们异化于自己的生物存在、社会身份、艺术观念和艺术创作。另外,没有任何一个文化组织和艺术团体能够操控艺术市场将是元宇宙社会的特征之一,去中心化的表现就是网络世界中的每一个人都有权、有渠道、有立场来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因为“元宇宙包罗万象,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公平开放的创作平台”[4],得以让每一个灵魂获得抒解,得以让每一次灵感都能成长和绽放,这打碎了传统艺术的神话,从而让艺术变成生活本身的一部分(如图2)。
元宇宙去中心化的保障体系来自于先进的技术系统,尤其是区块链技术以图1中的晶状联通模式耦合、衔接在一起,谁也不能替代谁,谁也无法统治谁,更没有任何一种资本或大企业能垄断所有新技术,大家必须是相互依赖、彼此促进的关系。王文喜等人认为“元宇宙产品实质是游戏的泛化”[5]752,而在游戏艺术的世界,尤为强调公平对话、平等交互与舒适的自在自为性,否则玩家根本没有兴趣玩下去。
三、元宇宙艺术的NFT化
元宇宙社会,传统艺术家的身份被打破,而艺术家要想在网络世界存活下去,就必须化身为数字人、虚拟人参与到网络世界中去,如此才能成为元宇宙社会有效的一分子。这就涉及到网络身份的问题。
元宇宙社会成立的重要保障是NFT体系的确立。NFT,英文全称为Non-Fungible Token,中文意思叫“非同质化代币”,也被称为“不可替代通证”,就是指在虚拟世界流通的具有不可分割、不可替代、独一无二的数字货币或数字通行财权。NFT一方面表示数字财富,另一方面表示数字身份。数字财富代表元宇宙网络用户在虚拟网络世界拥有的财富和资产,可用于在虚拟世界的生存和交换,数字身份其实就是网络上的“出生证明”。王文喜等人认为,元宇宙网络用户包含两种人:“虚拟原生人”“虚拟数字人”,而且这两种人“都需要身份标识以便对其管理及研究”[5]750。所谓的“虚拟原生人”也就是数字原生产生的数字虚拟人的身份,“虚拟数字人”则是指数字孪生产生的现实人的数字分身,赵国栋、易欢欢和徐远重在《元宇宙》一书中将未来人分为“生物人、电子人、数字人、虚拟人、信息人”[6]。除了数字人是生物人的分身,电子人、虚拟人、信息人其实都是生物人的化身,化身不一定要有现实原型,但一定要有准确的网络化出生证明、数字化原生参数。这个出生证明、原生参数受到法律的保护:“杀害一个智能生命或数字生命也是犯罪行为,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7]18元宇宙艺术家、艺术品、艺术观念其实都具有NFT的身份。
元宇宙艺术家同样具有虚拟数字人的身份,其头像、表情、言论、作品被数字化之后仍然具有符号化的所指,也就是说其网络化的数字形象有着特定的含义,不能被随意地诋毁或者挪用,当然,这里的“艺术家”实际上是指一切元宇宙网络用户。人们发布到网上的数字绘画、数字视频、数字音频、数字头像、摄影作品、音乐作品、文学作品等,其实都天生带有版权。版权是艺术作品的命根,其独特的唯一性保证了人类文明的归属感、拥有权和识别标识,元宇宙艺术在这一点上同样如此。而NFT天生就具备不同的价值特征,区块链中的出生位置、产生过程、创意环境、能指和所指、创意和生产者的情况、生产工序、运营轨迹等都是唯一的,而且很难被人为篡改。现代科技为元宇宙艺术打上了天生的烙印,这种烙印即使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也成为版权的原始依据。元宇宙艺术一旦被发布,其作者、出生地、出生时间、所有权、使用权就已经被网络限定,通过贸易形式的易主也将被网络永远记录下来,这就是NFT思维,同样也是数字艺术品在虚拟世界流通的法律逻辑。NFT就是元宇宙艺术的“出生证明”,且NFT“无法被拆分,因此具备了类似艺术品的独特特性”[8],NFT以艺术的独特属性标志著元宇宙数字世界的一切,包括对元宇宙艺术的标识。
四、元宇宙艺术的日常记录化
沉浸式体验是元宇宙社会最核心的特征。AR、VR、MR包括XR技术和设备增强了虚拟时空、想象世界与人脑、体感的融合度。当下的时代属于一种冷静的“读图时代”[9],即电子产品的使用者通过对屏幕冷静的静态阅读接受信息、联通世界,此时的阅读是主客体割裂式的互动解读,阅读者其实无法真实地融入电子内容。传统艺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不过“是身体之外的精神之魂,而植根于身体经验的感知之‘魄”[10]才算是元宇宙艺术的存在形式。Redding N认为:“元宇宙是个空间,这个空间可以达到无限大,通过想象甚至能够抵达星际宇宙的任何地方,诡异的是,在这个空间里,人们能够完成身体的所有动作,包含诸如视觉、听觉、触觉及嗅觉都能感受到,在元宇宙里,人们可以正常生活”[11],这恰恰证明了元宇宙社会中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一切数字画面、数字音频、数字图片、数字文字、数字人、数字故事绝大多数都是生活化的日常记录,不是为艺术而艺术,但一切数字化的产品却又都是艺术品。穿戴式数字设备让一切观者不再处于冷静的静态阅读,而是走进数字网络幻境,参与到了别人的生活之中,心同身受地去感受、去体验、去交流、去演绎不同的人生或别人的命运。今天的短视频、Vlog(Video Blog),包括上传到网络上的一切内容,例如一段文字、一张图片、一段语音、一个路边见闻等在别人眼里都有可能就是一件艺术品。哪怕是对日常生活流水式的记录,在NFT的加持下,也会成为独特的数字通财、内容身份,为自己获得阅读量和点赞,这种模式是元宇宙数字信息传播的基本方式。“元宇宙的来临,图像语言的霸主地位将逐渐被数字语言取代”,而数字语言最大的特征就是沉浸式体验模式,强调的是“‘拟态社会中的‘具身霸权”[12],所谓的“具身”就是一种用身体和生活来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为了获得更多的点击量、阅读量与点赞,每个传播信息的人都会选用独特、吸引人又符合公共美学的内容和形式去记录自己的一切。没有为艺术而艺术,为社会、为生活、为身体和精神而艺术是马克思主义艺术学的基本定调,只有人人都成为艺术家的时候,艺术的生活化、艺术的日常化和普及化才成为可能,元宇宙艺术成为这种思想和行动贯彻落实的开端。虽然说“空间并非填充物体的容器,而是人类意识的居所”[13],但如果每个人都有意识去追求自身行为美学化表达、形象化表现,并与生活紧密相连,那么元宇宙也才获得了真正的意义。
五、元宇宙艺术的动态交互化
交流、互动是元宇宙社会的核心表征。从技术层面上说,元宇宙除了依托强大的信息传输网络,还需要足够完善的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技术才能“为用户提供真实、持久且顺畅的交互体验”[5]747,发展技术不是目的,技术本质上是一种手段、是一种工具,它们的根本目的是为用户提供足够的“交互体验”。元宇宙的建模参照的是一种“游戏人生”,即“学习、工作和生活都能游戏化”[7]19,网络游戏最大的特征就是人与人、人与机、机与机、数字内容与数字内容的强交互,没有交流互动就失去了乐趣,哪怕输掉游戏,也要获得线上沟通、线上表达、线上发声的快感与舒畅。
传统艺术属于静态表达,而且还是居高临下的单向式传播,观众没有办法反驳,艺术家也并不需要对观众做任何解释或承诺,传统艺术理论宣扬的个人性格化、情绪化的表达具有涵盖一切的杀伤力,观众的任何质疑都是多余甚至是可笑的,欣赏不来、接受不了是观众单方面的问题,不是艺术家或艺术品出了差错。元宇宙艺术本质上属于一种虚拟社区的审美共享体系,这种审美是一种“知识共享”,其中包含了“知识的传递”“知识的选择、吸收和升华等”[14],把审美活动当成知识学习来进行,观赏—质疑—解答—共享就成了元宇宙审美活动的基本程序。一个在传统时代无法想象的事情就是:审美活动何以成为知识学习?因为在传统时代,政治权威、经济大佬、社会精英等力量控制着人们的身体、想象甚至意志,人们不需要学习、怀疑和反驳,只需要记忆,记住你听到的、看到的并坚信之就足够了。元宇宙社会也有记忆,不过是数字记忆、智能记忆,人的身心获得了一定的解放,用于感受和体验周边的一切变化。元宇宙生态或生态星球将是物理现实世界的两倍甚至n倍时空,人们不断穿梭在虚实世界之间,面临着对无数“他者”人生和生活的介入、体验,也必将面临着无数认知上的挑战,尤其在人工智脑面前,人脑的记忆率、存储量和反应力都无法比拟,用户要想真正去心同身受“他者”的经验、“他者”的创作,唯有在充分的交流、对话之后才能真正懂他、识他,而失去了发问、交流和互动,任何一个个体在元宇宙虚拟世界里都将寸步难行。这源于元宇宙艺术是去中心化的艺术,没有所谓的艺术权威和批评权威可以控制整个虚拟世界。
六、元宇宙艺术的去仪式化
从人类文明开始起,艺术一直被视为一种仪式,原始艺术、古典艺术、现代艺术都是仪式,包括当代的行为艺术也被当成一种仪式:“行为艺术的仪式使其从日常生活世界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精神生活的象征性仪式。”[15]元宇宙艺术以一种“身体力行”的方式颠覆了传统的架上艺术、舞台艺术、屏幕艺术,对日常生活的记录,对沉浸式的体验模式的强调使元宇宙艺术更像是未来式的行为艺术。但彼时的行为艺术已经不需要任何仪式了。本文是基于技术要素推导出元宇宙艺术的特征,科技不讲仪式,只讲应用和功效,纵然艺术一度将仪式当成至高的范式,但在数字世界、科技世界里,它也必须遵循技术规范的模式和大数据的运行方式,否则它很难在虚拟数字世界获得生存的机会。
从上文中,我们知道元宇宙艺术存在三种类型,它们的基本情况可以参见表1。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元宇宙艺术与传统艺术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明确的数物相生性,也即虚实相生。或许像物理现实世界的建筑艺术尚有一定的仪式性,但将生物身体沉浸进去的生活化元宇宙艺术,很难再将仪式感放在第一位,板着面孔宣布主义不如享受快乐、增加体验更有吸引力,因为“在赛博朋克的文艺模式里,追求感官享受永远是第一位的”[16],而《雪崩》构建的“元宇宙”中虽然没有朋克,却充斥着赛博(Cyber:控制论和神经机械学)。或者说元宇宙艺术的仪式感,仅剩下了对数字虚拟身份人格尊严的确立和确证,在“数据具备人格权与财产权这两种权益形式”[17]面前,能让自己的数字虚拟身份、数字虚拟财权代替生物身体永远流传下去将会成为元宇宙社会的一种追求,起码这么做的意义远比抱持一种不能确定的艺术观念、美学信仰更加可靠。元宇宙形成的漫长过程中,“再造一个‘次元”[18]是终极信念,这不需要任何仪式,需要的是每一个元宇宙公民的身体力行和信息内容的制造与传播。
七、结语
数字孪生、虚拟原生、虚实混合是元宇宙影像内容形成的三种方式[19],这几乎也是元宇宙艺术形成的主要模式,在这个极力打造虚实相生世界的进程中,人类艺术也在经受着激烈的震荡,或者说艺术正处在彻底转型的历史关卡上,对元宇宙艺术的展望与勾勒正当其时。本文对元宇宙艺术特征的总结是建立在技术特征基础上的,尽管从任何社会学角度上的拓展,都可能帶来对元宇宙艺术研究的新问题、新思路、新理念,但元宇宙艺术的核心特征应当是与现代科技、数字虚拟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元宇宙本身就是数字虚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传输技术、视觉成像技术高度融合的产物,从技术特性的角度对元宇宙艺术的特征做衍生性思考是最为可靠和贴切的。对元宇宙艺术特征的研究是建立元宇宙艺术学的开端,从这个理念来说,宽泛地考察、谨慎地落脚对元宇宙艺术的认知和定位有百利而无一害。
参考文献:
[1]尼尔斯蒂芬森.雪崩[M].郭泽,译.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8.
[2]陈云松,郭未.元宇宙的社会学议题:平行社会的理论视野与实证向度[J].江苏社会科学,2022(2):138-146.
[3]胡亦名,姚权.元宇宙:元媒介、非自主交互与主体性衍化的奇点[J].文化艺术研究,2022(1):56-64,113-114.
[4]吴江.元宇宙中的用户和信息:今生与未来[J].语言战略研究,2022(2):8-9.
[5]王文喜,周芳,万月亮,宁焕生.元宇宙技术综述[J].工程科学学报,2022(4):744-756.
[6]赵国栋,易欢欢,徐远重.元宇宙[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21:9.
[7]王海东.元宇宙论:新牢笼抑或新世界?[J].国外社会科学前沿,2022(3):12-23.
[8]吴云,朱玮.数字货币和金融监管意义上的虚拟货币:法律、金融与技术的跨学科考察[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21(6):66-89.
[9]成乔明.艺术市场学论纲[D].南京:东南大学,2009.
[10]周志强.从虚拟现实到虚拟成为现实——“元宇宙”与艺术的“元宇宙化”[J].中国文艺评论,2022(2):63-66.
[11]Hackl C. Defining the Metaverse Today[EB/OL].[2021-05-02].http://www.forbes.com/sites/cathyhackl/2021/05/02/defining–the–metaverse–today/?sh=8204e5964485.
[12]许加彪,程伟瀚.从“图像域”到“拟态域”:“元宇宙”时代的媒介域更替[J].传媒观察,2022(3):2-17.
[13]巴什拉.空间的诗学[M].张逸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78.
[14]Cress U,Kimmerle J.A Systemic and Cognitive View on Collaborative Knowledge Building with Wiki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2008(2):105-122.
[15]殷双喜.仪式与记忆——关于行为艺术的思考札记[J].美术研究,2015(1):84-87.
[16]陈韬.面对“元宇宙”,科幻文艺怎样保持批判力[J].中国文艺评论,2022(2):78-80.
[17]彭诚信.论个人信息的双重法律属性[J].清华法学,2021(6):78-79.
[18]夏烈.元宇宙问题和元宇宙文艺[J].中国文艺评论,2022(2):69-72.
[19]周雯.论元宇宙及其影像内容的可能性[J].中国文艺评论,2022(2):75-77.
作者简介:成乔明,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南航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外联部主任、产学研合作部主任。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设计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