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教师开展课程美育方法探讨

2022-05-30 08:23马勇沙家强
美与时代·下 2022年6期
关键词:以美育人高等院校

马勇 沙家强

摘  要: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教育部明确要求高校教师要加强美育与各学科专业教学相结合,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高等院校的美育教育不仅仅是要开设美育课程,而且还应通过其它课程向学生展示心灵美、形象美、语言美、行为美、科学美、秩序美、艺术美等,实现课程美育和美育课程的相互促进、协同发展。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进一步强化高等院校美育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高等院校;课程美育;以美育人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河南省高校教改重点项目“财经政法类高校素质教育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以大学美育课程建设为视角”(2017SJGLX073)研究成果。

2019年,《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靈、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教育部在文件中明确要求高校教师要加强美育与各学科专业教学相结合,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本文结合高等院校课程教学的各方面,探讨课程美育实施的各种不同方法。

一、授课教师的心灵美

仁者具有心灵美,这是一种内在美,它是对一个人内心光明正大、真诚正直、仁爱和善的欣赏。提升教师心灵美的主要方法包括:一是要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想信念。理想是信念的目标,信念是理想的支撑,对理想没有信念,理想也就成为幻想,二者相辅相成。二是要培养道德情操。“人而无德,行之不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难成大器[1]。没有道德情操的约束,个人的私欲就会膨胀。三是要有仁爱之心。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所谓“恻隐之心”,便是指同情之心,没有恻隐之心,人就会麻木不仁,对一切人、事缺乏相应的情感,何谈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只有具有同情心,才能将心比心,爱学生、爱生活,这样推已及人,才能为教育奉献更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2]。仁者之人是有着大智慧、充满慈爱之心的人,教师成为这样的人,才能培养出有着仁者之心的下一代。

二、教师着装的匹配美

匹配美是一种相对美,它是一个人对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物与事之间巧妙搭配的一种欣赏。改进教师着装匹配美的主要方法:一是依据教师个人的体格、体态、体貌等特征,选择与其相应的着装类型和风格,即“因人制宜”。同样一件服装穿在不同人的身上,其美学效果差异非常之大。因此,对于人的着装来说,没有最美,只有更匹配,更匹配的通常就是最美的。二是根据教师所授课程的性质,选择与其相应的着装风格,即“因课制宜”。教师的着装类型和风格会影响学生对课程特色的心理感知。比如,所授课程科学性较高,如果老师着装比较随意,就会影响学生对课程内容严谨性的感知。但总地来说,对教师而言,身处教育系统内,仪表须大方得体、整齐整洁,既不失教师威信,又要符合教师职业特点。而与涉世未深、思想单纯的学生打交道,教师的服饰也可在清新淡雅的基调上,适当增加一些与其相匹配的活泼图案与配色,给他们一种美的享受。

三、课程结构的逻辑美

逻辑美是一个人对科学合理、实事求是、理性务实精神的一种欣赏。提升课程结构逻辑美的主要方法:一是根据课程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使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逻辑链条,给人以严丝合缝的整体感。二是依据课程特点,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世界观与方法论、知与行之间的紧密联系性。在每一章、每一节、每个知识点上,要尽量把理论知识体现在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让学生充分体会王阳明“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知行合一”的内在关联性[3]。知与行,是事物发展过程的两个阶段,通过梳理课程知识体系,使学生获得“真知”。随即,还应进行相应的知识迁移,与现实生活相匹配,“行”才是“知”的获得的现实表达。

四、课程内容的充实美

充实美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具有的丰盈感与厚实感的欣赏,它是相对于空虚感与单薄感而言的。提升课程内容充实美的主要方法:一是课程中重点内容的讲解力争做到“顶天立地,瞻前顾后”,“顶天”就是要把知识上升到哲学高度,“立地”就是要把知识应用于实践;“瞻前”就是要回顾前人已做的研究,“顾后”就是要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这种授课方式会让学生感觉到课程内容丰裕感。如此,才能拓展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训练,深化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培养出具有学术基础的人才。二是课程内容讲解尽量做到复杂问题简单化,教师讲解时需抓住问题本质,将复杂的问题以一种简单直接的方式讲解出来,使用“接地气”的语言,便于学生理解。其次,还需简单问题复杂化一点,需要抓住简单问题的细节,将其拓展延伸,形成思维的连续性及顺承性。实际上,上述两种情况都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学术理论素养。如果把复杂问题搞得更复杂,简单问题搞得更简单,就会造成课程内容没有匀称丰满的感觉。

五、内容呈现的严谨美

严谨美是一个人对做事严格、严肃、科学、谨慎态度的一种欣赏。在课程教学中需要时时刻刻体现严肃认真的精神,力求准确无误,又要掌握提升严谨美的方法。提升内容呈现严谨美的方法:一是课程内容中出现的概念、模型、分析工具、分析方法等,在课件中要清楚地注明其来源的中文或外文文献,标注要做到完整、规范,即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在什么文献中提出的,它不仅让学生对知识来源有据可查,而且让学生感觉到知识的严谨性。二是根据知识来源,采用恰当的文字,讲究语词概念使用的规范性、严密性和准确性,增强课程知识的严肃性。比如、某一概念或模型是外国人首次提出的,尽量要用外文来呈现该概念或模型,如表示“净化”“陶冶”的“卡塔西斯”这一术语,引用时需要尽量采用“katharsis”这一拉丁文词语来表述,可以体现知识传授的准确性。三是依据课程特征采用恰当的字体,这不仅可以呈现表述对象的某些特质甚至原貌,使学生对其有更为直观的认识,也可进一步增强知识的严肃性。比如,一首古诗文采用隶书呈现比采用楷书呈现往往能给人以更强的时空穿越感。

六、课件制作的形式美

形式美是一种外在美,它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外观的比例、对称、平衡、层次、整齐等方面的一种欣赏[4]。现代课堂教学中的课件,需要呈现清晰的思路、简洁的表述,并且突出要点,以美的观感呈现给学生,所以教师在课件制作中应融入形式上的美。提升课件制作形式美的主要方法:一是课件中色彩设计要妥当。课件底色要尽可能柔和,避免学生长时间注视形成视觉疲劳,常用的底色如浅蓝色、浅绿色,既可以清晰映衬文字内容,不喧宾夺主,也可以在视觉上营造清新的美。还可以多使用同色系的背景色,讲究色彩的搭配。课件中的色彩尽量不要超过三种以上,超过三种以上会给人眼花缭乱的感觉。课件中的图文色彩要和底色协调起来,背景与文字对比色要鲜明醒目,又要注重色彩协调与和谐美。二是课件中的图片插入要恰当。插入的图片、图表起到辅助理解讲述内容的作用,使课件更加生动形象、更加直观。课件中的插图一定要和内容密切相关,不然就是图垃圾。课件中除非必要,尽量不要用动态图片,避免图片来回晃动牵扯学生的注意力。三是课件中的字号设置要合理。要做到字号大小适中,留白适度,文本框放在课件中上部位置。课件中的标题字号和其下内容字号尽量不要相差两个字号以上,避免给人头重脚轻的不稳之感。

七、语言表达的流畅美

流暢美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运行简练性、畅通性的一种欣赏。教师课堂语言表达应通俗畅达,语气朴素自然,使学生感到明白易懂的流畅美。语言表达流畅美的提升方法:一是语言表达要简洁。语言表达简单明了,不使用过于卖弄辞藻的冗章杂句,语言运用恰如其分,不断锤炼词法句法,添一个字嫌多、减一个字嫌少。在语句的运用上,不使用过于繁长的句子,以免使学生把握、理解困难。最好使用简短句式,或长短句交错,这样简明易懂、具有节奏美。讲话要符合口语化要求,少用不日常的书面语言、同音异义、深奥难懂的词语和专业术语,如有必要,需在课件上以文字呈现并加以解释,让学生听起来没有晦涩难懂的感觉。二是语言表达要通畅。教师既要在授课内容上流畅,前后连贯,也要在口头讲述方式上熟练畅达。课堂语言需注重学生的听觉感受。教师授课时吐字要清楚、语句要通顺、语气要轻重缓急、语调要抑扬顿挫,有效地配合肢体语言,让学生听起来有行云流水之感,方便学生根据教师语速、语调、手势等明晰重点和条理,增进对知识点的理解。三是思维要有逻辑性。教师授课时思路一定要非常清楚,做到概念明确,知识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同时,授课时不能东扯西拉,上一句和下一句之间要有较强的逻辑性,推理出的结论要经过严密的论证,避免出现逻辑错误、自相矛盾。

八、课堂氛围的和谐美

和谐美是一个人对团队或组织在心智兼容性和行为协调性上的一种欣赏。课堂氛围和谐美的营造方法:一是建立学生对教师的好感。“亲其师”才会“爱其道”,学生对老师有亲近感,才会相信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和道理。课程第一节课,教师最好不要上来就讲内容,要先和学生进行充分的情感沟通,形成师生间的信任关系。学生一旦对教师有好感,师生之间的互动就没有了障碍,学生在课堂上就会畅所欲言。二是教师授课要充满激情。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人的情绪具有传染性,尤其是负面情绪。课堂氛围在学生和教师这两个主体的互动中形成,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的课堂氛围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如果教师授课无精打采,传递一种消极的情绪,这种情绪便会迅速地传染给学生,从而使课堂气氛受到影响。三是教师要充分非符号化语言。教师授课要表情放松、和颜悦色,不仅要和学生进行充分的语言沟通,还要和学生进行有效的眼神沟通,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受到充分的关注,这样有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

九、学生听课的专注美

专注美是一个人对某人或某团队做事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全心全意的一种欣赏。学生听课专注美的提升方法:一是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保持学生专注力的最有效手段。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保持一个人长时间专注某事的唯一手段就是兴趣爱好。产生学习兴趣的来源通常有两个渠道:一是学生自身的内驱力,一是源于外部的刺激。每一堂课开始之前学生都会对老师将要讲述的内容存有一定的好奇心,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其好奇心,从内外两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利用审辩式思维(Critical thinking)开展教学活动。《中庸》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审问、慎思、明辨便与申辩式思维十分接近,都是提倡要独立的进行辩证思考。这种思维方式既是一种思维技能,也是一种人格或气质;既能体现学生思维水平,同时也凸显了现代人文精神。引导学生进行申辩式思考可以大大提高课堂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三是平时成绩与总成绩相关联。把学生平时课堂发言的主动性、有效性计入学生总成绩,这也可有效提升学生课堂听课的专注力。

十、课程资源的系统美

系统美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各节点间运行的耦合性、自洽性和整体性的一种欣赏[5]。强化课程资源系统美的主要方法:一是课前阅读、课堂教学、课后作业相互耦合。课堂讨论的内容要通过网络把相关材料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课后作业要和课堂讲授知识密切相关,帮助学生内化课堂传授的知识,真正把课堂的“学”和课后的“习”连接起来。二是基础理论、学术前沿、案例分析有机结合。掌握基础理论是学生学习的最低要求,基础理论对于整个学习过程来说就像打地基对于盖高楼一样重要。学术前沿是学术界的最新动态,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讲述学术前沿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打开眼界。而在教学中合理安排案例分析可以使基础理论和学术前沿的讲述更加具有生动性,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运用到实际。通过三者的有机结合从而保证课程教学的时代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三是课程教材、参考书目、相关论文相互配合。课程教材引导学生掌握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参考书目帮助学生拓宽所学知识的广度,撰写论文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内容进行深化。通过三者的相互配合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精度、广度和深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2]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周月亮.王阳明心学[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

[4]张法.形式美之“形”及其基本因素[J].艺术学研究,2021(2):26-35.

[5]刘国帅,毛建儒.论系统整体美[J].系统科学学报,2019(1):6-10.

作者简介:

马勇,博士,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素质教育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管理。

沙家强,博士,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素质教育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为高校美育、文学原理等研究。

猜你喜欢
以美育人高等院校
深化“以美育人”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让德育美丽绽放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基于以美育人的学校社团文化建设
职业技术学院之音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