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高质量发展:内涵、测度与路径选择

2022-05-30 05:55张长江张思涵侯梦晓
财会月刊·上半月 2022年7期
关键词:文献综述内涵

张长江 张思涵 侯梦晓

【摘要】现有文献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描述为企业具备资源配置协调、内部管理机制完善、生产经营方式绿色化、产品服务质量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等特征的一种理想状态。对于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主要探讨了构建多指标评价体系和单一指标替代两种方法。内外部资源整合能力欠缺、价值性资源开发不足,管理机制不健全、文化建设落后,生产经营方式不清洁、环境污染严重,产品质量问题频发、难以留住消费者,以及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弱、资金人才双不足,是阻碍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原因。对此,提出协调配置内外部资源、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促进生产经营方式绿色化、提升产品服务质量、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等助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企业高质量发展;内涵;测度方法;路径;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276.6【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重大判断,从此“高质量发展”开始广泛地进人人们的视野,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热词。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承担着解决就业、创造税收等重要任务,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然而,由于我国大部分企业对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理解不透彻、不清晰,且长久以来习惯于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在短时间内无法迅速转换生产方式、改变经营理念,企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着种种困境。同时,新时代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科学、客观的测度方法,以便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发展状况做出合理评价。基于此,本文旨在通过梳理现有关于企业高质量发展内涵、测度方法、困境及路径的研究成果,帮助我国企业更加深入客观地认识高质量发展,构建科学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方法,厘清企业在高质量发展中遇到的困境,寻求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合理路径。

一、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高质量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方式和战略,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1]。目前学术界围绕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尽管不同学者对于高质量发展本质的理解存在差异,但都极大程度地丰富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高质量发展概念的提出最早起源于西方社会,而后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在经历过数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后,西方学者迅速意识到以古典经济学为指导、只重“量”而忽视“质”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存在着固有的弊病,必须尽快实现经济增长模式向科学化、高质量化的转型。美国经济学家Kuznets[2]将经济增长定义为“国家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高质量发展也就意味着国家所产出的经济产品的质量和功能需要达到更高的标准,以满足国民持续增长的需求。

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的重要特征,在此过程中,我国经济发展的层次、水平和形态都将显著提高和改善,经济结构将更加合理,空间布局将更加科学,产业分工将更加精细,经济发展将更加全面、协调、可持续,经济增长动力将由要素及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将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理念,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将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表现。

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一种以追求质量和效益为目的的全新发展模式,这种目的需要依赖微观企业主体的高质量发展才能得以实现,因此企业必须经历传统发展模式到高质量发展模式的转型。在新古典经济学“经济人”的假定下,企业的终极目标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由此形成的传统发展模式仅注重企业局部、短期、经济的利益,而置社会整体、长远、非经济的利益于不顾。企业盲目生产、粗放经营,一切向“钱”看齐,由此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绿色发展、环境友好发展、可持续发展等新发展模式应运而生,这些更进一步的发展模式旨在帮助企业实现绿色转型,化解企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消费者越来越期待更好的产品而非更多的产品,其对于产品的品质和新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在此背景下,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科技创新能够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降低资源消耗,以更少的生产资料生产出更高质量的产品,从而不断推动产业向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1]。广大企业逐渐意识到,只有自主创新才能够掌握核心技术,创立自有品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开拓更广阔的商业“蓝海”。在这样的情况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可。

其实,无论是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还是创新驱动发展,都是在企业传统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而产生的,其初衷都是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而高质量发展贯彻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高度集成了上述各类发展模式的优点并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是新时代企业最理想的发展模式,也是企业转型的最终目标。综合黄速建等[3]、张涛[4]等学者的相关研究,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可以描述为企业具备内外部资源配置协调、内部管理机制完善、生产经营方式绿色化、产品服务质量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等多种特征的一种理想状态。这是因为:协调的内外部资源配置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能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充沛的活力;优异的产品服务质量是企业发展水平最直接、最基本的表現;绿色的生产经营方式则是企业区别于传统发展模式“高能耗、高污染、高浪费”最鲜明的特点;而强大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可以为企业带来显著的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方法

企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以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测度方法作为指引。虽然学术界尚未对企业发展质量的测度方法达成共识,但相关研究文献还是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从多个角度提出了不少新颖的测度方法,这些方法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1.基于构建多指标评价体系的测度方法。企业高质量发展这一概念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甚至是因企业所处的行业、企业的产权性质等方面制宜。因此,在测度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时,从多方面进行考察,采用全方位、多层次的测度方法,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测度结果产生偏颇。学术界立足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选取多种指标构建了一系列评价体系,相较于仅利用单一指标测度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而言具有更为广泛的适用性。

杨波[5]受《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的启发,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选取指标构建了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定量指标包括效益效率、自主创新、转型发展、开放发展、风险管控、节能环保、特色创新等七个方面;定性指标包括社会对国有企业的认可度和国有企业承担国家特殊使命的程度两个方面。王瑶和黄贤环[6]提出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包含企业管理和治理机制、创新驱动发展、资源配置效率、产品服务质量、财务质量等内容的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黎精明和张泽宇[7]则认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应具备社会价值驱动、资源配置能力高效、产品服务优质、公开透明程度高、管理机制市场化、综合绩效卓越、社会声誉良好等特征,因此从上述七个维度构建评价体系是可行的。

张涛[4]从创新、绿色、开放、共享、高效和风险防控六个维度出发,构建了宏微观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测度体系。在微观层面,该体系以企业发展创新指数考察企业的创新投入水平、协同创新能力、创新驱动力、创新影响力和企业知识产权能力,以企业绿色发展指数考察企业的绿色治理能力和环保能力,以企业开放发展指数考察企业的国际交往能力、国内交往能力和资本开放水平,以企业共享发展指数考察企业的收益共享水平、资本共享水平和社会共享水平,以企业高效发展指数考察企业的节能生产能力、经营管理效率和资本使用效率,以企业风险防控指数考察企业的内部风险控制水平及外部风险防控水平。

董志愿和张曾莲[8]从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和价值管理能力两个层面对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衡量,其中:价值创造能力主要考察企业的经营能力和创新能力;价值管理能力则考察公司治理水平、内部控制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水平。李粮[9]从经营性层面和持续性层面两个维度衡量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即以结果性的财务状况、运营效果等指标量化企业经营性层面的表现,以过程性的研发投入、环保投入等指标量化企业持续性层面的表现。

2.基于单一指标替代的测度方法。尽管构建多指标评价体系能够尽可能全面地评价企业的发展质量,但多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及相关指标、维度的选择时常依赖于评估者的主观分析,不同评估者测度所得结果可能存在较大差异,难以得到客观、统一的测度结果。相较于构建多指标评价体系,基于单一指标替代的测度方法则具有操作性强、客观等特点[10]。因此,选取何种单一指标作为企业发展质量的替代变量,就成为重中之重的问题。

近年来,全要素生产率因其具有包含信息量丰富、综合性强等优点,被学术界广泛应用于企业发展质量的测度。全要素生产率能够反映出企业经济发展质量、企业技术进步情况和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上所处的位置等一系列信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方法主要有OLS法、固定效应法、OP法和LP法,其中LP法的应用频率相对较高。刘和旺等[11]参考陈诗一和陈登科[12]等的研究,以LP法测算的全要素生产率来测度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研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012)》的实施能否助推我国企业高质量发展。陈昭和刘映曼[10]使用全要素生产率评价我国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探讨了政府补贴、企业创新与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间的关系。石大千等[13]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劳动生产率相结合作为被解释变量,以此测度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研究环境规制与交易成本对于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影响机制。杨林和沈春蕾[14]在研究减税降费对中小企业发展质量的影响时,同样选取了全要素生产率衡量中小企业的发展质量。为了研究利率市场化改革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沈勇涛等[15]也选用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测度企业发展水平的指标。

此外,有学者另辟蹊径,选用一些出现频率较低的单一指标刻画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水平。陈丽姗和傅元海[16]认为,如果企业账面利润为正的现金流不足以弥补企业债务资本和股东投入资本的机会成本,则意味着企业没有实现高质量发展,因此使用经济增加值测度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是可行的。刘和旺等[11]在进行稳健性检验时,将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由全要素生产率更换为经济增加值、总资产周转率、税前和税后利润并再次回归,得出的结果仍然是稳健的。

总之,在使用基于单一指标替代的方法测度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时,现有研究文献呈现出以使用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这一指标为主、使用企业经济增加值等其他指标为辅的局面。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方法的实际应用如表1所示。

三、企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波诡云谲的国际环境,企业只有尽快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避免被淘汰的噩运。然而,企业如果想摆脱粗放型发展模式,就必须在自身能力上有所突破。转型之路道阻且长,必然伴随着种种阵痛、重重阻碍。现有研究指出,企业高质量发展主要面临来自以下五个方面的困境。

1.内外部资源整合能力欠缺,价值性资源开发不足。企业若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不断提升生产经营过程中资源的利用效率,协调配置内外部资源,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其价值。一方面,内外部环境时刻影响着企业所掌握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清晰地认识自身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是企业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的重要前提。但事實上,很多企业在日常经营中并未足够重视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缺乏对自身所支配资源的关注和规划,资源整合能力有所欠缺,由此导致诸如资金链断裂等问题层出不穷,甚至以经营失败告终[17]。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对基础性资源开发过度,由此产生的企业资源同质化、普遍低价值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致使企业与众多市场机会失之交臂;相反地,这些企业对品牌、人才、用户和分销渠道等其他更为稀缺、更具价值的资源给予的关注和应用不够,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18],严重阻碍了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2.管理机制不健全,文化建设落后。健全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理想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通常具有治理有效、制度规范和文化优秀等特点[3]。首先,由于现代公司制企业两权分离的属性,在缺乏有效治理机制的情况下,所有权人和经理层之间的目标往往不同,所有权人追求的是企业长远、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而经理层更多的是考虑其在较短任期内的薪酬最大化,这类代理问题的产生不仅损害了所有权人的利益[19],更阻碍了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其次,虽然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制度的重要性,也建立了一些较为规范的制度,但家族式管理早已在大多中小企业中根深蒂固,导致制度往往流于形式[20],“只管员工而不管老板”,长此以往不但会极大地挫伤员工的积极性,更给企业内部的舞弊行为留下可乘之机;最后,落后的企业文化也不利于企业的高质量发展[21],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若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将高质量发展相关理念融人企业文化。

然而,我国大部分企业业主都比较抵触企业文化[22],相较于抽象的企业文化,企业业主更加重视具体的财务业绩,一切向利润看齐;还有一部分业主虽然意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但由于个人文化素质有限,想建立企业文化,但又无从下手[17],落后的企业文化建设逐渐使得企业内部人员丧失凝聚力,高质量发展自然也就无法实现。

3.生产经营方式不清洁,环境污染严重。当前,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企业,特别是重污染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一方面,由于长久以来我国采取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盲目崇拜规模与数量,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污染严重、消耗巨大、效率较低[23],如此强大的發展惯性让企业很难将绿色管理的观念融人日常生产与经营理念中,企业内部的既得利益团体倾向于保持现状,持续关注产品和服务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而不愿意采取超前的环保策略进行转型变革;另一方面,绿色生产经营方式的价值不能在短期内体现在经济效益上,因此企业就更不乐意投入巨额资金用于更换生产设备、设计绿色产品、绿色回收和处理废弃物等[24]。此外,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我国企业目前还存在披露不及时、内容不充分甚至是信息“漂绿”等问题[25],在这样一个信息不完全的环境中,企业不可避免地陷入机会主义的漩涡,产生包括偷排废气废水、“搭便车”等种种不良行为,高质量发展也就成了天方夜谭。

4.产品质量问题频发,难以留住消费者。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是激烈市场竞争中企业的制胜法宝。然而,近年来国内食品药品等行业质量安全事故频发,在损害消费者健康与权益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的信任[26]。与此同时,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崛起,“直播带货”尤其是“网红直播带货”模式逐步进人大家的视线,但快速发展之下,“网红直播带货”中的产品质量不堪、虚假宣传、掺假掺杂、“挂羊头卖狗肉”等问题频频出现[27],一度使得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心降至冰点。在这样的情况下,严重的失信感甚至让一部分消费者不远万里海淘国内企业完全能自主生产的电饭煲、马桶盖等常见产品,国内的企业越来越难留住本土消费者。显而易见的是,低质量的产品、服务已经与国内消费者日渐提升的质量要求脱节,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的绊脚石。

5.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弱,资金人才双不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明显增强,企业创新实力、创新成果和创新环境取得长足进步,有力支撑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但与此同时,我国企业科技创新在客观上还存在创新资金和创新人才匮乏等种种问题。一方面,尽管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但创新活动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研发过程较长,短时间内难以看到效益,且一旦失败企业需承担较大风险,这让一些规模较小、运营资金有限、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的企业望“创新”而兴叹,只能继续生产创新水平不足的产品,抑或一味模仿新兴产品,无奈回归传统发展模式的老路;另一方面,受人才引进、留用和培育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制约,目前我国企业中掌握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高端技术人才、经验丰富的投资管理者等专业人才仍较为匮乏,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后续储备不足,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家更是屈指可数[28],人才引进难、人才流失率较高、企业创新原始动力不足从根本上限制了科技自主创新活动的可持续进行。

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现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我国企业面临的重要任务,面对上述企业发展模式转型之路上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困境,企业并非束手无策。对此,现有研究从多个角度展开,对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协调配置内外部资源。按照资源基础观,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完全模仿性和组织性的战略资源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只有协调配置企业内外部资源,最终才能实现企业生产效率的最大化。因此,企业需要有意识地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方法,以满足自身高质量发展所需资源的数量保证、质量要求并促进资源结构不断优化[29]。

对此,企业一方面应当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所掌握的资源做出清晰的分析,对其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必要的预测[30],要结合实际情况重新审视自身的资源供给情况,全面覆盖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等有形资源以及信息技术资源、市场资源等无形资源,切实评估并判断各类资源供给是否稳定、来源是否可靠、成本是否合理等问题,基于评判结果制定相应的改进、提升措施,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强弱项,形成适宜企业当前发展阶段、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目标的资源供给和配置方案;另一方面,应当着力优化资源结构,逐步调整、摆脱原有依靠简单资源投入促进增长的发展模式,有计划地开发稀缺资源,突破获取“卡脖子”资源,重视培育具有异质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复制性的战略资源,持续性地产出更多更具价值的资源[18]。与此同时,企业还可以依托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方式方法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及动态管理[31],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和资源优势,从而让企业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并从众多同质化严重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此外,在资源获取方式上,企业也应与时俱进,除了直接采购等传统方式,新技术经济背景下的共建共享、众筹众包等新型的资源获取方式更有助于企业拓宽资源获取渠道,削弱供应商议价能力,降低资源获取成本,稳定资源供给,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29]。

总而言之,只有从企业内外部资源数量、质量两个方面人手,才能促进资源配置的有机化、协调化,进而为企业构筑独特的竞争优势,最终让企业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2.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充沛的活力,而充沛的活力是企业竞争优势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质量发展对传统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企业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更新和调整。

首先,企业应当博采众长,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结合本企业的实际管理情况,形成一套既具有先进性又不失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进而从战略管理、基础管理、职能管理等多个方面人手,搭建一个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系统[3]。同时,为了尽量避免现代公司制度下由两权分离所带来的委托代理问题,一方面,企业内部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完善薪酬制度,尽可能使企业所有者与经理人之间的利益趋同;另一方面,合理的监督机制也不可或缺,必要的监督能够促使经理人尽到勤勉和忠实义务,有效避免企业高管的机会主义行为,避免其盲目追求短期私利而置企业长期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于不顾[6]。

其次,科学的管理机制需要以规范的制度为保障,制度是企业的“法律”,而法贵必行,因此企业管理者不仅需要制定一系列科学可行、权责明确、完整规范的管理制度,而且要保证这些制度得到严格的落实,避免重制定、轻执行之类的问题。此外,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企业绝不能将制度束之高阁,更不能让制度成为流于形式的“纸老虎”与“稻草人”。

最后,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是企业员工共同遵循的价值观,企业管理者需要深刻认识到企业文化所具有的导向功能,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融人企業愿景、使命、战略,打造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具有积极向上、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等特点的优秀企业文化[17],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企业员工的高质量发展意识,提升员工的主动性和凝聚力,团结一致克服企业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种种困难。

3.促进生产经营方式绿色化。高质量发展一定是绿色发展,其目标之一就是实现人与资源环境的均衡和谐发展[1]。因此,企业必须促进生产经营方式绿色化,摆脱高能耗、高污染、高浪费的传统发展模式,得到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最优解。

首先,企业必须转变“短视”的发展观念,这就要求企业处理好长、短期效益及经济、综合效益的关系,树立环境责任意识,增强环境保护意愿,坚持可持续发展[32]。特别是在现如今“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企业应当积极助力实现“双碳”目标,自觉履行低碳责任,将“碳中和”目标纳人企业长期发展战略[33],积极学习并利用以碳捕集、利用、封存(CCUS)为核心的企业碳足迹规划管理技术。同时在能源种类选择方面,企业要有计划地从使用传统的化石能源转向使用以光伏、电力、氢能为代表的新型清洁能源,逐渐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34],为深度脱碳转型做好充分准备。

其次,企业必须认识到研发创新、节能减排有助于企业实现生产经营方式绿色化。因此,企业应当自觉遵循国家颁布的一系列环保、节能政策,主动符合相关标准,加大环保投入,开发节能技术,大力引进污染处理设备,加快实现生产工艺现代化、环保化、高效化,从而不断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35],在减少不必要损耗的同时大幅降低“三废”排放,着力推动清洁生产的实现,从源头上减少甚至消除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破坏。

最后,环境信息披露不但是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环境信息需求做出回应的重要方式[36],而且有助于企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37]。因此,企业应当主动且及时地向各利益相关者披露真实、客观、合规的环境信息,接受来自利益相关者的监督,倾听来自利益相关者的意见与建议,在与社会各界的互动中逐步实现自身生产经营的绿色化转型,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

4.提升产品服务质量。企业通过销售商品或服务创造利润,产品服务质量是企业的“立足之本”,同时也是评判企业发展质量的重要依据。在如今快速的技术迭代和激烈的企业竞争的影响下,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尤为关注,因此企业需要构建全方位的产品服务质量监控体系,从原材料采购、产品加工、产品销售等多个环节严格把握产品质量。首先,在原材料采购环节,企业切忌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而选择低质材料,要从源头上为高质量的产品奠定基础;其次,在产品加工环节中,企业应当不断提高生产加工技术,聘用熟练工人,降低残次品率,实现精益化生产;最后,在产品销售环节,企业应当提高质检标准,减少出现潜在质量问题的可能性,努力把好产品服务质量的最后一道关,确保消费者能够得到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从而在消费者群体中建立起良好的口碑。

除了对各生产环节进行质量监控,企业还应当建立并完善产品服务质量风险监测预警处置机制,积极关注并利用顾客评价、网络反馈、专业人士意见、有关媒体报道等多种信息渠道,对产品服务质量风险进行持续性的监测,定期对产品服务质量是否存在风险进行评估和判断,根据评判结果制定不同的处置方案[38]。对于质量风险较大的产品或服务,企业可以采取及时下架、集中召回等措施,在第一时间进行补救,避免因产品质量缺陷而给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更严重的危害;对于质量风险一般的产品或服务,企业则要主动发布通知告知消费者可能存在的风险,积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做好售后服务工作,树立起有担当、负责任的企业形象。

此外,就总体上的质量管理模式而言,我国企业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以全面质量管理模式为例,该模式强调持续改进、关注顾客、员工参与、流程重组、供应商关系等一系列质量管理活动,能够帮助企业建立以计划、执行、检查、处理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从而形成产品服务质量管理的良性循环,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5.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创新”居新发展理念之首。企业是创新活动的承载主体,自主创新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自主创新还能为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带来更高的附加价值,满足全球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从而帮助企业在国际范围内塑造竞争优势[39],开辟更加广阔的商业“蓝海”。同时,企业的科技创新行为也有助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摆脱传统发展模式产能全面过剩、市场恶性竞争和资源严重浪费等一系列问题[40],从而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因此,企业必须深刻意识到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要有强烈的创新意愿,并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提高研发投入。

与此同时,为了解决创新资金不足等问题,一方面,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要以政府政策为导向,贴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等纲领性文件,可以相关科研项目为依托,逐步把企业打造成市级、省级、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在此基础上积极寻求诸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补助之类的政策资金支持、税收优惠减免,以此实现“企业创新成果迎合政府政策需求、政府补贴优惠弥补企业创新资金不足”的良性循环,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注人源源不断的“活血”;另一方面,企业在进行创新活动之前需要进行必要的市场调研,充分把握消费者的需求,从而让最终的创新成果达到消費者的预期,加快其转化落地的速度,顺利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因创新成果“不接地气”而导致的失败风险。

除此之外,科技自主创新离不开合理有效的人才引进、留用和培育措施。首先,正所谓“举贤不避亲”,企业要在吸引组织外部优秀人才的同时,善于从组织内部发掘有潜力的人才;其次,对于那些人职不久的创新型人才,企业不仅需要为他们提供配套的科研设施、良好的薪资待遇等基本的物质条件,还要把握其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努力为其营造组织归属感;最后,企业必须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可以通过与各大高校构建联合培养机制等方式[41],制定长远的人才提升战略,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培训强度、高度和深度[42],力争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培养出源源不断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五、总结与展望

在党的十九大做出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判断后,学术界对于高质量发展这一概念展开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就研究层面而言,现有文献对于宏观、中观层面着墨较多,即大多数研究的关注点为国家经济和区域、产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相比之下,从微观层面人手针对企业主体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较少。就研究角度而言,目前学术界有关企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研究较多,对于企业高质量发展所面临困境的研究较为透彻,针对企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的研究也日渐完善;但围绕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方法进行的相关研究较少,且众说纷纭,不同的学者难以达成共识,这给学术界的进一步研究留下了充足的空间。

具体来说,对于如何测度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目前学术界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形成了构建多指标评价体系和单一指标替代两种测度方法,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劣,难分伯仲。其在实践过程中,由于不同学者选取的指标不统一,由此形成的不同评价体系间差异较大,可比性、客观性难以得到保证,当前只能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尚不成熟;就后者而言,现有文献在选择单一指标作为替代变量对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时,过分痴迷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企业发展水平的唯一衡量标准,略显片面、单调,且该种方法忽视了地区特点、行业特点和企业自身特点等关键性因素,有待后续研究的进一步完善。

基于上述分析,学术界需要对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方法的构建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可以通过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总结归纳出能够反映企业发展质量的指标,用理论性研究为测度方法的构建提供科学基础,用实证性研究为测度方法的构建积累实践经验,最终确立起完整统一、科学客观、可操作性强、标准化和体系化的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方法,以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剖析现阶段企业所面临的困境之后,现在文献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协调配置内外部资源、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促进生产经营方式绿色化、提升产品服务质量、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等多条路径,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需要指出的是,企业自身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企业所处的环境是瞬息万变的,这也注定了企业向着高质量发展目标迈进的过程并不会一帆风顺,新的困难将会不断涌现。这就要求学术界时刻保持对“企业高质量发展”这一命题的密切关注,在企业面临全新的困境时,及时对原有路径进行动态调整并不断更新,以更好地适配企业当前的发展阶段和外部环境。总而言之,学术界只有持续深入探索研究,全方位、多阶段地为企业保驾护航,才能帮助企业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剑波,史丹,邓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11):15~31.

[2]KuznetsS..ModemEconomicGrowth:FindingsandReflec-tions[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73(3):247?258.

[3]黄速建,肖红军,王欣.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18(10):19?41.

[4]张涛.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阐释及测度方法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0(5):23~43.

[5]杨波.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J].会计之友,2019(23):45~49.

[6]王瑶,黄贤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J]统计与决策,2021(12):182?184.

[7]黎精明,张泽宇.国有企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J].统计与决策,2021(12):66~169.

[8]董志愿,张曾莲.政府审计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基于审计署央企审计结果公告的实证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21(1):1?10.

[9]李粮.同事关系与企业高质量发展——基于非正式制度视角的研究[J].经济问题,2021(9):83?96.

[10]陈昭,刘映曼.政府补贴、企业创新与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J].改革,2019(8):40~151.

[11]刘和旺,刘池,郑世林.《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012)》的实施能否助推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J].中国软科学,2020(10)45?55.

[12]陈诗一,陈登科.雾霾污染、政府治理与经济高质量发展[J].经济研究,2018(2):20~34.

[13]石大千,胡可,陈佳.城市文明是否推动了企业高质量发展?——基于环境规制与交易成本视角[J].产业经济研究,2019(6):27~38.

[14]杨林,沈春蕾.减税降费赋能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了吗?——基于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21(2):194~200.

[15]沈勇涛,陈松,周睿,王红建.利率市场化改革与企业高质量发展——基于信贷资本流向的经验证据[J].會计与经济研究,2021(1):77~91.

[16]陈丽姗,傅元海.融资约束条件下技术创新影响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动态特征[J].中国软科学,2019(12):108?128.

[17]戴国宝,王雅秋.民营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内涵、困境与路径[J].经济问题,2019(8):54~61.

[18]孙晓翠,吴宁.我国出版传媒企业资源配置的现状、问题和策略研究[J].科技与出版,2021(1)83?87.

[19]JensenM.C.,MecklingW.H..TheoryoftheFirm:Mana-gerialBehavior,AgencyCosts,andOwnershipStructure[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76(4):305?360.

[20]刘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状况与政策研究一新形势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4(2):9~18.

[21]崔新健,欧阳慧敏.中国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进展、差距和策略[J].经济学动态,2020(5)28?40.

[22]李健,王丽娟,王芳.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陀螺”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金融监管研究,2019(6):56~69.

[23]黑晓卉,宋振航,张萌物.我国绿色发展面临的困境及推进路径[J].经济纵横,2016(10):15~18.

[24]张瑾华,陈强远.碳中和目标下中国制造业绿色转型路径分析[J].企业经济,2021(8):36~43.

[25]叶建木,李颖.环境规制异质性能抑制企业信息“漂绿”行为吗[J].财会月刊,2020(17):39~46.

[26]赵陕雄,陈楚.消费与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关系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S2):35~41.

[27]赵树梅,梁波.直播带货的特点、挑战及发展趋势[J].中国流通经济,2021(8):61~71.

[28]黄钟钡,包倩文.我国企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路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7):85~98.

[29]锁箭,杨梅,李先军.大变局下的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J],当代经济管理,2021(10):~16.

[30]彭秀青,蔡莉,陈娟艺,于海晶.从机会发现到机会创造:创业企业的战略选择[J].管理学报,2016(9):1312?1320.

[31]李辉.数字经济推动企业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0(2):25~29.

[32]黄光球,张文.高质量发展视角下重污染企业转型升级路径[J].生态经济,2021(9):40~51.

[33]王灿,张雅欣.碳中和愿景的实现路径与政策体系[J].中国环境管理,2020(6):58?64.

[34]徐政,左晟吉,丁守海.碳达峰、碳中和赋能高质量发展: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J].经济学家,2021(11):62?71.

[35]甄志勇,尚杰,高巍.企业低碳化发展路径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9(7)126?131.

[36]张艳,罗利.新经济下平台型企业供应链环境信息披露探讨[J].财会月刊,2020(14):2~86.

[37]范丹,付嘉为.环境信息披露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21(7):3463~3472.

[38]董灵,李俊,迟蕙雨.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品质量观[J].河南社会科学,2021(3):2?41.

[39]刘思明,张世瑾,朱惠东.国家创新驱动力测度及其经济高质量发展效应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4):3~23.

[40]张林.中国式产能过剩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16(9):90~100.

[41]于凡修.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策略分析[J].经济纵横,2021(6):87~93.

[42]洪小娟,蒋姘.面向2035年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的路径和措施[J].中国科技论坛,2021(6):9?11.

猜你喜欢
文献综述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略述《岁月生香》的壶中内涵
内涵漫画
城市规模经济文献综述
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综述
Scratch教学研究综述 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自选动作拓展改革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