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燕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为有效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数学教师应采取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的方式,利用生活化教学、检
验实践成果以及布置生活化作业等多样化教学措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自身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懈怠心理,因此,教师应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思维。生活化教学策略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够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因此,需要重视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一、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创设情境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需以学生为重点,在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的基础上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为学生营造更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在生活化教学氛围中解决学生的数学问题。比如,在教学“测量”时,教师可让学生准备好米尺、格尺,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当学生忘记带米尺时,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就地取材的方式,创设新的数学教学情境。对于没有带尺子的同学,可引导其使用女同学扎辫子的皮筋、跳绳等工具,仔细测量课桌、黑板以及椅子的长度,并在绳子上做好标记,标记成功后可借助格尺进行仔细的测量。通过上述方式,学生对测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直观地感受到如何测量才能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同时,数学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当需要测量圆心角的度数时,需要使用哪些测量工具?为确保数据的准确,在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当身边没有工具时,需要采用什么样的办法?通过提出问题,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讨论问题,自我总结答案,不断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创设相应的数学情境,与学生实际经验相结合,丰富数学学习内容,也使得数学学习内容更加生动、直观。除此之外,数学情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性,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简化数学学习内容,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二、利用生活化教学检验实践成果
小学数学教师应重视教学观念的转变,选择更具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得数学能够与生活相融合,提高学生的参与感,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教师应做好引导工作,启发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可能存在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在课堂中提出,积极思考是否与所需的数学知识有关,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在实践过程中对学习的成果进行检验,积极向教师进行反馈,由教师对其进行综合解答。例如,在学习“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在学习前可预留学习任务,让学生对身边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初步的认识,对生活中与长方形或正方形有关的物体进行收集和整理,上课时,教师在前10分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进行大致的讲解与介绍,当学生对基本概念有一定认知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发言,在生活中发现的长方形与正方形物体都有哪些?教室中的黑板是什么形状的?课桌是什么形状的?你是怎样判断的?家里面是否随处可见长方形与正方形?你是怎么发现的?再结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概念,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点。另外,教师可通过举例的方式,使学生通过对生活的了解,准确地对物体的形状有初步的认识,并引发学生思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优势是什么?生活中除了这两种形状,还认识哪些形状?通过思考,不断加深学生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学习数学。
三、布置生活化作业,在参与中学习
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生活化的应用,作业的布置也尽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启发学生对生活有所思考和探究,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作业的布置应与生活相关。例如,在学完“位置与方向”这一章节时,作业可以布置为寻找生活中的方向与位置,当站在学校时,家的方向在东、在西、在北还是在南?古时候人们采用什么方式辨别方向?当作课间操时,除了可以用前、后、左、右来形容四周的同学,还可以用哪种方式?教师提出上述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对日常生活的细节予以重视,并与数学学习内容相结合,提高数学学习效率。通过上述作业安排,既与学生自身实际相符合,又能更加了解数学知識,对生活化的常识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
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四、结论
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新课程改革作为教学目标,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得学生能够通过生活提高对数学的认识,不断巩固数学知识,从而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魅力,使得学生能够发自内心地热爱数学、喜欢数学,建立正确的数学逻辑思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为实现学生综合性的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毛美媛.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情景化教学思考[J].当代家庭教育,2021(26):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