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学材应用,构建“导学自主”的中职思政课

2022-05-30 05:11邓倩儿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学材导学校本

邓倩儿

随着《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 年版)》的颁布与实施,中职思想政治课程正开展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笔者所任教学校以“学生核心素养”为抓手,开展一系列关于“议题式教学”和“校本学材”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校本特色发展。

一、校本学材概述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承载学科知识,提供教学素材,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发挥着“总指挥”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普适教材需要更接地气才能符合学生学习需求。教师需要从学校的教情和学情出发,对普适教材进行整合、重组、拓展和开发,使“总指挥”的教材内容变为更“精细化”和“具体化”的教学资源,成为学生自主导学、自主探究和自我评价的材料。这种个性化定制的教材便是校本学材。

中职思政课校本学材是教师以中职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学习特点等情况为立足点,以课程标准和教材框题内容为依据,以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而设计的服务于课前课中课后学习任务,促进中职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构建知识提升能力的一套学习方案。

二、中职思政课校本学材应用策略

“导学自主”即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发挥主体地位,通过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来开展学习活动,进而达成核心素养目标。本教研团队开发的校本学材是中职思政课议题式教学实施的重要教学手段,通过构建和编写思政课的学习资源,以学习任务为引线,驱动学生自学互学,帮助教师解疑点拨,最终达成“导学自主”的目的。

当前,校本学材在教学实践中主要应用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学习阶段,“预习反馈、问题导学;合作探究、解疑点拨;拓展学习、总结评价”三个教学环节。接下来,笔者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一课为例,对校本学材在“三阶三环”的应用策略展开阐述。

(一)第一阶段课前任务——预习反馈,问题导学

前置任务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反馈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下一阶段教学活动设计做准备。如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一课教学中,教师研究课标与教材内容,分析学情特点,掌握学生的知识储备水平、能力水平、学习习惯等情况。其次,立足课标要求和学情,设定教学目标为:理解和认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认识到在经济建设中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运用新发展理念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侧重政治认同、公共参与核心素养培育。同时,构建简洁明了的知识图示,引导学生主动预习。最后设计和布置课前导学活动任务,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学生可根据知识图示自主预习,明确学习目标和內容,标注学习重难点。在搜集新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内容时,由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和思考能力。根据反馈,个别学生不清楚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意义,大部分学生不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含义;部分学生不知道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经济生活中的表现。接下来,教师在课中将重点引导和解疑。

(二)第二阶段课中授课——合作探究、解疑点拨

这一步是实施议题式教学、形成“导学自主”中职思政课堂的至关重要一步。学材的应用坚持“一导二学三动”的策略,即教师发挥主导课堂和引导学习作用,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自学和互学,鼓励学生动口、动脑和动手来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一过程可以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开拓思维方式,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解决问题。

教师的“导学”要基于学情、发于兴趣、重于思维、成于目标。教师可将教学内容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以微课、视频、音频、公众号关注等形式拓宽学生的视野。针对上一环节学生的困惑,教师以“乡村振兴”为背景,选定“从邓山村变化看新发展理念”作为本课议题,选用学生熟悉的本土事例作为学习素材,创设系列情景链及问题串,引导学生学习(详见图1)。首先,学生通过“扫码”阅读素材“乡村振兴,美丽邓山”,初步理解新发展理念的内涵和意义。接着,学生反思邓山村在深化产业升级过程存在的问题,教师则从中引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解决前置任务的疑惑。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再合作探讨邓山村突破困境的措施,并分享交流。最后,阅读素材“智慧型农业的发展成果”,进一步探讨新时代发展对人才素养的要求,制定自我发展规划。在学生交流表达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再次回归学材的“知识图示”部分,梳理本节课讲的知识框架,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整个授课环节,教师始终以引导者、协助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思辨能力。学生在具体情景活动中通过自我思考、小组探讨、交流分享,体会到看似抽象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更好地激发探究兴趣,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正确价值取向,在日常生活中内化并践行,真正实现素养目标的关键品格与必备能力。由此可见,校本学材的应用可使理论知识具体化和生活化,丰富了普适教材的素材,精准地导向学科知识,将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在“议”中理解、认同、运用,使学科核心素养得以提升。

(三)第三阶段课后延伸——拓展学习、总结评价

此环节是教师了解学生获取知识和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检测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以便日后调整学材素材和及时更换教学进度与教学战略。因此,课后任务要有针对性,满足层次不同学生的需求。

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一课中,教师同样引用了学生熟悉的素材“本区1978电影小镇的发展”,学生通过分析从“破旧厂区”到“新经济发展”的变化,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及其具体举措。此外,教师依据学生专业特长布置了“以本区美丽乡村为主题,结合本课知识点,手绘画作”的课后任务。学生可在课室展示作品,并分享创作理念,再投票选出最喜爱的作品。内容上,不仅要体现知识的延伸,也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调整创新。形式上,可以有封闭性的客观题、开放性的主观题和实践作业等,丰富思政课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教师可以跟踪学生完成学材课后拓展的情况,掌握学生学习信息,及时调整接下来的教学。

教学评价是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学生成长发展和课程改革不断完善的重要手段,在教学实施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接教学目标,以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下接学习过程,把评价任务嵌入“三段三環”的整个学习过程,做到教、学、评统一结合。评价活动的设计要综合地直观地呈现学生的学习情况,内容要着眼于思政学科素养的培育、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发散性思维等,评价方式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过程性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主体要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学材的导向功能和育人价值(详见表1)。

三、校本学材应用的成效与反思

(一)聚焦学生需求,培养素养目标

校本学材是“教”与“学”的纽带,能促进“探究为主,讲授为辅”教学方式的形成,协助学生养成课前主动预习、课中自主参与问题探究、课后及时拓展评价的学习习惯。校本学材把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需要紧密联系,降低了学生对思政课产生的“距离感”,让思政课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和能力发展的支架。经过一年的实践,学生的学习习惯渐渐从以前的“等答案”“背知识”转变为“我要学”“大胆说”,自觉了解时政事件,收集与学科相关的信息,并在课堂分享、探讨、辨析,真正做到让学生在生活中体悟、在体悟中思辨、在思辨中理解、在理解中内化、在内化中践行。

(二)完善教师教学,提升科研能力

要提高学材的应用效果,实现“以知识为核心”转变为“以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汇编水平和引导能力。校本学材应用以来,学校思政教师形成了时刻关注时政的习惯,确保“素材库”的时效性。同时,成立集体备课组,针对“活动设计”“问题设置”“教学反馈”等内容研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了提升。

校本学材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反思、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能力,这正是学生走向社会必备的核心素养。虽我校校本学材的应用已取得一定成效,但通过应用现状的调查发现仍存在一定问题,如教学活动中个别课堂过于重视素材探究忽略了教材知识、忽略了后进生学习情况的关注,部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对课前预习注重程度不够等。针对学材编写和应用中的不足之处,笔者将在日后实践中加以改进,促进教学相长。

[课题项目:广州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课题“新课程标准下的中职思政课议题式教学的实施研究”(编号:KTLX1202030087)。]

责任编辑 何丽华

猜你喜欢
学材导学校本
初中数学对学材进行再建构的策略分析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学材再建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初中数学“学材再建构”分析
基于“三学”理论下“学材再建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的案例研究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