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民华
随着社会文化艺术事业和美术事业的日益繁荣,近年来的主题创作成为美术工作者关注的主要创作内容,对当下美术创作者的创作方向和社会美育建设起到了引导与培育的作用,从而挖掘并发现了一大批新时期的美术人才,同时培养了青年一代艺术创作者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对增强社会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主题性美术创作表现的两种精神
主题性美术创作表现的第一种精神就是表达创作者对过去的某一种认知或者传承着一种精神,通过素材整理创作的过程去感受和提炼并思考要表现的优秀文化遗产,展现主题创作的目的。比如“写意·苏州”这个创作主题,通过艺术创作来见证苏州的城市历史和定位,传播园林建筑文化给当下社会群体带来的独特感受,以发展地域文化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同时通过主旋律的传播带动发现新的艺术人才,为当下创作主题方向和社会价值观进行宣传和引导,从而进一步繁荣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文化艺术特征,实现创作者在同一个主题下呈现不同的作品面貌,增强新一代美术人才对传统文化和艺术实践的认知,同时能够突出作品内容的时代性和表现的创新性,而并非纯粹的临古、传古。
主题性美术创作表现的另外一种精神就是我们广大美术工作者为艺术奉献的精神和改革创新的实践活动,这种主题作品的气象和笔墨一定具备时代特色,同时也彰显它的独特性和包容性。若主题创作是历史题材表达的精神,那就要考虑它的当代价值,这种主题创作精神是当代主题创作的价值,正如“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必须从艺术与历史两个角度去判断其优劣成败”,从而得出结论。通过不断传承艺术创作的时代精神,通过美术工作者用画笔描绘人民、记录时代,反映新时期社会价值观和文化责任的艺术精神。作为具有现实意义的优秀作品,它传递的面貌是顺应社会发展、符合时代审美的多重性作品,这种作品的创作主题是连接了艺术门类各个板块的语言符号。艺术前辈为我们留下宝贵的艺术创作经验和历史性的高品质作品,他们这种对美术事业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为历史文化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新一代美术创作力量提供了珍贵的理论指导。年青的创作群体作为当今创作的主力军,应在坚持大胆探索的同时,不断实践体验新生的媒介力量所带来的巨大作用,这种对历史性的传承和创新精神是艺术创作者的时代责任。
主题性美术创作具有时代的多重性价值
近年来,主题性美术创作伴随国家战略文化的发展,美术的社会功能融汇了不同观念和表现形式,呈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创作主体意识与观赏方式也发生了多角度变化,作品不再过于强调固化的创作手法和呈现方式,也不再过于追求形式的独立审美,而是以更加“平和”的姿态与多维度的展示形式,利用科技和新材料相结合,呈现了沉浸式的美学体验,特别是美术衍生品的创新发展,综合地反映了当代美术创作形式上的多重性功能价值。
我们正处在“文化自信和民族复兴”的历史时期,这就为我们美术工作者提供了创作主题思想及方向,以不同主题的作品实现社会时代意义留下的印记,这就表现了美术主题创作的多样性和历史性,而这种不断追寻创新的艺术精神正是当下创作者所面临的困惑,需通过从传承美术的共性到创新实践,通过对素材搜集过程中的体验,去深挖对自己有感触的东西,使之转化成为广大美术创作的思想根源,探索创作的艺术规律,使之成为解决与提高美术创作者思想认识的关键。当代美术创作,需要艺术理论的支撑引导,就如美术从产生那一时刻开始就肩负着叙事和审美使命,将情节性和历史性等主旋律进行融合表达,无论哪种艺术,模仿性、再现性都是艺术的基本形态,抽象的、写实的都只是围绕着这种常态的短暂变革。
任何一位伟大的艺术家,若脱离了时代去追求自己的艺术个性都是行不通的,“笔随时代”是我们作品创作的特征,在追求自己独有的艺术语言的同时,也必须创作出与时代同行的优秀作品,作品的真正价值不仅是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更包含了美术创作者本身的主观意志和社会形态,这就要求当下艺术工作者要以不同的主题体验,去感受当下的物象特征,提升自己对思维空间的想象力,最终呈现自己的作品内容。
??主题性美术创作为当今美术创作,提供前所未有的大空间
若把一件作品放置在不同的环境空间,其对话现场的主体会多次发生变化,除了创作主体与艺术形象的对话,还包括观者与艺术品的对话等。这就需要创作者考虑作品中话语结构的开放性问题,作品话语结构的开放度愈大,所给予的对话空间就愈大,这种无限放大的环境存在的意义使创作思维也愈加活跃,这就形成了创作的发散思维模式,就如德勒兹概念下的游牧艺术。在单体形象与多重组合关系形象的不同环境下塑造,依据对人物精神气质的理解,并生成的符号要素,突出其象征性,实际上也将具体的形象符号个性化了,作品的呈现随境而安,开放得体。这就是结构重组与语境重设,由此避免话语的固化与僵化,这给艺术创作者的作品呈现实现了艺术相对的独立性和自由特性,不受典型和形式论的束缚而显得更当代。
主题性美术创作价值意义最大的优点是美术工作者摆脱了单一化的观察与表现方式,在不同的主体间建立对话关系,互视互动,激发各种潜在的意义,丰富作品的内涵和创新绘画艺术的时代价值,需要艺术和设计形式的多样性、包容性来丰富新时期文艺方面发展的新内涵,特别提倡艺术走进生活的创作方向,從而呈现出更多艺术作品来满足群众对新时代生活的新体验。
?“平和大美”多形态的作品风貌成为新时代审美主流
历代美术史发展,美术作品都有滋生它的土壤和审美格调,这就是美术一直在随着社会变迁而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艺术创作者伴随社会环境的变化发展,科技的进步,多种材料的产生和对多种思潮的碰撞,为艺术创作者提供了宏观的创作构思和对美术的把控,其作品也相应产生了不同的呈现形式,顺应了人民大众对美的更高、更多样的追求。美术创作者不断挖掘传统美学中的思想精华,对之进行时代转化与诠释,发挥其积极推动引导的作用,表述新时代的美育建设,这种“平和大美”的美学格调是东方哲学体系下形成的审美体系,它兼容了人类共性美和个性美的特质,是时代环境发展变化的必然,并杜绝了那些猥琐、色情等低俗美育的引导。
中西文化不同时期的交流融合形成了共性美,同时又保持着独自的核心审美特征。比如以雕塑、绘画、设计和工艺美术等表现形式来丰富新美术内容,赋予创作者新的生命力,让美术工作者充分发挥了思维、笔墨、材料、工具和不同物象的新姿势,以稳健、饱含激情的创作心境多角度呈现符合时代主流作品的大美气象。面临东西方文化交流发展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双重历史责任,美术创作方向既要紧跟时代发展,更要通过国家层面的上层指引和平台搭建,共同诠释发扬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的新内涵,这便是当下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方位和价值并存的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