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霞
内容摘要:古代汉语作为传统学科具有其专业目的,对高校的古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需要体现出学科的专业服务性,相关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也需要全面考虑古代汉语的专业目的,从而形成鸟瞰全局的专业教学和文化传承。
关键词:古代汉语 课程思政 专业目的 教学
古代汉语作为高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从1952年设立之初至今历时近70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教材的编排、大纲的制定、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法的改革等各个方面都经历了不断地沿革与创新。随着2017年“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与教育界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深化,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改革出现了新的趋势。从教学内容上讲,古代汉语的课程教学进一步强调文化教学内容的引入,将语言与文化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以实现古代汉语传承优秀古代传统文化的作用;从教学目标上讲,基于学生培养中心、OBE理念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背景,古代汉语的教学目标更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教育,从而在知识目标的基础上,强调文化素养目标、能力目标的教育;从教学策略上讲,为改变古代汉语课程的枯燥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出了一系列诸如融入地方文化、微课教学、混合教学等教学方法和策略的调整。综合看来,一方面古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多数策略,指向性、目标性十分明显,强调效果和实效。另一方面古代汉语的教学改革对其本身专业价值关注有限,从古代汉语课程的专业目的出发的文化教学更少有提及。古代汉语的课程思政教学不可不顾及专业性质亦不可舍本逐末,忽视了起步的初衷。古代汉语课程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方面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作为传统学科,古代汉语需要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进行自身课程体系的调整与转变;更需要归本溯源地从专业目的视角出发,建立课程理论层次方面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古代汉语课程的专业目的界定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绪论中指出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进而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同时提出学习古代汉语可以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这种看法可以说是对古代汉语教学的一致性看法。这里也将古代汉语的基础教学目标直指“阅读古书的能力培养”,同时延伸出这门课程的深层目标“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和“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推进,结合一些师范专业的教育需求,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培养学生对古代语言规律的分析运用能力与教学转化能力。王力在1962年为《古代汉语》教材写的序中明确指出“古代汉语是工具课”,古代汉语“工具课”的性质,使得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似乎与其“现实功用”紧密结合,不管是为了阅读古书还是为了继承传统,又或是为了具备古汉语教学能力,都带有明显的实用性质。然而这些实用性的目的却都没有指向古代汉语的专业目的,王力在其序中同时提及“至于汉语史,则应该是另立一科;汉语史是理论课,古代汉语是工具课,目的要求是不相同的。”这句话在为汉语史和古代汉语划界限的同时,也指出了古代汉语的专业服务性。
古代汉语课程的工具性,除了实践性质的教学目的,还具有自身的专业服务目的和语言体系的理论性质。我们强调古代汉语课程的专业服务性质,是将着眼点更集中于古代汉语课程与相关专业课程的联系。作为一门基础语言学科,古代汉语不仅与现代汉语、古代文学、语言学概论等基础课程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可以发挥其专业服务作用;而且为更进一步的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等专业学习提供基础。从理论性质讲,古代汉语有其自身的学科理论体系,古代汉语的各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语音、词汇、语法各有体系又密不可分,对古代汉语问题的解决需要在整个体系内部综合解决,而不能分割认识。高校的古代汉语课程相较于高中的文言文更倾向于对规律的探索,是理论化和专业化的提升,同时本科的古代汉语学习为更高级、更专业的研究生学习奠定基础。这样看来,高校古代汉语课程的专业目的是着眼于古代汉语的专业本身,使学生初步掌握古代汉语语言规律、内部理论体系,使古代汉语课程在同层次的相关学科专业学习和更高层次的语言理论学习中发挥其工具课性质。
二.建立在古代汉语专业目的基础上的课程思政教学
前面说过,古代汉语教学的基础目的是提高古书阅读能力并借此实现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和具备语言分析能力、古汉语教学能力的高层目标。然而,基于对高校古代汉语课程专业目的的认识,古代汉语的课程思政教学就不能局限于从提高学生的古书阅读能力出发的语言教学及相关的文化扩展。一方面从古代汉语课程的专业目的出发进行教学,古代汉语课程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渠道被拓宽了;另一方面古代汉语课程的专业目的的实现,也要求在教学中关注全局,形成完备、广泛、基础性的理论体系展现和全局性的文化展现。
(一)展现学科历史的文化教学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绪论中指出“‘古代汉语是一门工具课;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使我们能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以便阅读古代文献,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文化遗产。”这个表述包含古代汉语课程学习的两个层次,第一層次为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第二层次为阅读古代文献,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其中第一个层次的表述,其实可以看作从古代汉语课程的专业目的出发的学习要求。然而,因为第二层次要求的目的性更强、直指终点,所以在高校古代汉语教学中,往往对第一层次的要求有所忽视,而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培养阅读古书能力,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文化遗产。
语言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古代汉语也是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从学科的专业目的出发,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有必要在对文选、通论、常用词结合教学的过程中,展现出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在古代汉语的语言教学中,实现对古代汉语学科本身发展的文化历史教学。通过对古代汉语的学科历史的展示,建立学生对我国传统语言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从而实现隐性的课程思政。
具体来说,在古代汉语的课程思政教学中,需要凸显古代汉语本身的文化历史性,注重语言本体知识的历史传承。一方面高校的古代汉语课程需要展示汉语的历史发展性,从而形成古代汉语专业层面的文化传承与课程思政。我国的语言文字历经三千年的岁月,它不仅是记载传承文化的工具,本身也是文化的重要部分。古代汉语尽管是过去的语言,却是一个动态的体系,它本身的发展也是文化历史发展的一部分。古代汉语的教学,不能拘泥于静态的知识技能教学,而需要展现汉语言的变化发展与历史进程。不仅要讲解具体的语言知识,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汉语言自身发展历史的输出与教化。在具体的知识讲解中,有效贯穿字体的历史演变、词汇的古今传承、语法的继承发展、语音的变化过程等语言本身文化内容与历史变迁,形成学生对于语言发展全貌的整体认识,建立学生对汉民族语言本体的自豪感。以文字教学为例,汉字从史料可见的甲骨文,经历了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转变。在具体的文字知识中有意识展示汉字的历史演变,借助汉语本身强大的文化重量,可以形成无形的文化教育。另一方面古代汉语课程的课程思政还需要展现学科研究的发展历史,从而形成古代汉语学术研究层面的文化历史传承。在汉语言绵延发展的历史中,历代学者对其进行的研究探索也从未中断,亦形成了累累硕果。这也是我国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国语言文化的“国家宝藏”,需要被学生了解、继承、发扬。在古代汉语的课程教学中,对于汉语言的各个历史时期具有贡献性的研究成果进行必要地介绍,形成学生对汉语言研究历史的整体感知,有助于建立对汉语研究发展的学术自信。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贯穿学术研究史与历代语言研究的成果介绍。比如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通论部分中有关于常用字典辞书的专门介绍,在这部分知识中,有效地结合汉字研究的历史与历代辞书成果梳理,从《说文解字》到《尔雅》《释名》再到《经籍纂诂》《词诠》在辞书介绍中融入学科研究历史、历代学者的治学理念、研学精神的介绍,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学生对我国历代语言研究成果的钦佩感,从而形成民族语言研究传承的责任感。
(二)展现学科体系的课程教学
从专业发展的角度,古代汉语课程的专业目的还包含为更高一级的语言学学习奠定基础,这决定了古代汉语的课程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阅读古书,还要在教学中为学生构建完整的学科理论框架,形成对古代汉语基础理论的初步展示。在理清古代汉语内部结构框架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理清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扩展学科视野的文化教学。
在高校本科阶段的古代汉语教学中,一方面需要展现古代汉语学科的整体系统。古代汉语教学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都不是孤立的,需要学科内部各种知识要素的综合作用。如《齐桓公伐楚》中,要正确理解“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一句,不仅涉及词汇学中人物称谓问题,也涉及文字学上的古今字问题。高校的古代汉语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首先需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建立学科的整体理论框架,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理论高度基础上的鸟瞰式学习。另一方面,古代汉语的课程教学需要使学生认识到古代汉语内部要素是各自独立的子系统,从而为学生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形成“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学习导向认知。当然,古代汉语的课程教学没有必要展现文字学、音韵学、词汇学、语法学等各子系统的全貌。高校古代汉语课程中通论部分设置的目的并不是传授古代汉语的系统理论,而是帮助学生提高具体语言理解阅读能力,或者说教材本身的各部分理论知识并不具有完整性。然而,这并不是说具体教学中,相关理论的介绍就可以是零星的、蜻蜓点水的。古代汉语的课程教学需要展现其基础的理论概况,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为冰山一角。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基础理论有所接触,对古代汉语的专业深度有所展望,才能有兴趣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研究,实现学术探究精神的課程思政。
同时,对古代汉语学科体系的研究,并不限于古代汉语本身,同时需要兼顾相关学科的内容。古代汉语与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古代哲学等相关学科联系密切,然而它们确属不同学科;它们之间存在交集,却有着各自独立的系统与专业侧重。以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为例,二者研究对象都是古代的语言文字材料,但是教学的侧重方向显著不同。古代汉语注重语言知识和语言理论,古代文学则侧重文学的演变规律与情感思想。在古代汉语的教学中,一方面需要理清边界。只有边界清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不会产生混淆,才能确保学生带着明确的专业学习目的进行学习;另一方面需要为学生构筑古代汉语广阔的学科视野。在形成古代汉语课程与相关专业课程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的同时,需要通过有效的措施,诸如相关选修课程的设置实现语言课程门类的丰富与内容深度的延展。
总而言之,从古代汉语的专业目的出发,高校古代汉语的课程思政教学不仅需要关注学科本身及学科研究的历史文化展现,而且需要在构建教学中的学科内部体系的同时,注重学科外延,开拓学生的广阔的专业视角。
三.教学方式的文化传承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古代汉语的教学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接收知识的渠道逐步多元化。古代汉语课堂已少有“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位老师一直讲”的传统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云课堂”和“雨课堂”的知识前移、随堂弹幕的信息反馈等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毫无疑问,尽管古代汉语是一门传统学科,却必须适应时代的潮流,不断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思考。然而,从古代汉语专业学习和文化传承的角度,亦需要考虑古代汉语课程对某些传统教学方式的坚守。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许多问题答案获取的途径更为便捷。获取知识渠道的便捷并不等于说对古代汉语的学习有捷径可寻。在对传统学科的学习中,一些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其独特的意义与价值。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绪论中,强调古代汉语的学习应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学生的反复阅读与一些篇目的背诵,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古代汉语语感,而且也在积累语言材料的同时,养成学生沉心静气的学习态度。阅读与背书这种古代汉语的传统教学方式,是古代汉语教学中不能丢的。对于不了解的古代汉语常识性知识,难懂的字义词义,或许网络查询更快捷,但却不一定全面准确,查找纸质版字典辞书看似笨拙,却更具学习的严谨性。某些传统的古代汉语学习方法有助于养成古代汉语踏实的治学态度。无论从教书的角度还是学习的角度,对于一些传统方式都不能全盘否定。古代汉语教学需要在跟着时代步伐创新手段和方法的同时,坚守其原有的传统精华。在传统与创新的融合中,实现最为丰富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8
[2]高永安.浅谈古代汉语课程的语言学目的[J].中国大学教学,2021,(3)
[3]廖荣娟.大学古代汉语教学中传统方法的坚守和信息传播时代的创新——评《古代汉语(第一册·校订重排本)》[J].新闻爱好者,2021,(2)
[4]尚晓菲.古代汉语教学发展研究综述[J].现代语文,2012,(12)
[5]吕志.古代汉语教学研究综述[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12)
基金项目:2021年呼伦贝尔学院第八届教研课题立项项目:“课程思政融入古代汉语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YYB2021004)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