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琴
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的应用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契机。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强运算等技术在赋能思政课,助力学情分析、丰富教学资源,促进教学评价科学化等方面推动思政课变革。但思政课在智能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各种挑战,要树立正确价值观确保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坚持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坚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初心,坚定政策引导下的产学研合作化发展之路。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国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新一代人工智能以“深度学习”“认知智能”技术为重要驱动力,跨界联合了新型算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一系列前沿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教育发展提供信息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也推动着思政课的不断革新。《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建设一批国家级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1]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实质上是信息技术驱动下的“课堂革命”,为办好思政课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原理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具有自我编程、自主学习的能力。智能认识技术可以使机器智能识别图像、语音、物体、与外界形成交互关系,智能完成信息的输入、存储,获得教育数据。迁移学习方法与深度学习算法结合,大大提升机器对算法模型的运用能力,增强机器自主编程、自主学习,提升应用软件的泛在功能,机器可以根据条件进行自主编程、自主计算。强运算即是对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数据的海量已经超越了人仅靠大脑处理,只有通过建立算法模型,输入人的指令,对数据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人工智能正与教育大数据、机器智能、个性化的智能学习,分析技术等携手,不断地改变着传统教育教学的样态与内涵。”[2]人工智能运用于思政课,使思政课出现了新样态。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受到师生的广泛欢迎。
人工智能驱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之道
人工智能与思政课融合发展,应将大数据、物联网、深度学习、云计算等一系列前沿技术渗透到“教、学、考、评、管”等系统层面,增强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以达到提升教育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大数据、强运算助力调研学生思想状况
智能技术全程采集学生信息。“思政课是一种科学地将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现实需要与国家意识形态需求相结合的教学实践。”[3]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现状和现实需求是开展教学活动前提,教育部历来高度重视学生思想现状调研工作,常由专家和项目团队承担此项调研。这些调研为我们能准确把握学情提供了参考。然而学生在完成问卷调查、接受专家的访问时未必将真实感受准确完整表达,这种表达的不完整性、不准确性必然会影响数据统计的客观结果,对教育者实施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不能提供可靠的参考,势必影响教育资源供给的针对性。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常常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经费开展调查,而且所得到的结果只能反应对象的整体静态概况,并不能清晰地了解每一个调查对象的思想实际及发展变化。学界提出人的思想意识可以通过无意识的行为数据反映出来,通过挖掘教育对象生活行为中产生的数据,并进行分析,就能全面准确地认识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大量的数据堆积在一起并不能产生价值,只有通过对数据深入挖掘、利用人工智能的强大计算力发现数据间的关联、找出数据间的规律从而获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规律和现实状况。新一代人工智能通过数据挖掘、依靠强大的计算能力,深度学习来获取经验,从中发现规律,预测教育对象行为。依据学生身体数据的真实性和人工智能科学技术的优势,完全可以胜任学生思想情况的调研、获得真实可靠的数据。
(二)人工智能供给丰富教学资源
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便捷的信息服务。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供给更加丰富、适切性的思政课教学资源。数据信息的交互、共享和开放持续加快,催生了云计算技术兴起,云计算通过互联网把虚拟化的数据中心和智能用户终端有机地连接起来。大数据环境下,数据的分布式储存与交互式共享更加普遍,尤其是大数据技术的重大突破,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党的创新理论生成庞大有效的思政课建设资源库,为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一体化建设提供资源开放、共享条件。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协助教师知识传播。“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4]思政课教师不仅从“身份赋权”到“素养胜任”能力的提升,还需要借助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做跨界能动者,让技术为教师、教学赋能。其一,教师运用智能技术,分担部分智力劳动,释放育人精力,如智能语音辅助教学、教学机器人、智能教学系统辅助教师完成部分教学工作。教师将更多的精力用于自我成长、创造性的教学、启发性教学、移情性教学,用更多时间跟学生人际互动,情感沟通。其二,人工智能通过技术手段方式增进教师的育人能力。大数据汇聚了大量优质教育资源,使教书育人规律、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得以呈现出来,使育人知识和经验得到迁移和传播,助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人工智能专业研究人员应积极与思政课教师合作,搭建起人工智能与思政课教师的“桥梁”,释放“人机协作”育人的创造性潜力。
(三)人工智能促进教学评价科学化
人工智能有助于科学评价。在以往的评价中,由于人的思想素质具有内隐性,始终以理论知识的掌握为主要考核方式,具有静态、唯知识单一性的评价特点,不能客观公正地描述每位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借助人工智能创新学习评价方面,应用和开发人工智能工具以支持适应思政课学习动态过程,发掘数据潜能,支持学生思想素质变化的多维度评价、过程性评价、大规模远程评价。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分析教学活动实施过程和结果数据来完成评价活动。智能学习评价技术以算法和评价标准为研究向度,包括人工智能模糊逻辑算法学习分析系统、标准化的测试项目方法、计算机辅助项目库、数字化学习系统框架等。智能评价系统评价的合理性,关键不是技术,而是思政课本身的课程目标及其指标细化,比如思想素质,具体包括哪些指标,如何评价和定义这些指标。思政课的评价服务教育总目标,“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5]将总目标分解成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智能系统。同时考虑思政课学习评价与其它课程评价的协同作用,思政课评价工具应有自身的特点,但是也要反应在教学实践中挖掘其它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因此,应开发教师与智能评价系统协同评价工作模式。
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创新发展面临的挑战
教育人工智能开发和运用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但是,人工智能与思政课的融合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还面临着许多挑战。
(一)对思政课教师能力素养提出新要求
上好智能思政课,思政课教师应具备相应的人工智能素养,包括数字素养、科技素养。数字素养即通过安全、适当地访问、理解、管理、集成、交流、评估和创建信息,分析利用大数据的能力;科技素养不光拥有利用设备的技术才能,还要了解运用哪些应用程序,访问哪些网站,了解触摸屏背后的工作原理。人工智能的运用对思政课教师提出新要求:首先,掌握利用人工智能促进学生学习,能运用人工智能产品并作出合理的评估;其次,学会利用数据,能解释和理解人工智能系统收集到的学生数据作出及时反馈,推进后续教学;再次,能协调人工智能资源与教师教书育人的关系;最后,能利用人工智能处理重复性的事务,培养学生创新性能力。普遍思政课教师对于信息技术能力都不足,尤其是人工智能背后的技术原理、模型知之甚少。因此,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学习数字世界的通用语言编码,了解用精确的句子串命令下的内在逻辑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前提。如何学习,通过集中培养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法来提高教师人工智能的素养。重视体验学习,人类与机器人不同,我们最伟大的老师是体验,通过体验来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素养。
(二)师生隐私存在泄露的风险
大规模的收集、储存、传播、分析教育数据可能引发道德问题,是人工智能运用于思政课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导致伦理问题并非硬件本身,而是收集的教育数据和软件,潜在的数据泄露隐患,让教师和学生担心记录自己信息的数据被挪作他用。教育大数据面临着风险,主要表现在,第一,教师和学生的数据保护不严密,存在侵犯教师和学生的隐私权。第二,收集教师和学生数据的途径不正当,没有获得来源同意权,等同于窃取。第三,教育数据保护的法律不健全。人工智能系统最核心的是数据,由于数据安全技术不成熟,存在数据泄露的隐患,对于人工智能的运用存在极大挑战。因此,一方面主管部门有责任积极保护公众平台上的大数据,另一方面个人具有数据安全意识,采取恰当措施保护个人数据。政府积极建立“数据问责体系”,通过法律法规等强制措施,确保教育大数据免受网络侵害和非法滥用。
(三)智能技术运用于思政课的有限性
人工智能技术在思想状况调查、社会思潮分析、舆情监测和知识供给等工作方面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智能技术的运用也面临着其自身的局限性。首先,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培养人的情感、端正人的态度、塑造人的正确价值观。就目前来讲,智能技术不能满足人的情感需要,也无法引导人的健康成长发展。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把握“事”“时”“势”,人工智能在处理数据时展现出便利、快捷和准确的优势,但是在应对人的思想、心理微妙变化时不能灵活处理。最后,人工智能可以通过信息的全面采集,再经过信息的重新组合来实现理论创新,但不能推进思想、理论的新发展,创造出新思想、新理论。事实上,我们运用智能技术时,不能忽略了思政课教师的作用,而要更加注重激发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正确的价值确保人工智能助力思政课改革创新
有效把握人工智能技术契机,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方法,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能力,推动思政课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发展,促使思政课成为学生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一)坚守思政课教师的主导地位
目前,人工智能成为教师教学的工具,教师专业发展的帮手,但是人工智能不能取代教师。因此,思政课教师应清楚认识到自己在人机协同中的主导地位,掌握教学主动权,不盲目追求和让位智能技术,而是应用人工智能“放大镜”和“显微镜”的两个技术优势来把握教学整体图景和观察教学细节,以此提高自己对教学的洞察力和敏锐性。首先,发挥思政课教师政治觉悟,确保技术的开发服务于思政课任务,任何背离思政课育人目标的技术运用都应止步,任何盲目追求技术的滥用都应制止。其次,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性,教师担任著传播思想、塑造灵魂的重要使命,技术的应用在于丰富知识传播样态,不能代替教师作用。再次,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教学过程并非知识简单传递,而是知识再创造、增益知识的过程。最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现实需要,从师生交往中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总之,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于思政课,思政课教师的责任不是减少,而是增加;对思政课教师的能力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对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发挥既是机会,也是巨大挑战。
(二)坚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初心
在“技术变革教育”过程中,有人恐慌于“人工智能会取代教师”,有人极度畅想“智能化的未来教育”,二者都是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规律、以及对人工智能发展态势和发生机制的认识。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于教学目标,而不是技术绑架下的智能化,“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6]人工智能+思政课应超越人工智能工具化、技术化限制,应回归思政课教育的本质。牢牢把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建设思路,满足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课程,就是在学生的头脑里搞建设,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智能教育只是为教育教学服务,不改变思政课教学本质和内容,人工智能工具的开发与应用,紧紧围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关系,促进“引导-反馈”交互关系,适时了解学生学习进度与情绪状态,根据学生的反馈数据呈现给教师,支持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人工智能运用思政课堂并不是把教师变成机器的扳动者,而是彰显人工智能运用思政课教学实践的精准化、智能化、协同化、多元化和全面化的优势,促进人工智能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思政课的创新发展。
(三)坚定政策引导下的产学研合作化发展道路
人工智能时代,助力思政课的改革需要政府全面系统规划,引领人工智能与思政课的创新发展。2017年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18年4月教育部又发布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2019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教育人工智能大会达成了《北京共识》,这些政策明确提出建立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应用驱动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的方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发展之路。人工智能运用于思政课技术研发,需要政府政策支持,技术开发单位与高校教师合作研发道路。政策应清晰如何建立大中小学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如何培养人工智能教师队伍。首先,支持人工智能应用教育的基础性、应用性智能研究,应设立专项科研经费,设置奖励资金。其次,在人工智能人才的培训方面,提供资金保障,适当增加人工智能专业的研究生培养经费。再次,思政课教师的人工智能技术培养,需要经费投入。最后,人工智能应用项目方面,政府应提供资金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019.8.14.
[2]李宏堡等.人工智能+教育的驱动力与新指南[J].远程教育,2019.08.
[3]刘同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亟须解决的五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8.
[4][5]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6]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作者简介
张 琴 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政政治理论与方法
四川省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西南交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校辅导员专项)(项目编号:CJSFZ2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