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恩华
2022年3月,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针对高三年级学生组织了2022年云南省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笔者作为一名政治学科青年教师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研修考试,对第39题颇感兴趣。
【原题回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
1999年,上海黄浦区五里桥街道孕育出了“三会”制度: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由居委会主持召集的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聚焦群众关切问题,提升民生服务水平,做到“事前听证、事中协调、事后评议”,实现“居民的事情,居民说了算”。近年来,黄浦区持续深化发展“三会”制度,逐步形成了“议题征询—听证—公示结果、民主恳谈—协调—落实责任、监督合议—评议—作出承諾”的民主协商机制,实现了基层协商的“全过程民主”。适用领域从政府项目延伸到公共事务治理,凡涉及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都必须通过“三会”开展民主协商,实现了基层协商的“全领域”应用。2017年,“三会”制度被写入《上海市居民委员会工作条例》。2022年上海“三会”研学基地成立,采取定制方式,由社区点单、研学基地研发,让“三会”制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迭代更新、落到实处。
“三会”制度是回答时代问题,回应时代需求的社会治理实践样本。现如今,“三会”制度已从社区到街区,走出黄埔、走向全国。
“三会”制度推动了基层民主协商,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①“三会”制度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基层民主意识与能力,彰显了人民的主体地位;②“三会”制度是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依法参与民主协商的生动体现,丰富了人民民主的实践;③“三会”制度为基层民主协商提供了经验与借鉴,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不断规范化、系统化,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保障;④“三会”制度实现了基层协商的“全过程民主”和“全领域”应用,提升了基层民主协商的水平,解决群众关切问题,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笔者在教师研修考试中的首要思路是根据《政治生活》课本框架——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出发形成思路:①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②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保证,“三会”制度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开展,为人民民主提供了重要保证;③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开展民主协商,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④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三会”制度写入工作条例,体现了基层协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提升基层民主协商水平、保证了民主。
同时,笔者查询了学校学生这道题的作答情况,在学校组织的阅卷结果中,最高分是10分,校内得分率为45.4%。学生作答最多的知识要点有:国家性质、党的领导、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民主集中制。总的来说,学生的作答思路是不明确的。
经过学校政治教研组讨论、分析后,笔者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联想和反思:
第一,这道题难在对设问的解读和思考。从笔者的作答和学校部分学生的作答情况看,我们对设问的解读是存在偏差的。这道题设问中:要求的知识范围是政治生活知识;问法是说明;具体问题的主体是“三会”制度、客体是基层民主协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总的概括,让我们说明“三会”制度对基层民主协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的推动作用。这道题的设问符合大部分政治教师对题型概括中A对B的影响。但是,在紧张的考试中,部分学生没有从“三会”制度展开思考,部分学生从“三会”制度展开、但没有落回对基层民主协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的推动。
第二,调动知识分析问题能力不够。在之前教学中,我们可能过于注重让学生背书,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调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仅从课本的知识结构出发思考问题,导致思维受到局限。要做好这道题,应该紧扣设问,分析材料中:(1)“三会”制度的内容、形式是什么、我国是如何运用“三会”制度经验的;(2)“三会”制度与基层民主协商的关系是什么,“三会”制度的内容和形式对基层民中协商有什么推动作用、是怎么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的?
这道题突然让我想到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Ⅱ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9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国际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
为反制有关外国实体危害中国国家利益,2020年9月,中国商务部公布《不可靠实体清单规定》。为阻断外国法律与措施“不当域外适用”对中国企业和公民的影响,2021年1月,中国商务部公布《阻断外国法律与措施不当域外适用办法》。
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推进涉外领域立法,围绕反制裁、反干涉、反制长臂管辖等,充实应对挑战、防范风险的法律“工具箱”,推动形成系统完备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
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国为什么要加快推进涉外领域立法。
参考答案:适应国际环境变化,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健全涉外法律制度,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护中国企业、公民的合法权益;反对以强凌弱,维护公平、自由的国际经贸秩序,推动全球治理变革。
作为青年教师,由于对知识理解不透彻、对高考考向把握不到位,笔者在作答这道题时是从《政治生活》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知识结构入手,用我国外交、国家利益、大国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知识作答。但是,参考答案中的第一点是从材料中时代背景出发、说明中国加快推进涉外领域立法的必要性。这才是高考的趋向:对知识的记忆、理解逐渐变成基础性要求,调动知识去分析现实问题才是关键。
笔者现在任教高一年级两个文科班级的学生,要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性读题能力呢?笔者作出以下几点反思:
第一,加强学生的读题能力。在每周作业的简答题中,笔者加入一些提示语,引导学生分析设问和分析材料,比如:在第3周的作业中,笔者设置一道简答题,问题是: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结合材料谈谈深圳靠什么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发展奇迹?给学生的提示是:1.注意设问中的知识范围是什么、问的具体问题是什么?2.解读材料是关键,要认真阅读材料,从宏观到微观,找到深圳发展经济的具体措施,然后从具体措施升华到我们学过的《经济与社会》的知识点;3.卷面要美观、整洁、分点作答。
在第4周的作业中,笔者设置的问题是:依据材料与所学的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谈谈共产党为什么历经百年能保持先进性。笔者给学生的提示是:1.明确问题中的知识范围是必修三,但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是第二课的课题;2.对知识范围很有限(单元范围、课题范围或框题范围)的问题,要在头脑中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3.解读材料是关键,从宏观到微观,找到共产党的具体措施,再从具体措施升华到我们学过的第二课的知识。
第二,充分解读材料。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会利用教材上的材料或者搜集整理一些与教学相关的时政材料,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解读。比如,在进行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第三课我国的经济发展中,笔者引导学生对课本第38页探究与分享材料进行解读: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中国制造”享誉世界。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制造业还存在许多关键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企业比重偏大、高新技术密集型企业偏少、许多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
投资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随着傳统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张,产能过剩矛盾非常突出;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偏低。
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存在哪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在引导学生解读材料中,首先,从宏观上看,概括材料的主旨;收集材料,了解材料的时政背景;其次,从微观上对材料进行详细解读,找出材料中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有几个、分别是什么;最后,针对材料中的每一个问题,我国应该如何解决。
第三,开展问题探究式教学。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会适当采用以问题探究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先对教师的问题进行解读再探究教学内容。比如,在进行必修一综合探究一“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教学讲解人类社会发展中以以下问题引导学生:
1. 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是什么?
2.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可以看出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3. 是什么(是什么矛盾)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呢?
4. 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通过以上问题由浅到深探究人类社会发展进程,课后学生也表示通过问题式探究可以引导他们思考问题。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思辨性读题能力非常有必要。
每道题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虽然每一道题都有其特殊性,但高中政治简答题普遍要求学生要有较高的读题能力,要准确把握设问、要全面分析材料;同时,也要求学生要有能够运用和调动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针对具体的材料,学生要能够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对有价值的题目进行研究,有助于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知识运用能力。
责任编辑 晏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