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农村“双创”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

2022-05-30 01:39江玟汤文华
新西部 2022年7期
关键词:双创人才农村

江玟 汤文华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创新创业面临新问题。农村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乡村经济发展、增强乡村创新创业活力,是破解农村“双创”问题的关键一环,而高校是“双创”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但目前高校农村“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培养理念束缚、机制体制不成熟等问题,为此,高校应主动对接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发展要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双创”教育建设内容、健全“双创”人才培养保障制度,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坚持解决“三农”问题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对“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创新创业在农村地区凸显关键性问题,创新创业环境不容乐观。人才是激活农村创新创业活力的主体,现阶段迫切需要以人才振兴引领乡村振兴。国家为特定区域、人群、产业提供了强农惠农政策,而目前高校培养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存在误区与目标偏差。高校需就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同国家政策、乡村振兴战略衔接与统筹。因此,探析积极有效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对解决农村创新创业难题和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高校农村“双创”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人才理念束缚

高校承担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职责。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如今已经普遍融入于国内多数高校教育中,但是高校培养农村创新创业人才教育效果仍旧不佳,核心在于人才培养理念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与“四新”学科建设融合不紧密

首先,国家“四新”学科要求整体高质量发展、加强学科交流、紧密学科与社会实际,并且建好一流专业、建强一流课程。而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单薄,宽泛而不深入的课程不符合国家“四新”学科建设要求,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课程开设时间置于晚修阶段、课时短且集中于低年级教学,内容以基础性通识教育为主、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度不高,师资队伍以学校保卫处与学工处为主,没有固定的经费和独立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四新”学科融合不紧密导致多数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实际实践脱节,创新创业热情下降。传统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质量标准、育人模式制约了杰出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发展。

2、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目前全国倡导采取灵活性、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但由于教学资源禀赋差异,多数高校仍采用大班上课形式。以论文报告替代实训实践,课堂局限于创新创业要素、禀赋与实例等理论内容的介绍。课堂案例分析多为正面案例,大学生由此缺乏专业导向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教学情况一定程度上与现实状况脱轨。

(二)创新创业教育成效不理想

1、体制机制不成熟

高校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体制机制尚不成熟。多数高校并未设立专门的相关创新创业类部门或内部创新创业机构设置不健全,甚至部分高校机构设置极为简单随意,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存在盲目滞后问题。高校针对“创新”“创业”概念没有准确的定位,例如某某大学的创业学院和创新学院割裂了二者关系。为了缩小理想效果的偏差,高校偏向通识理论教育,影响了校园资源的合理分配。不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机制体制不利于高校开展系统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1]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与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不理想,大学生创新创业理念缺乏活力难以付诸实践。可见,高校创新创业机制体制还需要纵向完善。

2、缺少与留不住人才

伴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掀起,创新创业引起了大学生广泛关注与参与。据《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本科毕业生创新创业主要从事文体娱乐领域,创业率与成功率低。[2]这表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不佳,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主体更倾向于关注课程成绩和专业水平,而不重视创新创业能力与思维的培养。同时农村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还面临三大壁垒阻碍:首先,高校培养的现代农业创新创业人才被外部定价。工资与收入参照城市水平,从事农业与服务农业的人才难以维持生计,所以农村市场留不住人才。其次,高校培养的农村“双创”人才与整体社会结构有脱嵌。高校人才主要掌握在地的地域文化知识,并且其在地创业的财产关系也不具稳定性。最后,多数高校教学模式参差不齐,培养农村创新创业人才禀赋素质不尽相同。由此可見,高校农村创新创业教育现存培养模式效果不佳。农业农村市场存在缺少与留不住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的突出问题。

(三)人才培养资源性障碍

人才培养横纵向资源不协同与不匹配。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横向资源主要是以政府、学校、研究所、企业、家庭、学生个体为主体,纵向资源是基于理论基础上的实践平台与创新创业发展体系。首先,高校横纵向资源的整合环节薄弱、资源协同能力不足。企业与院校、研究院等联动的创新创业产业孵化基地与基础设施层次浅、交流不深入,实践器材落后。多数高校未能为大学生延展扩充实践育人平台,致使大学生的实践创新创业能力不强、农村创新创业机理的认识模糊。其次,高校还缺乏农业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的强大师资队伍、内涵丰富的优质教材、稳定的专项资金与实训场地等。我国高校农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数量与知识结构都不能满足现阶段高素质、多学科融合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要求。

(四)教学质量评估与保障系统不完善

高校目前教学质量检查和评估主要关注课堂教学的出勤率、教学过程的规范性和学生考试成绩。而对于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质量的评估工作不重视,且多数高校实际上尚未建立符合农业创新创业人才需求标准的质量监控机制。高校采取简单课程论文与单向期末教学评教等措施手段,通常都无法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创新创业能力水平进行考核,难以反映实际的教学质量与教育效果。高校创新创业教学质量评估与保障系统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评价体系落后。现阶段学生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发生了较大程度的革新,而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没有与时俱进,尤其是评价标准滞后。二是评价主体单一。高校教学质量评估是以教育者为对象开展的,且重点关注教师科研能力与教学过程,并没有多方面地双向关注到教学对象学生。教学质量评估与保障系统不完善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的教育需求。

高校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对策

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高校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予以推进。

(一)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最终影响到教学质量与成果。[3]高校在契合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前提下,加快转变教育教学理念,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不仅是满足高校自身对农村创新创業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更顺应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农村地区对高素质人才的质量的需求。为此,高校在培养农村创新创业人才过程中需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应着重强化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目标明确

高校应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创新创业型人才。以大学生为培养核心,培养和造就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作为人才素质培养的最高目标。高校在创造性地开展课程教学、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营造创新创业氛围。高校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兼顾素质情怀不缺位,及时关注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2、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

农村创新创业人才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高校在开展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有必要将创新创业思维合理地融入专业知识,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创新创业理念不能单方面依靠组织创新创业竞赛来实现,而需要在育人模式上采取多样化、立体化的课程教学手段,使学校层面、教师、学生等全体在态度上高度重视、行动上关注社会相关行业对于专业知识深度的需求。以创新创业理念融入课堂为指向,高校争取专业知识适应实际发展以实现知识更新、创新创业能力与行业发展的高度契合。通过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加快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从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二)强化建设内容

1、系统化教育体系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应构建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具体而言,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设置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包括课程观与教育课程体系的安排。课程观要突出理念特色,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任务。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应不受专业限制,如根据具体培养方向要求开设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将创新与创业的意识、方法、理论融会贯通、创造性地整合运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二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需要具有强大的实践导向性,让大学生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后能有效运用到创新创业实践与实际生活中。

2、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

事业发展,人才为先。构建新时代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是实现教育强国的根本。同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需要一大批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现阶段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师资队伍有高标准要求,教育者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因此,高校需提高对教育者的知识结构要求、重塑师风师德,打造一批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还要求教育者具备高度融通的学科专业水平能力,即不拘泥于课堂与书本。而创新创业教师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与教学方法现阶段普遍存在质量与效率低的问题。因此,高校还需完善教师教育体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高校应立足于培养高校农村创新创业人才、转变教师人才培养导向,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质量监控,从而选择真正的“专业人做专业事”促进高素质的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

3、搭建政产学创新创业服务实践平台

基础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践教学是支撑高校教学体系的两块基石,二者需结合运用于创新创业教育。现阶段政产学合作创新创业模式主流有三种,分别以政府、企业和高校为主导。但明显其教育模式的运作存在一定的割裂,例如:企业为主导型的创新创业模式。实践过程中并未按照学校提供的理论知识与专业课程进行培训,致使大学生理论知识与实习实践经验相互独立,而不能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由此,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要转变三方单向主导的创新创业模式,通过搭建政产学三方衔接的创新创业服务实践平台,即政府部门为高校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政策支持;学校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孵化基地和坚实的理论基础;[4]企业可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实训平台和必要的资源支持。三方资源共享及“理念、理论、政策、实践”四个维度共同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转型发展,为农村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积极能动性。

(三)健全高校农村“双创”人才培养保障制度

1、形成创新创业激励机制

根据激励机制理论,激励机制是稳定人才,促进发展的关键因素。好的激励机制可以有效激发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人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高校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前提在于充足的人力资源。通过合理激励机制的作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将充分展示出来。高校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激励方式,包括精神、物质、信息的激励措施。一是精神激励。高校采取张榜优秀大学生与创新创业团体组织的措施,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进而提升大学生对于高校文化的认可度。二是物质激励。高校对于专业学术水平高和农村创新创业人才长期予以稳定的物质激励。三是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的激励。高校应当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给予大学生充分的学习机会,使其具备获取最新消息的优势。大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激发出强大的创新创业活力。

2、完善教学质量评估与保障系统

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包括师资队伍、教学背景、教学过程管理、教学效果评估监控等环节,具有系统性。其具体措施包括:高校应不断考察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科研业务能力、科研转化能力与实验教学水平;针对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进行计量评估;采取教学督导评分制度;以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竞赛频数和创新创业课程实践水平与知识结构来评估大学生创新创业水平。通过对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等过程实行实时监控,高校应不断反馈问题、解决问题来实现教学质量评估和保障,最终满足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求。

结 语

在当前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村创新创业是关键。然而,农村创新创业面临着新问题新情况,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匮乏。农村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乡村经济发展、增强乡村创新创业活力,是破解农村“双创”问题的关键。而高校是当前“双创”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但目前,高校农村“双创”人才培养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如高校农村“双创”人才培养理念较落后、培养制度不完善、机制体制不成熟等问题。因此,高校应主动作为,锐意改革,主动对接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发展要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双创”教育建设内容、健全“双创”人才培养保障制度,为乡村全面振兴,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啸,李甲英.中医院校“ESCPR”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20(13):176-179.

[2]崔伟,王跃武.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困境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9(27):226-227.

[3]刘畅.产学合作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9,35(04):126-128.

[4]雷钢.高校“双创”实验实训平台建设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01):210-214+280.

作者简介

江 玟 江西农业大学经管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与农业发展

汤文华 通讯作者,贺州学院经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项目编号:18BJY135)

江西省“十三五”教科规划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9ZD023)

贺州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HZUBS202112)

贺州学院教改项目(项目编号:hzxyybjg202110)

猜你喜欢
双创人才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人才云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双新双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