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共青团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想引领体系建设的模式构想和实践路径

2022-05-30 10:48梁宏亮王元力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2年7期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实践路径

梁宏亮 王元力

摘  要:文章在充分利用华东师范大学495位本科生调查数据基础上,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认为学校教育是大学生思想塑造的主要阵地,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影响比较突出,提出了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分层分类一体化建设的“2443”模式构想,并建议从强支部、固阵地、带队伍、活形式、畅渠道、树品牌六方面,深化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模式构想;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9-0022-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共青团要“坚持为党育人,始终成为引领中国青年思想进步的政治学校”,为高校共青团做好思想引领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做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不仅是党赋予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光荣使命,更是高校共青团组织与生俱来的职责任务。如何提升大学生思想引领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覆盖面,是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始终关注的重要问题。《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构建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想引领工作体系[1]。如何构建一套具有针对性、实效性、覆盖面的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想引领体系是高校共青团工作者关注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以华东师范大学在读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概况和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的主要因素,共发出纸质问卷557份,回收有效问卷495份,其中,男生占34.1%,女生占65.9%。结合问卷调研结果和工作实践反思,提出高校共青团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想引领体系建设的模式构想和实践路径。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概述

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准确把握是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的逻辑起点。21世纪以来,世界局势和我国经济社会情况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各种社会思潮不断交锋激荡,冲击着青年的思想,影响着青年的行为方式。总结当代“0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主要有两种取向的描述评价。

(一)对当代大学生正面取向的描述评价

在正面取向的描述评价中,“00后”大学生是“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2]。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大胆追求创新,喜欢新鲜的事物;他們渴望能够融入集体、社会,关注社会的主流思想;相比父辈,他们有着较强的独立意识和个体意识,愿意大胆地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独特面;他们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进取向上的积极风貌;他们充满正能量,有正义感,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递交入党申请书是评价他们思想政治态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被调查对象中共青团员占73.0%、党员占22.3%,其中78.8%的同学递交过入党申请书,可见当代青年是具有理想信念和坚定政治立场的一代。

(二)对当代大学生负面取向的描述评价

在负面取向的描述评价中,“00后”大学生成长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更加务实的价值观和功利主义观念是部分人追求物质享受,功利主义和消费主义倾向明显的重要诱因。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成长环境安定,抗压和抗挫折能力较弱,同社会和集体融合较慢;他们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思想观念受到外来思想和网络文化的冲击,更为多元易变,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他们具有网络获取便捷化、上网动机娱乐化、网络兴趣迭代化、日常社交虚拟化、网络素养薄弱化的网络行为特点[3]。大学生群体对网络和手机的依赖较强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普遍印象,但就本次调查结果来看,被调查者每天上网时长分布在0 —3小时的为33.5%、4 — 6小时的为47.3%、超过7小时的仅为19.1%,上网浏览内容中娱乐活动(如看电影、看电视剧、听音乐)占91.3%、学习占71.6%、看时政新闻占51.6%。

二、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的主要因素

对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的主要因素进行梳理,是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的必要前提。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影响和塑造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状况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影响和个体因素四个方面,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塑造作用。

(一)学校教育是大学生思想塑造的主要阵地

学校是大学生思想塑造的主阵地,也是大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一个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会先后接触并受到中国少年先锋队、中国共青团和中国共产党等党团组织的熏陶和影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肩负着对青年思想引领的重要使命职责,会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所开展的全部工作中[4],并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引导青年健康成长。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个人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调查发现,大学生将家庭因素和社会贡献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要考虑因素,选择将自己和家人安康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标准,占69.9%;将社会贡献作为判断自我价值的标准,占67.4%;将人格高尚作为判断自我价值的标准,占49.7%。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总体呈现出向上向好的积极态势,符合主流的思想潮流。

(二)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影响比较突出

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比较突出。如果社会环境缺乏引导,学校教育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那么大学生尚未稳定的思想就很容易受不良思潮的干扰,产生错误思想观念,如历史虚无主义的抬头会对大学生和青年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消极、恶劣的影响。在对中国共青团的看法中,受调查者中84.8%认为是党联系青年的纽带,90.6%认为是引领青年思想的组织,5.9%的同学表示不了解共青团。对爱国与爱党关系的看法,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5]。在其他的调查问题中显示,不良社会思潮易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

三、高校共青团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想引领体系建设的模式构想和实践路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共青团面对不同类型学校、不同阶段学生、不同精神需求的广大青年学生,如何构建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想引领体系,提升思想引领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覆盖面是值得探索的现实问题。

(一)高校共青团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想引领体系建设的模式构想

“把握青年需求”和“服务青年需求”是高校共青团改革的基点和难点,也是高校共青团保持与青年大学生紧密联系的基本功。要使思想引领真正落到实处、产生实效,必须结合大学生的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找准目标、把握阶段、针对需求,将服务与引领融为一体,从学生的根本需求出发,由具体的工作增强学生体认,帮助其形成对团组织的信任,进而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仰。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按照分层分类一体化的要求,可以归纳为“2443”模型,对应提出了四项具体的工作要求。

第一,要着眼两大维度,服务学生需求和引领学生思想。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活动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产生了“引领不接地气,服务不看天气”的问题。因此,在工作中既要明确目标、找准定位,更要以学生为本,抓住学生的发展需求,打通引领和服务之间的断层,将两项工作有機统一起来,就像双螺旋结构一样,既能紧密连接、生成合力,又能相互促进、形成高度。

第二,要贯穿四个阶段,符合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大学生涯一般会经历四个阶段,包括体验期、分化期、蜕变期和塑型期。学生在体验期在不同领域广泛体验,到了分化期初步形成发展方向,在蜕变期基本明确自身定位,塑型期形成人生整体的基本规划,高校共青团要结合这几个阶段,针对不同发展时期、不同类型的学生的需求,提供适合其发展阶段的服务和帮助。

第三,要瞄准四项需求,以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为依据开展工作。通常而言,在分化期,学生结合自身兴趣、能力以及对未来发展的规划,会分化为四个主要方向,分别是就业、科研、创业以及实践,因而体验期和分化期给学生更多元的成长体验尤为重要。分化后的四类学生所具有的特质、兴趣、能力以及其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指导都是不同的,因此,高校共青团要在分化之后着重开展专门化的服务与引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后续的蜕化与塑性。

第四,要面向三类群体,针对学生在领域内的不同定位开展工作。在蜕变期,学生在各自发展方向上逐步明确定位,大致分化出学生领袖、学生骨干和普通学生三类群体。在定位形成前要给学生提供全方位了解和接触相关领域的机会,蜕变期后由于三类群体的角色定位、能力期望和发展规划都存在差异,高校共青团要对不同群体给予不同层面的服务和引领,如帮助普通同学完成人生规划,培养骨干同学的综合能力,培养领袖人才的领导者素质。

在该模型的指导下,高校共青团工作要着眼两大维度、瞄准四项需求、面向三类群体、贯穿四个阶段,形成一体化的思想引领工作思路,对共青团工作进行整合与重组,分层、分级、分类地对大学生开展符合其发展阶段、发展特点和发展需求的工作,真正服务好学生的发展,在此基础之上形成有效引领。这不仅是简单的工作拼接,更是从原来的以工作为核心转变成以学生为核心,是根本性的工作逻辑的转变,也是贴近学生内心的思想引领工作的应有之义。

(二)高校共青团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想引领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

高校共青团落实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想引领体系,要把思想引领的工作落小、落实、落细在具体的工作中。可以从强支部、固阵地、带队伍、活形式、畅渠道、树品牌六方面入手,深化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实践路径,努力形成对象上各有侧重、内容上梯次开展、路径上有所针对的高校共青团工作体系。

第一,强支部,强化思想引领的细胞组织。为使团支部能够更好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高校共青团应设立基层团支部建设专项扶持经费,实现对全校团支部100%全覆盖。可根据当年时事特点分设“分层分类强化思想引领”“我与祖国共成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主题,以团支部为单位,在全校范围开展团日活动。要进一步着力构建规范化、常态化、互动化、特色化的新时代团课课程体系。

第二,固阵地,占领思想引领的新兴阵地。从制度上找到工作突破,高校共青团可探索设立建立园区、网络、社团团工委制度,大力探索新兴领域青年工作。加强新兴工作领域的工作平台载体建设,在生活园区组织开展“生活园区文化节”系列活动。对于建设书院制的高校来说,要加强探索以书院制度为特色团建工作。组织和引导全校各类社团积极开展和思想引领相关的社团活动。建构高校共青团融媒体矩阵,整合“1+X+N”(1个团委+X个校级学生组织+N个基层院系学生组织)微信发声网络联盟,统筹思想引领精品宣传内容的产品开发和实际运营。

第三,带队伍,培育思想引领的工作队伍。以提升理论和工作水平为重点,高校共青团应办好“基层团委书记培训班”,加强覆盖校院两级的团干部的核心工作队伍的培训,牢牢把握基层团委书记这一关键少数。以夯实理想信念和培养先锋模范为重点,举办“青马工程培训班”,配合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学生党员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方位培育。要以提升工作能力和发挥骨干作用为重点,举办“学生骨干培训班”,全面推进校级团干部培训计划和院系基层团校团干部培训计划,覆盖校院两级团委和各类学生会组织的学生骨干。

第四,活形式,创新思想引领的形式内容。提升思想引领的有效性,高校共青团要贯彻“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三结合的理念。引导基层团委和团支部结合专业特色,拓宽思想建设的渠道,增强引领的影响成效,实现思想引领的精细化、精准化。各基层团委和团支部主动将第一课堂的学习导流到第二课堂,利用第二课堂的灵活形式,做到课内课外的有效结合。重视以寒暑假社会实践为载体贯通思想引领工作,契合青年团员特点,将思想引领的承载形式从线上延伸到线下,打造青年团员喜闻乐见的“线上+线下”宣传推广模式,形成 “网络+网格”的青年思想引领工作覆盖。

第五,畅渠道,畅通思想引领的工作渠道。坚持党建带团建,高校团委要切实增强“推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推优工作和日常思想引领工作中,提倡“三个看得见”的工作理念。一是评价对象看得见,创新推优对象的推荐公示形式,通过“网上公示+院系公示”征求意见,保证推优对象的工作能力过关,而且保证思想认识、政治立场过关;二是评价机制看得见,要求基层团支部的推优流程看得见,严格规范,加强对推优对象的情况了解,认真制定并公布推优计划,“推优计划、对象材料、支部意见”缺一不可;三是评价成效看得见,经召开基层团支部大会表决,院系团委把关认可推荐,校团委统一汇总推优材料,向党组织推荐真正优秀的共青团员。

第六,树品牌,打造思想引领的工作品牌。高校团委要加强对传统团学工作品牌的傳承创新,以重要时间节点和事件为契机,加强思想引领的主题教育。策划历史感与时代感并重的主题教育,展开系列主题纪念活动,使工作品牌能够常做常新。特别要对“五四”青年集会、“一二九”主题歌会等传统品牌持续推陈出新。在网络品牌方面,要充分契合智能时代发展需求,以微信企业号或App研发为突破,打造受青年学生喜爱的学习生活助手,以各类第二课堂学生活动为节点联通线上线下,为广大学子打开智慧校园的另一扇大门,为思想引领找准新的网络载体。

四、结语

对广大青年的思想引领是共青团工作的根本任务和灵魂,失去了思想引领,也就失去了共青团工作的根本意义。时代在发展,青年在变化。高校共青团的思想引领工作必须从当代大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特点出发,分析塑造和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特点的因素,采取行之有效的做法,努力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共青团应在具体服务和引领工作中增强学生对于党团的亲切感和信赖,尤其注重关注学生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问题,才能真正发挥高校共青团的政治职能,真正凸显高校共青团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努力开创高校青年思想引领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共青团中央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 (2017-03-20). http://www.moe.gov.cn/jyb_xxg k/moe_1777/moe_1779/201703/t20170320_300172.html.

[2] 习近平.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9-04-30.

[3] 李敏,颜吾佴. “0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与教育对策研究[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6):114-124.

[4]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J]. 中国共青团,2018(07):25-32.

[5] 佘双好.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升华——学习《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3):4-10.

(荐稿人:吴薇,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2022年度上海学校共青团工作研究重大课题“学校共青团政治引领的内容供给研究”(课题编号:2021 ZZHDA0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梁宏亮(1988—),男,硕士,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副院长,讲师,研究方向为青年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王元力(1988—),男,硕士,华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团委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实践路径
高校共青团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研究
探究新时期高校教师对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保障机制
立足校情 聚焦心理 管理升级 实干兴校
立足校情 聚焦心理 管理升级 实干兴校
新时期共青团思想引领的路径探讨
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业问题及成因分析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以高校共青团活动为载体加强中国梦宣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