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丹旦 刘舒扬 徐清源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也将进入银发经济的加速期。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预测,到2050年,我国老年群体消费潜力有望增长至约106万亿元,在GDP中的增长比例将提升到33%,中国将成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
与此同时,我国正加速迈入数字社会,老龄化与数字化“冲突”愈发凸显。近年来,我国已经发布了一系列文件和相关标准应对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数字适老化产品种类也不断丰富,为老年人参与信息化社会生活创造了条件。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科技企业内生动力不足、老年群体需求潜力尚未激活、供需市场对接不畅、存在网络安全风险等原因,当前我国数字产品适老化工作仍然明显“掉队”,面临“不好用、不想用、不会用、不敢用”四道槛。特别是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催生出的“无接触经济”“不见面线上办”等新模式进一步加剧了“银发数字鸿沟”问题,使部分老年人在出行、购物、就医等日常生活中“处处碰壁”甚至“寸步难行”。
推进数字产品适老化既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迫切需要,也是激活银发经济“大蓝海市场”的重要手段。因此亟需从供需双向发力,激发企业动力、深掘群体需求、完善科技适老标准、保障用网安全,让老年人能够平等、方便、安全地使用数字产品和服务的同时,加快培育老年群体新型消费,促进形成强大的国内银发经济市场。
一、数字产品适老化面临“四道槛”
(一)不好用:企业缺乏内生动力造成适老数字产品供给不足
一是适老产品并非企业自身经营刚需。大部分科技企业更关注中青年目标用户需求,适老化改造仅出于政府号召或企业社会责任,部分资金有限的中小企业,很难将更多资源投入到适老化建设中。相比市面上百万级的互联网应用数量,目前适老化互联网应用仅有百余款,且数字产品普遍迭代快速,新功能频繁升级,在此过程中企业容易忽略对适老化产品需求的兼顾,造成适老化体验下降。二是适老化改造难以匹配既有盈利模式。开屏、弹窗和贴片广告等是大部分互联网企业常用的营销手段和重要的收入来源,某些手机APP开屏弹窗广告收入占比可高达80%。但对于老年人来说,这些遮盖界面或阻断原本操作流程的形式,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使用困扰,适老化产品追求的极简模式对企业现有的盈利模式带来较大冲击,低投入产出比导致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和驱动力不足。尤其是单独开发的适老化功能模块或独立适老产品,会给企业带来额外的运营成本。
(二)不想用:走形不走心和数字能力差异导致老人新型消费需求尚未激活
一是适老化改造浮于表面。由于企业调研不足、投入不够,对老年人使用数字产品的偏好、常用功能、难点痛点等需求缺乏深入了解,存在主观臆想现象,导致适老化改造流于形式。以智能电视为例,虽然一些家电厂商在产品设计中增加了语音控制、字体声音放大等功能,但这些只是停留在对老年人需求的表层理解上,调查显示,仍有近半数的老年人在使用智能电视时找不到想看的电视节目,很多老年人看到“智能”二字反而避而远之。二是重点困难人群数字化使用能力严重掉队。农村、高龄、独居等老年人群体中互联网普及率更低,在接入、使用等方面存在更大困难。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仍有高达1亿左右的农村老人没有入网,7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中,很多人由于从未处于手机、电脑的数字环境中,不会上网的比例远超过低龄老人。
(三)不会用:渠道不畅和标准不一造成供需对接难
一是专门服务老年人的数字适老化市场生态尚未形成。一方面是生产数字适老化产品的企业寻找目标客户困难,优秀产品在市场上频频遇冷,另一方面是老年人本身获取信息渠道有限,难以充分了解市场中相关产品的情况,购买渠道不顺畅。二是适老数字产品缺乏统一的标准。同类产品适老程度参差不齐,软硬件产品适老化改造不同步、不匹配,严重影响老年人的使用体验。有些APP的“适老模式”入口在“个人主页”中,有些则在“设置”界面里;各电商平台的入口普遍标注为“长辈模式”,微信则标注为“关怀模式”,除此之外还有适老版、老人版、大字版等独立版本,进一步增加了供需匹配难度。
(四)不敢用:弱辨别能力导致老人更易面临安全风险
一是老年人更容易陷入虚假信息和网络诈骗的圈套。作为网络“新手”,老年人缺乏个人信息保护意识,面对泛滥的信息也往往缺少甄别能力,极易陷入“标题党”“养生保健”等虚假信息中,被诱导消费甚至落入网络诈骗的圈套,调研数据显示,近20%的老年人有过在网络中受骗的经历。二是部分老年人对网络过度依赖。我国“空巢老人”现象越发普遍,老年群体的孤独感也越发强烈,部分老年人将手机作为情感慰藉的唯一渠道。信息流投喂、算法推荐、精准营销集体瞄准了老年群体,让他们“欲罢不能”。调查显示,2020年超过半数的中老年群体日均上网时长超过4小时,高于当年全国网民日均3.74小时的上网时长,甚至有超过10万老人日均在线超过10小时。
二、加快推进“数字乐龄”的发展建议
(一)激发市场活力,加强适老数字产品供给
一是扶持养老科技产业,通过政府首购、试点示范、财税补贴等形式,激发企业参与适老化科技产品生产和服务的积极性。二是完善盈利模式,通过探索服务场景和引导人群消费习惯,激发老年群体消费能力。三是加大市场需求分析和调研,畅通供需匹配渠道,培育可持续发展数字适老产业生态。
(二)“适老”先“懂老”,摸清需求痛点
一是尊重老年群体差异性,特别是农村、高龄、残疾、独居老人等的需求,利用技术手段个性化服务的优势,为不同的老年群体提供漸进式、递进式的服务。二是主动发掘老年人深层次需求,如科学养生、健康监测、就医买药、家政服务、社交文娱等,打造综合性适老APP应用商店和“老年版大众点评”。三是重视低龄老年的人力资源开发,实现技术赋能,满足老年人发挥余热、再就业,继续参与社会工作的需求。四是探索开发物美价廉的适老手机终端,无需追求全频段、多功能,应具备大屏幕、大字体、大音量、大电池容量,激发老年群体连网、上网、用网需求。五是通过社区活动中心、公益机构、养老机构等多渠道开展老人数字化技能培训服务,并纳入老年友好城市、老年友好社区、老年宜居环境等建设中统筹推进。
(三)完善科技适老标准,降低重复学习难度
一是推动制订科技适老标准规范,制定和完善智能终端、软件应用适老化改造的技术标准,统一名称类别,让老年人好找、易记。二是将通用设计理念纳入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简化应用程序及使用步骤,从界面设计、语音提示、语言选择等方面提升智能产品的易用性、安全性,配备专门的老年人使用指南,让老年人“学会一个,全都会用”。
(四)强化涉老诈骗整治,保障老年人安全用网
一是结合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强化涉老网络电信诈骗整治,尤其是瞄准老年群体的交友投资、冒充客服和兼职刷信誉等骗术。二是加强大数据手段应用,及时识别并主动拦截诈骗信息、渠道,减少老年人接触机会。三是通过社区开展宣传培训服务,引导老人健康上网、科学用网,科普网络安全知识,加强防骗鉴别能力。
(五)保留必要线下渠道,提倡人文关怀
“技术不是万能解药”,在通过技术手段增加适老化、个性化服务的同时,必须匹配线下同步服务,保留必要的公共服务人工窗口和现金支付手段,做好健康码查验、交通出行票务等高频场景的老年方案,尊重“快时代”背景下的老年人“慢速度”的应有权利。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