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结世界耳听为“需”

2022-05-30 10:48蔡园旭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学习资源信息技术

【摘 要】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优质数字教育资源逐步增量、优化、可视,为学习者的获取与使用提供了广阔空间。面向未来,各学校应更加聚焦学习者需求,联动多元学习场景;在数字资源的配置方式、组织形式、研发范式上进行迭代,充分发挥网络环境优势,以促进数字教育资源供给关系的进一步转变。

【关键词】音频课程;学习资源;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52-0049-03

南京市软件谷第二小学(以下简称“学校”)自2020年9月建校以来,秉承“联结世界,创e未来”的办学理念,引领学生探索书本世界、心灵世界、生活世界与虚拟(网络)世界,丰富学生的经验,增长其见识。学校基于低年段学生的认知水平特點,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打造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定制课程样态。其中,旨在丰富学生全感学习体验的“e起听”课程选取或延伸各学科教材内容,演绎形成音频学习资源,部署在学校廊道的音频交互设备及网络学习空间中,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这既是学校“未来学习观”(人性化、创造性、非认知)的创新实践,亦是对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有力支持。

一、审视未来学习需求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高质量学习回归到教育话题的中心,更多教育管理者、教师开始思考如何提高课堂实效,如何转变学习方式,以及如何建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生态等问题。以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学习等为特征的智慧教育实现了人与物、物与网、网与端的动态交互,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智慧教育为网络与终端的融合提供了有效路径。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教育资源逐步走向“个性化、碎片化、系列化”,以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以任何终端接入的“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 device)需求,实现学习的泛在化。音频因其轻量化、易部署、广泛适于多种媒介及终端等特点,能够联动多元学习场景,激发自主学习兴趣,为学习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为实现线上线下相融的教学互动提供了可能。

为此,学校全面推动以音频为载体的课程研发,探索学习方式变革,力求让“耳听”课程为“需”,让学生与世界相连。

二、建构音频课程体系

(一)以素养为导向,延展课程边界

学校开发的“e起听”音频课程,缘起于周边的实际学情及学生的认知起点。办学之初,我们了解到一年级新生中家庭藏书量偏低,藏书达百本以上的家庭占比不足5%,且家长对培养孩子兴趣爱好、拓展见识的意识普遍较薄弱。同时教师也发现多数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薄弱,对拓展类知识及技能了解有限,如科学中常见的动植物名称、自然现象及其发生原由、简单工具的用处、科学家及其生平贡献等;还有部分学生的经验源自非专业的新媒体等渠道,导致认知建构的科学性不足。

基于此,学校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音乐6门学科的音频课程作为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基础课程)的有效延续和实践性补充,以丰富校本化实施中学生的全感官学习方式。例如,学校在“e起听”音频课程推出的第一期节目中,选取了音乐学科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同单元的《上学歌》和《放学歌》。这两首歌既能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又能映衬他们入学的愉快心情。各学科教师从教学目标出发,融合学生“听、说、读、写、演”的综合应用导向,遴选适于音频呈现的拓展内容,确定了课文诵读、趣味故事、名人名言、单词跟读、歌曲范唱等基本播报形式,按照每两个月为一期的频率更新内容。

(二)以适性为指引,回归儿童立场

每一个儿童都天生不凡,教师应将尊重每一个儿童的认知需求作为责任担当。基于此,“e起听”音频课程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让他们成为其中的“播报员”“体验官”“规划者”,满足学生们的童心童趣。其一,所有课程均由学生播音,每期教师仅做内容的框架指导,提供2~3个主题由学生自己挖掘填充。其二,每期播出后,教师结合班会课、公众号留言、智慧校园平台评价等方式汇总学生们的建议并完善,如有学生提出“English Words”过于枯燥,学校采纳了建议并调整为“English Songs”的歌曲形式。其三,各学科栏目负责教师会定期邀请学生参与课程研究会,及时追踪学生的兴趣,完善每个节目的形式和内容。经过一年多的迭代升级,目前,“e起听”音频课程包括诗韵悠悠、数趣盎然、歌声琅琅、童心驿站、科学e起听、English Songs、故事天地7个固定栏目(见下页表1)。如“科学e起听”逐步细化为科学有故事、科学有趣味、科学有用处三个子板块;“故事天地”在原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绘本、童话内容。其四,网格化推进音频课程群的建设,在普遍受到欢迎的栏目中深度探索学生需求,以“链式”拓展主题。如从“故事天地”栏目延伸出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心灵驿站”,开设线上“小小主持人”系列微课程,提供给感兴趣的学生自选学习。以后,学校仍将站在“适性于每一个儿童”的立场,不断完善优化相关资源。

(三)以评价为阶梯,促进知识迁移

在全面推进“e起听”音频课程的同时,学校也致力打造学生学习成果评价体系,以及时掌握学生认知规律,审视课程内容的有效性,形成“教学评”一体的完整生态。一方面是学科伴随,在日常教学中深化音频课程知识,逢每期课程更新节点,各学科则利用随堂时间做好“四小”(小练习、小讨论、小演讲、小表演)的阶段性评价,教师根据学生表现给予反馈及评价。另一方面是活动伴随,定期开展“同读一本书”“小小营养师”“e学之声”等趣味学习活动,提供大量的机会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教师在其中做好正向引导,捕捉记录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如“小小营养师”活动,每天中午由一名学生介绍当日菜谱,根据教师提供的内容框架需要提前查询菜品的营养成分、烹饪方法、口味口感等,将所有信息串联融通并进行介绍。

此外,学校将音频课程全部上传至网络学习空间中,逐步实现线上数据的动态记录,对每个学生的音频课程学习行为做分析,形成个性化电子画像,以技术赋能学情研究,精准确定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认知特点。

三、优化资源供给样态

(一)提升教师素养,规整技术范式

在音频课程资源整体建设中,学校每学期安排一次专题培训,至今已开展“常用音频制作软件”“Audition音频制作方式”“怎么采集声音”三场活动,同步生成点播资源供教师回看学习;每学期两次制作经验分享会,对学生喜爱的节目做解构剖析,梳理其中要素;定期开展音频资源研发竞赛,以赛促建,赛训合一,提升课程研发实效。至今,全校教师皆能熟练掌握音频资源的录制及剪辑技术,学科教师间协作通畅,为课程的整体推进提供了保障。

学校制定并发布了《音频课程剪辑操作手册》(纸质及电子形式),以方便教师随时查询。手册明确了技术规范,要求各栏目每期总时长为4~6分钟,采取立体声输出,音源文件格式为Mp3,码流不低于128kbps,音频不得出现爆音、噪音、人声过小、背景音乐声过大等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二)打造学习空间,增强场景效能

新一代学习空间是“未来学习”场景重构的主要载体,学校重构物理与虚拟空间形态,将线上线下相结合,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在现实空间中,学校充分构建基于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的信息技术文化环境,在教学楼一楼走廊设计了四间“小小廊道”e学中心,配备定向音箱用于指定范围内的扩声,7个栏目分别在每天的课间播放,学生可以在不受干擾的前提下进入相应区域收听。中心还融合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体验学习方式,其中,视觉有“阅读空间”作载体,听觉以“e起听课程”为载体,触觉以柔性光能屏为载体,以便于儿童积累经验、增长见识、自主探索、即刻聆听为目标。在虚拟空间中,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视频号以及由学校自主开发的“e世界学院”线上学习平台可以同步发布线上音频课程,供学生随时接入并获取。

(三)部署测评系统,赋能个性成长

学校建有“e起读吧”朗读测评系统,结合低年段的认知规律设计了趣味化的操作界面,完成小学阶段语文、英语课程资源的整合。课间,学生自主进入空间,选择感兴趣的文章朗读,系统从准确度、声韵、完整度、调型、流畅度、整体印象等6个维度评价并实时记录;进度需要时,教师会组织全体学生进行测评,了解每个学生在朗读能力上的发展水平。同时,教师从测评数据中分析共性及个性问题,制作相应微课程,并在学校“e世界学院”线上教学平台中精准推送至相应学生,对具体发音、轻重音、气息控制等进行指导。在系统支持下,智能生成的基础模型为教师进一步实施个性化指导提供了辅助依据,赋能学生的个性成长。

学校“e起听”课程的建设本质上是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内容生态和价值模型,借助音频课程载体,为学生打造获知“舒适圈”,用场景赋能个性、资源支撑体验、技术驱动创新,为落实全面育人、实现教与学的深度变革提供可能。

【作者简介】蔡园旭,南京市软件谷第二小学(南京,210012)信息中心主任,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数字资源开发、信息技术。

猜你喜欢
学习资源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O2O学习资源设计与应用研究
基于新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中等职业教育中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
基于大学生成才的移动学习软件应用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