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兆义 赵宝永
摘 要:中国国情教育是来华留学教育的基础性内容。随着来华留学教育提质增效,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政策不断完备科学、机制不断完善、载体更加多元,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高质量来华留学生教育要求相比,还存在功能定位认知不足、教育体系不够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贯彻“三全育人”理念,强化规范化课程建设,优化社会实践体系等,构建更加系统、科学、完备的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体系,提升教育效果,培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青年力量。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 中国国情教育 文化育人
2020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的回信中表示,“中国欢迎各国优秀青年来华学习深造”,并鼓励来华留学生“多了解中国、多向世界讲讲你们所看到的中国,多同中国青年交流,同世界各国青年一道,携手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2021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给北京大学留学生的回信中,再次鼓励来华留学生:“欢迎你们多到中国各地走走看看,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同时把你们的想法和体会介绍给更多的人,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两次回信都鼓励来华留学生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凸显了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一、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功能
(一)内涵
2018年,教育部印发《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提出“来华留学生应当熟悉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中国国情和文化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理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1]。在来华留学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各高等院校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来华留学生特点,面向来华留学生开展了包括中国法律法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风俗等中国国情方面的教育,形成了具有一定成效的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工作体系,增进了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的理解,提升了其综合素质。基于以上质量规范和实践,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可以理解为——我国高等院校通过课堂、社会实践、文化体验等方式,以开展中国历史、经济社会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主要内容,使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基本情况,以增进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理解的教育活动。
(二)特征
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更不是对来华留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可以理解为来华留学生在异质性的文化场域中接受的一种国际理解教育活动,旨在使来华留学生更好地适应跨文化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情境,促进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的理解和认同。在教育对象上,因为受教育主体为在华学习的外国人,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天然具有国际性、复杂性和敏感性。在教育手段上,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既通过课程学习建立系统性的中国国情知识体系,也通过学校实施有组织的实践教育使来华留学生直观而广泛地认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风土人情等,还通过激发来华留学生自身积极性,使其主动认识中国国情。在教育方法上,由于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蕴含的价值理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文化要素具有柔性、多元性和持久性特点,应当遵循国际理解教育规律、文化认知和传播规律,避免灌输式教育,使来华留学生形成学习、生活和理解中国的能力,以达到来华留学教育的目标。
(三)功能
开展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是培养知华友华来华留学生的基本形式和途径,我们可以从个人、高校和战略三个层面理解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功能。对于来华留学生个人来说,了解中国国情是他们在华留学生活的基本内容,对其顺利度过留学生活具有基础性作用,可以提升他们在中国留学的体验,同时有利于来华留学生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使其拥有更多的个人发展机会和空间。在高校层面,开展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是优化高校来华留学工作体系、实现来华留学教育提质增效的必然举措,有利于增强来华留学生爱校荣校情感,拓展高校中外青年学生人文交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支撑高校国际化办学进程。在战略层面,开展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可以促进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培养来华留学生知华友华情感,涵养中国国际人脉,对增强国家软实力具有长期性和基础性的支撑作用。
二、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现状
(一)政策不断完备科学
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政策发展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现实性特征,经历了逐步走向更全面和更科学的过程。1985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教育委员会(现教育部)等部门制订的《外国留学生管理办法》将“思想工作和政治活动管理”单独成章,并规定“对留学生进行入学教育,介绍我国的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帮助他们了解我国的教育制度,适应我国的生活习惯”“帮助他们了解我国的政治、历史、文化、经济和风俗习惯。提倡中国师生同留学生交朋友”。2000年,《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删除了“思想工作”的表述,保留了“教育留学生遵守法律法规、尊重我国社会公德和风俗习惯”等表述。2010 年,教育部印发的《留学中国计划》提出“培养一大批知华、友华的高素質来华留学毕业生”的发展目标,同时在教育管理方面要求“积极推动来华留学人员与我国学生的管理和服务趋同化,加强中国法律法规、优秀传统文化和国情教育,帮助来华留学人员客观了解中国社会发展情况”。2017 年,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联合印发的《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明确要求“汉语和中国概况应当作为高等学历教育的必修课;政治理论应当作为学习哲学、政治学专业的国际学生的必修课”“高等学校应当对国际学生开展中国法律法规、校纪校规、国情校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内容的教育,帮助其尽快熟悉和适应学习、生活环境”,并且首次提出设置“国际学生辅导员”岗位,确定了高校国际学生工作队伍,为破除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工作体制机制难题提供了制度保障。2018年,教育部印发《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对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和文化体验做出更加详细具体的规定,“高等学校应当有计划地组织来华留学生参加中国国情和文化体验等活动,并与群团组织、社区等积极合作,促进来华留学生与社会的正面良性互动”。从以上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有关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政策法规不断具体清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实践性和指导性,为各高校开展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工作提供了可遵循的原则。
(二)工作机制逐步完善
来华留学生作为在我国高校接受教育的外国人,其生源国的社会制度、政治态度、宗教信仰与中国存在很大差异,而且国情教育不可避免地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因此,对来华留学生开展中国国情教育应当讲究策略和方法,遵循客观规律,需要有系统完备、方法科学、效能突出的工作机制作为保障和支撑,以达到张驰有度、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境界。在来华留学战线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并在组织、师资、经费等方面逐步得到保障。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融合于来华留学教育全链条工作之中,逐渐形成了“政府积极引导、高校和社会有序协同、来华留学战线紧密配合、校园内部有效协作的多层次工作机制,培养了一批优秀骨干教师,建立了一支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工作队伍,搭建了类型丰富的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平台,保障了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形成了政策法规要求落实有力,社会高度关注并有效支持,高校相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课内课外同时开展的工作局面。
(三)教育载体更加丰富
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积极探索开展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建构了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丰富载体。一是在国家层面,教育部指导国家留学基金委、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等单位,以打造品牌活动为依托,增强在华留学生对中国社会的融入感,开展了“留动中国—在华留学生阳光运动文化之旅”、中国政府奖学金生的“感知中国”文化体验活动和“我与中国的美丽邂逅”征文比赛等活动,极大增进了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的认知,加深了他们对中国的理解。二是在地方层面,各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在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实践中也做出积极探索与创新。例如,北京市邀请来华留学生参加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阵,生动有力地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上海市教委开展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课程建设工作,培育和建设了“中国智慧”“中国道路”等一批英文授课国情教育课程。浙江省教育厅举办“浙江省高校‘新时代中国道路校园巡回宣讲活动”,向来华留学生全面解读中国发展历程和发展模式。三是在高校层面,各高校落实相关政策和规定要求,通过开设课程、搭建平台等多种形式和途径积极开展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例如,北京科技大学着力构建并完善文化育人体系,组织开展“理解中国”系列文化和学术实践活动,加强文化实践项目建设,组织来华留学生赴学校定点扶贫的甘肃秦安县参加社会实践,增进中外青年交流,促进了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的理解。
三、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世纪以来,人文因素和民间交往日益受到国际社会重视,成为国与国之间外交关系的有力补充。来华留学生规模和层次的提升是一种潜在的、可持续的人脉和人才战略资源,是巩固和提升我国教育地位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2]。现阶段各高校发挥自身特色,结合来华留学生培养的特征和地区文化特点,形成了富有特色、值得借鉴的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体系,但是与涵养国际友好人脉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与来华留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诸多不足,支撑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提升的能力亟待提升[3]。从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自身发展来看,在自身功能定位、受重视程度、体系和路径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
(一)高校对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功能定位认识不足
近年来,来华留学教育快速发展,开展来华留学教育的高校数量迅速增长,来华留学管理干部队伍也快速壮大。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部分高校和来华留学管理干部对来华留学教育发展历程认知不够,对作用认知不足、功能理解模糊,把握不准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工作规律,导致开展工作时不能准确地给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工作定位,甚至畏首畏尾、有意避开,或者浅尝辄耻、浮于表面,从而偏离了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应有的功能和本质。
(二)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体系不完善
当前,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课堂与课外途径基本建立。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中国概况”“综合汉语”“科技汉语”等课程完成,部分高校还开设了一些通识教育课程。但是,在高质量教材建设、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等方面均十分薄弱,严重制约了教学效果的持续提升。在课外教育中,各高校组织了数量较多的文化体验活动,组织来华留学生到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和文化地标进行参观,但多是浅尝辄止、走马观花的体验式参访,缺乏互动式、浸润式的活动内容和方式。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缺乏衔接,不同学段的课程设置出现重复,凸显了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体系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不足。同时,适合开展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社会资源十分有限,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国际化阐释不够,使得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撑。
(三)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比对中国学生开展国情教育难度更高、更加复杂,也更具有专业性。目前,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主要由“中国概况”等相关课程的教师或来华留学管理干部承担,缺乏具有稳定性、专业性教师队伍[4]。在一些高校,“中国概况”等课程的教学任务是由相关学科的教师承担的,虽然这些教师可能对授课内容比较熟悉,但由于不是其“主业”,教学积极性受到影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难以保障。来华留学管理干部作为来华留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主要组织者,相关知识储备不足,自身对中国国情的理解也需要加强。同时,不管是任课教师还是来华留学管理干部都存在跨文化沟通能力不足的问题,影响了传授和引导来华留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中国国情的工作能效。
四、加强和创新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路径
(一)建立系统化的顶层设计
来华留学生对中国国情的接受和认知往往会经历一个由观光期、震颤期、接纳期、实践期等构成的多元复杂过程[5]。因此,在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实施中构建“认知—理解—认同—践行”的递进式四阶实施体系尤为必要。通过认知让来华留学生克服跨文化适应障碍,实现对中国国情的初步认识;通过理解和认同让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中国国情和价值观等实现深入理解;通过践行让来华留学生展示或者讲述他们自身参与的、独特的中国形象和中国故事,从而达到培养知华友华来华留学生的目标。现阶段,可以《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为基本依据,在不同学段,针对不同层次和类别的来华留学生,建立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实现融合化的教学改革,建设丰富的教育平台,打造专业化的教学队伍,形成系统完备、各有侧重,有机衔接、科学规范的顶层设计。
(二)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
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关涉高校整体工作的多个方面,贯穿来华留学生招生、培养和管理全过程,具有来华留学管理干部和任课教师、导师等多元化的教育实施主体。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具有的这些特点需要高校以“三全育人”理念为引领,结合来华留学生群体的特点,锚定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目标,建立由来华留学工作职能部门牵头,相关部门、群团组织和教学培养单位密切协同、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强化始业教育和校友工作,优化涵盖来华留学生自入学前、学习中到离校离华后等各个阶段的全过程实施教育的方式方法。高校要重视国情教育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来华留学管理干部的专业能力和跨文化教育能力,提升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国际化管理和服务能力,鼓励开展“朋辈式”中外青年学生交流,形成全员育人的专业队伍,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实施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工作格局。
(三)建设规范化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育教学的关键载体,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便利、快捷、权威的途径。让来华留学生认识中国、理解中国,课程学习是主要途径,也是第一途径。高校可加强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课程建设,继续优化课程体系,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健全课堂教学管理和评价办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设置符合来华留学生特点的系列化、多样化、立体式的课程,构建必修课与以通识教育为特征的选修课程相结合的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线上线下结合,让来华留学生不受专业和时空的限制学习中国国情教育课程[6]。同时要建设好第二课堂,将其有机嵌入课程体系之中,增强教学效果。抓好教材建设是做好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一方面,做好“中国概况”等必修课程的统编教材编写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等特色教材编写,形成编排严密、体系完整、系统性强、内容丰富的教材体系,筑牢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
(四)优化社会实践体系
社会实践是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載体。高校在开展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适合来华留学生的实践方式,利用贴近来华留学生的案例,引导和组织来华留学生亲身体验中国文化,走进中国社会,情景化、直观式领会中国国情的内涵和精髓[7]。从现阶段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情况看,高校应当从支持提升、制度完善和兴趣激发三个方面优化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社会实践体系。在支持提升方面,充分合理地利用社会资源,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并配备相应指导教师,有效补充教师资源的不足,以夯实社会实践的基础。在制度完善方面,高校可以从实践形式和目标要求两个方面着手,从实践形式的角度看,应当根据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来华留学生的不同特点,学历生和非学历生的不同需求,开展文化体验、人文交流、调研实践和志愿服务等多样化、多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适度设定目标要求并进行考核,重视来华留学生反馈并及时调整优化,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筑牢社会实践的制度保障。在兴趣激发方面,高校要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优秀来华留学生的示范作用,激发来华留学生群体的主动性,增强他们参加中国国情教育社会实践的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的通知[EB/OL].(2018-09-03)[2021-12-26].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moe_850/201810/t20181012_351302.html.
[2]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72.
[3]羊隽芳,刘栋,范晓芸.浅析来华留学生校友工作对“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促进作用[J].公共外交季刊,2021(1):54.
[4]马彬彬,李祖超.高校来华留学生“趋同管理”培养模式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1):65.
[5]陈秀琼,袁媛.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路径探索——以福建省5所高校的调查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0(6):89.
[6]马晓娜,吕军.移动互联环境下中国文化课智慧教学模式研究——以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概览》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20):82.
[7]叶荔辉.隐性教育中的群际融合路径研究——基于545名来华留学生的质性访谈和实证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0(7):18.
编辑 王亭亭 校对 朱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