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婷尹 明瑞林 骆巧丽
摘要: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自贡地区乡村美育推广实践项目依托高校美育资源,以助力乡村基础教育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打造公益美育组织为宗旨,通过合理整合高校资源,探索高校带动周边乡镇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发展方法,致力于打造一个兼具可持续性和公益性的、系统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公益美育组织,缩小城乡美育教育差距,推动乡村美育教育发展,将自贡传统工艺与美育相融合,在助力实行乡村振兴的同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文章以自贡地区乡村美育推广实践项目为例,探索公益性乡村美育路径。
关键词:乡村美育;中华传统文化;中小学;公益性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7-000-03
1 项目缘起
为响应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项目组对贫困地区、教育欠发达地区进行美术培训教育,用创新创业实践推进贫困地区、教育欠发达地区的美育发展,缩小贫富地区的教育差距,给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孩子们提供一个兼具公益性和专业性的美术教育授课平台[1]。
2 项目实施的意义
2.1 创新现有的美术培训教育体制
为农村留守儿童打造公益性美术培训机构,让每个孩子都能接触到绘画,让偏远地区的农村孩子接受与城市孩子一样的艺术教育,从小培养孩子的艺术鉴赏能力。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城乡美术教育统筹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助力乡村振兴中的教育振兴。
2.2 提高鄉村中小学的素质水平
少年时期是成长的关键时期,更是审美形成的重要时期。针对乡村美术教育落后的现状,项目组专注美育推广,在传播美育的同时,让家长、学校重视美育,从整体上提高全民的审美素质。
2.3 培养和锻炼孩子们的综合能力
在推广美育课程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审美教育,在绘画过程中,打破常规思维模式,通过绘画锻炼孩子的实践能力、思维方式,让孩子更加仔细地观察身边的事物,从而提高认知力。同时,要培养孩子的感知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锻炼其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知识转换能力,做到举一反三。
2.4 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价值观
在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提高其审美能力的同时,要跳出课本,植入本地文化特色,将彩灯、扎染、蜡染等自贡传统文化及工艺制作融入美育课堂,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让孩子们从小爱家、爱校、爱党、爱国,拥有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3 项目实施的前期准备
3.1 研究艺术教育行业的市场和发展情况
首先,项目组成员对近年的艺术教育行业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我国艺术教育行业的整体发展呈现稳步增长趋势。2019年,我国艺术教育行业的市场规模约850亿元,年增长率超过整体艺术行业的25%左右。根据艾瑞数据库可知,线上艺术教育的市场规模增长率更高,达到了45%。
其次,项目组成员针对艺术教育行业市场规模的稳步发展现象,展开了调查研究,归纳出以下两个推动艺术教育行业市场规模稳步发展的主要因素。
3.1.1 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
2013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推动美育发展的相关政策。2016年9月,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2019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等。相关政策的出台将美育课程纳入素质教育评分体系中,并强调美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美育在教育领域的地位逐渐提高,同时也使人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到了美育的重要性,从侧面推动了美育教育行业的发展[2]。
3.1.2 消费能力的提升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均消费水平稳步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促使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在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便会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消费支出逐渐往艺术方向倾斜。2018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儿童人口约2.4亿。艺术教育行业市场的受众群体正是这些适龄儿童,受众人群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推动着艺术教育行业发展。
另外,虽然我国美术教育行业市场前景广阔,但公益性的乡村美术教育机构寥寥无几。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开展乡村美术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打造相对完善的公益乡村美育组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3.2 公益性乡村美育的困境
项目组对公益性乡村美育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公益性乡村美育存在以下问题。
3.2.1 缺乏固定资金的长期投入
当今大部分美育组织都不具备可持续性,美育教学活动需要经费的支持,缺乏固定资金的长期投入便无法实现长期、有效的公益美育教学。以“蒲公英行动”为例,当该公益美育组织与福特基金的合作到期后,就会缺乏资金来源,无法维持正常美育教学活动的开支。因此,固定资金的长期投入是当今开展公益性乡村美育的一大难题[3]。
3.2.2 缺乏针对性的政策支持
公益性乡村美育缺乏相关政策的支持,这也是导致公益性乡村美育无法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的大部分公益乡村美育活动由民间自发组织,教学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国家应颁布相关法律,进行宏观调控,提供资金、师资等方面的支持,有效解决公益性乡村美育现存的发展问题[4]。
3.2.3 缺乏有影响力的公益乡村美育组织
据调查,很多民间组织、高校师生有想去乡村支教的意愿,但是分布零散,无法形成整体,需要建立一个有能力整合社会资源的组织,合理利用师资力量、民间志愿组织力量。因此,打造一个高水平、高质量的公益美育组织是重中之重。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公益性乡村美育主要存在缺乏固定资金的长期投入、缺乏针对性的政策支持、缺乏有影响力的公益乡村美育组织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公益性乡村美育发展的关键。
4 项目的具体实施办法
项目采取城乡统筹发展的模式,集公益性与营利性于一体,以公益性为主,利用城区盈利资金支持农村线下公益课程的开展和线上公益课程的录制与传播,使此公益性乡村美育项目具有强大的自我造血功能,真正做到可持续性与公益性完美结合,最终打造出一个兼具可持续性与公益性的、系统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公益美育组织[5]。
利用高校资源进行宏观调控,通过城乡统筹发展模式解决公益乡村美育自身的可持续问题,使其具备自我造血功能。此项目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美育体系。
4.1 教学模式的创新
不采用目前市面上培训班死板固定的教学模式,不以考级为目的,不再是功利性的教学,而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为主,让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其审美能力。
4.2 授课方式的创新
采取网络传播授课与线下授课相结合的方式,线下授课主要在自贡周边的乡镇中小学,线上则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进行网络传播授课,增强项目的影响力。
4.3 产业运营的创新
此项目的公益性体现在项目采取城乡教学统筹发展模式,在自贡城区和乡镇同时开展教学培训,利用城区的培训资金助力乡村公益课程和网上授课的长久开展,兼具可持续性与公益性[5]。教学视频制作工作室和中小学校共建共享教研成果,教学视频全部免费,工作室坚持公益化发展道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4.4 教学内容的创新
与传统美术培训课程相比,此项目的课程内容除了最基本的素描、水粉外,还与扎染、彩灯等自贡本地的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本土优势打造特色课程内容。
5 项目的技术路线
5.1 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第一,师资力量优势。师资团队由四川轻化工大学美术学院的师生组成,具有丰富的中小学美术培训经验,在专业能力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第二,价格优势。在“互联网+项目”的支持下,将项目经费作为启动资金,在城区租建培训场地,面向市区中小学生招生,报名费用参考自贡城区培训机构的报名价格,按照80%收取,利用价格优势和专业能力吸引生源。
第三,在招生宣传上,借助互联网平台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宣传招生。
5.2 乡村中小学公益课程的运营模式
利用项目初始启动资金及城区的盈利经费,支持乡村中小学地区美育课堂的教学与推广,经费首先用于基本材料的购买及支付教师的课时费。目前,项目团队已经在红旗小学、舒平小学完成了近3个月的公益性美术课程培训,对如何在乡村中小学进行美育课程培训与推广有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5.3 线上公益课程的运营模式
针对线上公益课程部分,项目组利用微信公众号推广,将线上成果嫁接在微信小程序上,并利用项目初始资金和市区盈利资金购置基本设备,进行课程录制。
5.4 课程创新的可行性
项目的师资团队来自四川轻化工大学美术学院,有扎实的美术基础,且对当地的特色手工艺,如彩灯、扎染等有较深的了解。在参与项目之前,所有成員都已经参加过彩灯与扎染的系统培训,能够充分利用本土优势将彩灯与扎染融入美育课堂,达到课程创新的目的。
6 项目的成效
项目开展期间,四川轻化工大学美术学院师生对自贡周边城乡中小学和社区进行了60余次的公益性支教活动,并且成功搭建了线上公益美育培训平台,打造了“互联网+公益美育”新模式,受众颇多,反响良好。具体来讲,该项目取得了以下成效。
6.1 有效解决了乡村美育师资缺乏的问题
在项目实施期间,受过专业能力培训的高校项目成员对自贡乡镇中小学进行了数十次的支教活动,为乡村美育注入了活力,解决了乡村地区缺乏高水平的专业美育师资这一问题[6]。同时,进行课程创新,将美术课程与彩灯、扎染技艺相结合,为乡村中小学的学生带来了参与性更强、更新鲜有趣的美育课程体验。
6.2 助力乡村振兴
通过对贫困地区、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孩子开展美术培训教育,聚焦乡村振兴,用创新创业的生动实践推进贫困地区、教育欠发达地区的美育教育发展,缩小贫富地区的教育差距,给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兼具公益性和专业性的美术教育平台。
6.3 推动公益性乡村美育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运营模式的探索研究,最终确立了城乡统筹发展模式,利用城区盈利资金支持农村线下公益课程的开展和线上公益课程的录制与传播。兼具公益性和可持续性的运营模式,解决了公益性乡村美育因资金匮乏而无法长期有序开展的问题。
6.4 打造“互联网+公益美育”的线上授课平台
将微信公众号作为线上传播媒介,由于微信小程序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可将线下成果嫁接到微信小程序上,借助微信公众号进行项目的线上推广和公益课程的传播。
6.5 助力大学生成长和创新创业教育
项目实践有利于学生展现自身价值,完成自身使命。学生深入乡村,切实了解国情,锻炼意志品德,开阔眼界,能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提升自身能力,将活力四射的青春梦与伟大的中国梦相结合,努力锻炼创新思维,从而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有为青年。
7 结语
新的百年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乡村美育的发展,只有推动乡村基础教育发展,才能够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并进一步缩小城乡贫富差距。新时代的青年应当担负起国家发展大任,为国家的发展奉献终身,应当深入了解国情,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发光发热。此项目是公益美育发展的探索实践,是高校师生深入教育欠发达地区支教的实践试点。此次公益性乡村美育发展道路的探索,对实现乡村振兴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林慧,黄昕,林洋.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美育服务乡村路径与实施:以“乡育美好”公益项目为例[J].艺术教育,2021(1):258-261.
[2] 张伟,孙小伟.大数据支持乡村教育振兴的愿景与路径[J].成人教育,2020,40(9):43-49.
[3] 李燕.以美育人,以德育人:探索艺术与公益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J].大众文艺,2020(8):211-212.
[4] 刘荣,王喜明.美育陪伴成长 艺术改变乡村:以尚读公益“乡村儿童美育成长训练营”为例[J].中外企业家,2020(11):252.
[5] 吴甸起.美育现代化的蕴含与市场经济的影响[J].吉林教育,2011(Z2):45-46.
[6] 张鑫,赵彦俊.农村美育的困境与路径研究[J].教育参考,2018(3):33-37.
作者简介:邓婷尹(1983—),女,四川自贡人,博士在读,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与艺术理论。
明瑞林(2002—),男,湖北十堰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骆巧丽(2001—),女,四川成都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