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彦竹 吴彦颖
摘 要:美育一般指通过自然美、艺术美与社会美的途径,在潜移默化中对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进行情感的陶冶、健康审美力的培养与健全人格的塑造。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美育渗透可以从“铺垫审美前提性理解,激活主题之美”“梳理篇章逻辑,品味语言之美”“表达个性化见解,领悟内容之美”和“引发观点碰撞,体会思维之美”四个方面展开,以实现以美育人。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美育
美是学科育人的最高境界和终极目标[1]。美育在学科育人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學科育人理论逻辑链中的核心环节。美育一般指通过自然美、艺术美与社会美的途径,在潜移默化中对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进行情感的陶冶、健康审美力的培养与健全人格的塑造[2]。《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课标》”)明确提出,英语课程“应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多元文化意识,形成开放包容的态度,发展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鉴赏能力”[3]。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科之美唤起学生心灵之美[4] ,让学生通过学习,赏析文本的语言美,理解相关主题的内涵美,激发对美的思考,进而用英语诠释美、创造美。
本文以北师大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英语》第七单元Lesson 1 Masterpieces为例,探讨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渗透美育。第七单元围绕“艺术”展开。Lesson 1 Masterpieces聚焦绘画这一艺术形式,包含三个介绍西方现代名画的语篇(凡·高的《星空》、蒙克的《呐喊》和马格里特的《光之帝国》),结构清晰,文字简洁、生动,具有说明文独特的语言美。标题“Masterpieces”引人深思,引导学生体会思辨之美。基于文本内容,结合英语学习活动观,教师设计层层递进的教学活动(如图1所示),在主题、语言、内容和思维层面进行美育渗透。
一、铺垫审美前提性理解,激活主题之美
根据审美活动的经验,审美前提性理解是审美理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感产生和深化的基础,包括对篇章的背景、形象通常的象征意义和描绘的普遍技法等的理解[5]。教师应在课前布置不同形式的任务,激活学生已有图式,铺垫相关背景知识,使学生对文本主题和内容形成感性的认识,为后续的审美活动作准备。
在这一环节,笔者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为学生铺垫审美前提性理解,即聚焦读前理解的“What I Know”(“K”)和“What I want to know”(“W”)两方面提出问题Q1~Q8,让学生基于图2、图3和图4进行思考,激活学生已有图式,引发学生做好审美准备。
Q1: Are you interested in art? (W)
Q2: Have you been to any exhibition of Western modern art? (K)
Q3: To what extent do you know how to appreciate artworks? (K)
Q4: Do you know these three paintings? (K)
Q5: Do you know the painters of these three paintings? (K)
Q6: Do you know the movements these painters led respectively in art history?(K)
Q7: Which of these three paintings do you like best? (W)
Q8: Please explain your reasons of Q7 here: ___________ (K)
其中,“W”相关的问题直指文本主题,将学生引入对艺术的讨论中;“K”相关的问题聚焦三幅画作及其作者,引导学生对画作进行鉴赏,调动学生已知图式。这一过程不仅可以激活学生已有图式,还可以激发学生探寻新知的积极性。例如,在回答Q6时,有的学生主动借助互联网、图书馆等查阅资料,了解“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相关知识。又如,在回答Q8时,学生运用独立探究获得的知识进行表达,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审美前提性理解情况(教师利用词云图生成如图5所示的学生审美前提性理解情况)。
在导入环节,笔者以清唱歌曲“Vincent”的方式,打通音乐和美术这两种艺术形式,营造具有艺术气息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在诗意的歌词和优美的旋律中进入迷人的艺术主题。这一过程不仅可以激活课堂氛围,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期待。
二、梳理篇章逻辑,品味语言之美
文本是阅读的载体,为审美活动提供语言素材。好的英语阅读文本因其严密的逻辑框架和独特的表达风格而具备语言的形式美。教师应基于文本的语篇类型,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本的结构特点和品味具有审美价值的重点词汇,发掘文本的形式美和字里行间的意蕴美,感受文字所传达的情感和风格[6]。
Lesson 1 Masterpieces的三个语篇都是介绍画作的说明文,结构清晰,语言正式,具有工整而稳固的特点。在这一环节,笔者引导学生运用图像式辅助工具(Graphic Organizer)对语篇信息进行结构化提取,使语篇的结构美得以直观展现。具体而言,笔者呈现图6,让学生基于图6进行语篇阅读,提取关于画作内容、创作灵感和画作解读的信息。学生可以发现每一个语篇都围绕图6的三个问题而展开,即每一个语篇都遵循严密的结构,彰显篇章的逻辑美。
三个语篇不仅具有篇章的逻辑美,还蕴含语言美,如描述色彩和形状的形容词、描述画作构成的动词和动词词组、多种名词性从句等(如表1所示)。在学生梳理语篇的结构后,笔者以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品味语言之妙,感受字里行间的意蕴美。例如,当学生提到“racing across”时,笔者追问“What does ‘racing across tell you about those massive circles in the night sky?”和“Do you like the use of this phrase and why?”,引导学生体会“racing”赋予物流动的生命之感,及体现绘画是对现实的夸张再现。再如,当学生提到文中引用的Munch的“I was walking down the road with two friends when the sun set; suddenly the sky turned as red as blood … I stood there shaking. Then I heard the scream of nature.”时,笔者追问“Why does the writer quote Munchs words?”,促使学生思考说明文引用名人名言的作用,体会说明文所追求的语言准确性与严谨性。这一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深入思考语言美,培养学生品味语言意蕴的习惯,提升学生从审美角度欣赏各类文本语言美的意识。
三、表达个性化见解,领悟内容之美
有关艺术话题的英语阅读文本可以锻炼学生对艺术之美的理解能力、鉴别能力和整体评价能力,进而发展审美创造能力[7]。在学生对语篇结构和语言内涵有一定了解之后,教师应因势利导,带领学生掌握系统性的艺术鉴赏方法,并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对艺术的个性化见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性理解,实现心灵的升华。
首先,笔者基于图6提出问题“In what aspects can we describe a painting?”,引导学生归纳描述画作的维度。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归纳出画作描述应包括内容(content)、形式(form)和背景(context)三个维度。这一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还可以确保学生掌握描述画作的框架。然后,笔者呈现如图7所示的绘画鉴赏框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画作的意义和情感表达,并鼓励学生对画作进行个性化阐释,实现从描述到赏析的跨越,完善从主题、语言到内容的绘画鉴赏框架。具体而言,笔者引导学生聚焦语篇中画家和评论家对画作的解读,使学生发现鉴赏与描述所处的不同思维层级,进而引出鉴赏画作的两个核心问题“Why is it painted like this?”和“How do you feel about it?”,让学生展开思考并发表个性化见解。
由于这一活动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笔者设计思维支架和语言支架,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更准确、充分地评价画作。就思维支架而言,笔者将两个核心问题分解为更易操作的小问题Q1~Q6,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
Q1: What objects or images do you think are important in the paintings and why?
Q2: Do they have symbolic meanings?
Q3: What can we tell about the human figures?
Q4: What are the effects of the colours, lines, etc.?
Q5: How do the paintings convey deeper themes?
Q6: What are your emotional responses to the paintings and why?
就语言支架而言,笔者提供有关画作描述的colour、line、layout和texture四个方面的单词库(如图8所示)和评论画作主题、内容、特点等的句式结构(如图9所示),为学生高质量的语言输出搭好脚手架。
最后,笔者呈现图10、图11和图12,引导学生进行如下角色扮演活动:
Li Hua and his American friend Jim are assigned to have a discussion on western modern paintings in a virtual exchange program. If you were Li Hua or Jim, which one of these three paintings would you choose? Select a role and a painting and start the conversation. Please describe the painting in three aspects and share your interpretations.
這一活动旨在让学生在生动、真实的审美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描述和鉴赏新的画作,“将语言技能的心智、躯体的感官活动与审美的情感活动融为一体”[8]进行艺术鉴赏和语言表达的综合操练,实现迁移创新。
四、引发观点碰撞,体会思维之美
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体会思维之美是美育渗透的难点,也是教师需要突破的关键。思维之美并非出自主客二分的工具理性的结果,而在于观点碰撞的复杂思辨过程——对缺失的因果链条的想象和推测,对他人不同观点的宽容接纳及对身与心、意与情的协调整合等。教师应根据《高中课标》,设计具有思辨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发观点碰撞,体会思维之美。
在这一环节,笔者聚焦标题“Masterpieces”,提出问题“What makes a masterpiece?”,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画作的概念、画作的发展历程及其背后的深层内涵等多角度进行思考。为了更好地激活课堂的氛围,笔者先呈现自己的观点“Masterpieces are the outcomes of the painters skillful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lines and colours, as well as light and shade.”,抛砖引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一些学生从“deep thought”“emotional appeal”和“position in art history”等方面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有一些学生提出“A master makes a masterpiece.”这一看似浅显易懂却蕴含“什么是艺术”的观点。这一引人深思的问题贯穿于整个艺术史,是现当代艺术变革中最核心的问题。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切切实实地引发了深度的思维碰撞,深化了对美的理解。最后,笔者设计本课的家庭作业为书写对讨论问题的思考,让学生巩固课堂所思,深入体会思维过程迸发的美感,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总体而言,英语阅读教学运用“主题-语言-内容-思维”四步走的路径进行美育渗透是切实有效的,不仅能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且能促进学生整体人格的发展。教师可充分利用主题鲜明的美育素材,从主题意蕴之美、语言形式之美、艺术内容之美和思辨过程之美等方面入手,为学生做好审美铺垫,引导学生体悟语言之妙,总结鉴赏框架和方法,阐释个性化审美观点,激发思维之美。在开展美育渗透的阅读教学时,教师还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从美育的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充分挖掘各类阅读素材的美育价值,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真实自然地渗透美育;二是在课堂实施时要进行充分的文本解读,使学生整体提升审美能力,进而能够创造美,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4]王磊,张景斌.学科育人的理论逻辑、价值内容与实践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9(30):1-4.
[2]曾繁仁.美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
[5][6][8]刘爱萍.英语教学中的美学欣赏[J].课程·教材·教法,2006(9):48-51.
[7]杨贤玉,李悦.论英语教学与审美能力的培养[J].外语教学,2004(4):70-73.
*本文为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中小学英语教育研究中心一般课题 “互文理论视角下培养思维能力的高中英语阅读优化设计”(课题编号:SEERCGH2101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