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伊旋
摘 要:古诗词鉴赏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构成,具有培养高中学生文化传承素养与艺术修养的作用。做好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既符合课程标准,又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本文从现实教学情况出发,对如何做好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并给出几点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
古诗词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能够反映政治、历史、社会、人文,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古诗词鉴赏教学,可以为高中语文课程注入艺术活力,使学生在品读、品味、品鉴古诗词的过程中领略诗词的平仄之美、意境之美、哲思之美。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古诗词鉴赏教学的重要性,不断尝试新思路、新方法开展鉴赏教学活动,不断提升古诗词鉴赏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对高中学生鉴赏素养的有效培养。
一、开展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意义
诗词通常是诗人有感而发的产物,其中饱含自己的人生见解,不少作者在描述景色的同时也在抒发着内心的情感,或许是职场感悟又或许是思乡之情,通过描写景物侧面烘托丰富的内心世界也成为创作的方向之一。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感、伦理道德、崇高的理想信念深深地影响着中华儿女,在时间的洪流中传统文化繁衍生息。文以载道,“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蕴含了对友人的眷恋与不舍,通过诗句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美好祝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凸显了诗人崇高阔达的心胸;“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表达了诗人与妻子离别的思念……一篇篇古诗词中包含了诗人无尽的智慧以及思想情感,将爱情、友情、家国情怀、理想抱负通过诗句展现得淋漓尽致。开展有效的鉴赏教学不仅能够带领学生从诗句中品味生活,提升其审美能力以及艺术素养,同时也能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更为深刻的认知,在今后学习生活中争当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承人,立志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的现存问题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诗词中凝练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在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重视古诗词中的字词讲授,引导学生在完成字词积累后死记硬背地对古诗词进行记忆。这种滞后的教学手段不仅无法帮助学生感悟古诗词中的浪漫情怀、了解诗人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同时也会使学生在高压力学习环境下,丧失了对古诗词的学习热情。除此之外,部分教师在开展古诗词鉴赏教学时只是将文言文结合字词翻译为白话文,并未重视写作背景、描写手法、人文精神等因素,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与鉴赏停留在浅层,无法从心底产生情感共鸣,影响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除此之外,也有部分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地位,在鉴赏教学中忽视了学生与作者及文本思想的碰撞,缺乏心灵上的必要交流,導致学生无法多元化地解读古诗词内涵,使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严重降低了古诗词鉴赏课的教学水平。
三、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的优化策略
开展有效的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鉴赏中通过承载诗人美好追求、真挚情感、无穷智慧、远大抱负的诗句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洗礼,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鉴赏审美能力的有效提升。对此,笔者结合教学案例,针对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有效策略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广大教师借鉴参考。
(一)丰富教资积累知识,培养诗词鉴赏涵养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古诗词鉴赏教学效果不佳,部分原因在于学生缺乏扎实的“基本功”,即学生对文学常识、方法知识、历史典故等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充分[1]。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第一任务,便是夯实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基础。日常教学时,教师可整合课内外教学资料,通过学案、PPT、微课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相关基础知识,使学生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掌握历史典故、诗词鉴赏常识,增加其鉴赏涵养。
以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鉴赏教学为例,全诗有很多疑难字词与历史典故,对此,教师可借助导学案扫清学生鉴赏障碍。
第一,在导学案中为疑难字词做适当解释,如,云霓:霓虹,副虹,雨后天空中与虹同时出现的彩色圆弧;水澹澹:波浪起伏或流水迂回状;青冥:深远;魂悸:因害怕而心跳等。通过为疑难字词加注释让学生对诗词内容形成基本认知。
第二,在导学案中对诗词中出现的典故加以解释。如,“谢公屐”:谢灵运游山时穿的一种特别定制的木鞋,鞋底下安着活动的锯齿;“摧眉折腰”:取自陶渊明“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金银台”:表示神仙居住的地方,见《史记·封禅书》中“黄金银为宫阙”。
第三,在导学案中整理《大鹏遇希有鸟赋》《将进酒》《行路难》等李白所著诗词,通过拓展阅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李白雄浑绮丽的诗文风格。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教学资料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学生建立诗词阅读、鉴赏的基础,久而久之,培养了学生的诗词鉴赏涵养。
(二)把握角度梳理思路,提升学生的诗词理解能力
从合适的角度引导学生探究古诗词内容,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文心雕龙》中有言:“故理思为妙,神与物游。”说明诗词是作者将客观物质世界的具体事物与主观思想活动结合而来的一种艺术品,其结构布局、脉络体系皆有迹可循[2]。让学生抓住古诗词情感表达、谋篇布局的“迹”,即可让学生轻松领略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内容。在鉴赏古诗词时,教师需根据古诗词的特色,找准教学角度,帮助学生厘清诗词行文脉络,提升学生的诗词理解能力。
以高一语文必修下册《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的鉴赏教学为例,根据词的内容,教师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切入,展开教学。教师先展示作者王安石的生平简介,如其作为改革家的创举,其作为思想家提出的思想,其作为政治家的经历等。通过展示宋英宗治平四年、宋神宗熙宁九年王安石的履历,如王安石出知江宁府、王安石被罢相第二次出知江宁府,推断出本词的创作背景。由创作背景切入,引领学生梳理本词的鉴赏思路:怀着作者担忧朝政、关心国家大事的忧国忧民的心情观赏金陵的景色,看到“澄江”“斜阳”“西风”“鹭起”,在脑海中描绘苍凉的水陆空景色。之后,代入作者的身份,联想作者看到此情此景时的忧与悲。
上述案例,教师由创作背景切入,指导学生先观词的景,后感词的情,使其按照先景后情的思路鉴赏本词,加深学生对诗词内容的感悟,提升其理解能力。
(三)抓住关键分析信息,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情感
古诗词中有许多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的作品,作者通常使用文本信息描述具体事物,达到寄托情感、表达哲理的创作目的[3]。在鉴赏古诗词时,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抓住诗词中的关键信息,学会根据关键信息,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实现对学生诗词鉴赏情感的培養。
1.关注显性信息,培养学生的形象鉴赏情感
纵观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古诗词,可以发现,不少古诗词文本中有明确的关键信息,揭示了诗词主旨。如苏轼所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怀古”二字,揭示了这首词是怀古之作;杜甫所作《登岳阳楼》中的“涕泗流”,明确了这首诗是作者的感怀之作。在鉴赏古诗词时,教师要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古诗词中的显性信息上,针对关键字、关键词展开问答、探究教学,使学生学会鉴赏显性事物下藏匿的隐性情感。
以高二语文选修上册《春江花月夜》一诗的鉴赏教学为例,全诗出现十六个“月”字,诗文以月生、月悬、月斜、月落作为创作线索,加入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等内容。可将“月”作为本诗的显性信息,引导学生挖掘诗文中作者所寄托的情感与表达的哲思。对此,教师搭建问题支架:①本诗主要围绕着什么展开创作?关键词是什么?②本诗描述了怎样的景物?③本诗蕴含了哪些哲理?④本诗中诗人寄托了怎样的情感?以“月”为关键,引导学生欣赏“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的美丽月景;启发学生感受“江畔何人初见月”“人生代代无穷已”中人生短暂、宇宙永恒的哲思;使学生体会“可怜楼上月徘徊”“可怜春半不还家”的离愁之情。
上述案例,教师通读全篇确定诗文的关键信息,之后围绕着关键信息搭建问题支架,通过提出系列问题引发学生对诗文内涵的探究,使其感受显性信息背后蕴藏的情感。
2.关注隐性信息,增强学生的诗词情感共鸣
大多数的古诗词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比较含蓄,其所思所想通常蕴含在古诗词的隐性信息当中。部分学生欠缺挖掘文本隐性信息的能力,需要教师在课上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使其学会从隐性信息中感受诗人、词人的内心之感。鉴赏古诗词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诗词中的隐性信息,并针对隐性信息展开充分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让学生理解诗人、词人的情感,加强学生的情感共鸣[4]。
以高二语文选修中册《锦瑟》一诗的鉴赏教学为例,这首诗的意境凄迷,语言华丽,具有情感晦涩的特征。要想感受李商隐在诗中寄托的情感,需要学生关注诗文中的隐性信息。对此,教师可带领学生深入剖析诗文内容:“锦瑟无端五十弦”中的“无端”代表平白无故、无缘无故,从这二字可以看出诗人似乎在无理埋怨锦瑟,而这其实是诗人感情的宣泄。由“无端”继续阅读,直到“思华年”感受作者的创作主旨,即回忆往昔,追忆青春年华。将这二句诗连起来读,可以理解作者托物抒情的感受。接着,对诗文中“庄生晓梦”“望帝啼鹃”的典故进行分析,深挖典故后,作者迷茫、悲怆、难言的愁绪与怨愤。通过挖掘诗文隐藏信息,帮助学生进入作者李商隐的内心世界,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作者的惆怅与伤心。
上述案例,教师在鉴赏教学时引导学生挖掘古诗词中的隐性信息,使学生理解诗词中“物”“典”背后蕴藏的含义,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提升学生的诗词情感把握能力。
(四)合理练习举一反三,发展学生的诗词鉴赏思维
所谓熟能生巧,合理组织学生练习可以使其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方式方法,形成良好的古诗词鉴赏思维。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合理安排练习时间,合理设计练习环节,合理设计练习题目,确保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归纳问题本质,形成良好的鉴赏思维[5]。
以高三选修下册《离骚》的鉴赏教学为例,完成基本内容教学后,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练习题目:1.“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中“芰荷”“芙蓉”比喻什么?2.“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中的“悔”应怎样理解更贴切?它与课文第一节“虽九死其犹未悔”中的“未悔”是否矛盾?为什么?它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反省之后,作者为何还要“高余冠”“长余佩”?这表示了诗人怎样的想法?以课上练习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使学生初步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接着,教师在课上批阅答案,指出学生在答题时出现的错误,如解题思路错误、赏析不到位、语言组织不好等问题。针对具体问题展开进一步的讲解,并传授学生具体的改正方法,使学生在练习中掌握解题方法、总结错误方法、改正方法,发展学生的举一反三思维。
(五)渗透内在人文内涵,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
古诗词鉴赏的最终目的是为通过极富艺术魅力的文学样式,提升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实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因此,教师应充分结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诗歌鉴赏教学回归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塑造,把握古诗词的内在人文内涵,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古诗词成为净化其心灵的营养源泉。
以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短歌行》一诗的鉴赏教学为例。教师结合文本内容,从诗歌创作背景出发,为学生介绍诗歌体裁,使大家了解本诗是在赤壁大战前,曹操率领十万兵马讨伐东吴,求贤若渴时所创作而成的。背景介绍完毕后,学生对诗歌情感有了初步的了解与认知。随后,教师因势利导将诗词划分为六大部分,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诗句内容进行鉴赏。教师在朗读到“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时,要特意提高声调,并引导学生通过对此句的鉴赏谈一谈自己的理解。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讲授,引导大家明确本句在全文中的关键作用,使学生感受到曹操借助高山大海,比喻自己求贤若渴之心。接下来,教师为学生播放影视片段,利用情境创设的手段带领大家共同走入曹操的生平,了解这位实干家、军事家、政治家的卓越品质,在《短歌行》鉴赏中感受曹操为防止百姓流离失所问鼎天下,渴望建功立业、招贤纳士的诉求。
古诗词博大精深的境界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宝藏,通过对诗词人文内涵的挖掘能够使学生在掌握字词、诗歌的同时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具有更深层次的认知与了解,在此影响下对曹操所表达的积极进取精神及壮志豪情产生敬仰之心,有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六)开展师生交流讨论,营造良好鉴赏氛围
在传统鉴赏课程中,多由教师进行主导,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下,自身学习积极性难免较低,无法有效达到预期教学效果。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秉持着“合作共赢”的心态,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计划中,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借此营造良好的鉴赏氛围,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为师生互动搭建沟通的桥梁,双方表达对古诗词鉴赏的独到看法,在交流的过程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有效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以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将进酒》为例,结合教学内容,教师进行如下师生对话设计:
教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在《将进酒》中我们了解到诗人李白洒脱的处世情怀,失意之时也能够泰然处之,那么在同学的心目中,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你结合《将进酒》中的诗句进行回答。”
学生1:“我认为李白虽然表面十分洒脱,但是他的内心肯定充满苦闷以及对时代的无奈与叹息,否则他也不会发出‘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感叹!”
学生2:“通过学习‘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句诗,我认为李白一定是无奈的,乍看之下虽好不快活,但心中仍舊不安心于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日子,渴望回到朝堂之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非常棒!”
教师则通过“与尔同销万古愁”这句诗提出了几个问题:“李白在愁什么?他的愁消了吗?”
在师生讨论交流中班级学习氛围被推向高潮,大家对此篇古诗的内在情感均有自己的见解与想法,课堂不仅仅是教师一人在讲授,而是变成了知识的海洋,学生遨游在其中,感受古诗词鉴赏所带来的无尽魅力。
(七)发挥信息技术作用,提升学生的情境创设效能
21世纪,科技高度繁荣,信息技术给教育领域带来了深刻变革。在古诗词鉴赏环节,为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词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以及诗人所表达的人文精神,教师可巧妙地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构建良好直观的情境,带领大家沉浸于情境当中,感受作者的创作心境,提升情感体验。
以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锦瑟》为例,此诗创作背景较为神秘,有怀人、咏物、悼亡、自伤身世、寄托君臣遇合、诗集自序开宗明义等诸说。在进行古诗词鉴赏的过程中,教师结合本首诗幽婉、绵延、深沉、缥缈的特点,利用多媒体播放轻音乐,创设良好的情境,带领学生闭眼聆听乐曲并为大家朗诵本首诗篇。在情境的引入下,学生闭眼聆听。在教师缓慢而柔和的朗读声中,学生被吸引,仿佛穿越古今,置身于情境当中,以真诚之心追忆过去。爱妻离别、时光已逝、功业未建等种种画面,如同播放电影一般浮现于学生的脑海当中。受到情境的影响,课堂学习氛围显著提升,学生也对本诗产生了更为深刻的认知与了解。
通过情境的导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鉴赏热情,使枯燥乏味的古诗词内容转化为直观、生动、立体的场景,便于学生及时理解与把握诗词所蕴含的内在情感。同时,采用情境创设的方式也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中所独具的意境,带领学生走入诗人所处的年代当中,感受诗人的思想情感,实现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
(八)拓展诗词鉴赏活动,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枯燥乏味的诗词教学难免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懈怠心理,为使学生保持鉴赏热情,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活动的方式拓展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大家在活动中选取自己所喜爱的古诗内容为大家进行鉴赏与讲解。通过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夯实所学基础,同时也能够拓宽其文化视野,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受到古诗词的浸润与影响,实现自身语文综合素养以及审美鉴赏能力的有效提升。
以高三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蜀道难》为例,本诗借景抒情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以变化莫测的写作手法凸显了自身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愤懑。结合本课内容,教师在班级内以诗人李白为主题带领学生共同开展古诗词鉴赏大会,邀请学生利用工具书、网络等资源,搜集李白所创作的古诗,并以创作背景时间为节点,罗列古诗内容,了解诗人李白在不同时期的写作手法以及创作风格,通过这样的方式促使学生对古诗词内容产生更为深刻的认知与了解。在活动中学生表现出了高涨的参与热情,通过资料的整合与搜集,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感受诗词所独具的凝练性、抒情性与音乐性。
举办此类诗词鉴赏活动,能够有效突破传统鉴赏教学的桎梏,为课堂注入全新的生机与活力,帮助学生在鉴赏中,进一步提升个人语文综合素养及古诗词鉴赏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及课程标准的不断调整,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地位不断提升,古诗词鉴赏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要及时反思过往在古诗词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不断调整教学方法,通过整合课内外教学资料、梳理诗词鉴赏思路、指导学生分析诗词显隐信息等多种方式,构建高品质的古诗词鉴赏课堂。
参考文献
[1]赵庆.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创新策略分析[J].课外语文,2021(24):34-35.
[2]席项香.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导向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8):73-74.
[3]孙炜康.“群文阅读”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2021(22):70-71.
[4]陈勇春.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创新路径[J].名师在线,2021(18):70-71.
[5]丁琳.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性提升的策略[J].作文,2021(24):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