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年龄阶段的差异导致儿童的思维与认知能力各不相同,对绘本的阅读需求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受国内儿童书籍市场发展起步晚且发展缓慢等因素的影响,基于学龄前儿童认知特点的绘本还较少,以致该类书籍存在“成人化”现象严重等问题。文章以学龄前儿童的视觉、注意力等认知特征为切入点,探讨其在绘本中的应用,以满足3~6岁学龄前儿童对绘本的阅读需求,并促进其认知发展,为儿童绘本的发展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绘本;学龄前儿童;儿童认知
中图分类号: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8-0-03
1 学龄前儿童的认知特点
学龄前儿童的身体机能处于逐渐生长的动态过程中,医学界根据儿童解剖学、生理和心理等特点,将学龄前儿童的年龄划定为3~6岁以及7岁。不同阶段儿童的认知特征存在差异性。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其著作《儿童心理学》中将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学龄前时期属于其理论的第二阶段,即前运算阶段。该阶段的儿童具有好奇心强、注意力易分散等特点,能运用已具体知晓的听觉和视觉信息来思考问题,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1.1 肢体动作
儿童的生理发育呈连续性,增长速度的不同将带来生理机能的差异化。随着3~6岁儿童睡眠时间逐渐减少,其肢体活动增多,促进了肌肉组织纤维增长。身体机能的快速发展增强了该阶段儿童的协调能力,为其认知发展提供了基础。
学龄前儿童的肌肉群分为大肌肉群和小肌肉群。第一,大肌肉群能带动儿童的大动作能力,如奔跑、跳跃、站立等,大肌肉群的发展也使儿童的身体运动能力更具协调性。第二,小肌肉群能使儿童产生精细化的动作能力,如剪纸、绘画、阅读书籍等,小肌肉群的形成能使儿童手眼更具协调性。3~6岁儿童虽然能够尝试完成精细化的动作,但由于肢体的小肌肉群发展的局限性,因此精细动作的协调能力差,完成精细动作的水平较低。
1.2 视觉与互动认知特征
学龄前儿童的视觉与互动认知主要表现在对颜色的分辨、模仿他人行为等方面。该阶段儿童所见即所感,认知能力受到可视物体的影响。这一点主要表现在与人交往方面,在行为互动的过程中会学习与人交往的社会认知,尤其表现为通过与父母及朋友的互动来学习和模仿他人的行为与思维模式,从而丰富自己的认知经验。有研究指出,学龄前儿童能分别对应颜色与颜色名称。3~4岁儿童对色调细微差异的辨别能力逐步增强,5岁儿童不仅对色调具有辨别能力,还能意识到色彩的明度和饱和度差异,能够分辨更多的混合颜色。6岁儿童根据亮度和饱和度选择相同图片的正确率已达到80%[1]。
1.3 注意力
3~6岁儿童的注意力虽在逐渐提高,但总体发展水平较差,表现为注意时间短、易出现注意力分散且注意范围较小的情况。研究表明,2~3岁儿童的注意力能集中10~12分钟,5~7岁儿童则能延长至15分钟。该阶段儿童对生动有趣或具体形象的事物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对无法轻松感知的事物则会感到乏味枯燥,以致无法维持注意力。因此,趣味性强且适龄化的活动不仅能引起儿童注意,还能促进其注意力的发展。
1.4 思维方式
3~6岁学龄前儿童具有明显的“泛灵论”特征(即万物皆有灵性与生命,将无生命特征的客观物体看作有生命与意识的存在),泛灵载体分为植物、动物、非生命物质。“泛灵化”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符合儿童的认知思維,且贴近儿童的生活,易于被儿童感知。在实际生活中,儿童的“泛灵化”行为表现为“喂玩偶吃饭”“幻想自己是一名医生为玩偶治病”等[2]。
2 在学龄前儿童绘本中融入认知特征的价值
2.1 提升儿童认知的整体水平
学龄前儿童多较为好动,表现出强烈的活动性,善于动手满足自身的求知欲。基于此阶段儿童具备的认知特性,儿童会对事物产生永久性认识,即体现了民间俗语“三岁定八十”。学龄前儿童的绘本若能够合理地融入该阶段儿童的认知特性,将使学龄前儿童对独立阅读产生更大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接受和认识外部世界。通过游戏娱乐行为带动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增强其对事物的审美判断能力和爱好培养,刺激儿童的审美、认知能力发展,可以使学龄前儿童的创造力得以发挥,想象力得以充分解放,促进儿童大脑的二次开发。
2.2 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
阅读能够使儿童与外部世界发生关联,书籍是儿童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学习的基础首先就是阅读。英国教育部长戴维·布伦基特曾说过:“每次我们翻开一本书,我们就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阅读是各种学习的基础……”[3]儿童的早期认知阶段是在玩耍、游戏中阅读,这和成年人相比有巨大的差异,“创意阅读”就是教育学家根据此现象提出的相关理念。华东师范大学ESEC儿童语言研究中心主任周兢教授在论文《创意阅读与儿童的自主阅读能力培养》中提出重要观点,其中体现出两种内涵:一是对儿童的阅读内容而言,创意性占据了重要位置,同时考虑儿童是否对此种创意性存有自主性,并激发其阅读的积极性;二是需要对儿童的阅读过程进行创意引导,要使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阅读过程中得以解放,最终将儿童培养成具有自主认知和创造力的人。创意阅读对儿童的价值在于使儿童在掌握阅读方法的同时,丰富想象力,增强创造力。
2.3 满足儿童的益智性需求
我国儿童教育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缺乏对儿童认知的阶段性差异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研究,因此在儿童绘本中存在视觉、语言成人化现象。部分出版社在设计益智绘本时,忽视儿童的认知特点,导致儿童难以理解书中的知识内容。以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20年出版的童书《中国幼儿百科全书》为例,对学龄前儿童而言,其文字内容晦涩难懂,背离了儿童的实际需求,使儿童缺乏阅读兴趣。我国对儿童学前教育领域研究发展的滞后性,导致儿童绘本多是从视觉审美的角度绘制,而缺乏专业的认知理论的指导,以致当代的儿童绘本并未真正发挥寓教于乐的作用。
3 基于学龄前儿童认知特征的绘本设计构思
3.1 丰富多样的画面表现,打造趣味性的阅读体验
3~6岁儿童的无意识认知占据了主导地位,其行為特征仅是从本能情绪出发看待事物的有趣性,即表现为多变的情绪,因此学龄前儿童的兴趣点成为其探索世界的核心推动力。基于该阶段儿童注意力的特点,需要在绘本中融入趣味性,以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
3.1.1 趣味化的绘本图像与色彩
学龄前儿童的好奇心强,有趣的图像和符合其色彩偏好的颜色更能激发其阅读兴趣。图像是该阶段儿童自主阅读时的主要媒介,可以引导儿童审美能力的发展,并直接影响儿童心智的成长和创造力的激发[4]。
绘本的趣味性设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多姿多彩的插画图像风格选择。当代儿童书籍的插画图像风格众多、表现手法多样,为绘本的视觉传达提供了多样化的可能。图像风格表现手法需要充分结合学龄前儿童的认知特性来选择。第二,协调统一的排版风格与多变的画面相结合。有趣的图像需要结合学龄前儿童的视觉偏好,在色彩上切合其认知特性。此外,基于该阶段儿童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的特性,绘本中的图像设置需要考虑统一的排版,以保证视觉引导的整体性,还需要拥有多变且生动的画面图像,以吸引儿童阅读。不同个体对色彩的感知有所不同,这与大脑中储备的视觉经验密切相关,如儿童的视觉对鲜亮明丽的色调更为敏感,相较而言较易忽视暗淡的色调[5]。以长江出版社出版的儿童绘本《春夏秋冬在哪里?》为例,该书以四季的景物变化来表现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差异,通过对四种不同倾向且纯度较高的色调的使用,渲染出四季不同的环境气氛,有利于儿童阅读。因此,在绘本设计中应使用强对比、高纯度的色彩,并考虑不同场景下的色彩运用与搭配,以调动儿童的阅读兴趣。
3.1.2 丰富多样的绘本表现形式
依据学龄前儿童对乏味的感知对象存在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的特征,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不仅能提升阅读的趣味性,还能延长儿童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以接收更多书中的信息。此外,生动的形象及儿童熟悉的卡通造型更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与阅读兴趣。如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绘本《热闹的农场》,在内页中绘制了奶农挤奶的画面,对奶牛形象进行卡通化处理,以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该书还使用翻页的互动形式,让儿童通过自主翻阅的方式发现藏于翻页后的场景,从而激发儿童的探索欲望。
3.2 互动式场景设计,提升儿童的心智水平与肢体创造力
认知能力的增强既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体现,也是儿童结合自身经验来重构对客观事物的理解的过程。因此,益智的过程需伴随互动行为,以丰富儿童的经验。儿童对外在事物的认知和理解是积极的,他们根据自身经验来理解客观事物,从而促进自身智力发展。儿童对周围世界的理解是基于原本的认知结构发展起来的。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性在以往的儿童教育研究中已被证实,也有教育学家指出儿童的早期教育和儿童智力挂钩,而儿童早期教育的工具就是书籍,因此优秀的绘本对学龄前儿童的智力提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2.1 肢体行为的互动
儿童的行为记忆相较于视觉记忆与听觉记忆而言,能够保持得更久,行为活动记忆需要依托良好的肢体机能。在学龄前儿童绘本中,肢体行为的参与能使儿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精细化的动作以及手眼的协调性。因此需要考虑设计儿童参与的互动环节,让儿童在阅读过程中做出双手翻、折的动作。例如,让儿童通过翻折来发现绘本内隐藏的机关装置,使其在阅读过程中探索知识,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此外,运用折叠、立体化结构等形式,将阅读平面插画转变为翻页、抽拉等可互动的参与式阅读,可以使阅读过程充满乐趣,激发儿童主动阅读的兴趣,并培养儿童做精细动作的能力。
3.2.2 与儿童内心产生互动
学龄前儿童所见即所感,在行为互动的过程中学习与模仿,热衷于模仿和象征性游戏(自主扮演书籍中的角色)。皮亚杰认为,相较于其他活动,儿童通常会在象征性游戏中有更好的智力表现。例如,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的《刷牙的故事》,以动物为场景主体形象,让儿童使用不同的牙刷为不同的动物刷牙,通过书中的互动体验,儿童不仅了解到刷牙的重要性,还了解和感知到不同动物的基本特征。因此,在绘本设计中需要考虑象征性游戏的融入,使儿童置身于特定的故事场景中,加强对绘本内容的理解。
3.3 符合3~6岁儿童认知水平的阅读内容
绘本的本质是书籍,因此需要考虑3~6岁儿童的认知能力,以适应其阅读需求,在图文编排设计中以具体形象为主导,将“泛灵化”的故事主题贯穿其中,进而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3.3.1 图文一体化的绘本内容
学龄前儿童绘本是图文一体化的,而非先后或从属关系。文字和图像结合的本质是更好地传达绘本的思想内容,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完整地表达。优秀的儿童书籍的图文是融会贯通的,以图文互为补充,相辅相成,让儿童获得最大的阅读享受。
学龄前儿童的文字储备量较少,文字对其而言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图形化的文字将带给儿童生动的视觉感受。文字的表达不仅要有趣味性,还要具备文字的识读性。就专注力而言,儿童是无法和成年人相提并论的,学龄前儿童专注力持续的时间短且稳定性较差,对文字的认知比较困难,但其对图片的认知比较轻松。在选择绘本的图文时,应以通俗易懂且妙趣横生的插图为主,借助图像元素表达画面情境,可以减少儿童因文字储备量少而无法自主阅读的情况。
3.3.2 “泛灵化”的故事主题
基于学龄前儿童具有明显的“泛灵论”思维特征,绘本的故事主题需要以非生命物质为泛灵载体,从而构思儿童易于感知的故事内容。以英国娱乐壹有限公司出品的系列童书《小猪佩奇》为例,该书讲述了一只名为“佩奇”的粉色小猪的生活故事,她喜欢玩游戏、打扮自己、跳泥坑等。该童书通过对“佩奇”这一形象的“泛灵化”处理,赋予其人性、情感与意识,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性,深受儿童喜爱。因此,该书连续4年获得英国学院奖“学龄前动画奖”、意大利海湾卡通节“学龄前动画奖”等荣誉。在京东购物平台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官方自营平台上,该书的好评度高达99%。
4 结语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认知特征呈现出差异性,相应的绘本设计需要与之相适应。本文通过对学龄前儿童的肢体动作、视觉与互动认知特征、注意力等方面进行分析,得知该阶段儿童具有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等特点,绘本设计应充分考虑这些特点。应通过丰富多样的插画图像设计,打造趣味性的阅读体验;通过互动式场景设计,提升儿童的心智水平与肢体创造力。通过图文一体的方式与“泛灵化”的故事主题,构建符合3~6岁儿童认知水平的阅读内容,为儿童教育事业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申瑞潇.基于认知发展的学龄前儿童书籍设计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9.
[2] 杨樵.学龄前儿童认知特点的绘本设计:《传统节日儿童绘本》丛书设计[D].南昌:南昌大学,2019.
[3] 余红华.童话阅读策略的实践探析[J].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16(7):32-33.
[4] 宋钊.认知心理视阈下学前儿童绘本趣味性设计研究[J].中国出版,2016(18):36-40.
[5] 修德旭.儿童绘本设计中色彩元素的应用研究[J].艺术科技,2019,32(4):169.
作者简介:林义锋(1995—),男,福建福州人,硕士,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