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燕
【摘 要】浙江省推出“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力求建立面向全体学生、体现素养导向、强化过程体验、促进主动学习的小学生综合评价制度,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促进学校切实转变育人方式,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小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凸显学为中心,实行综合评价”“基于标准,实施分项评价”“强化过程评价,体现育人价值”“改变结果呈现,采用综合画像”,将育人目标落到了实处。
【关键词】综合评价;评价改革;学业表现
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促进学生发展是评价改革的出发点,也是评价改革的落脚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改变,学生的培养目标也在改变。刚刚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方案》)强调育人为本,提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的育人要求。《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指出,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这对转变学校育人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学校必须通过综合评价改革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切实转变育人方式,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一、实施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的动因
近年来,一系列关于评价改革的文件陆续出台。如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要“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努力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3]。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明确要求:“考试成绩呈现实行等级制,坚决克服唯分数的倾向。”[4]2021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在《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中强调:“学校期中、期末考试实行等级评价”“完善学习过程评价与考试结果评价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加强学生学习过程评价,鼓励实践性评价”[5]。这些文件部署,针对修订评价内容、迭代评价方法、优化评价过程以及改变评价结果表达提出了具体要求,指明了学生评价改革的发展方向。
对照现实可以发现,小学教育的确存在重智育轻全面发展、重知识轻实践能力、重结果轻成长过程、重甄别轻诊断改进等现象,反映了小学教育存在的不正确的评价理念、不贴切的评价方法、不科学的评价结果等问题。学校亟须建立面向全体学生、体现素养导向、强化过程体验、促进主动学习的综合评价制度,改变学教方式,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小学生。
浙江省一直致力于探索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自2017年起,浙江省从低段非纸笔测评出发,以校为本,逐步推进小学全学科、全学段开展实践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加强技术研究和实践应用,研制各学科分项等级评价操作手册,逐步建立起了支持小学评价改革的区域工作机制。随着《方案》的出台,深入推进小学生综合评价的时机已经成熟,小学生综合评价的系统迭代须尽快跟上。
二、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的框架体系
浙江省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框架体系由评价内容、评价要素、评价方法、结果呈现等板块组成(如表1)。
该评价体系将分项等级评价与写实记录相结合,关注评价的过程性,综合考虑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和行为表现等方面的典型变化,强调内容、方法和结果的综合呈现。浙江省根据评价改革的整体方向,确定评價内容、评价方法、评价过程与结果表达方式。
(一)评价内容体现五育融合,促进全面发展
综合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品德表现、学业成就、运动与健康、艺术素养、劳动与实践,以此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评价。“品德表现”评价学生在品德行为上的具体表现,通过有礼貌、讲文明、讲信用、负责任、有爱心、守规则、善交流、会合作等要素体现;“学业成就”主要评价学生各学科的学业水平和学习过程。“运动与健康”评价学生的身体机能、身体形态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业修习情况。“艺术素养”主要评价学生在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中的修习状况以及在艺术领域的兴趣特长情况。“劳动与实践”主要评价学生在劳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地方课程中的修习情况。
(二)评价方法力求多元多维,实现适切多样
为全面体现小学生的成长过程和学习成效,评价采用了写实记录、分项评价、实验测评、过程指导和民主评议五种方法,力求多元、多维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如写实记录重在如实记录学生的身体指标和修习过程,包括学生视力和体重等情况,学生参与艺术、体育、科技及兴趣特长活动的情况,学生参与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等的经历和作业、作品的完成情况,以及体现品德行为的关键事件等。实验测评重点评价学生在基于真实情境的实践任务中运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广听说实践、实验操作、主题演讲、情境测试、项目学评、展示述评、角色扮演等形式的表现性评价。
(三)评价过程凸显学习参与,促进主动学习
综合评价改革力求在结果评价之余强化过程评价,完善学习过程评价与考试结果评价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评价过程强调关注学生认知技能掌握情况和学业完成情况,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意志、动机和策略等影响学习的“软因素”,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改进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实现主动学习。教师可通过课堂参与、随堂练习、课后作业、活动体验等活动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指导,培养其学习兴趣与习惯,帮助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纳入结果评定,不同年段过程评价在结果评定中的占比由学校自行决定,总体上占比不低于30%,有些学科甚至可以完全用过程评价代替结果评价。
(四)结果表达采用分项等级,辅助评语激励
综合评价取消传统的分数评价,采用等级加评语的方式呈现评价结果。为了更好地体现评价的诊断和激励功能,学校在等级基础上采用分项评价。各学科遵照相关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从学业水平与过程表现两方面实施分项等级评价,既诊断学生的学习现状,又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激励。学业水平的分项项目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学校实际与学段差异确定,比如语文学科设置了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个分项,数学学科设置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分项。过程表现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习惯等分项入手。教师的评语注重体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客观阐述学生个体的典型表现和发展变化,突出激励和指导。
三、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的特征
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在评价理念、评价方式、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呈现等方面体现了以下特征。
(一)凸显学为中心,实行综合评价
围绕学生发展,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学生为目标,整合综合素质和学业表现,实现综合评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内容的综合,即构建全要素评价,体现小学生在品德表现、学业成就、運动与健康、艺术素养、劳动与实践等方面的发展。其次是方法的综合,即在采用纸笔测验的同时,关注动手操作、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推进表现性评价,推广实践性评价。最后是结果表达的综合,即推行“小学生发展综合报告单”,努力呈现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整体面貌和发展变化,对其在校的发展情况进行记录和呈现,描绘其成长轨迹,体现其个性特长,为其后续的成长指导和生涯规划提供佐证和方向。
(二)基于标准,实施分项评价
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对照各科课程标准中不同学段的培养目标,细化学业质量标准,形成不同学科的综合评价建议。具体从评价内容、能力水平和行为表现三个方面建立健全分段分级的评价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理解正确价值观、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育人要求,把握教学深度和广度,为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提供依据,真正落实“教学评一致”。同时,该改革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构建学生日常品行表现与行为规范的养成体系和评价体系,整理评价分项、评价要素、评定等级及实施建议,形成评价操作手册供学校参考。如学习兴趣,指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主要从“主动性”和“持久性”两个维度进行评定,结果分成优秀、合格和暂缓评定三个等级。
(三)强化过程评价,体现育人价值
本次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非常重视对学习、成长过程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努力通过评价方法的改进或创新,体现学生真实的变化。比如对品德表现的评价,不再进行相对笼统的判断,而是引入了基于学生品德操守、责任义务、行为习惯的生活实践和典型的情境案例实施评价,即基于关键事件进行评价。学校根据学生的品行表现与行为习惯养成确定评价细则。教师以真实事例的记录呈现学生个体品德的成长,见证学生道德认知、道德行为的提升。对学业水平的评价则强调突出学科特质。如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和体育与健康等学科更注重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分项等级评价;道德与法治、音乐、美术等学科,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修习表现,比如课堂参与、活动体验、作业完成等,使评价与学习融于一体;信息科技、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主要以课程修习记录、学习过程表现和作品展示等多样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经历与实践能力。同时,改革中鼓励有基础的学校探索指向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须具备的综合能力的评价,如对“口头与书面沟通能力”“领导力与团队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与创新思维”等的评价。
(四)改变结果呈现,采用综合画像
课题组研制了《小学生发展综合报告单》,既有品德表现方面的星级结果呈现,也有语、数、英、科等主要学科的学业水平和过程表现的等级表达,更有运动与健康、艺术素养、劳动与实践等写实记录,还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教师的评语激励。该报告单呈现了学生的综合画像,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综合水平。这样,呈现在教师、家长和学生面前的报告单,不再是冷冰冰的学业成绩,也不仅仅是令人眼花缭乱的综合实践过程记录,而是既有不同学科的分项诊断,又有凸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典型表现和发展变化的综合评定,突出了评价的诊断、激励和指导功能。
小学生综合评价,没有高利害选拔的制约,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助于学校在充分体现国家意志的基础上立足学校特色,增强办学活力。实践表明,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能有效引导学校落实五育并举,改变学教方式,实现素养导向,更好地将“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学生”这一育人目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的通知[EB/OL].(2021-03-18)[2022-06-24].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2103/t20210317_520238.html.
[3]中共中央 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4]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2021-07-24)[2022-06-24].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29601.html.
[5]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EB/OL].(2021-08-30)[2022-06-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2108/t20210830_555640.html.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3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