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前置 全域推进

2022-05-30 10:48王莺邵晓婷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2年8期
关键词:改革

王莺 邵晓婷

【摘   要】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围绕“身心健康、品质优秀、学业上乘、素质全面、个性鲜明”的学生发展目标,通过“研制内容做好顶层设计,标准前置助力实践操作,搭好平台促进交流辐射,全域推进促成‘一校一方案”等路径,将学生综合评价工作在学校层面进行落实。这些举措帮助教师树立了“教、学、评一致”的理念,转变了家长“分数至上”的单一认知,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标准前置;区域推进

评价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自1994年成为浙江省首批素质教育评价改革实验区起,就一直致力于“以评价改革促进立德树人”的机制建设。二十余年来,区域的评价规划从总体设计走向校本实施,评价内容从知识分项走向能力分项,评价工具从平面单一走向立体多元,评价方式从传统一致走向适切开放。通过“研制内容做好顶层设计,前置标準助力实践操作,搭好平台促进交流辐射,全域推进促成‘一校一方案”等路径推进学校的评价实践,从各学科、各角度考虑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上城区开展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工作的推进路径如图1所示。

一、五维并举:研制内容做好顶层设计

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和学校在具体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上城区发布了小学生综合评价实施方案和《上城区小学生综合评价报告单》(以下简称《报告单》)。《报告单》以“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五维合一的评价体系体现五育并举,不仅关注学生当下的发展,还将目光投向学生的终身成长,体现了评价的全程性和全域性特点。

具体来看,“品德发展”的评价不仅包含对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学习态度、认知水平、实践能力的考量,还包含对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的评估。“学业发展”“审美素养”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业表现,还关注学生技能特长及参与项目化学习的情况。“身心发展”评价不仅呈现学生体质健康的测查情况,还包括学生对自己运动习惯和情绪管理能力的评估。“劳动与社会实践”评价不仅注重“脑力与体力结合”“时长与成果结合”,还关注学生参与国情、社情、民情和社会服务的情况。此外,《报告单》还设置了“进步情况”一栏,修订了操作标准,增加了标准比对,旨在进行增值评价。

二、标准前置:详细制定助力实践操作

《报告单》为学校提供了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操作支架与评价抓手,但具体评价需要学校的实践和参与。为了助力学校更好地操作和落实评价,区域在修订学生综合评价方案的同时,为不同年段学生的综合评价报告单配备了对应的评价参考标准。如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指标,区域均制定了具体的评价参考标准,并按照一至二年级、三至四年级、五至六年级的分段形式进行呈现。

每个指标的评价标准对概念界定、评价维度、评价等第、行为标准和评定方法做了具体说明。以“学业发展”中的“学习兴趣”为例,学习兴趣指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评定主要从“主动性”和“持久性”两个维度进行。评定结果分为A、B、C、D四个等级。学生不愿意参与各项学习活动,评为D;学生愿意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可以评为C;学生能比较投入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可以评为B;学生不但能积极投入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还能在参与学习活动时积极提问,并利用课余时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可以评为A。

三、多方联动:搭好平台促进交流辐射

评价不应只是“自上而下”,而应多方联动,多角度、多层面参与。从区域层面出发,必须做好以下事情:(1)搭建教育评价改革的支持平台,创建学生综合评价的实验校,驱动学校完善校本化学生综合评价制度,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2)对校本化的优秀实施案例进行分类,形成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工作的案例样本,并向学校提供多元化的学生综合评价资源,为学校开展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工作提供参考,在实践中探索学生无忧、教师方便、家长满意的操作方式;(3)通过举办论坛、沙龙、案例评比等交流展示活动,发挥特色学校、优秀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

在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过程中,很多学校基于区域方案,形成了优秀的个性化实践案例,也形成了具体且多样的落地方式。如有学校的落地方式是基于学生活动,将学生活动开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作为评价学生的参考依据;有学校的落地方式是基于学生行为观察,由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将评价落实在日常教学中;有学校的落地方式是基于技术平台,借助数据库、二维码、智能识别等技术开展更为方便的评价。区域对这些个性化方案进行分类梳理,共建共享,为起步较晚的学校提供具体的参考实例。

四、全域推进:分类指导促成“一校一方案”

评价要落实到学校中去,就必须在区域整体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各自的特点进行修改、完善、调整,由此才能让评价更具特色,更有生命力。区域方案明确了项目推进的目的和总要求,并鼓励学校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将评价与本校的课程体系、学生活动相结合,凸显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形成有学校特色的学生综合评价方案,引导学校把综合评价改革融入学校的课改进程。

在全域推进过程中,区域层面要根据不同学校的原有水平落实“建”、指导“构”、做好“推”。落实“建”指的是对于具体评价操作标准模糊的学校,区域要借助工作推进的契机,帮助学校打造校本化评价体系;指导“构”,指的是对于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的学校,区域要借助项目的推进和实验校的交流等契机,指导学校不断完善和优化;做好“推”,指的是对于在评价方面已经有相对丰富的经验的学校,区域要鼓励其大胆实践与创新,引导其在总结改进的基础上为区域推进提供样板和经验。

以“学业发展”中关于“学习兴趣”的测评为例,区域层面提供指导案例:语文课上,教师带领学生玩“生字开花”的游戏活动。如果有同学想到特别新鲜的词或值得积累的词,便可以记录到卡片上,同时在卡片上写下说出这个词的同学的学号。教师带着

学生将这些卡片贴到教室的各个角落。这些每天更新的词语卡片可以成为本班期末“识字兴趣”的评价参考。这样的活动既是“识字兴趣”的评价方式,也是同伴间的交流展示活动。

学生在活动中既能掌握知识与技能,又能体验学习的快乐。无形中,“看不见、摸不着”的“兴趣”也悄然落到了学科的评价中。有了这样具体生动的评价案例后,不同学校可以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各具特色的评价方案。

总体而言,评价是一个不断发现学生成长需求,挖掘学生潜力优势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成就学生的过程。区域通过标准前置,引导学校树立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科学成才观,从“育分”走向“育人”,从“应试的教育”走向“适合的教育”。通过标准前置,学校在评价中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奠基。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   310009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评估与监测中心   310009)

猜你喜欢
改革
不是改革的改革
改革之路
个税改革,你的税后收入会增加吗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