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域下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分析

2022-05-30 10:48:04徐浩策
艺术科技 2022年8期
关键词:哲学人工智能

摘要:“人工智能”这个概念是由约翰·麦卡斯在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上提出的,进入21世纪,人工智能不断发展,并取得很大的进步,与人类生活的联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小到手机里的软件,大到大型工厂里的机器,都与人工智能息息相关。哲学之所以关注人工智能,是因为对一切科学本质的研究探索是哲学生生不息的源泉。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是不断的社会实践孕育的产物,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存在很大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内部矛盾的运动,这种矛盾是不断运动发展的。为促使人工智能在人类智能中起到积极作用,需要人们在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制度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文章基于哲学视域,首先分析人工智能的起源与概念,其次对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进行比较,并分析二者之间的矛盾运动,最后探究人工智能产生的积极意义与带来的挑战,指出只有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人类社会才能更好更快地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哲学;人工智能;人类智能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8-00-03

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自20世纪50年代被提出以来一直是深受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文章从哲学的角度深入剖析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之间的关系,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助益。

1 人工智能的起源与概念

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的达特茅斯大学召开了一次研讨会,这次会议由麦卡锡、明斯基等人发起,会议主要讨论了用机器模拟人类智能所存在的问题,并第一次提到了“人工智能”这个术语[1]。人工智能从此进入人们的视野,引发了人们对它的关注,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研发人工智能的浪潮,“人工智能”一词迅速成为各行各业的宠儿和科技前沿的象征。

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科技飞速发展,网络信息技术不断跨步向前,电子计算机的成功研发使人类步入了数字化时代,这些技术的进步为人工智能的诞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人工智能应运而生。就其本质而言,人工智能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是帮助人类深入认识客观世界的工具,它使计算机从智力阶段发展到智能阶段,让其拥有了自动识别、模仿、学习、推理等功能。其提升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人们不断完善人工智能技术,希望人工智能机器能分担人类一部分脑力和体力劳动,并期待用人工智能机器来模仿人类的智能行为。在万物互联的时代,虚拟现实、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人工智能技术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计算机能够模拟人类智能并与人类竞争,能独立完成一些复杂的工作。例如,横扫围棋高手的AlphaGO、在月球探测取样的嫦娥五号探测器、万米深海探测器“蛟龙号”等,这些都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产物。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

波普尔说:“人工智能是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较高的产物,是时代的进步,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这种和谐说明了人类的进步、文明的升华。它反映了人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人类开始采用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系统技术去认识、把握和驾驭自然的主动性。人类在创造世界的同时,也在创造新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创新反过来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类的思维科学和认知方法论是无限的、多层次的,它随着人类改造自然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不断发展,实践总是在一定意识支配下进行的,正是在改变外部世界以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活动成为一种自由、自觉的创造性的实践。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提高了人类的认知能力水平,人类自身的创造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能更清晰、全面、准确地掌握客观世界。”[2]可以看出波普尔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对其寄予了极大的期待。

2 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的比較

哲学之所以高度关注人工智能,是因为人工智能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而哲学存在的意义是关注人类生活,这也是哲学生生不息的一种体现。对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进行比较,能清晰探寻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认识人类智能的本质,有利于人类社会各项事业高效平稳开展。

人工智能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模仿和扩展人的智能,让计算机以高效的方式完成原本人类才能做的工作。马克思说过:“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要想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我们应当把关注人类生存作为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首要前提,这是人们能够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基础。为了生存,首先需要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因此人类首次历史活动就是生产能够满足人类生存的必要物质,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活动背景下,为人类创造历史提供了条件,人类为了能够满足自身的生活必须坚持进行生产劳动,这与几千年前的社会在本质上是一样的。”[3]从人类的发展历程来看,人类最初是为了生存而进行劳动生产,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开始追求更好的生存方式,这就促使人类不断改造升级生产工具,生产力水平因此不断提升,直到人工智能诞生,作为人类实践的新兴产物,它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由于它是人类通过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来的,所以实际上也体现了人的本质。

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存在的巨大差异,主要表现在社会实践中二者的地位不同。人类智能属于实践中的主体,这就说明人类智能有实际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具体来说,人类智能在进行社会实践时,本身就具有不断创造、善于总结、突破束缚、敢于质疑、超越极限的能力,这些能力容易受到客观规律的约束,而不会受到客观规律之外的因素支配,因此人类智能是自由的,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人类智能甚至可以根据人类不同的需求制造出有针对性的人工智能机器。正是因为人类智能的这种自由和无限的可能性,所以它具有不可替代性。

人工智能是人类进行社会实践时,主体作用于客体的中介,属于人类实践工具系统中的组成部分,这也体现了人工智能在人类社会实践中的地位。即使在未来,人工智能具备了一定的创造能力,但也只是粗浅地模仿人类的创造能力,人工智能所具有的创造能力与人类与生俱来的创造能力是无法等价的,因为人类天生具备的创造能力是无法被模仿的。对比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发现人工智能是被动的、不自由的、局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人工智能在人类发展进程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一方面,人类智能是人工智能的前提,人工智能需要人类智能为其进行系统完整的定义。人们要深入了解人类智能的核心本质,可以通过分析人工智能获得一些帮助。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产业的不断发展与突破,也促进了人类对自身智能的不断探索。回顾没有人工智能的时代,人们之所以能够接受人类智能,是因为人类智能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够进行一系列严谨的逻辑推理,而具有强烈主观性且不具备逻辑自洽性的思维都被排除在人类智能范围之外。但是随着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人类在婴儿时期虽然还不具备完整的意识,但是能清楚地识别自己的亲生母亲,而人工智能在分辨不同的人物时异常艰难,诸如此类的新问题还有很多。人们通过人工智能的一些表现,引发了对人类智能本质的反思,从而发现某些主观的、不严密的逻辑思维要素在人类智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3 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之间的矛盾运动

自人工智能诞生以来,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之间就有密切的联系,这也标志着人类智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在人工智能诞生之前,人类在进行社会实践时所遇到的各种主客观矛盾是推动人类智能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当梳理人类智能的发展历程时,会发现这种矛盾并不是直接来自智能本身,而是人类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断面对和解决各种矛盾,从而间接地促进了人类智能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人类自身的智能发展往往是被动的、低效的,即使人类希望更好地发展自身的智能,但也找不到有效辦法,所以人类智能的发展进程是缓慢的。直到人工智能诞生,人类智能的发展矛盾进一步扩展,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主客观矛盾间接推动人类智能的发展,演化为人工智能直接推动人类智能的发展。这次矛盾的转化,可以说是人类智能发展历程中一次伟大的飞跃。其重要性相当于从人类早期用来写字的竹简演变成现在的纸张,有利于更好地保留和传承人类文化。在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发展矛盾中,人类可以通过对人工智能机器的创造、改造和利用,促进人类智能更好、更快、更全面地发展,激发人类智能发展的创造性、自主性和自觉性,使人类自身的智能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可以说是人类智能发展史上一次巨大的飞跃,所以人工智能的诞生对人类智能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 人工智能产生的积极意义以及带来的挑战

值得关注的是,人工智能与其他的科技成果一样,对人类社会发展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人工智能产生的积极意义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促进社会传统产业高效发展。人工智能使生产模式不断升级,赋予了生产工具一定的“人性化”光环,使部分机械具备一定的感应及思维功能,提高了人与器械之间的契合度,从而使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为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二,提高社会服务水平。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了社会闲散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了社会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极大地促进了全球共享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人类的生活更加舒适便捷,社会服务业的运行变得更加安全、高效,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第三,促进人类自由发展。随着对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智能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智能机器应运而生,它可以代替人类进行简单重复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把人们从枯燥的劳动生产中解放出来,在满足人类所需的必要物质条件的同时,增加了人类自由活动的时间,人类能够支配更多的时间使自身得到全面发展。人工智能发展至今,其研究成果和理论应用遍及各行各业,与人类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全方位地提升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运算、存储、应对各种极端环境条件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能力已经远远超越了人类,同时也成了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增加失业人口。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进步,其将能胜任更多困难复杂的工作,凭借其工作的持续性、专一性、高效性、无条件性等优势,它会取代更多人类的工作,造成大量人口失业,引发失业浪潮,激化社会矛盾。第二,造成部分群体的数字鸿沟。部分特殊人群无法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不了技术发展带来的各项变革,不会操作使用各种技术产品,无法享受技术发展带来的各项红利,因此产生了失落感,导致其疏离甚至排斥智能技术时代。第三,过度依赖养成思维惰性,降低人类的创造能力。如果人们过于依赖人工智能,甚至离不开人工智能,那么人类独立解决某些问题的能力势必会降低,特别是在能够锻炼、提升思维能力的传统领域,如物理、数学、化学和其他一些对逻辑思维有一定要求的领域都会受到人工智能的影响。假设人工智能运行情况不正常或者停止了工作,而人类在短时间内无法处理好这些问题,势必会引起人类的恐慌,从而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因此,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要做到未雨绸缪,充分考虑未来人工智能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积极寻找问题解决方案,这也是人类在和人工智能相处的过程中要考虑的重点。

5 结语

自人工智能概念提出以来,人们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逐渐深入,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领域大放异彩,但要使人工智能充分发挥出对人类智能的积极作用,还应着眼于弥补社会体系不合理,人类道德、意识形态、文化和精神不完善等多方面的不足。如果人类跟不上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那么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平衡将被打破,而两者一旦失去平衡,人工智能就不会再朝着有利于人类智能健康发展的方向前进,其产生的后果是灾难性的。因此,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不断完善自己是很有必要的。只有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人类社会才会更好、更快地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博登.人工智能哲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8.

[2] 波普尔.走向进化的知识论[M].李本正,范景中,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108-109.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79.

作者简介:徐浩策(1992—),男,贵州黔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

猜你喜欢
哲学人工智能
我校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菱的哲学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8
2019:人工智能
商界(2019年12期)2019-01-03 06:59:05
人工智能与就业
IT经理世界(2018年20期)2018-10-24 02:38:24
读懂哲学书是件很酷的事
学生天地(2017年19期)2017-11-06 01:45:11
数读人工智能
小康(2017年16期)2017-06-07 09:00:59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2
下一幕,人工智能!
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 16:51:29
下一幕,人工智能!
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 04:56:22
哲学
新校长(2016年5期)2016-02-26 09:2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