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语言学视角下南京方言的特色及其保护

2022-05-30 14:19姚珏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特色发展

姚珏

内容摘要:很多方言学和人类语言学领域的研究者们已经认识到,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不仅拥有无数的物质财富,而且拥有许多非物质财富,方言就是其中之一。南京,简称“宁”,位于(扬子)江淮平原。因此,其方言属于江淮方言。其古称又为金陵、建康,是江苏省的省会,位于中国东部,长江的下游地区。南京下辖十一个区,分别为:玄武区、秦淮区、鼓楼区、建邺区、栖霞区、雨花台区、浦口区、江宁区、六合区、溧水区、高淳区。由于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和“十朝都会”,从古至今都是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朝代与政权的更迭也经常发生在南京这座城市。所以,南京作为一座历史名城,常常成为各个领域的学者研究的话题。从语音学、音韵学、词汇学和语用学的角度来看,将南京方言的历史变化作为研究对象已经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了。本文将从人类语言学的视角出发,综述以往的文献,在此基础上探究三个部分:(1)南京方言的特点;(2)对以往南京方言发展研究的回顾;(3)南京方言的保护。

关键词:南京方言 人类语言学 发展 特色

人类语言学(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作为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语言学密切结合,成为了一门跨学科的理论体系。人类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人类又通过语言形成各自的社区和群体。人类语言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土著印第安部落的各种语言和文化(王旸,2012)[1]。人类语言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语言的种族渊源和方言。本文将从人类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探究南京方言的特点,历史发展脉络以及现今的使用情况和保护方式。

一.南京话的特点

1.n和l之间的混淆-语音方面

在那些生活在受北方普通话影响的地区的人看来,两个声母n和l的混淆,可以看作是南京方言的标志性特征。在声母的鼻音方面,时秀娟和梁磊(2017)[2]借助鼻音仪进行了实证研究,以弄清这种混淆现象所属的类型和其背后的原因。他们发现,南京话中n和l混淆属于一种特殊的类型,即n和l两个音位的合流产生了一个鼻化边音。此外,这种混淆现象与元音的内在鼻音以及发音的位置有关。作者还指出,在中国,武汉方言与长沙方言中也出现了n和l的混淆。但是,究其本质,南京话,武汉话,长沙话中这种混淆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不同的。有趣的是,与另外两种方言不同,在南京方言中,没有纯鼻音n,只有纯侧音l,还有一个鼻侧音。事实上导致这种混淆现象的原因不在于鼻音n和侧音l的混淆,而是鼻音侧音的存在,即侧音l被鼻化,成为一个新的音。

2.连读变调-音调方面

在南京方言的研究中,声调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连读变调是南京方言在声调方面的一种特殊现象,因此被纳入研究范围中。此类研究主要包括对于南京方言的声调研究(刘丹青,1995)[3],多字连读变调研究(马秋武,2009[4];宋益丹,2006[5];马秋武、李昕,2014[6])。关于后者,目前的研究包括两字组连读变调和三字组连读变调。刘丹青(1995)指出,南京方言包含五个单字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当这五个单字调随机组合成为两个或三个汉字时,会产生连读变调的现象,语言学领域称为两字组连读变调和三字组连读变调。对于前者,马秋武(2009)以优选论为理论框架,分析了南京方言中两字组连读变调的各种变化是以调型为核心的变调制约条件。除了探究两字组连读变调产生的机制,在此基础上,作者还对比了新老南京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的特点。而针对三字组连读变调,马秋武和李昕(2014)进行了一项实验以探究南京方言是否存在三字组连读变调;如存在,则受什么因素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南京方言中存在三字组连读变调现象。这种现象不受三字词语内部声调组合影响,也就是说,三字词语中五种单字调随机组合,产生的变调都是一致的。也不受词性的影响,无论动词还是名词,连读变调的原则都保持不变。此外,三字组连读变调是在两字组连读变调的基础上产生的。

3.“动词+不起来”和“阿/还+动词+表语”结构-语法方面

正如前文所言,南京方言中的语音特点得到了广泛的关注。除此之外,许多学者将目光转向了语法方面。南京方言有两种不同的语法结构,它们是南京方言的特点,也是其与普通话不完全相同的原因之一。一种是动词+补语的结构,补语由“不起来”指定。吕叔湘(1984)[7]指出,普通话中“动词+不起来”是对“动词+起来”的否定。且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否定结构和肯定结构是两两对应的。这两种结构中的“起来”存在以下含义:(1)从上到下的運动,如提、抬(提起来,提不起来;抬起来,抬不起来)。(2)一个动作或状态的开始,并且有继续下去的迹象,如旋转和紧张(旋转不起来;紧张不起来)。(3)一个动作的完成,它具有统一的功能,如连接和收集(连接起来,连接不起来;收集起来,收集不起来)。(4)插入语或位于一个句子的前半部分,无法进行否定,有估计、集中于某一方面的作用(看起来;读起来)。对以上四种情况进行总结,可以发现,除了第四种情况不存在对应的否定结构,其余三种情况的肯定和否定结构都是对应的,且不发生意义上的改变。“动词+不起来”结构在普通话中有能力不足,做不成某事的意味。

在吕叔湘所做的贡献的基础上,刘春卉(2005)[8]对于南京方言的特殊语法结构进行了研究。她认为,在南京方言中“动词+不起来”结构有与普通话中一致的含义,如上文所述的(1)情况,表明自上而下的动作(抬不起来,提不起来)。但它也具有与普通话不尽相同的含义,主要包括(1)客观条件不满足(用不起来,买不起来),这种情况有与普通话结构中重叠的情况,但更多的是“动词+得+起来”(用得起来,买得起来)的否定。(2)由于使用对象而非人的问题(笔写不起来,相机照不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动词+不起来”结构后可以接宾语(笔写不起来字,相机照不起来照片)。

由此可见,南京方言中,“动词+不起来”结构适用的语境包含了普通话中的语境,且比其更加丰富。

除了“动词+不起来”结构之外,在动词+表语结构中加入问句副词“阿”或“还”是南京方言的另一个特点(刘春卉,2005)。这种句式表现为“阿/还+动词+表语”(你阿/还写好了?)它的含义转换成普通话有两种形式,一是“动词+表语+吗?”(你写好了吗?)二是“动词+表语+不+动词+表语?”(你写好没写好?)在江苏省的其他城市,问句副词可以是其他字。这个带有两个副词的问句有两种语境,一种是一般疑问句,另一种是反问句。

二.南京方言的发展

1.明清时期的文献研究

宋益丹(2015)指出,关于南京方言的研究起源于明代。汪莹(2018)[9]认为,在明代,除了官话中提到和传教士的工作外,对南京话的记录和研究很少。对于前者,1585年,李登所写的《书文音义便考私编》中提到了南京方言的语音系统。邵荣芬(1998)参考《私编》分析李登之子李世泽所作的《韵法横图》中涉及到的南京方言。对于后者,明朝末年,南京方言的语音系统首次由一位叫Ginny的传教士在1957年《西儒耳目资》[10]一书中真实记录下来。他在用拼音指代汉字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他的书中,字母被分为三类,如“自鸣”“同鸣”和“不鸣”。针对《西儒耳目资》,石绍浪(2021)[11]指出,南京作为明初时期的首都,比起方言,传教士更看重作为书面语使用的官话。所以,准确的说,此书研究的是明朝初期南方的官话,而非方言。到了清朝,更多关于南京话的文献出现了,这些文献的贡献者主要是一位名叫弗朗西斯的传教士和一位名为弗朗茨·屈耐特的德国天文学家、汉学家以及其他清朝的中国人。在《华语官话语法》中,弗朗西斯使用拉丁字母和法语读音描写当时作为官话的南京话。相比于弗朗西斯,弗朗茨·屈耐特所做的贡献可谓“大胆”(赵元任,2002)。他自己设计了一套读音符号体系,并用这一套自创的体系记录南京话中的元音、辅音和声调。在清朝,除了传教士,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研究南京话,如胡垣所著的《古今中外音韵通例》、马鹤鸣所撰写的《正音新纂》[12]和劳乃宣编成的《增订合声简字谱》[13]。他们在各自的著作中对南京话的语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在语音学和音韵学方面很有价值。此外,他们还首次对首字母、尾字母和声调进行了正式研究。

2.一个世纪以来南京方言的语音变化

在20世纪初,瑞典人高本汉在参考清朝时期德国人赫美龄撰写的《南京官话》[14]基础上,发表了《中国音韵学研究》[15]一书。该书首次用严氏音标记录南京方言的读音,甚至在法国出版,其中一部分是南京话,包括普通话和方言中不同汉字的声音。对于此书,赵元任在1929年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1929年,赵元任同样借助音标发表了《南京音系》一文,该文被誉为“真正意义上的南京音系归纳”(宋益丹,2015)。该文系统整理了南京方言语音系统,对声韵调进行了详细地语音学描写。他提到,首字母的特点是(1)没有声母和非声母,只有一个声母发声器官。(2)n和l混淆,n被纳入l中,并且有一些l的异音。该文的另一大卓越贡献是,首次使用现代语言学的方法研究南京方言。

20世纪50年代,普通话的推广加速了对方言的大规模普查,《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16]中收录了对于南京方言的语音特点和音韵特点的描述,这不自觉地促进了对南京方言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研究者对南京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进行了系统的描述,而且还梳理了南京方言的历史演变,主要成果包括《南京方音中几个问题的调查》《六十年来南京方音向普通话靠拢情况的考察》《南京方言历史演变初探》《六朝金陵吴语辨》等。在这一时期,鲍明炜(1998)[17]发表的上述论文提供了极大的贡献。他发现,南京话的历史变迁呈现出一种规律性,即先是与苏北、皖北的方言相似,建国后又与普通话相似。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南京方言的发展到现代,在现在生活在南京的青少年身上出现了不同的现象。他们不分尖团音,n和l开始分化,更多的人开始有夹口韵。

20世纪90年代,《南京方言词典》[18]和《南京话音档》[19]等著作和深入浅出的研究使南京方言的描述在各方面都得到了提高。

2014年,南京师范大学进行的一个项目(宋益丹,2015)对南京话再次进行了调查。在之前的研究基础上,记录了大量的口语材料。自然语料成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突破了传统意义上仅研究南京方言中声调的局限性,使此类研究逐步动态化。

2017年,孙俊涛[20]探究了南京方言中呈现的语音特点的影响因素。他指出,清末时期以来的移民现象导致了这些语音特点。他通过梳理以往相关文献,发现1853年3月太平天国运动中,太平军进入南京开始,南京的方言就呈现出如上文所述的语音特点。这些涌入金陵城的移民大多是从安徽与苏北地区来的。他还指出,从此时开始,南京方言已不再是南方官话代表音系了,而是成為了江淮官话的一个分支。

孙怡,孙志波(2021)[21]指出了南京方言,尤其是语音方面的某些特征,如前文提到过的n和l之间的混淆,还有口腔前部与后部发音之间的混淆等,会对于二语学习产生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对于前者而言,由于南京方言中“女”和“吕”都发[ly]音,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会将“night”与“light”混淆。而对于后者,南京方言中的声母发音集中于在口腔的前部位和唇齿硬腭部,舌后部发音的较少,在学习英语单词的读音时,容易将“sing”这一单词发音为[sin],这便是受到母语发音系统的影响所导致的。

三.南京方言的现状和保存情况

操若璠和胡沙沙(2020)[22]在研究中发现,南京方言在南京市的使用率相当低,且使用率呈现老龄化趋势。他们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如下:(1)历史因素。由于地理位置重要,南京遭受了许多战争和移民,这也导致了南京人口结构的变化,因此南京方言的使用也随之减少。(2)社会因素。现代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普通话的普及,普通话在日常交流中被广泛使用。从幼儿园到工作场所,都有必要推广普通话,这有助于消除语言障碍,构建友好的社会氛围。(3)对外语的重视。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外语的使用,特别是英语的使用。人们,特别是年轻人会更加关注外语而不是方言。(4)对方言的消极态度。许多年轻人拒绝接受日常生活中的方言,因为他们对方言的印象不好,对方言的兴趣也不大。

然而,俞玮奇(2018)[23]所做的针对南京本地青少年南京话使用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与操若璠和胡沙沙的不同。俞玮奇的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南京本地青少年对南京话亲切程度的评价在不断地提高,这种现象主要受家庭环境中父母使用南京方言,学校环境中使用南京话的同侪压力以及南京话在当地言语社区的潜在声望有关。

除了针对南京本地人的研究,生活在南京的外地人群体也成为了研究对象。方小兵(2018)[24]针对在南京读小学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调查他们的语言适应和语言认同。结果表明与1-2年级的低年级和5-6年级的高年级学生相比,3-4年级的学生对于南京话的新鲜感和顺应力最强,认为南京话很有魅力。这主要受班里南京本地同学的“南京腔”影响,产生的一种“身份投射模式”(TRUDGILL,1986)[25]。

以上的研究表明,对于南京方言的使用,本地居民,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态度出现了争议性结论,未来对此可以做出更多的研究,探究这种现象出现的本质。而对于外来居民来说,南京话则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如今,南京市政府和南京人已经意识到保护自己语言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在新媒体传播领域,南京方言的保护与传承主要体现在南京广播电视台主办的新媒体栏目《南京阿槑》使用南京方言,讲述生活中有趣的事件,吸引了老少观众的注意力。电影也是一种保护和传承南京方言的渠道。电影《金陵十三钗》在讲述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国难时使用南京话作为电影对话语言,更能让观众加深印象。

四.对于保护和传承南京话的建议

为了避免南京方言的流失,应该开展除新媒体以外的现实生活中的举措。对于学校,尤其是中小学,可以开展方言文化展览活动,邀请本地同学和外地同学通过表演小品和相声的方式,在欢笑声中加深对于南京方言的印象。学校也可适量加入介绍南京话的课程,由同学们进行课程展示和交流。针对南京方言对于二语习得产生的负迁移,英语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多多请本地同学们进行课堂展示,对比南京方言与英语中发音需要着重注意的地方,并请同学们进行纠正反馈,寓教于乐。对于社区,可以定期举办社区活动,邀请南京的老人用地道的南京方言讲述奇闻异事,吸引外来居民的注意力。南京本地的博物馆也可以增设关于记录南京方言的文物书籍,并于中小学,大学合作,利用寒暑假实践交流的机会向全国各地的学生系统地介绍南京方言。

参考文献

[1]王旸.人类语言学的研究视域分析[J].外语学刊.2012,(04),41-44.doi:10.16263/j.cnki.23-1071/h.2012.04.008.

[2]时秀娟&梁磊.(2017).南京话响音的鼻化度——兼论/n、l/不分的实质.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02),153-160.

[3]刘丹青.南京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4]马秋武.南京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的优选论分析[J].语言研究,2009,(1):2732.

[5]宋益丹.南京方言音系百年变迁[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5(4):157-162.DOI:10.3969/j.issn.1008-9853. 2015.04.034.

[6]马秋武&李昕.(2014).南京方言三字组连读变调的实验调查与分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4),100-107.

[7]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8]刘春卉.南京方言中的“V不起来”与“阿/还VP”——兼谈语法同中有异对学习普通话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3):44-47.DOI:10.3969/ j.issn.1671-1165.2005.03.009.

[9]汪莹.明清以来的南京方言文献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2):102-105.DOI:10.3969/j.issn.2095 -0292.2018.02.027.

[10]金尼阁.西儒耳目资[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

[11]石绍浪.《西儒耳目资》与今南京话入声韵比较[J].语言科学,2021,20(5):538-553.DOI:10.7509/j.linsci.201807.032 058.

[11]赵元任,著.吴宗济,赵新那,编.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2]马鹤鸣.正音新纂[c]//光绪二十八刻本影印版.晚清四部丛刊:第9编[M].台中:文听阁图书有限公司,1902/2013.

[13]劳乃宣.简字谱录[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

[14]K.Hemeling,The Nanking Kuan Hua[M].The Statistical Department of the 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1902.

[15]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M].罗常培,赵元任,李方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16]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调查指导组.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60.

[17]鲍明炜.江苏省志·方言志[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8]刘丹青.南京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19]刘丹青.南京话音档[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0]孙俊涛.清末以来移民对南京方言演变的影响[J].铜仁学院学报,2017,19(8):88-91.DOI:10.3969/j.issn.1673-9639. 2017.08.017.

[21]孙怡,孙志波.南京方言中声母系统对二语习得的负迁移影响及启示[J].滁州学院学报,2021,23(1):37-41.

[22]操若璠;胡沙沙.(2020).语言学视角下南京话发展现状研究.成才之路/Way of Success, 25, 48.

[23]俞玮奇.(2012).城市青少年语言使用与语言认同的年龄变化——南京市中小学生语言生活状况调查.语言文字应用(03),90-98.doi:10.16499/j.cnki.1003-53 97. 2012.03.015.

[24]方小兵.(2018).進城务工人员子女小学阶段的语言适应与语言认同.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6),138-144.doi:10.15983/j.cnki.sxss.2018. 1114.

[25]P TRUDGILL. Dialects in Contact. [M]. Blackwell. 1986.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特色发展
中医的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医的特色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小镇党建怎么抓?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