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琪?朱镜人
【摘 要】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日趋青年化,被称为“教育中的危机”,解决该问题是推动基础教育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从叙事的视角出发,以H市一名小学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其日常工作生活,探究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过程。研究发现,教师职业倦怠的发展经历了憧憬与向往—现实与问题—困惑与迷茫—疲惫与倦怠四个阶段。为纾解教师职业倦怠困境,可探索以下行动策略:保障权益,建立常态激励机制;赋权增能,重塑教师领导价值;教师减负,构建家校合作机制;行动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小学教师 教师职业倦怠 生成过程 叙事研究
一、问题提出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是指中小学教师在教学生涯中出现的以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为主要特征的症状[1]。进入新时代以来,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涌现,教学改革不断施行,随之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高强度的工作压力、高负荷的工作强度以及高标准的工作要求导致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问题,解决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刻不容缓。
本研究采用质性叙事研究方法,通过记录教师日常工作叙事,深入观察其日常教学生活,结合深度访谈呈现其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试图厘清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过程,以期为纾解教师职业倦怠提供可行策略。
二、研究设计
1. 研究方法
教育叙事研究是表达人们在教育生活实践中所获得的教育经验、体验、知识和意义的有效方式。教育叙事研究就是探究如何才能准确表达和诠释教育经验、教育意义[2]。本研究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通过叙事尽可能地展现真实情境,以便还原真实的教师工作经历,揭示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历程以及产生职业倦怠的心路历程。同时,通过记录小文老师教学生涯中富有价值的教育事件,呈现单个个体的教育故事及其背后隐藏的意蕴,分析其职业倦怠原因,为纾解职业倦怠提供经验性支持。
2.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通过招募,确定H市青年教师小文为研究对象。小文老师,女,26岁。小文老师2014年考入大学,就读于商务英语专业,立志成为一名中小学英语教师,从事英语教学工作。2018年本科毕业,通过非编教师统招,考入A市B小学担任英语教师。后通过教编考试,于2020年考入H市B小学,从事英语教学工作。至今已有四年工作经历,现为二级教师。小文老师自述面临职业发展瓶颈,对教师职业认同出现危机,对教学时感疲惫甚至出现排斥的心理。
3. 研究过程
首先,本研究制订了明确的目标与详细的观察计划,研究者深入小文老师的工作环境,进行了为期两周的田野调查。研究者以旁观者的身份,记录小文老师的日常教学活动,收集较为客观的原始研究材料。通过观察记录,寻找其在日常活动中呈现的教师工作的样态,洞察隐匿在教师工作行动中的心理变化,尝试厘清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生成路径。其次,基于田野调查数据资料,本研究制订了访谈提纲,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的形式与小文老师先后进行了5次深度访谈,每次访谈时间约45分钟。通过深度访谈,分析小文老师选择教师行业的原因与对教师职业的认知,特别是深入挖掘其执教以来对教师职业自我认同的变化,提炼日常教学故事中所呈现的职业倦怠逻辑,进而为纾解教师职业倦怠提供针对性策略。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过程
1. 憧憬与向往: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
教师初入职时都对教学工作充满期待与向往,认为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具有高尚的道德和优良的品质;也憧憬自己能够实现育人理想,培养身心健康的青少年,为他们的成长成才铺路搭桥,为国家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小文老师自幼便将当小学老师作为自己的梦想,她在访谈中多次提及“我一直很向往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如今算是如愿以偿”“我很喜欢小孩子,很可爱很纯真,与他们相处容易获得幸福感”。怀揣这样的梦想,小文老师不断向教育行业靠近,本科选择了英语专业,毕业后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同时,小文老师在访谈中补充道:“小学生身心尚未成熟,可以听进去老师的教导,(老师)能对他们产生较大的影响。”“老师可以利用寒暑假来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教师办公室的氛围也很好,没有身处企业之中的压迫感与竞争感。”中小学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性、教师工作环境的稳定性以及较为和谐的工作氛围等外在因素更让她对教师这一职业无比向往。在这样的认知与憧憬之下,小文老师开启了她的从教生涯。
2. 现实与问题:烦琐的日常与理想的落差
繁重而琐碎的教学工作打破了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美好憧憬,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落差导致教师入职后体验感逐渐下降,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更降低了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开始出现情绪衰竭等心理变化。小文老师也曾一度后悔選择教师职业。她刚刚入职便接手负责毕业班的教学工作,并兼顾三个年级的英语教学任务,一周课时高达20多节。繁忙的工作与分数的压力让她时常反思是不是自己哪里出了问题。她坦言:“现在的工作与自己之前理想的工作有一定的差距,不仅仅教学任务重,琐碎的事情也很多,还有一些形式化的表格、任务需要下班后完成。”
通过对小文老师一天日常工作生活的观察与记录可以发现,小文老师一天在校工作时间高达12小时,工作任务繁杂且重。后续通过访谈发现,教师在下班后仍有一定的工作任务,如收集学生家长的“双码”、核验学生家长的行程、处理个别学生与家长之间的矛盾等琐事。小文老师既需要在处理学生之间矛盾与关注学生心理问题上做“心理咨询师”,也需要在学生与家长出现矛盾时充当“家庭关系调解员”,还需要面对学校管理者下达的业绩要求,成为提高代班学生成绩的“好老师”。烦琐的日常、层出不穷的问题以及多重的身份角色,让小文老师感到较大的心理落差,不断自我怀疑,认为自身能力不足,渐渐地出现倦怠情绪,疲于应付。
3. 困惑与迷茫:自我价值如何实现
小文老师曾尝试通过多种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她曾多次与学生家长针对具体问题沟通、进行家访、向老教师寻求建议、组织开展教师讨论会等,但都收效甚微。最终,小文老师放弃了试图解决这些问题,选择自我调整、自我劝慰,于是长期陷入一种困惑与迷茫相互交织的状态。
小文老师讲述了一件教学中最开心的事:“我很喜欢看到小朋友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感受到自己是很优秀的,有能力学好一门课。小学生应该是快乐地成长,尽量减少应试教育对他们的压迫。曾经有一位学生在语文作文中感谢过我,这件事让我很感动。我觉得我从事教师(职业)的意义就在于此。”但是长期处于困惑与迷茫中,小文老师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与意义,质疑自己的教育理念是否正确。“教师工作的意义是什么,是每天这样机械化重复讲解和批改作业吗?”“我当初选择教师行业的初心是什么?”“我真的适合教师工作吗?”“如何才能在教师工作中真正实现自我价值?”这一系列疑问始终困扰着小文老师。此外,她在访谈中透露,在近期的体检中发现身体健康出现了一些状况,可能需要休养一段时间。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她一段时间内的工作态度与心理状态。
4. 疲惫与倦怠:专业发展难以为繼
在谈及身边的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时,小文老师认为这是正常现象。她说道:“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目前都有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时常感到心力交瘁。据我所知,现在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青年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而现今学校并没有提供切实有效的教师发展途径,形式化的教师培训与讲座致使教师无法寻求真正适合的专业道路,反而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更无法纾解教师的职业倦怠。此外,学校人际关系处理压力不断增大,教师对于学校的发展决策参与感薄弱,小学教师长期以来被视为“母职的延续”,社会地位不高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使小文老师陷入身心俱疲的状态。这种困境周而复始、往复循环,职业倦怠最终形成。
四、教师职业倦怠的纾解策略
1. 保障权益,建立常态激励机制
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的待遇是维护中小学教师职业尊严,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第一,国家应完善有关中小学教师的政策制度,在相关法律的制定与修订过程中更加重视教师权益保障,为教师发展提供合法性保障。同时应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真正落实对教师合法权益的保护。第二,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完善中小学教师的各项待遇与福利水平,真正落实教师的收入“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学校应建立常态奖励激励制度,从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双重层面共同激活教师的主动积极性,如建立人才落户等优待政策、发放津贴奖励与绩效奖励、评选优秀教师、职称晋升倾斜等措施。第三,加大对优秀教师事迹的宣传力度,引导社会群体理解教师职业的特殊性,配合并支持教师的工作,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在全社会真正形成尊师重教的文明风尚。此外,学校要增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如设立专门的“教师解放日”组织活动给予教师释放压力的机会、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压力培训方面的支持等。
2. 赋权增能,重塑教师领导价值
“双减”政策的实施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难度与工作压力,同时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赋权增能理念的实质是进一步扩大教师的专业权利、管理权利和多维度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效能感[3],是通过赋予教师在课堂教学、学生管理、专业发展等方面更多的自主权,重新构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领导力,不断提高教师的管理服务能力与专业发展能力。首先,赋予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自主权。其次,保证教师的决策参与权落到实处,提高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话语权。再次,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学校应提供多元化的专业发展途径,如构建专家团队指导、分类制订培养计划等,让教师能够根据自身特点与专业特征选择合适的专业发展途径,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意愿,促进教师对自我价值的认同与自我能力的肯定。最后,搭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推动中小学教师教育者从分散、孤立的状态走向合作与共生,促进教师教育者群体的身份认同与互助发展[4]。
3. 教师减负,构建家校合作机制
近年来,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任务的负担不断加重,教师减负随之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议题之一。教师减负不是简单地做减法,而是通过“减”来实现“增”,即通过为教师减负来实现学校教育系统绩效的增效[5]。
首先,教育职能部门要给教师“松绑”,明晰教师的职责范围和工作量,给予教师拒绝其他工作的权利,如无关的培训活动与讲座等。警惕陷入教师“越减负,负担越重”的悖论[6],减轻教师非教育教学任务负担,避免发生教师高负荷、超负荷工作的情况。其次,拓展家庭教育资源与教育力量,激活家校共育磁场[7]。学校应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引导家长配合教师,与教师的工作同频共振,构建合作育人机制。最后,挖掘优秀社会教育资源,发挥社会教育的补充性作用。政府要推进各类教育资源共享,提升社会组织的教育意识,积极开放青年宫、少年宫、科技馆等面向青少年的社会教育机构,优化社会育人氛围,强化社会教育职能,凝聚“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
4. 行动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社会的转型发展对中小学教师寄予了新的期望,要求教师不断更新对职业的自我认知,提高自身的专业本领与教学能力。行动研究可以成为支持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一方面,行动研究以日常教学工作中的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问题为研究目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操作性。另一方面,行动研究强调一线教师与专业研究人员的合作,能够较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地提升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研究能力。因此,教师应主动提高“教师即研究者”的自我意识,立足教育教学实践,主动参与科研项目,培养教育反思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谋求专业发展。学校可以设立专项研究课题与研究项目,鼓励教师采取自主或合作的形式探索日常教学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引导教师从被动参与的附属者转变成主动研究的倡导者,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参考文献
[1] MASLACH C,SCHAUFELI W. B,LEITER M P. Job burnout[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1(1):397-422.
[2] 丁钢.教育叙事的理论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1):32-37,64.
[3] 张笑予,马多秀.“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赋权增能的理论模型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22(3):108-115.
[4] 戴伟芬,梁慧芳.论跨界的教师教育者专业学习共同体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22(2):1-8.
[5] 张倩.从资源配置到制度安排——国际比较视域下的教师减负[J].教育研究,2022(2):29-43.
[6] 钟景迅,刘泱.教师减负的悖论:去专业化的困境与再专业化的陷阱[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1(6):80-90.
[7] 冯凯瑞.“双减”政策下教师负担的表现形式与治理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2(16):1-5.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责任编辑: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