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秀银
摘 要:文章主要探讨如何以文体组织文本,应用探究的方式进行说明文教学,即在问题情境的引领下,教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去探究读者是谁,作者为什么而写,选什么内容去写,怎样安排结构,如何说明这些内容,最后对文本进行拓展迁移探究。
关键词:说明文;问题情境;探究式教学
精准聚焦问题,应文而教,对提升学生的语文习得能力至关重要。说明文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文体之一,但是很多教师所呈现的说明文教学课堂往往枯燥乏味,甚至教学模式僵化。鉴于此,笔者以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太阳》这篇课文为例,探究以文体组织文本的说明文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一、立足学情定位学段目标
小学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温习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寻找要突破的难点,即将原有的学习技能进行综合应用,阅读不同的文体,学习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形成相应的阅读技能。例如,在阅读小说时,学习辨析小说的叙述视角、叙事方式、背后隐藏的主题和语言风格;在阅读说明文时,学习如何清晰地呈现自己的观点,如何寻找依据、选择合适的方法去说明自己的观点。小学三至五年级都安排了说明文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常用的说明方法已经并不陌生,而对于说明的内容,在信息化时代只要借助网络搜索、科普书籍,就可以读到比教材更丰富的内容。因此,到了四年级和五年级,教学就进入了综合运用阶段,教师要从文体着手,顺应学生的文体思维而教,让学生理解、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表达方式和文章写法,解决教学中目标偏移和内容模糊的问题。
二、在探究式教学中读懂说明文
1. 转换视角,创设问题情境
将探究式教学方法应用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師既要给学生渗透读者意识,又要帮助学生建立作者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站在读者的角度去阅读与思考,同时尝试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去揣测、推敲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意图,客观地理解文本。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揣测文本的潜在读者和写作目的。
例如,在教学《太阳》这篇课文时,笔者以两个问题驱动学生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给谁看,你的依据是什么?如果将这篇文章拿去发表,民间故事、科幻小学、科普读物……你认为哪种类型的书比较合适?学生分别代入读者和作者的身份,经过初步浏览文本后发现,课文主要讲的是太阳的基本信息,内容浅显;而且从一个神话故事开始讲起,语言简洁、有趣,可见这是写给少年儿童的科普读物。如此,学生便在“读者”“作者”两种视角的转换中明晰文本“写给谁看”“为何而写”,同时完成文本内容的初步梳理,对语言风格也有初步感受。
2. 寻找信息,熟悉文本内容
有了初步的读者意识和作者意识,沿着探究式教学路径,教师可以着手教学如何选择说明内容。关于内容的选择,笔者通过引导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例如,从你的角度,关于“太阳”,你会提出哪些问题?笔者记录学生提出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后,引导学生浏览文本,对比思考:在你们提出的这些问题中,课文回答了哪些?有哪些问题课文中没有给出回答?为什么?
从学生自身关注的问题出发,从实用的角度去思考课文的选材,并回扣“写给谁看?”“为何而写?”两个问题,切换“读者”“作者”视角,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就理解了。因为是写给少年儿童看的科普文,所以课文仅选择了基本特点(远、大、热)及作用这两个基本信息来介绍太阳,而学生提出的问题,如“太阳会爆炸吗?”“太阳是否有黑洞?”等,可以到更专业的文章中寻找答案。如此,学生在对比、参照、探讨中自主寻找信息,熟悉课文内容,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读者意识和作者写作目的决定了叙述内容。
3. 细读课文,厘清结构逻辑
说明文在说明事物的特征、功用时,往往通过因果、连锁、比较等逻辑来构思,有着严密的叙述逻辑。因此,说明文教学不仅要传递知识、进行科学启蒙,还要承担逻辑训练、思维启迪的重任。
《太阳》这篇课文从神话故事开始讲起,然后从太阳基本特点的介绍,过渡到太阳与人类密切关系的叙述,但是如何让学生感受课文内容之间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呢?在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给学生做“逻辑条理性”的训练——把课文关键段落打乱,让学生重新标号排序,寻找叙述的逻辑关系。学生通过寻找承接关系鲜明的“虽然”“其实”等字眼,以及细品句子之间层层递进的关系,不仅梳理出了课文的内在叙述逻辑,还认识到介绍事物要按照一定的序列来推进。在探讨《太阳》这篇课文的叙述逻辑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作者为什么要从一个神话故事开始讲起呢?回扣潜在读者和写作目的,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能想到,这是写给少年儿童的科普文,这样写更能吸引读者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对说明文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有了更深的领会。
4. 合作探讨,思考如何说明
中高年级的学生对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等常用说明方法已有比较清晰的认识,所以单纯地讲解说明方法是没有意义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说明对象的特点,体会说明方法的好处及如何恰当地运用。
在探讨《太阳》这篇课文的说明方法时,笔者通过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说明这些内容(太阳的远、大、热及与人类密切关系的特点)的?在教学中,笔者除了让学生自主辨析具体的说明方法,还通过对比还原的方法,把没有使用说明方法的文段原生态呈现,让学生明白使用说明方法的目的和作用。例如,对于《太阳》这篇课文中描写太阳离我们很远的句子,笔者将其整理成作者初稿及修改稿的形式,让学生从“读者”的视角转换成“作者”的视角去对比判断。
第一稿:太阳离我们很远。(说明方法:无。)
第二稿: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说明方法:列数字。)
第三稿: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
通过对比,学生不难发现第三稿比较好。第三稿不仅通过列数字准确地写出太阳与人类的距离,还通过“步行到太阳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这两个例子,让学生具体、形象地感受到太阳与我们的遥远距离。此时,学生能够发现作者为使读者更具体、形象地了解太阳,同时也使说明的语言更准确客观、具有说服力,辅之以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等多种方法进行说明,从而真正理解运用说明方法的核心所在,就是把事物“说明白”,让读者“能理解”。
三、在拓展迁移中提升探究思维
在结束说明方法的探讨之后,笔者再次引导学生以读者的角度去回顾课文内容:课文是如何把太阳说明白的?以作者的视角梳理说明文的行文程序:确定读者及写作目的—选择说明内容—考虑叙述逻辑—选择恰当方法。
笔者通过如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拓展迁移探究:按照这样的程序写出来的文章,就是不可置疑的真理了吗?是否可以通过增加材料,使对太阳的说明更完善,更切合读者的需求?如果让你来修改课文,你会增加哪些材料,用什么方法去说明?笔者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以作者的视角去思考,并基于阅读基础尝试写一写自己的观点。最后,引导学生与单元中的其他几篇不同类型、不同语言风格的说明文进行对比阅读,完成思维的延展。
总之,以文体组织文本的探究式说明文的教学方式,旨在把对课文的理解交给学生,教师做的是方向的引导和相应的评估,从信息的提供者转变为探究的组织者,这样课堂就有了可阐述的技能、探究的重点。学生在主动实践中既读懂了文本的核心内容,又掌握了把事物说明白的方法,收获探究与思考的乐趣。
参考文献:
[1]薛法根. 文本分类教学·实用性作品[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
[2]邱元法.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方法浅探[J]. 新教师,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