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睿棋
说到鸡,可能很多同学的脑海中首先会浮现出香喷喷的炸鸡翅、炸鸡腿、鸡汤……但是,我们对鸡的认识绝不能只停留在这个层面。了解一只鸡,我们要从鸡的头部开始。
不走寻常路
不知道有多少同学仔细地观察过鸡,如果观察过,你们会发现,鸡走路的时候,头部和身体之间很不协调,基本上每走一步,都是脖子一伸,头部先移动,然后通过两条细腿向前迈步,进而让身体跟上来,看起来就像边走路边点头一样。
给我们的感觉就是:鸡走路不是费腿,而是费脖子。
只有鸡“不走寻常路”吗?还真不是。鸡形目、鸽形目、鹤形目中很多鸟类都采用这样特有的走路方式,比如孔雀、鸽子、丹顶鹤和鹌鹑。
这个走路姿势真笨拙,会不会降低这些鸟的生存竞争力?那你可多虑了。千万别忘了,鸟的主战场是天空,鸟的核心竞争力是飞翔。在地面上生活的动物,从两栖类、爬行类到哺乳类,都是四足着地,还有尾巴帮助身体平衡,走起路来稳稳当当。直立行走的人,虽然没有尾巴,但是又会竞走,又会奔跑,动作也比较协调。而鸟类由于上肢进化成了翅膀,只能靠着两条小细腿在地上行走,闲庭信步,迈出独具风采的“鸟步”。这只能说明:论飞翔,鸟类是专业的;论走路,鸟类是业余的。
与颈椎骨头数量有关
鸟类独特的步行姿态和颈椎骨头数量有关。
白鹭、丹顶鹤都像长颈鹿一样有着细长的脖子。人类和长颈鹿的颈椎都是7 节骨头,但是鸟类有13~25 块。即使是脖子看起来很短的企鹅、鸽子,它们的颈椎骨数量也比人类的要多。
鳥类飞行或潜水时,颈部肌肉绷直,把脖子伸得直直的,身体近乎“一”字形,非常优美,也有效地减轻了空气中或水中的流体阻力。而在地上行走时,长而灵活的脖子却成了明显的缺陷。
特殊的视觉结构
鸟类独特的步行姿态还和鸟类的视觉能力有关。
大多数鸟类的听觉和嗅觉都不够出色,味觉近乎没有,眼睛是它们最重要的感觉器官。鸟类甚至和我们人类一样,拥有彩色视觉。它们眼里的世界和我们眼中的世界一样,五彩缤纷。
鸟类都长了一张凹凸有致的立体脸,乃至太立体了,以嘴巴和鼻子为中线,两只眼睛都没能排列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人类的耳朵一样,排列在互不相见的两个侧面。草食动物的眼睛像人类的眼睛那样长在左、右两边,而猫科动物等肉食动物的眼睛长在平面的脸上,一起面向前方。
鸟类的眼睛,左眼看左边,右眼看右边,两只眼睛采集的图像经过大脑汇总后,就获得了近乎360 度的视野。但是,两只眼睛分别在左、右两侧,会损失一部分正前方的视野。所以,草食动物和鸟类经常转头,以便加强正前方以及正后方的视野。
有同学可能会说:转动眼珠不行吗?要知道,很多鸟的眼珠是不能随意转动的,所以它们就只能直勾勾地盯着你看。鸟类为了飞行,必须轻装上阵,能节省的组织就尽量去掉,能合并的功能尽可能由一个组织完成。鸟类发展了强大的颈部肌肉组织,并以此替代转动眼球的肌肉,从而更多地通过转动头部,而不是转动眼球,对走路、高速飞行中变化的视野作出及时反应。
防抖性能好
鸟类独特的步行姿态,关键是为了保证一个稳定的视野。灵活有力的颈椎和非凡的视觉能力合在一起,实现了一个让很多照相机镜头制造商都望尘莫及的本领——相机防抖。现在有些人喜欢把摄像头放在猫、狗身上,以便窥探宠物的秘密生活。结果随着小猫、小狗的奔跑,由于画面抖动、对焦失败等,视频画面模糊不清。但是,如果把摄像头放在鸡或鸽子的头部,保准能拍出一部大片。
在起飞、降落、空中转向等动作中,鸟类都需要快速或者大力地扇动翅膀,身体会产生剧烈的晃动。如果此时头部和身体一起摇晃,那么鸟类特别精确的视觉系统就会很难对焦,而看不清楚视野内的物体,甚至还会因为剧烈的晃动,影响耳朵里的平衡感受器而产生眩晕。这对于高空作业的鸟类来说,是特别危险的。于是,在运动的时候,鸟类将头部和身体适度地“松绑”,通过灵活有力的颈部骨骼和肌肉支撑着头部,保持更高的稳定性,以具备更好的防抖性。
这种头部的稳定性或者说防抖性,成了鸟的默认设置。即使在地面行走时,仍然一成不变地坚持着。于是,当鸡以及其他鸟类在地面漫步时,就好像它们随时在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