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芳
200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教育在线论坛”看到了朱永新老师的“成功保险公司”的“开业启事”,投保条件:“吾日三省吾身”,写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见、所闻、所读、所思,无不可入文。坚持十年,若不成功,可以找他索赔。我顿时有了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很想尝试一回,暗想我一定要成为一名诚信“客户”。于是,我为自己起了网名“一叶兰舟”,将主题帖子命名为“兰舟漫笔”,教育博客命名为“兰舟小栈”。从此,我的人生有了重大的改变……
教育论坛激发成长热情
记得刚上教育论坛时,我还只是一只刚刚出巢的“小菜鸟”,懵懵懂懂不知道该怎样用稚嫩的翅膀去搏击长空。但是我深知自己需要知识给予我力量,于是我如饥似渴地品读着同行们精彩的帖子。无论是灿烂的瞬间,还是失败的教训,常常使我深有感触,引发共鸣。有时我也小心翼翼地回一两句,慢慢地胆子大了,我也试着参加讨论。我写的第一个帖子是《儿子日记给我的启示》,讲的是由孩子的日记所引发的我对教育的思考。没有想到很受同行的喜欢和关注。他们给了我那么多鼓励,我的自信心顿时涨得满满的。孩子需要赏识教育,我们大人也同样需要啊!后来这篇随笔故事也被《山东教育报》刊用。
我一直坚持在教育论坛写教育随笔和心情故事,网友们的鼓励和希冀是我前进的不竭动力。每次从课堂上走下来,我都喜欢静静地坐在电脑前,梳理着教学思路,反思着教学行为,总结着教学得失,回味着生活中的点滴感悟。这成了我一日不曾停歇的航程。
课余我认真地写感悟,用心地回帖子,与网友们交流教育教学的经验,沟通教育信息。感觉这就像是一个积累财富的过程,想得越多,记得越多,就会越充实,越自信,越富有。这样才不会被日复一日的教学常规所淹没,更不会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我的随笔也从“随意”做到了“有意”,写起来驾轻就熟,毫不生涩。比如,《在祖国的怀抱里》这首歌的结句是“江三木罗”,我一直以为像藏语“扎西德勒”一样,是佤族人的祝福语。备课时,我在网上查找关于少数民族的资料,看见了《解密佤山》这篇散文:“……刻印着人类童年印记的阿佤人将江三木罗的歌声世代传唱,他们崇拜公平、公正的古代英雄江三木罗,世世代代要像江三木罗那样歌舞着快乐地生活下去。”天哪!这几句话看得我“心惊肉跳”,原来“江三木罗”是个人名。感谢这篇文章纠正了我的错误理解。我在心里暗暗庆幸。我马上把这一发现写出来,发在论坛和博客上,之后有一位教高中语文的网友给我回帖——
与兰舟商榷:这里的“江三木罗”已演变为衬词,是“欢乐”“高兴”的代名词。像江苏民歌“杨柳叶子青啊谑”、台湾民歌“酒干了倘卖无”等,都是这样,原始意义有别,当前表意不同。语言的直意和本意教师都要掌握,还要融会贯通。对孩子的询问,你可以作模糊的解释,让他们慢慢悟;对追根溯源的孩子,可以说出本义,更要补充引申意义,否则孩子会糊涂。
我反复琢磨这位朋友的话,觉得很有道理。“江三木罗”本意确实是一个英雄的名字,但最后演变为衬词,表达了纯洁的爱意和祝福。网络真是太神奇了,千万里之外有朋友和我共同研究,让我对知识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入。教育论坛,真正成了我成长的快乐园地。
后来,当一个个帖子变成铅字的时候,我更加感受到了思想的美丽、教育的幸福和勤奋的重量。感谢神奇的网络,感谢教育论坛的同行,“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你卻给了我整个海洋!”
教育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
“教育是养心的事业。”对《教师月刊》的编辑老师林茶居说过的这句话,我很是赞同。教育就是用自己的真情去爱孩子,爱生活,爱世界。因为有爱,我欣喜地发现班上的每个学生都是可爱的小天使。
我认真地准备每一堂课,但有时预先准备好的教案因突发状况不能进行,我就因地制宜、灵活机智地生成新的课程内容。春天的第一场小雨、夏天的大暴雨、缠绵的秋雨、初冬的第一场雪等这样的自然美景、这样诗意的场景,我一定不会错过。我一直觉得,孩子的童年应当是一首诗。这首美丽的“诗”是由师生一起创作而成的。
对于我们来说,每学期的第一堂课都是一种仪式。我精心准备,或是给孩子们分享一个经典小故事,或是准备一个小礼物,用这样的方式来开启新学期的征程。2022年开学的第一堂课,我们这里的气候还是春寒料峭,我就选择把一个暖暖的拥抱作为新年礼物送给孩子们。而每年9月,央视会有一档节目:《开学第一课》,我也将视频下载下来,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
教育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孩子们的童稚妙语我都用心记录下来,写成随笔故事。我更加关注教育的大生态,更加关注校园里的每个孩子。特别是面对班上那些小淘气们,更需要教育智慧。于是,我更加急切地研读教育教学的经典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教育漫话》《教学勇气》《静悄悄的革命》《夏山学校》《陶行知教育名篇》等书都是那时开始读的。这些“补钙”的书如陈年佳酿,静心品味,真有醍醐灌顶的效果。读书是我感觉无知时的自觉行为,读书更为我的随笔增添了几许底气和灵气。不管是功利性阅读还是闲适性阅读,只要开卷,就会有益,而做一名学习型和研究型的教师则是我永远的追求。读着,品着,潜移默化中自身的修养也逐渐提高,写作时也会文思泉涌。读书、写作,让我拥有了坚持梦想的勇气。
小学教师这份工作日常少不得忙乱、繁杂,但在喧闹的校园中,我一直记得那份“成功保险公司”的“开业启事”,记得自己下定决心要做一名诚信“客户”。我每天坚持把和孩子们相处的那些故事记下来,有时觉得没有故事可写,就写写读书的感悟,或者是记录儿子成长的故事,就这样一直坚持了近二十年。因为我知道,教育写作可以帮助我把经验和思考进行物化,以一种永恒的方式长久地存在。当我坐在摇椅上的时候,翻着自己的书和那些教育日记,和孩子们一起在校园的那些鲜活的故事、亮丽的日子都会纷至沓来,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过有故事的教育人生
记得白岩松说过,“没有故事的人生不值得过。”知名教育媒体人李振村也说过一段经典的话语:“若没有历史,北京故宫就是一群老房子;没有故事,长城就只是城墙和一堆烂砖。”我想,如果自己做了一辈子教育工作,却没有积淀一些故事,留下一些文章,那教育人生也会显得干瘪、暗淡。因此,过有故事的教育人生,也是我所追求的目标。
记得2002年我如愿当上了班主任,满腔热忱却又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些活蹦乱跳的小家伙们。每周要上20节课,还要负责班级的管理。每天利用晨会和夕会与班上的孩子们“斗智斗勇”。但即便再苦再累,我晚上也一定要写完一篇千字文,记录一天的收获。现在回想起来,只记得那时脸上“粉刺密布”,但笑靥依然。长久积累下来,我也收获了300多篇的教育日记,记录了近四十万字。
在教育论坛,得知教育科学出版社征集“新教师成长日记”,我鼓足勇气把自己当班主任一年的日记整理成三十万字,交到出版社参评。竞争十分激烈,我很幸运,我的书稿《飘着花香的琴弦》脱颖而出,令我喜极而泣。辛勤耕耘,终有收获。我的第一本书《飘着花香的琴弦》终于在2007年7月在教育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我开心不已。
传说有一种花,只有得到人们的关注,才能开出美丽的花来。新书出版后,身边的朋友和网友们都给予我热情的鼓励,更激励我继续写下去。
天天写随笔故事,日日读书,我的文笔也由生涩慢慢变得流畅,文章不断见诸报端。我越来越觉得:写作就如同盖房子,需要储备足够的建材,才能一点点地盖起来。而写作“建材”的储备就来源于阅读和积累。“长袖善舞,多财善贾。”现在我出书的梦想也接连实现,最得意的莫过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大夏书系”出版了我的专著《给音乐教师的建议》。听编辑说,这是“大夏书系”第一次为一个音乐教师出书。现在我已正式出版了七本书,发表了七八百篇文章。我还应邀到全国各地给同行们分享读书、写作的故事。我也经常接到编辑的约稿,是好几家儿童杂志的重点作者……我想,这都得益于十几年来我每天坚持一篇千字文的写作训练啊。
我愿继续过有故事的教育人生,继续努力耕耘,向上向善,稳步前行,在教育写作的路上载欣载奔!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塔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