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广丽
在虢仲墓发掘出土的众多精美文物中,出土了一批种类齐全的竹木器,可分为帽、篮、圈、席残片和残竹编器等,与当时的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由于竹木器长期处于地下埋藏环境中,受地下水中酸、碱、盐和其他有害物质的侵蚀,导致木质纤维素严重降解,木胎腐朽,出土后暫存于虢国博物馆库房中,简单地存放在木盒、纸盒及玻璃容器里,存放环境没有干燥剂之类等吸湿防潮类物质,这些器物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胎体残缺、断裂、变形、裂隙、竹膜脱落、卷曲起泡等病害现象,而且还在不断的发展中。为了预防竹木器发生新的病害,需要进行保护和修复,一方面有利于竹木器的长久保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发挥文物的展示价值,为揭示周代手工业发展的综合水平和虢国手工业历史的研究提供丰富的实物资料。
针对竹木器的病害状况,应制订科学的保护方案,选择竹木器残片作为分析试样,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X 射线衍射仪及环境扫描电镜等方法,对竹木器的成分、显微结构等方面进行初步分析;根据出土竹木器的保存状况,探讨它们的病害特征及腐蚀机理,为竹木器保护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由于部分器物破损、缺失、变形严重,出土前的原始状态难以确定,导致这些器物在补配过程中缺乏可靠依据,从而使得器物拼对和复原难度很大。所以在文物修复方案确立后,首先要收集同时期同类型器物的相关信息,从中寻找出可靠依据;然后咨询相关专家,进行技术指导解决加以消除。在保护修复时严格遵循“最小干预”“可再处理性”的原则,对于器物的不同情况,采用传统和现代科技方法,恢复和保持竹木器原有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更好地发挥陈列展览及对外文化交流作用,最后完成修复档案,达到记录规范,资料记录完整无缺、详细、 真实。
保护修复原则
(1)原真性原则:在对干缩竹木竹器进行修复时,应保持文物的历史真实性和艺术性,确保修复后该文物的原有风貌基本保持不变;
(2)最小干预原则:在满足原真性原则前提下,选择适合的保护手段进行修复处理;
(3)耐久性原则:复原材料同木胎具有较好的匹配性,确保复原后的木胎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能够保证文物的长期保存;
(4)可重复操作性原则:复原过程中所采用的保护材料,不影响将来可能的再次保护处理,应具有可再处理性;
(5)绿色环保原则:所采用的修复材料应尽量满足对环境友好、人体无害要求,不满足环保要求的材料应予以替代或应达到环境排放标准。
保护处理后,木胎文物的环境适应性明显提高。
保护修复技术路线和步骤
保护修复竹木器制定的技术路线:文物保存现状调研→文物本体性能及病害分析→ 病害机理分析→ 脱水材料、工艺现状调研及确定→ 小规模润胀复原试验→ 规范化、规模化保护处理→ 完成保护档案的编制。
保护修复竹木器的主要步骤:器物的清洗、脱盐、再饱水润胀复原、脱水、加固、封护等。对变形竹木文物的复原程度取决于木材种类及劣化程度,密实度大、劣化高、变形大的文物复原难度通常较大。
1.信息采集
(1)文字记录:对每件器物进行编号登记,填写包括出土地点、年代、质地、文物特性、病害状况等在内的详细文字记录,并将修复过程所使用的方法、 工具及材料填写在修复卡上。
(2)照相记录:对修复前的器物进行不同角度的照相记录,从多角度反映文物修复前的原始状态,照相记录贯穿修复前、中、后整个过程。
(3)绘图:绘制文物原始状况线图、病害图等。
2.科学分析
通过挑选残片作为分析试样,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及环境扫描电镜等工具,对竹木器的成分、显微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分析;根据出土竹木器的保存状况,探讨它们的病害特征及腐蚀机理,为出土竹木器保护方 案的制订提供依据。
3.清洗
将竹木器上附着的硬结物、霉斑污渍等污染物清除干净。针对具体情况,选用无水乙醇、过氧化氢复配溶剂对竹木器进行清洗,最终将附着在竹木器上的微生物、泥垢等物质浸湿并剔除干净,以还原其本色。清洗之后应采用去离子水进行反复置换,确保清洗过程中不引入其他污染物。
4.脱盐
竹木器脱盐处理采用去离子水以喷淋方式进行;通过水分的置换作用,使得文物中原有的盐分进入水中,通过水分的交换从而逐渐减少竹木器中盐分的含量,以达到去除盐分的目的。脱盐程度可利用离子色谱分析仪定期对溶液中的氯离子、硫酸根、硝酸根、磷酸根离子浓度进行检测,一般认为离子浓度低于50ug/g 脱盐工作可以结束。
5.润胀再饱水复原
采用活性碱对干缩变形部位进行矫形复原处理。采用活性碱对干缩变形部位进行润胀处理,如果干缩变形严重可在润胀过程中进行加热处理,加热方式可采用喷射水蒸气的方式进行。待变形部位矫正后,采用器具进行复位固定,以利于下一步脱水定型加固的进行。
6.脱水加固处理
采用PEG(聚乙二醇)进行脱水处理;PEG是一种低分子量聚合物,国外用PEG 解决古代饱水木的尺寸稳定性比较成功。它在木材组织内起填充作用,与木质纤维的氢键结合,能稳定木制品的形状。但如果采用单一的大分子(3000—4000)的PEG对木质文物进行渗透后,脱水后PEG仅起填充作用,这种单一的填充作用不能完全阻止饱水木质文物脱水过程中的变形,另一方面单一的PEG填充脱水后,木质文物在空气湿度较高时,易吸潮,表面有粘稠感;木质感较差,呈蜡状感,且色泽呈暗黑色,会严重改变木材的外观颜色。因此,为了克服单一PEG的缺点,保护修复拟采用“PEG200+脲”复合液对这批竹木器进行处理,因为复合液中尿素分子结构中有羰基,PEG(聚乙二醇)为多元醇,分子中有醇羟基,纤维素分子也是多元醇,每个葡萄糖单元有三个醇羟基,这样,脲可以与PEG、纤维素分子产生醇醛反应,起交联作用,可阻止纤维素大分子的收缩,使木组织不发生变形、开裂等现象。
竹木器文物的脱水加固工作采用“PEG200+脲”进行脱水预处理,再用“PEG3000+活性碱”脱水处理定型加固两步完成。具體为:先采用“PEG200+脲”对竹木器进行脱水预处理,预处理结束后,再用5%含量的“PEG(聚乙二醇分子量3000)+活性碱”的复合液浸泡,并逐步递增 PEG 的浓度直至60%(需加热处理),在脱水浸渍过程中,可加入一定量的活性碱,以进一步提高PEG的渗透性及预防其酸化,待竹木器浸渍饱和后,在室温下让其自然干燥,直至稳定,脱水定型加固完成。
7.修复
竹木器脱水定型加固完成,待其基本干燥后,对竹木器部分部位存在的开裂、起翘、脱落,进行相应的复原、粘接修复处理。具体修复程序包括以下几点:
(1)拼对
对脱落部位、散乱的各个块件,根据各自的端口所呈现的痕迹进行拼接,并做好记号。
(2)回软
对翘曲和变形严重的部位,可采用活性碱润胀复原、经脱水加固定型后再进行粘接;对变形轻微部位,可采用热蒸汽对着变形部位加热,通过物理化学作用使之回软后,采用“干缩湿涨”的原理并适当加压,使它恢复原貌。
(3)粘接
将对好端口的木块以B-72胶进行拼对粘接,必要时辅助以器具进行原位固定。B-72 胶合力强、耐老化,而且耐油、耐水和耐酸碱性能较好,并具有再次处理的优良性能,广泛用于陶制、木质等多种材质文物的粘接。
(4)补全
缺口部位用B-72树脂和木屑或者粉料混合的胶泥为之弥合。补全部位可作色使之与竹木器其余部位的色调、质感相匹配。
(5)做旧
补全、粘接处理后的竹木器,在上述处理部位可采用作色、做旧,使之与竹木器整体面貌相近。
8.建立环境控制系统
应通过控制环境,减少不利因素,降低竹木器进一步劣化的发生;同时应根据竹木器自身的保护特点,可以有选择性地通过环境控制的建立,控制保存环境温、湿度,使之温度保持在20℃左右、湿度保持在60%左右,以便为竹木器的长久保护提供有力保障。
9.建立保护档案
所有的保护修复工作完成之后,对脱水后的器物拍照、绘图,同时填写保护卡片,该卡片的内容包括脱水过程所进行的各种科学分析方法和结果,保护修复工作所用到的材料和化学药剂,以及对该器物保管提出的科学建议,同时编写完成保护报告。
保护后的保存环境建议
文物的保护环境对文物的保护具有直接的影响,尤其是竹木器的保护与环境的温度、湿度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建议保护修复后竹木器应存放于温度在15℃—20℃,相对湿度为40%-60%之间稳定的洁净环境中,在保管或外展过程中,保管库房及展柜避免强光直接照射,尽量保持恒温恒湿,防止有害气体的侵蚀。定期巡检,发现问题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