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如何恢复和重塑博物馆的功能

2022-05-30 12:13:07汪海
理财·收藏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国家文物局文物博物馆

汪海

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载体和纽带。“恢复和重塑”是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暴发,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环境等更深入的思考。在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国际博协邀请全球博物馆对共同创造价值、新型业务模式及具有革新性的解决方案进行构想,分享新的实践经验,以应对将来社会、经济及环境领域所面临的挑战,促使博物馆在服务经济社会恢复发展中实现功能的拓展和提升,发挥良好的社会功效,引领时代发展潮流。

聚焦人类社会发展,博物馆理当担起社会责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博物馆事业取得飞速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博物馆事业。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颁布了《博物馆条例》,2021年5月24日,中宣部、国家文物局等九部门发布了《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十三五”以来,我国平均每两天新增一家博物馆,博物馆的展览内涵与形式更加丰富,精品展览不断涌现,不仅成为不同年龄观众的打卡胜地,更成为全国和区域性文化中心,赋予中华民族精神标识的象征意义。

博物馆在疫情防控中展现了新作为。2020年初,为应对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國博物馆系统闭馆不闭业,一是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展览和社教活动,将博物馆文化送入千家万户。据国家文物局统计,2020年春节期间全国博物馆推出2000余项线上展览,总浏览量超过50亿人次,受到公众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二是全国博物馆工作者响应政府号召,积极为疫情严重的湖北等地捐款捐物的同时,深入防控一线,到社区开展疫情防控知识宣传、为居民配送生活物资等志愿服务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文博人的责任担当。三是迅速启动抗疫见证物征集工作,“为明天收藏今天”。并制作和举办了一批反映疫情防控的优秀专题展览,充分展示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坚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感人事迹,展示了疫情防控一线工作者们不畏生死、千难万险不退缩的抗疫历程和奉献精神。在全社会宣传和弘扬了伟大抗疫精神,为疫情后经济社会恢复和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所以,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讲道:“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博物馆系统闭馆期间温情不打烊、精彩不缺席,展现了新时期博物馆的精神风貌和责任担当。”

2008年起实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政策,各省都先后制定了《博物馆免费开放绩效考核办法》,目的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利,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社会主义文化成果和生活,这也是博物馆的初心和使命。博物馆积极参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事业,协助乡村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村史馆,让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备,为乡村脱贫和振兴提供文化支持,凝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聚焦功能发挥,博物馆必须创新传播方式

时代的发展,客观要求博物馆必须不断创新陈展手段,“让文物活起来”得到充分展现。全国各博物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收集整理与文物相关的资料,运用动漫、3D等现代技术手段,全面展示文物的历史背景、制作过程、文物故事等,增强参观体验,让人与文物产生互动,使观众了解到鲜活、有层次感的历史,拓展“让文物活起来”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诠释文物内涵。近年来,中央电视台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开办《国家宝藏》栏目,通过专家讲述、舞台演绎等各种表现手法,让观众在一件件国之瑰宝中触摸到传统文化的生命韵律与脉搏跳动,感知中华文明的历久弥新与勃勃生机。

让展览的数量、种类、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不断提升展览质量。严格遵循意识形态工作原则,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为目的,认真研究新时代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特点,在立足自身文物、文史资料的基础上,举办主题特色鲜明、内容丰富、数量充足的各类展览。在展览展示手法上,展览形式务求不断突破创新,运用数字多媒体、声光电等现代科学技术,增加观众互动和参与项目,把展品、展览内容和展览形式,静态和动态有机结合,使展览融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为一体,更加具有吸引力。

加强跨界融合,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大力推进网络展示和数字博物馆建设,构建“云展览”平台,不断延伸博物馆文化服务的视角。数字博物馆是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图形图像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立体显示系统、互动娱乐技术、特种视效技术,将实体博物馆以三维立体的方式完整呈现于网络上的博物馆。近年来,国家文物局以“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为导向,引领文博机构与现代科技、大众传媒牵手联动,不断探索、提升文物展览及各类富含优秀传统文化意蕴的精神产品,一改博物馆场馆展览的时空局限,推出了一系列爆款、走红的文化遗产大众传播作品,让公众透过数字化、影像化展示、故事化讲述,激活尘封的历史记忆,直抵中华文化的深邃奥秘。

增强文化服务主动性,让博物馆成为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多彩元素。博物馆必须立足自身资源和功能,创新社教载体和方式,开展中华优良文化传承传播,积极主动地服务群众文化生活。一是深入开展送展、送课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企业等活动,将文化服务送到了群众家门口。二是将博物馆与研学和思德教育相结合,积极主动与教育部门开展合作,办好研学教育和思德教育大课堂,开发制作深受青少年学生欢迎的精品研学和思德教育课程。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让他们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者、践行者。三是继续发挥博物馆在扶贫攻坚、乡村振兴、文化旅游中的作用,以行业发展带动产业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

聚焦服务质量,亟待提升综合性建设水平

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人们旅游出行率持续增长,对参观游览的整体环境、服务设施功能、便利舒适性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博物馆作为一个文化综合服务体,游客、观众也在用旅游A级景区的标准考量博物馆的综合服务性,也有很多博物馆参与了旅游A级景区的评定和管理运行。“游客、观众至上”理念在博物馆行业得到普遍认同和推广,博物馆免费开放绩效考核和等级评定中,对服务设施和功能也作出了明确标准和要求。所以,博物馆在建设和管理上,必须对服务设施和功能进行不断完善和提升,加强博物馆的综合性建设,让观众享受到细致、周到、热情的服务,提高观众满意度。

在全球化背景下,标准化建设日趋重要,博物馆标准化建设也摆上了重要日程。国家文物局成立了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委员会,并以湖南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单位为试点,研究制定了《博物馆开放服务标准》《文物运输包装规范》等标准,并在行业内部进行推广运用。2017年,国家文物局在河南博物院举办了“藏品·陈列·服务” 博物馆系列标准培训班,国家文物局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60多项行业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和运用,必将极大地提升博物馆行业整体发展水平。

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自动化建设。博物馆行业从藏品保护、安防消防、人流参观统计控制分析到办公系统、人员管理等各方面,都在不断运用数字信息化设备和系统,不仅大大提高了管理运行工作效率,方便了观众,更推进了博物馆建设的科学化进程。

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提高应急管理能力。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为博物馆安全管理提出了新课题。博物馆要建立完善现代化的安防、消防系统和大数据分析机制,不断完善安全网格化管理,健全博物馆应急处置机制,推动建设突发事件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进一步完善参观人流控制和疏导机制,提高现代博物馆安全治理水平。在当前全球新冠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在确保文物安全和公共安全的前提下,做好博物馆疫情防控和有序开放。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博物馆,必须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完善提升自身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中的中枢作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实现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国家文物局文物博物馆
中宣部、文旅部、国家文物局发布重要文件
客家文博(2022年1期)2022-08-22 06:30:54
文物的栖息之地
金桥(2022年6期)2022-06-20 01:35:46
博物馆
小太阳画报(2020年4期)2020-04-24 09:28:22
文物的逝去
东方考古(2019年0期)2019-11-16 00:46:08
文物超有料
Significance of Belgian Legisla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 as a Reference to the Amendment of China's Pertinent Regulations
露天博物馆
国家文物局将9件周代青铜器划拨上海博物馆
文物掉包案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