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嘉琦
摘 要: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旨在帮助青少年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做好道路指引、价值引领,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崇德、学史增信、学史力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善用“大思政”助推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要从“大思政”人本性的教育理念出发、全员性的育人主体出发、全过程全方位的时空布局出发,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将青少年培育成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关键词:大思政;党史学习教育;三全育人;以人为本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2月召开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用党史教育人、鼓舞人、发展人,今年正值党的百年诞辰,在全党、社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青少年是国家未来之栋梁与希望,其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有利于在应对波云诡谲的国际形势和风险挑战背景下,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党史观,培养青少年成为能够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那么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应遵循怎样的理念与机制才能卓有成效?近年来,“大思政”持续成为学界聚焦的热点。“大思政”作为一种一体化领导、专业化运行、协同化育人的理念和体制机制,具体到教育教学实践上,“大思政”意味着一种教育观,以“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发展”为哲学基础,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工作理念,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方法论。善用“大思政”教育观对青少年进行党史学习教育,有利于在更全面的育人格局下充分发挥党史学习教育立德树人功用。
一、以“大思政”教育理念的人本性浸沐党史学习教育
“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发展”是“大思政”教育观的哲学基础。
首先,“以人为本”意味着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这就要求充分考虑党史自身的特点设计党史学习教育内容,从而达到用党史影响人、鼓舞人、发展人的目的。
党史兼具知识性和价值性,因此,一方面,在其知识性上,理清党史主线脉络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基本内容。党的百年是矢志奋斗的百年,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自1921年诞生于红船以来,共产党人先后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两条伟大的革命道路,一条宏壮的建设道路,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在改革开放前后中一个又一个五年计划中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中心的党的指挥下,全国各地加紧落实反腐倡廉与精准扶贫工作,最终取得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要紧紧围绕党为人民谋幸福这一主线,再以不同维度具体展开。比如,在时间线上,可以具体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以在不同历史时期党带领中国人民克服的重重困难、取得的累累成就为内容依托;又比如,以具体的土地所有制政策入手,梳理国民大革命以来土地所有制改革如何贯彻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总之,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内容设计要紧扣党如何奋斗、党为谁而奋斗这一主线,围绕主题进行历史脉络的梳理,从而帮助青少年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树立正确党史观,增强青少年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培养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使青少年自愿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另一方面,在其价值性上,汲取红色革命精神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点把握。我们党在矢志不渝地为人民谋幸福的奋斗史中,一代代共产党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谱写了一件件动人的先进事迹,形成了一系列鼓舞人心、可歌可泣的红色革命精神。延安精神、大别山精神、苏区精神、红船精神、吕梁精神、长征精神、老区精神、井冈山精神、抗战精神、遵义会议精神、沂蒙精神、西伯坡精神,十二种革命精神彰显了共产党人忠贞的信仰、坚韧的品格、顽强的毅力。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青少党史学习教育应重点把握对红色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令青少年在汲取革命精神的同时有所启发,思考作为独立的个体以及群体的一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践行革命精神,从而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困难、砥砺前行。
其次,“以人为本”还要求在培育人的過程中充分体现对个体感受的关切,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这意味着在党史学习教育内容呈现上,要注意采用各年龄阶段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利用新型多媒体设备,丰富内容呈现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摈弃传统照本宣科、灌输式的教学形式,应遵循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的原则,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对话式、互动式、参与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及时解答,而不能避而不答;在成绩评定上,一方面要考核党史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应重点考察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情感与态度,是否能够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去予以客观正确的评价,并考察学生从历史中获得何种启发;考察的形式尽量多样化,避免以卷面成绩一家为大,而应该将平时课堂讨论、课堂发言活跃度、参与度纳入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综合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公共演讲能力,而不仅仅局限于建立在死记硬背基础上的书面表达,回归“大思政”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
二、以“大思政”育人主体的广泛性赋能党史学习教育
“大思政”要求育人主体的广泛性,即全员参与性。“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要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进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各地区、各部门负责同志要积极到学校去讲思政课。”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要贯彻“大思政”教育观,就必在充分调动学校思政课教师、其他课程教师、班主任、学校宣传部、党组织等主体参与进青少年的党史学习教育中去。
思政课教师是党史学习教育师资队伍的主力军。首先,思政课教师在教育人、启发人上乃“科班出身”,应充分利用思政教师立德树人的专业性,将党史学习教育的德育功能发挥出来,并通过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优秀教师表彰等方式,将育人专业性辐射至其他课程教师。其次,思政课教师也需率先创新党史学习教育方法,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工具和教学资源,如在课堂上播放内容优质又趣味横生的党史教育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如让学生尝试自行搜集、制作党史相关材料与作品,开展例如“我心中的党员英雄”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以征文、演讲、做小老师、课堂即兴短剧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创造力,强化学习效果。最后,思政课教师还应不断审视自身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9年3月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言、人格要正。思政课教师应时刻以此为素养标准不断鞭策自己,争做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引路人”。
思政课教师以外的其他课程教师也是进行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主体。思政课以外的教师在进行教案设计时,可以有意识地挖掘其中的党史元素,在课堂上恰当运用党史中的大小人物、巨细事件作为典型例证,从侧面向青少年进行党史渗透。学校班主任应充分利用班会课讲好党史小故事,用党史故事中的人与事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启发。学校宣传部也要对学校宣传版面进行党史专栏布局、印发党史宣传教育小读本,联合学校相关部门举办党史知识竞赛、党史主题黑板报、手抄报、海报等比赛。学校党组织应重视组织教职工、学生党员开展“我为同学办实事”“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将党的百年奋斗史中凝练出的红色革命精神以及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在实践中传承、发扬。校长、党委书记也应响应习主席号召参与到党史学习教育的教学工作中去,将对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解读于党史相结合,将时政与史实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用百年恢弘党史讲好“大思政”,引导学生思考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同时,积极为学生拓展更多校外志愿者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践行美德、发扬美德。
三、以“大思政”时空利用的延展性保障党史学习教育
时间利用上的全程性是“大思政”的一大特征,即育人过程上的阶段性和持续性。“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从“大思政”全过程性的特点出发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求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去,贯通学生从学期伊始到学期结束,自初入校园到毕业离开校园的始末。循序渐进意味着党史学习教育要依据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青少年的认知、成长规律,分学段进行内容设计、教学目标、教师培养、教学考核的制定。既要确保学生能够在每个学段充分复习到先前所学党史知识,温故而知新,又要避免内容的机械重复、同质化,要确保循序渐进地挖掘党史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空间布局的广延性是“大思政”的又一强调,体现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全方位进行党史学习教育要求利用好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教育资源。
思想政治课程凭借其德育资源的丰富性、德育方式的专业性以及德育功能的强大性,是承担党史学习教育立德树人目标的首选,因此要仅仅抓住思想政治课程这一党史学习教育的主渠道。将党史融入思政课,要注意将党史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切忌简单机械拼接。思政课内容与党史学习教育在融合实践中若两分离,既不利于思政课教师发挥党史学习教育的德育功能,又不利于学生自发重视党史学习教育,仅仅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辅助或课外知识来看待。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对党史学习教育的融入进行深入教研,及时更新调整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效果评价体系,以实现思政课与党史学习教育有机融合。
思政课以外的其他课程也是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阵地。对于中小学阶段的青少年学生,可以充分挖掘语文、英语、历史、音乐、科学、地理等课程中的党史教育元素。比如,在语文课上,当讲到《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从张思德同志的感人事迹中,从毛主席赤诚的笔墨中,感悟共产党人的牺牲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在英语课上,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党史主题学习,以学习党史相关的英语表达为知识目标,以向外国友人介绍所学党史内容技能目标,以增强“四个自信”为情感价值目标;在历史课上,重点把握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和维护主权、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指导学生对党内历史人物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树立正确的党史观,避免落入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在音乐课上,活用革命歌曲资源,在传授学生歌唱技巧的同时,与学生一起探讨革命歌曲的创作过程、歌词、曲调所讲述的党员故事、蕴含的家国情怀、传达的奉献精神;在科学课上,教师在为学生介绍我国科技成就及其原理时,提及科研过程的艰辛条件,折射出共产党人顽强不屈、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的无畏精神;地理课上,应不局限于教授洋流、地形、气候、天体宇宙等“硬”知识,还应涵盖人文性、历史性等“软”知识,讲述共产党人如何不畏恶劣的自然条件在各大贫困落后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将红色革命的旗帜插满神州大地,讲述南水北调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如何惠及中国人民。
党史学习教育也离不开课堂外的教育资源的支持与依托。充分利用各地红色革命旧址、历史遗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线下党史学习教育,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触碰历史人物的遗留痕迹、重温历史人物的特殊经历、品读历史人物的赤子之心。各党史学习教育场所也应该不拘泥于历史文物件陈列、展板展示、讲解等传统宣传教育形式,而应该依据各地特色进行不断创新,如,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从前是包括毛主席在内的优秀党组织领袖、先进共產党员为学员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农民运动实战技巧等的场所,可以通过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当时的课堂,使得学生在此地此处,历史与现实交汇,感受与革命历史人物奇妙的“共时”与“共振”。
参考文献:
[1]储德峰.高校“大思政”教育模式的特征及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2(20):34-36.
[2]潘玉腾,彭陈.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的逻辑理路[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03):9-15.
[3]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N].人民日报,2021-02-21(001).
[4]习近平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深入分析南水北调工程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科学推进工程规划建设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N].人民日报,2021-05-15(001).
[5]习近平:“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人民日报,2021-03-07(001).
[6]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实践(党的教育版),2020(09):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