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宁玲
[摘 要]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学校要基于系统生态理论设计工作策略,让学生参与学校文化建设,展开经典阅读和系列活动,了解礼仪规范,构筑文明环境。在家庭生活中则要设计家校联系卡片,开展主题节日活动,并指导家长如何监督学生的日常行为,让学生养成热爱卫生的习惯。学校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和信息技术,邀请专业人员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懂得爱护公物。通过这些方法能构筑学校、家庭、社会多元一体的系统,培养学生文明行为。
[关键词]小学德育;系统生态理论;文明行为
系统生态理论认为青少年的教育不能和亲友、学校、社区割裂开来,家庭、学校、社区是相互依存的,教师要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构筑多元一体的生态体系,让学生提升综合素养。文明行为包括很多不同的内容,如礼仪规范、热爱卫生、爱护公物等都属于文明行为。文明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坚持不懈,因此,基于系统生态理论,构筑家庭、学校、社区多元一体的教育系统,能让学生无时无刻不关注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让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成长为文明礼貌的公民。
一、融合学校日常,了解礼仪规范
(一)加强文化建设,树立榜样
懂文明、讲礼貌,这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点,教师要基于系统生态理论,优化学习环境,让学生融入文明礼貌的学习生活氛围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强化文化建设,在组织学生参与文化类活动时,让文化修养高的学生成为榜样,提升其文化意识。
在学校举行“评选礼仪规范标兵”的主题活动中,学生首先要观察一下自己和其他同学的行为,找出礼仪规范方面的榜样人物,在各自提名后举行投票选举活动,选出在各方面做得都很优秀的同学。负责文化角和黑板报的学生还要采访这些榜样,看看他们具体是如何做的,并形成文字写在文化角或黑板报上,展示优秀学生的风采。这样就将学校文化建设和榜样的树立结合在一起,学生能充分认识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并模仿榜样的优秀行为。如有的学生在待人接物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对长辈说话十分粗鲁,别人说话时也容易打断对方,他从榜样的身上得到启迪,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加以改正。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所以用榜样的力量激励他们,能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让其模仿。这样的方式构筑了良好的班级生态系统,具有典型性、实效性的特点,能帮助学生成长为高尚的人。
(二)结合经典阅读,追溯内涵
很多经典作品中都包含礼仪规范部分的内容,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阅读经典作品,挖掘其中隐藏的内涵和自己找差距,思考自己该如何向文本中的人物靠拢,完善自己的礼仪规范。
在不少经典作品中都有和礼仪规范有关的内容,如在《三字经》中就有不少内容是关于礼貌待人,告诉大家要如何礼貌地对待同学、老师、家人。教师组织大家参与到《三字經》诵读活动,不仅要找出其中和礼仪规范相关的部分,更要深入下去探究其中的内涵。如有学生有所领悟:“原来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崇尚礼仪规范的国家,古代的孩子们在一开始读书的时候就要了解各种礼仪规范。”由此,学生对礼仪规范的认识更为深刻,因此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经典阅读活动。
在构筑班级系统生态环境时,教师要组织学生积极阅读经典文本,让其挖掘文本的内涵。这样大家就能从自己的内心理性、外在行为习惯这两个方面界定,优化了养成教育系统,增强了学生懂礼仪守规范的意识。
(三)开展系列活动,自觉内化
礼仪规范包括很多方面,学生很难全部掌握,教师可以设置系列活动,围绕重点内容组织学生通过实践感悟提升内化能力。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一步步深入,找到自己行为中的问题,渐渐地养成了文明习惯。不仅如此,班级氛围也更好,有助于构筑文明的系统生态环境。
礼仪规范包含的内容很多,如礼节、礼貌、仪表、服饰等相关内容。所以教师组织了系列活动,制作了一系列多媒体课件展示和礼仪相关的内容,并组织学生思考如何改善自己的行为。以“礼节”这个课件为例,在课件中首先从影视剧作品中摘录了不少片段,展现了作揖、鞠躬等各种礼节,学生在观看后可以思考每一种礼节分别适用于什么场合,针对什么对象,并探讨一下礼节的古今变化,再结合自己的行为反思一下有什么值得改进的地方。如有学生提出:“我发现自己在礼仪方面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看到师长时很少鞠躬、敬礼,这是我不足的地方,以后要逐步改进。”
养成教育是通过严格管理、规范行为、长期践行、外在培养、自我内化而形成的,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学校要积极开展文明礼貌系列活动,严格规范活动的内容,让学生在长期的实践中践行文明行为,这样有助于他们内化思想并外化于行,变得更懂文明。
二、联动家长力量,培养卫生习惯
(一)设计联系卡片,知晓一言一行
卫生习惯也是文明行为的重要内容,教师若要构筑系统生态环境,可以联动家长力量,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师可以设计联系卡片,让家长将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具体情况记录在卡片上,以便教师了解学生的一言一行,这样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就能结合学生的具体问题加以引导,还可以利用卡片给家长出谋划策,帮助家长正确引导孩子的行为。
教师设计了互动联系卡片发放给学生家长,让他们填写其中的内容。在卡片中记录了各种卫生习惯,家长要监督孩子,看看他们是否养成了相关的习惯,如果发现没有做到就要及时用卡片回复老师。如有家长提出:“我的孩子平常回家都会洗手,但是近期就不洗手了,还说天气太冷不想洗手。我让他洗手,他还犟嘴说自己路上并没有弄脏。”针对这个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到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相关的主题活动中,让大家讨论一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危害性,并思考如何能降低感染率。学生总结认为,良好的卫生习惯能保护自己,如回家后要洗手。该学生也有所感悟,在回家后养成了勤洗手的习惯。此外,教师还联系学生家长,让他给孩子提供温水以消除不适感。
用联系卡片能让学校和家庭形成一个整体,有助于构筑系统生态环境,让学生认识到卫生习惯的重要性,时时监督他们的行为。长此以往,学生的言行逐步端正,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立足主题节日,重在身体力行
在构筑系统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和卫生、环保有关的主题节日,让大家参与其中。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到主题活动中,通过身体力行提升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人们要组织各种活动,强调健康对于生活的重要性。教师要结合历史设置主题活动,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到亲子实践活动中。如在端午节时,家长特别给孩子介绍了艾草、菖蒲,让他们观察一下这些植物的形貌特点,闻一下它们散发出了什么气味,上网搜索一下它们对身体健康有什么好处。此外,学生在参与包粽子活动时,家长也特别提醒孩子思考要注意哪些卫生问题,如要清洗粽叶、糯米,包粽子前要洗手,等等。
围绕主题节日设置活动,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素养,也能让家长自身的素质得以提升。家长认识到要亲身示范,让孩子了解什么是良好的卫生习惯,这样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积极践行。在互动活动中,家长端正了人生价值观,懂得如何用科学的方式和孩子沟通。
(三)监督日常细节,引导持之以恒
家庭教育的前提是需要一个适合教育的家庭氛围,家长要监督孩子的日常细节并加以引导,让他们摆脱惰性习惯,持之以恒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教师要利用微信联系学生家长,提醒他们时刻督促孩子。
教师提醒家长观察学生的日常生活细节,看看他们在卫生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并引导他们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有家长发现孩子常常对着水龙头喝凉水,这是一种不卫生的行为。家长发现便联系了老师,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利用学校资源,运用显微镜观察自来水和白开水,看看有什么区别。学生发现自来水看似很干净,其实里面有很多细菌。同时,在家庭生活中,家长也给孩子准备了凉水杯,并提醒孩子已备好白开水,在口渴的时候可以饮用。渐渐地,孩子就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再喝冷水。除此之外,教师还提醒家长关注孩子的其他卫生细节问题,如是否经常洗手、洗脸、漱口刷牙、是否勤换衣服,等等。
在构筑系统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联系家长,让他们提升自己的内心责任感,这样家长就会积极监督孩子的日常行为细节,并引导他们端正思想。同时家长也会给孩子提供一些独立克服困难的机会,让孩子健康成长。
三、拓展社会资源,懂得爱护公物
(一)借助信息技术,梳理基本常识
系统生态环境不仅包括学校、家庭,也包括社会,小学生接触社会面比较少,所以教师要积极拓展各种社会资源,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其中,让学生懂得爱护公物。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也常常利用网络搜索各种信息,但是他们的价值观还不够完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网络信息积极探索,梳理和爱护公物有关的基本常识。
教师引导学生上网搜索各种和公物有关的信息,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公物,然后还要了解各种良好的生活习惯,看看作为个人要如何珍惜公共资源。学生可以将自己上网搜索到的信息整理起来。发现原来自己对公物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有一些东西以为不是公物,其实也属于公物的范畴。如有学生认为在教室里自己坐的桌椅属于自己,所以可以随便利用,就算在上面写字、刻字也没有关系。但是,实际上学习的桌椅也属于公物,要爱惜它们,避免在上面胡乱写画。学生绘制了思维导图,标注了学校、社会等各种场合的公物,并写出了注意事项,全面整合了和公物有关的知识,有针对性地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
网络信息多种多样,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挖掘网络信息,思考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是什么,分析个人应该如何爱护公物,并结合自己的行为反思,找到调整的方向。
(二)邀请专业人士,开设班本课程
很多学生对于哪些物品是公物,要如何爱护公物,都了解得不够深刻。所以教师要邀请专业人士开设班本课程,让专业人士给学生讲解相关的问题,这样他们的理解逐步深入,也认识到自己和社会的关系,为后续步入社会奠定基础。
有不少学生对于垃圾桶等公物的认识不够,常常出现随意踢踩等行为,有时候还会随意投掷垃圾,將垃圾桶弄得很脏。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开设了班本课程,邀请环卫工人来给大家上课,说说工人们如何维护城市的卫生。学生发现,原来城市的卫生需要很多人共同维护,不仅有人专门负责垃圾桶的卫生,还有人专门负责清扫街道、运送垃圾等。由此学生认识到:“垃圾桶虽然看上去比较破旧,但也是公物的一种,我们要爱惜它。不仅如此,其中还包含着环卫工人的劳动心血,所以我们更要端正自己的行为。”通过分析讲解,学生在专业人员现身说法的过程中提升了认识。
教师要邀请专业人士,让他们给学生介绍和爱护公物有关的知识,同时创设良好的情境,引导他们思考该如何改正自己的行为。这样学生就能逐步提升自控能力,更好地成长为社会人。
(三)参与社会实践,升华个性品质
学校和社区相结合的方式,能更好地构筑系统生态模式。教师联系社区有关部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认识到保护公物的重要性,并且思考自己要如何行动起来保护公物。在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品质有所提升,逐步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到“小区公物人人爱”主题活动中,首先分小组行动,来到社区中寻找一下有哪些公物,看看它们是否遭到了破坏。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提升大家的思想意识,更好地保护公物。如有学生擅长美术,提出建议:“可以画一些宣传画,贴在公物的周围,让大家提升认识。”还有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于是便决定帮助社区工作人员清理杂物,维修各种公物。还有学生语文能力比较好,设计了和“爱护公物”有关的绕口令,在社区广播中宣传。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感更强,他们认识到自己不仅要爱护公物,而且还要积极参与到服务社区的活动中。这样就构筑了学校、家庭、社会多元一体的系统生态环境,有助于学生全面提升文明意识。
文明行为的养成需要长时间坚持不懈地努力,教师要基于系统生态理论,帮助学生构筑多元化的学习体系,让他们随时随地关注自己的行为,看看是否存在不合理的情况,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让学生积极养成文明的习惯。
参考文献:
[1]蔡娟.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德育实施途径[J].吉林教育,2019(36).
[2]李慧芳.加强小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探析[J].天津教育,2019(34).